有关其他事情的联想
伊藤小姐对整个司法的落后和政治大亨的施压的过程,其实并没有过多的描写,甚至没有故意挑起女权之争,我觉得非常专业,前者大概是因为没有证据,后者是避免将注意力转移到女权运动上,而丢掉了自己的初心,即改变司法现状。伊藤小姐很聪明,她知道但凡心里有一点光的人,都看得清清楚楚。
所以我在这里,不想讨论强奸问题,不讨论司法问题,不讨论政治施压,不讨论女权运动,我甚至不讨论伊藤小姐开了新闻发布会后,网络暴民对伊藤小姐的造谣、诋毁和取乐,我只讨论一件事,就是我发现一些人在看到发生的事情之后,即使他们知道真相,却总是想大事化小搅混水的态度。 为什么?为什么明知道事实真相,却要掩盖事实,阻止受害者发声,让受害者承受一切?我想答案有两个,第一,受害者不是他。第二,怕麻烦。
在我身上这种事情已经发生过不计其数,我也确实懒得计较,因为首先我吃的亏不大,而且这些事情里的参事者都胡搅蛮缠,从性价比上看,如果我硬要讨个公道,就要从教他们最基本的逻辑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开始,还要教他们如何建立共识和词汇的辨析,我就成了个教育者,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太大了,所以大部分时候,我也就认了。但是有一件事我的情感冲击很强烈,那时我还在另一个城市工作,发生什么事情我也不记得了,就记得有一个女下属胡搅蛮缠,天天找我麻烦,我没有主动找上司,一直忍让,但一位女领导同情我,就把这些事跟我的顶头上司说了,上司主动找我谈话,这上司是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我想他我可以正常沟通吧?不需要我从头教吧?我准备把事情经过跟上司说清楚,他挥挥手阻止我说话,然后对我说“我知道她就是垃圾人,但是你说这些有什么用呢?能解决什么问题呢?”,他命令我不再追究,“学会大度”,这件事儿他就算解决了,我哑然。 现在回想起来,我面对的是和伊藤小姐一样的情况,她去警署报案,警察给她派了个和解律师,然后所有人力劝她撤诉,说你这样以后怎么在日本找工作呢?
什么时候,“有用”凌驾于“真相”之上了?没有真相,人能心安理得地活下去吗?人的生命还有意义吗?
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很多光,伊藤小姐给了我很多力量,我知道人性中有很多阴暗,因为害怕,人会做出很多不合常理的事情,伊藤小姐从没有说过自己是完美的受害者,她做的只是探寻真相,给出真相,对于我在这篇文章里纠结的问题,她仅仅用了一个疑问句一笔带过——“通过这次发布会,我强烈感受到一件事。那就是,人为什么总是关注利益、好处,或吃亏、受损。”(P.199)伊藤小姐的没有在这里停留,从未忘记初心,虽然《周刊新潮》对本案件的报道看准了山口作为安倍自传作者的身份,但是她的目的一直是“对司法、调查、性犯罪咨询热线等体制的改善”(P.181)我想我缺少的,就是这样一个目标,才会纠结于这些无聊的事情。
我们对所谓的“受害者”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她必须没喝过酒、没穿暴露的衣服(什么叫暴露的衣服?露出了脖子?手腕?裙子必须盖住脚踝?膝盖?还是袒胸露乳?)、没和男人单独两人吃饭等等等等,发布会召开前夕,《周刊新潮》的编辑劝她穿一件黑色的西服,而她选择穿了一件露肩的白色衬衫。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就看过同名的纪录片,她说我不是"受害者A",我有名字,有正常的生活,我为什么要哭丧着脸?她手舞足蹈,开开心心去法院作证去了。我非常非常感动,错的从来不是受害者,为什么加害者若无其事地出版书,一跃成为明星媒体人,而受害者要在昏天暗地的日子里苟活?受害者才更需要生活中更多的阳光和快乐,而不是用丧服把自己包裹起来!
我非常佩服伊藤小姐的坚强、坚韧,还有她始终不变的初心——不让更多的人遭受伤害,改变司法、改变对性受害者的服务体制、改变现状。那些改变世界的人从没有想过改变世界,他们只是坚持了朴素的普世价值,我从伊藤小姐这里感受到了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我觉得这是生命的力量。我明白知道一个故事和体验一个故事是完全不同的,我可能不会完全理解伊藤小姐的痛苦和崩溃,那种浑身僵硬或战栗的感受,那种面对听到“取消逮捕”和“不予起诉”时的无力感,但是我愿意,我愿意做一个坚持真实、正义的人,当考验来临时,我愿意说出真相。
在伊藤小姐长达4年的搜集证据、揭露真相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很多这样搅混水的人,但是我也看到很多坚守良知的人,我愿意成为这些人中的一员!
2019年12月18日,东京地方裁判所(铃木昭洋裁判长)判决伊藤诗织胜诉,山口敬之需向她赔偿330万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