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近代文学要交作业,所以稍微认真的看了

junjunj
junjunj @junjunj
漫游随录图记 - 评论

中式笔法下的西洋美景
——读《漫游随录图记》
《漫游随录图记》这本书来得很偶然。本来那天我是想去买一本英语阅读书的,谁知道那书贵得我心隐隐作痛,于是就放弃了,开始看书店里另一排的二手旧书。旧书里多是小说、教科书,但是突然给我看到了这本书,其实那时候我还不认识王韬,中学历史没学好。只是因为书里有很多很多图,而且装帧漂亮,就买了,五折。
说到图,是点石斋的张志瀛先生画的,这位先生据说是“擅长”苏式”年画的高手.笔法细致,摹绘真切,在传统画法的基础上融入西画造型与透视法。”(Google)当然我其实不太了解什么是”苏式”年画,不过的确可以看得出来,画是中西结合的基础上,中式成分多一些,可以说是以中式笔法状西洋美景,如“改罗小驻”这一章里的插画是画开罗景观的,除了里面的塔和房屋有透视效果,其他的树木,山石,流水,无不是很传统的中国画,假如不仔细的看那些小小的建筑,实在不觉得那会是在画埃及,会是在画外国的景致。
其实这本书里的游记又何尝不是这样子呢。看此书,感触最深的不是外国的风光,而是王韬描情写景的精致细腻和以中笔写西景,如写新加坡的《新埠停桡》里有:“新埠疆域广袤,华人多居平地,深山邃谷,多为华人足迹之所未到。层峦叠嶂之间,树木丛茂,林菁深密,皆土番之所处,结庐种地,自乐其天,即其地之古民焉。”写斯里兰卡的《锡兰佛迹》里有:“入山,一路茂林修竹,风景幽静,有小鸟鸣于林间,其声宛转可听……有一古兰若,据山之阜,颇觉荒寂,佛像剥落,窗槛损坏,树木萧疏,苔藓遍地……”《三游苏京》里有:“列坐两行者,皆裙钗少女,稚齿韶颜,并皆佳妙,珠光四照,花影双摇,余在座中,正如游琼林而倚玉树,恐马扶风未能修到此艳福也。”(谁能想象得出这是在外国呢?)
除此之外,这本书的有趣还在于眼界扩宽而带来的一些“童言稚语”,王韬是属于比较早周游列国的人了,他在外看到新的风貌新的景色,总会不自觉的发出一些惊叹,做出一些对比,而这些在现在的人看来,总是有些幼稚,又十分的有趣。如《改罗小驻》里写坐“轮车”时极速的视觉,“始行犹缓,继则如迅鸟之投林,狂飙之过隙,林树卢舍,瞥眼即逝,不能注睛细辨也。”《巴黎胜概》里写看“影戏”的经历:“余座颇近,观最明晰,所有山水人物、楼台屋宇,弹指即现,生新灵动,不可思议。”那“影戏”应该不是电影,电影发明于1895,我猜测应该是幻灯机,1877年的时候一个巴黎人发明了幻灯机。还有《苏京琐记》里面关于“桑拿浴”的小议论“第浴宜避人,今一切须人为之,正如吴 之相女莹,纤毫毕现,未免难乎为情矣。”《新埠停桡》写新加坡的土著们“善符咒,咒物能生致之,咒林中之飞鸟即堕,咒虎能使之驯伏,牵入市中,售之于人,初不虞其噬也,其擅异术如此。”虽然是对它国风俗有些偏见,但是仍然是叫人觉得十分生动有趣。
其实书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也就不一一摘录了。其实看这本书,倘若不是抱着做学术的心去研究的话,最大的乐趣也就是看那些看到新事物之后的惊呼,看到新风俗之后的好奇,或者是看到外国的各种人种特点后的打趣。还有就是,王韬写那些西人如何知乎者也的对话,写那些西方贤淑有如曹大家、谢道蕴,总是给人许多有趣的联想。
整本书展现给读者的,其实就是一个读书人,接触到外面的广阔世界的心境,既有一定的坚持,又积极投身于未知的世界。或许有一天我也会走出书斋,面对许多书本里没有的人情事物,希望到那个时候,我也能有王韬一样的勇气,一样的坚持,一样的不变的好奇心,一样的能够积极的拥抱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