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就在这浩浩长河中,无方向地前行着
这是一本我可以直接给5星的书,作者尤瓦尔 赫拉利真的是青年怪才,写出如此惊艳之作,如璀璨流星般出现在世人眼中。可惜我读此书并没有一次读完,拖沓了一个多月才完成,实属遗憾。这本书很震撼,很多人都称刷新了三观,即使是我也深受触动,里面很多的内容虽然我也有曾想过,但是这么具体细致全面地将这一切以一种飞扬的文字(也感谢优秀的译者)完整地写成一本书,像是去探索一处未知的洞穴,时常会惊叹于途中的景物与思想的深入,但整个思维的推进却又如此流畅,让人沉迷其中。
本书在写作上有极强的学习意义,首先是行文思路顺畅,过渡清晰(同时也让文章的长度增加,毕竟会有很多主线外的过渡的篇章)。如第九章历史的方向,上接农业革命,引出文化的概念,以及人们对文化的普遍认知,随后提出这种认知的局限,并举例说明,从而引出价值观内部存在矛盾,以引出认知失调的概念再以此说明历史发展的方向。整个过渡没有任何思维上的跳跃与断层。再如第十九章,第一段便从科学革命引到人们是否快乐的问题上,再是普遍的认知,这种认知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给出的解释并不全面(然而……首先一点,其次,最后一点),之后提出快乐计算的问题,层层递进,并提出快乐与快感,但到后面再次推翻快感的结论,提出生命的意义,并再次否定生命的意义,提出无意义的开放结论。整个过程像极了人思考的过程,哪怕是中间错误的思考也保留了下来而并非是直接给出最后的结论,这样读者完全就可以顺着作者的思路延伸,而不会迷失或不理解。把思考的过程展现,也是这本书的风格。
其次是极其形象的比喻与想象,在历史书中有此文采的作者不多(我比较熟悉的有四种风格,第一种是教科书式,详细地记录某年发生某事,有何意义,大多教材使用此风格,哪怕有穿插故事也是与整体风格极不协调;第二种是专业论著式地,先分析数据,以及关键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与细节,并有对其原因与深层次影响的深入讨论,如万历十五年等;第三种是评书式,按照时间顺序加入一些野史故事并戏剧化的介绍,偶尔会有一些分析,但也只流于表面,如明朝那些事儿;第四种就是鸟瞰式,回顾整个历史的走向,将各个历史事件串联在一起从而发现其背后的规律,如本书)。以第三章为例,“这幅沉默的帷幕就这样罩住了几万年的历史。在这些年间,可能有战争和革命,有灵性激昂的宗教运动,有深刻的哲学理论,有无与伦比的艺术杰作。采集者之中可能也出过像成吉思汗这种所向披靡的人物,不过统治的帝国还没有新加坡的面积大;或许也出过天才贝多芬,虽然没有交响乐团,却能用竹笛令人潸然泪下;又或是出了像穆罕默德一样的先知,不过传达的是当地某棵栎树的话,而不是什么全宇宙的造物主。不过,这些我们全部只能靠猜测。这幅沉默的帷幕如此厚重,我们连这些事情是否曾经发生都难以断定,遑论详细描述”。这在历史类书籍中是何等珍贵的璀璨想象啊!
最后是打破常规,一般来说历史类的书籍都是着眼于历史事件,而本书则是完全摒弃这些,没有去说秦如何灭六国,也没有去说日本幕府时代的开端,没有印巴分治的影响,也没有二战惨痛的唉叹。反而使用了完全不同的思路,站在整个人类发展的角度,将史前与未来也引入历史轮廓当中,一旦将思维时空拉大,整个视角自然不同。
那为什么这本书会刷新很多读者的三观呢?能够冲击三观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新的知识,比如进化论的提出,另一种则是新的视野,比如大陆板块学说的提出。而本书使用了这两种方式,现引入了一些新的知识,比如想象理论,之后再用这种理论开拓新的视野,从而冲击读者三观。它展示了几点人们平时忽略或不知道的事实,一是史前人类的生活状态与农业革命的骗局,二是揭露了虚构与想象运行的模式,三是探究了人们日常中忽略了的货币、宗教、帝国背后的关系与秩序,四是追问历史发展后人们的幸福感。 分析下来,这本书也不是无迹可循,想象的共同体,自私的基因等书也都在启发作者吧。有时候就是一步一步地前行,而成就一种伟大。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成就自己。
但可惜的是这本书很少能够触动到我的三观,因为作者的看法与我本身的看法已经很一致了,世间万物,皆是虚妄,世已至此,历史无常。人类就在这浩浩长河中,无方向地前行着。
人类简史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