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评论·短篇小说课堂》无参考价值笔记20篇

本书一共收录了20部来自不同知名作家的短篇,而且每部短篇之后其实都有很厉害的作家或者评论家做了评论,但我还是硬要写一下自己的笔记,以及打上毫无参考价值的评分,嘿嘿。
- 《微光渐暗》 乔伊·威廉姆斯(Joy Williams)
威廉姆斯以笔力证明语言的速度感、用直觉穿透存在于角色(以及读者)意识混沌处的欲望,绕过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用一种近于诗歌的语言来创作小说,跳跃、简省,在纸面上画下寥寥数笔,就有了海浪和暗涌——我们看不见也无法描述,但是能感觉到。很难相信,真的有人用文学语言刺穿了我们的逻辑和体验之间那层隔膜,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它在哪里。威廉姆斯的语言无疑是具有破坏性的那种,虽然并不是第一个,但是比风格更重要的,是故事中在流动的东西——不是情节或者情感,而是我们对时间运动和人类欲望流转的体认。
无参考价值评分:★★★★☆
- 《一个醉赌鬼而已》克雷格·诺瓦 (Craig Nova)
刚开始读,像是“又一个普通故事而已”,而整个故事直到最后一刻才完整形成,从时间顺序和因果律来看,也可以说那是整个故事真正的开端。这种双重叙事,或者简单说来,一种“反转”,由第二层叙事对第一层叙事转换视角后重新讲述完成,由此剥离表皮显露出真正的主题:赌博。同时主体从主人转至家仆,第一层叙事中的违规赌马作为表层的“赌博”主题,也因第二层中家仆对命运和人性所下的赌注得以深化,在最后一刻,让这个二维的故事,立刻拔地而起。
无参考价值评分:★★★☆☆
- 《城市男孩》伦纳德·迈克尔斯(Lenard Michaels)
语言作为“视觉遮罩”,提供了非常有限的视角,仿佛是一小束追光打在黑暗的舞台上,观众看到、听到的都是局部,最主要的几个声音元素:座钟、肉体、玻璃,都因为黑暗而被强化,作者用文字建立了一种舞台逻辑和空间体验。另外,情节和语言的喜剧性也令阅读体验十分愉悦轻快,中和了技术的工巧可能带来的刻意感。
无参考价值评分:★★★☆☆
- 《艾米·摩尔的日记》 简·鲍尔斯(Jane Bowles)
只身离开丈夫的妻子在酒店写的第八封信,首尾是妻子自述,中间是信的全文,令人对丈夫这个不在场的(不仅不在书写的现场,也不在妻子信中的“现场”,信中没有对丈夫作出任何直接描写)再次产生困惑,是一个在故事中无处不在却面目模糊的阴影,虽然女主性格略有一点古怪,或者说异于常人(谁又不是呢?),但是缺场的丈夫却令人不安,这到底是一段怎样的婚姻?
无参考价值评分:★★★☆☆
- 《曼谷》詹姆斯·索特(James Salter)
全对话形式,一对分手伴侣之间相互斗争、又彼此留有难以言说的旧情。卡罗尔主攻,霍列斯虽然抵触,却并没有反击,反而像是在期待着接受攻击,情绪在语言往返之间迂回,直到最后一刻,霍列斯失去的卡罗尔将前往曼谷,挫败感击倒霍列斯,洪水则淹没读者。
无参考价值评分:★★★★☆
- 《搭车遇祸》丹尼斯·约翰逊(Denis Johnson)
车祸后,幸存者对事故的回忆和体验。开场的段落,仿佛把视点安置在叙述者的脑内,断裂感营造了一种读者在观看他的记忆碎片的既视感。整个事故其实是个背景,或者说幌子,读者被“安排”的任务,是从叙述者对自己的描述中,找到他因为嗑药而产生的幻觉体验,以及他的人生因此遭受的变化(“几年后”的戒断治疗)。技巧痕迹略重。
无参考价值评分:★★★☆☆
- 《醍醐之歌》玛丽—贝丝·休斯(Mary-Beth Hughes)
每个人都很糟糕的中产家庭,更糟的是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叙述者女儿的口吻告诉我们她觉得这些事情虽然不好,但并没有到无法收拾的地步,以及她确实正在努力“收拾”,每个角色都在努力接受失败和伤害:出轨、漠视、家暴,甚至最后出现了《闪灵》般戏剧化的恐怖场面,也因此带出一丝荒诞的喜感,虽然并不好笑,但“巧克力酱画家”替我们笑了,女儿为此和画家决然分了手,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就此获得了领悟和救赎:她同情自己的母亲,也看到了这位画家情人的无情,却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和母亲陷入的生活之荒诞和恐怖。
无参考价值评分:★★★☆☆
- 《博闻强记的富内斯》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
富内斯不仅代表着记忆,也意味着语言本身,没有遗忘的人类历史从未有过,语言本身虽然是为抵抗遗忘而存在,但遗忘注定会发生,否则会带来死亡——富内斯21岁就死了,记录一切的绝对记忆、道尽真理的全能语言和上帝一样,其存在无法被证明。
无参考价值评分:★★★☆☆
- 《老鸟》伯纳德·库珀(Bernard Cooper)
以死亡开头,电话作为角色沟通的方式,事先就设定了障碍和困境,因为电话总是会被中断,尤其是迷路的父亲正在使用投币公用电话。通话的中断,也隐喻着父子关系和生命议题(主要是衰老和死亡)中的阻滞和艰难,同时儿子对父亲的坚持寻找、关照,以及儿子本身与父亲类似的衰老征兆,也给这段充满摩擦的亲子关系增加了一点血缘的温度和层次。与《曼谷》相比,以电话作为关键介质,对话作为塑造角色的主要手段,这种设计令语言在传达信息的层面带来的冲击并不那么强大、丰富以及戏剧性,但在主题的契合度上,效果也许更为熨帖。
无参考价值评分:★★★★☆
10.《除了有病我现在相当健康,不骗你》托马斯·格林(Thomas Glynn)
直接用叙述者的视觉“滤镜”观察事物,有一点布鲁诺·舒尔茨,有一点德里克·贾曼,我们同时身处他的疯狂感官中,又亲眼见他在疯狂中逐渐沉沦。如果说《城市男孩》是局部的选取和细微放大,这一篇则是感官体验的全面异化。
无参考价值评分:★★★☆☆
11.《莱克利湖》玛丽·罗比森(Mary Robison)
可能是这十几篇小说中语言最平实的一篇(卡佛的简洁实际上是另一种维度的强烈个人风格,那些留白之处令人一望而知是他的作品),甚至可以说是平淡。在一个后院的午后,一个历经事故和创伤的男人和对他有意的女邻居有过一次简短对话,用镜头景深来比喻的话,最严重的创伤处在最遥远的背景处,而最近的亲密关系则处于被部分遮盖的中景处,出现在电话那一头和男人有时候的脑中,而在近景处,则是那个暧昧的女邻居。脑中盘桓的问题是,他是否真的要拒绝她的爱意,但实际上儿子的事故一直在更远处看着他,看着他不无尴尬地拒绝女邻居,也看着他打电话问现女友,为什么她能接纳一个有点糟糕的男人,亡故的儿子只在对话中出现过一次,但是千丝万缕捆绑着男人的“现在”,像操纵木偶一样操纵着男人的创伤,但是故事中,没有一个人对此有意识,就像我们所过着的生活本身。
无参考价值评分:★★★☆☆
- 《闹着玩的几个小故事》唐纳德·巴塞尔姆(Donald Barthelme)
另一种语言实验的形式,像搓麻将一样,把时间、空间、叙事视角和人称都混在一起,把历史和现实人物幷置,让人物在卡片般的场景中迅速穿梭,有种《俄罗斯方舟》的穿越感,也像是梅里爱的魔术。
无参考价值评分:★★★☆☆
- 《要不你们跳个舞》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
卡佛的行文风格不是极简,也不是海明威式的冰山写作,虽然可能看起来两边都有一点像,他写一段无可挽回的婚姻只用了几个字“他的那一边,她的那一边”,这个甚至不能成为句子的短句,除了大量留白带来的一点冷酷感,还有一点更为隐约的悲悯。这种冷酷和悲悯,在最后一段,时间流逝、事件结束、视角变换之后,在小女孩的讲述中,像地面缝隙中渗出的岩浆般涌出,连女孩自己都不知道那是什么,只知道关于那个在前院卖家具的男人,有一些什么东西无法被说出来,不是绝望,她已经说了绝望,也证明了有时候绝望是可以被描述的,而悲悯、关怀,那些在我们察觉之前,就已经将我们的情感和思维俘获的能量,却带着几近令人羞耻和无法名状的封缄力量。
无参考价值评分:★★★☆☆
- 《窃国贼》伊森·卡宁(Ethan Canin)
一个被幽灵般的道德力量所追索的故事。读者只知道发生了一些超越个人层面的大事件,但是在这位老教师的口中,却更像是一种忏悔,他说,这是一个能帮人进行“审视“的故事,也就是历史。这个开头,和叙述者的身份——一位历史教师,以及之后所讲述的故事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故事展开的方式,就是历史推进的过程,这里有一个政客的童年和成年两个端点,关于他人生中的成长经历是缺失的,但在卡宁的描述中,童年的事件显然已经够有预示性了,虽然对一名教育者来说,永远不要用预判去限定一个学生的成长可能,才是更有职业操守的做法,但我们很难不去感受到老教师的担忧和自责。一些关键时刻的偶然,加上宿命般的先决因素,历史就这样诞生了,而老师是这一小段历史的见证人,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推动了这一小段历史,这种个人历史中的宏大感、老师富有远见、充满忏悔的声音,令这篇小说具备了一种饱满的时间结构和历史深度。
无参考价值评分:★★★★☆
- 《飞毯》斯蒂芬·米尔豪瑟(Steven Millhauser)
童年那么重要,逝去得又如此迅速,那些快乐如今那么遥远,以至于回忆童年经常令人陷入一种自恋式的沉湎中,别人却可能对此无动于衷。飞毯是一种巧妙的喻体,用一点童年常有的幻想色彩,在作者和他的童年之间,拉开一点距离,就像从天空中俯瞰故乡一样,我们作为读者,也借着飞毯追忆作者的童年,并非是全然的快乐,也有对于失去和死亡的恐惧。童年结束之时,仿佛一场高热散去,我们经历人生中第一次重要的、来自内部的失去,以及对这种痛苦的体验,也同时为我们带来了一些免疫的力量,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这是对纯真而非天真却无知的一次智性纪念。
无参考价值评分:★★★☆☆
- 《英格兰银行里的晚餐》居伊·达文波特(Guy Davenport)
这也是一篇纯对话形式的作品,却和《曼谷》中充满情绪张力和个人感情的对话完全不同,像是一段发生在100多年前的哲学对谈,对话中出现了大量哲学家的名字和观点,甚至八卦,一位军官和一名教授讨论时代和精神,彼此谦恭有礼,但是这一段对话是为了什么?塑造人物,还是借古讽今?直到对话结束,一个关于性的比喻才悄然出现:苏格拉底冥想中,吕西斯的完美身体,这是一种惊奇的体验,但身体并不只是为了惊奇而出现,达文波特在同时讨论身体和灵魂,因为“完美的身体就是灵魂”。可是为什么“我”又冒了出来,如果幻想上尉完美身体的是教授,那么想象衬衫领口露出的毛发的“我”又是谁?达文波特是个令人困惑的妙人,他的创作大概就是在践行他的哲学吧。
无参考价值评分:★★★☆☆
- 《谎言堆砌的存在》诺曼·拉什(Norman Rush)
一个从开头就开始撒谎的故事,虽然每一部小说都在干这件事,但是拉什显然很擅长通过看似客观的描述来制造压力场,这个故事的开头,虽然描述的是杰克的办公室,但展现的实际上是他近乎强迫的喜好,这种压力随着罗杰哥哥的到来,和之后对话的展开层层递进,但同时他又十分耐心地听罗伊把飞碟理论说完,显然杰克并不认同这些奇怪的说法,但是我们逐渐发现了这套没人信的胡说八道对杰克的作用:里面包含、或者说提到的恐惧,悄悄深入了杰克的脑袋,这不是刚刚渗透的东西,而是早就在杰克体内、此刻被奇谈怪论所“吸引”而显露出来的恐惧,它的表现可能不是害怕,而是被侵犯的愤怒、对一些事情和情感的冷漠,杰克之所以如此耐心地等待,是为了证明自己可以克服这种恐惧,就像在开头,他说服,或者不如说强迫自己“喜欢”这栋楼。拉什大费周章,用罗伊这个角色和成堆的荒诞理论作为诱饵,引出了他真正想要做的、同时也带有一点毁灭性的事:通过强迫行为否定自己。这是习惯控制和有强迫倾向的人通常面临但却并不自知的危险,是真正令人恐惧的存在。
无参考价值评分:★★★☆☆
- 《福楼拜的十个故事》莉迪亚·戴维斯(Lydia Davis)
初读简直令人困惑,这是福楼拜本人吗?像又不像。有一些小线索,比如那个非洲野人战,但显然还不够。再读依然困惑,如果对福楼拜和作者都不了解,这个秘密大概是无法解开了。
无参考价值评分:暂无
- 《阔太布里奇的浮华生活》伊凡·s.康奈尔(Evan S. Connell)
一张充满幽默感的凡学画卷,布里奇太太生活优渥,内心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却天真又软弱,总是不敢与人为恶,努力让自己融入阔太身份,想让别人对她毫无违逆地称臣,同时自己可以保持和善的姿态,但在上层阶级的逻辑中,这是绝无可能的,也是虚伪的,她先生的看法显然要实际得多。布里奇太太布娃娃般纯洁美好的人生中,也许是唯一一次被康拉德的书点亮天真思维的可能,也被仆人一次意外的整理抹杀了。但即便是她,也知道“报纸只印了他们想让我们知道的东西”。 作者康奈尔的口吻是温柔的,却毫不留情,不仅嘲笑了阔太,也嘲笑了读报上网并沉迷于此的读者们。这样岁月静好的小世界,其实也并不仅仅是阔太们才向往并且正在生活其中的,我想正在冲浪的诸君,应该多少都明白吧。最后如果有一丝悲哀,那必定不仅为布里奇太太,也是为我们自己。
无参考价值评分:★★★★☆
- 《飞向斯德哥尔摩的夜航》达拉斯·韦伯(Dallas Wiebe)
向梅菲斯特出卖灵魂的浮士德的另一个版本,只是更为大胆和令人耳目一新(可能伴随一些轻微的生理不适,但是值得)。即便没有那些英格兰或苏格兰传说中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精灵的名字,这个徐徐展开的关于切除身体来换取名望的故事,也足够令人心惊,不仅是因为作者韦伯的大胆,也因为他对这样一个极似类型文学叙事模型的创作自信——能够驾驭的人,可能并不多吧。这里的加百列是民间传说中恶魔猎犬的名字,但不正好也是天使长的名字吗?这种戏谑简直可以说放肆,把作家、编辑和出版机构以及创作本身,都狠狠嘲弄了一番。那么问题来了,获得了巨大的声望和财富但是失去了身体,作家自身还剩下什么?结尾那两段告诉我们,他获得了对终极关怀的认知和领悟。但这绝对不是什么鸡汤,更像是一个有趣又有点恶心的游戏。这一篇的评论,恰好是本书第一篇小说的作者乔伊·威廉姆斯。
p.s 这一篇的译注很重要且用心,虽然有点麻烦但一定要读。
无参考价值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