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8.15
08.11
刚看序言和第一章,讲得太清楚了,条理逻辑非常棒,必须一字一句读。 最初智慧包含着真善美,之后理性被单独提出,结果就是疯狂则成了一种负面(作者认为启蒙运动虽然好,却过分提倡理性了),同时宗教逐渐成了一件私人的事(神可以为真,但并非只有唯一的神),人们对于宗教的看法从“上帝即真理”转变成有能证明“上帝为真”的理性基础。
08.13 内容太丰富了,真的没想到自己的部分想法可以被“后现代”定义,还挺让人感动的,说明当前世界的总体发展的确正朝着开放行进(或者是消极的预感),而在这种情况下真理便是追逐什么的过程(觉得作者描述的真题是人类推进的不过也可能是被真理引领着,与存在有类似)。德里达的祈祷也和我的类似,是用“你”而并非用上帝指代的存在,他不喜欢“后现代”这个词是因为它划分了时间。 哥白尼在去世后匿名发表的书是跨时代的,作者将笛卡尔的二元论中的身体描述为粘在鞋子上的口香糖哈哈哈!康德将宗教看作伦理(这部分之后要再读啊),强调善良意志,认为知识是由心来决定的,而真实的世界处于世界的范围之外(我想我们的确站在有限的角度,致使无法掌握完全真实),黑格尔认为真理是具体的(作者认为实在是太具体了,更推荐他的演讲集),举的拿破仑是抓住更巨大力量的例子真好,他对启蒙运动大力抨击,关于上帝在全部事物中的部分还挺认同的。
读到这里感触最深的还是宗教在历史中占据的地位,这也是近几年才逐渐感受到的。
8.14
看了讲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的部分,说这两位可被当作后现代的奠基人。二者的理论相似也不同,都认为生命并无意义想要唤起激情。
克尔凯郭尔想恢复的是教徒热情,认为当时信教所做的只需周日那天去教堂聆听,其他时间内心并没想到上帝,这实在是太容易了!
他区分了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主观真理是无论说话者的身份和意图,只要提出的是真(比如2+2=4),那就为真,在真理上他支持客观真理,强调主体的意识。黑格尔觉得更重要的是生命的结果时,克尔凯郭尔认为这种客观真理带来了破坏性。他认为基督教和客观真理不同,是一种存在主义的真理,实践和行动比起内心更重要。(作者不同意他提出的只要上帝提出,献祭是被允许的,被认同的
尼采一直在旅行,这让他的作品有些跳跃。
他认为人们忘记了真理是虚构的,认为真理必须服务生命(就和牙齿一样),而不是相反,他批评苏格拉底(这实在挺大胆的),说他将能真正服务城邦的人拉离了真正的道路,而做出的最大损害就是影响柏拉图,让他烧掉了早期作品(我也是逐渐理解到了师生关系会是那么重要的)。
读到他关于生命永恒轮回的部分有些悲伤,他又说只有看清承认并接受这一切的才是强者。真理于他是绝对的诚实。关于overman的部分作者写的不多,觉得尼采所说的超人似乎是不受从前道德真理的定义及带来的各种影响的人?
真理意味着冒险!
正式的后现代是三部分:海德格尔的解释学,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托马斯·库恩的范式转换。
作者想在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外找到其他立场,那就是解释学(Hermeneutics):真理都有背景,要正确预设,避免错误预设。好的解释不会垮掉,除非它服务的是权力宣传,但作者认为不能因此责备解释。当前拥有的最佳信息就是最佳解释,解释因存在角度遮蔽我们但也赋予了我们一个切入的角度。
*没有纯粹事实,问厨房里有几把刀可以答出但难保会漏掉。
语言游戏让人想到玻璃球游戏,维特根斯坦是不是读过黑塞呢?
游戏是受规则限制的活动,语言是属于某些活动领域的话语。不能用一种游戏规则判定另一种游戏是“非理性的”;一种游戏就是一种“x主义”;需要注意的是要强调游戏间的相似性。
在任意给定时刻,科学研究的状态是围绕着流行的范式组织的。一般常规是填补范式,维持稳定的范式被假定为正确的,如果引起震荡的存在没有达到转换程度(如果真的是范式转换会造成一场运动,并被他人采纳接受,否则创新就会失败),人们通常会坚持范式。→这个很像社会学的内容啊……
总之真理是流动的,真理警察退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