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
对于每一个国人而言,“马克思”这个名字可谓再熟悉不过。然而,由于饱受填鸭式教育之苦,以及在意识形态上马克思主义所被塑造的至高无上的形象,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马克思可以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也绝不为过。我们从来不被鼓励,甚至不被允许去质疑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从个人角度来看,一直希望能够从被教科书当作“真理”灌输的马克思理论中解脱,真正从客观中立角度了解马克思其人其学说在历史中的地位以及其学说的真正内涵。这本书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仅仅用了一百多页的篇幅就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脉络,相当客观,褒贬得当,评价中肯。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脉络
和那个时代众多热血社会主义先驱一样,贯穿马克思早期著作的重要主题是对当时社会病症的诊断和现存理论的批判。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适应人的需要,压制人的精神,剥夺人民发展潜能的机会。而现存的理论都没能诊断出人类的病症,马克思认为自己可以做的更好。
宗教与社会批判
马克思的对于宗教与社会的批判主要来自于费尔巴哈。费尔巴哈无情地嘲笑了人们对于宗教的信仰,他重申了一个出色的主题:“人类之所以像上帝,不是因为上帝按照他的形象创造了我们,而是我们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他。”费尔巴哈批判了沉溺于虚幻宗教世界的人们,认为他们沉湎于幻想,指望通过信仰宗教就能摆脱痛苦,而不去发挥人的力量。费尔巴哈认为,只要揭破宗教的假象,人们就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不再会受宗教的阻碍与压迫。马克思在对费尔巴哈的理论表示欣赏的同时,认为费尔巴哈只是注意到了人类社会的痼疾,却并未意识到这种痼疾产生的根源。马克思指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创造宗教不仅是一个不幸的错误,同样也是对人世间苦难生活的应答。拿走鸦片只会给我们带来毫无掩饰的痛苦,我们仍需理解和消除我们这个世界的缺陷。“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来自于康德,康德认为,人的心灵具有主动性,它创造了周围世界的主要面向,世界是人的心灵建构出来的。马克思认为,人类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其所感知的世界,但是这一洞见被康德神秘化了。马克思理论的另一源头则来自于黑格尔,黑格尔批判了康德的理论,康德认为人的心灵具有普遍性和非历史性,而黑格尔则论证人的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并且在同一时期不同文化中发展也不相同。此外,黑格尔认为,人的精神是在和世界的互动中发展的。精神在尝试理解世界的同时,它也发展出越来越复杂的概念——精神在认识和创造世界的同时也改变了自身,这是一个辩证的过程。然而,黑格尔仅仅将这种发展局限于思想层面。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已经接近了真理,但是同样将其神秘化了。精神确实随着世界一起改变,但是改变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和世界的互动和实践。结合马克思对于康德和黑格尔的批判,就得到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由于人们有物质需要,因此需要通过生产劳动来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在生产实践过程人,人们又发展出了越来越复杂的生产和社会交往形式,这一过程又产生了新的需要,这一过程永无止境。这一互动过程构成了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基本原理。至此,马克思认为哲学已经达到了它一直努力追求的真理,哲学的任务已经完成。
异化
在了解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之后,我们就了解了为什么劳动对于马克思而言至关重要。因为劳动是人类与世界的基本互动方式。这里就引出了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重要批判——劳动异化。何为异化?从主观角度而言,这是一种极度迷茫与错位感。从哲学角度来考虑,异化意味着类存在与类本质相分离。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是生产性的动物,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却以非人的方式进行生产。异化劳动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首先是我们与产品的异化,从最肤浅的理解来看,产品异化体现为人与其产品相分离,人并不掌握其生产的产品。进一步,产品异化由两种方式达到,其一是神秘化,其二是支配。思考一下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其中大部分是人的创造物。我们生活在其中当作理所当然,却并不了解其原理。我们什么时候思考过为什么一开水龙头就会有水流出?什么时候思考过冰箱或电视的原理?这就是神秘化,我们生活在我们所创造的世界中,却被其迷惑,我们是自己所创造的世界的陌生人。产品异化的另一个表现是支配,理解支配,市场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创造了市场,但是反过来我们的行为却被市场所支配。我们创造了股市,但是股市的涨跌却不在我们控制之内。其次是我们与生产活动的异化,资本主义下的精细劳动分工可能会导致每个人重复做一件枯燥单调的工作,而对我们在生产线中的地位一无所知,我们就好像是一个机器。按照程序做反复重复的工作。第三是类本质的异化,人的本性是创造,然而在资本主义下,人却不能享受其本性,只能做高度重复的工作,像动物一样生产,马克思注意到,我们中的很多人只有不在工作的时候,才感觉到自己是人。最后是与他人异化,这一点的显著体现就是货币,货币使得一切都被商品化。我们的人际关系同样被商品化,我们钦佩一个人,不再是因为他通过行为赢得了别人的尊重,而是因为他富有,毫不关心他的财富是怎么来的。通过对于异化的分析,马克思进一步批判了自由主义,马克思认为,自由主义的政治解放并不能带来人类的解放。相反,自由主义所宣扬的自由平等,不伤害他人前提下想做什么都想做什么的权力,本质上都在鼓励将我们的同胞视为威胁,人权与公民权是维护我们原子化存在的方式。
资本主义经济学
马克思认为,经济结构的兴衰取决于其促进还是抑制生产力的发展。当经济结构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之时,它就会被推翻,新的经济结构就会诞生,新的经济结构诞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然而最终会再度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时经济结构将会崩溃,一个统治阶级会取代另一个统治阶级,一个社会形式会被另一个社会形式所取代。而一个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会决定其政治和法律上层建筑的性质,即统治阶级的经济权力必须得到保护和加强,统治阶级会通过调整政治和法律等上层建筑来实现这一目标。马克思指出,商品价值具有二重性,一种是使用价值,另一种则为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很容易理解,交换价值则令人迷惑。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随着生产条件和历史时期不同而不同,衡量商品交换价值的是生产它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一步,既然商品价值具有二重性,那么生产商品的劳动也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则生产商品的交换价值,它的唯一指标是持续时间。那么,商品利润是哪里来的呢?马克思指出,一定有一种特殊的商品在它使用的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大于其成本。这种商品就是劳动力。资本家靠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盈利。资本主义存在着雇佣周期,伴随其而来的便是经济周期,这样的经济周期无法避免,并且会越来越严重,同时,资本主义的利润率会逐渐下降。这一切会导致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最终被共产主义所取代。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并没有描述共产主义的具体蓝图,按照马克思自己的言论,他只能指出道路,但是却无法预言共产主义的图景。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产生的前提条件一定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马克思常常谈到共产主义的物质条件是“在旧社会的胎胞中成熟”,即“资本主义在培养自己的掘墓人”。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考量,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尚未发生一场马克思所说的革命。
二、对于马克思的评价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有相当的部分遭受了质疑。一方面,按照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生产力被阻碍时,社会形态就会被取代,然而如果每一个人都很满意,为什么要发生变化呢?书中给了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这一点。另外,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但是为什么取代资本主义的是共产主义?既然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会使得经济结构不适应而崩溃,那为什么共产主义不会崩溃反而可以缓缓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资本主义无法做到这一点?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依据是利润率的下降和危机的恶化,然而利润率的下降并不能被证实。此外,信奉劳动价值论的经济学家已经越来越少了,他们希望能够找到相信的理由,然而找不到。 问题主要存在两类,一类是棘手的案例,比如毕加索一份速写只需要几秒钟,却价值数万英镑,生产葡萄酒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同样的,然而好的葡萄酒的价格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高,未开垦的土地可能非常值钱,然而它却不包含任何劳动。另外一类就是马克思的基本主张:劳动是一切价值和利润的来源。当经济学家尝试用数学术语检验这个理论时发现,劳动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如果一个人愿意,他可以提出“谷物价值论”,“石油价值论”,“钢铁价值论”。钢铁价值论可能会声称,钢铁是一切价值的来源。钢铁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它创造的价值大于成本,因此所有资本家的利润都来自于对于钢铁的剥削。经济学家声称其合理性与劳动价值论不相上下。毫无疑问钢铁价值论很荒谬,你可以辩称并不是所有商品都含有钢铁,可这也同样指责了劳动价值论,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包含劳动。因此,劳动并不是一切价值和利润的来源,劳动价值论也并不能解释利润的来源,更不能解释利润率下降的规律。马克思将人的本质解释成生产性值得存疑,他过于注重劳动和生产,同时也未能说明后资本主义时代的图景。
我想本书最为精彩的即为对马克思主义的评价一部分,这一部分第一次让我意识到,当一个学说被当作“真理”灌输,而不是被鼓励批判性地吸收之时,会对人的智力有多么大的损害。当我在阅读前面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章节时,完全没有任何怀疑,觉得理所当然。然而当我读到当今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才发现有很多问题禁不起推敲。这让我感到震惊。我想很多历史和理论都需要重读。最后,从客观的角度评价,马克思毫无疑问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最为尖锐和最为有力的批判者,尽管他提出的解决方案问题重重,他的学说相当部分已经死亡,但是这并不能让问题消失,他指出的问题到今天依然存在。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克思至少部分完成了他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