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止“中国兔子”和“德国草”

事实上这套书里所讲述的内容,远比书名来得广泛。主人公有很多位,中国少年爱尔安(作者的侄子)只是其中之一,作者将不少笔墨花在了爱尔安的朋友们身上,当中不止有德国人,也有的来自法国、意大利、美国、伊朗……涉及的地点也不止中国和德国,基本上大半个欧洲被讲了个尽,当然还包括大西洋彼岸的美国。
我个人对欧洲历史很感兴趣,但很少看过讲述中西文化交流的作品,所以当看到这套《中国兔子德国草》时,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看过之后,我才发现自己对欧洲其实一点也不了解。
新闻媒体经常开口闭口就是“西方”、“西方人”的,但“西方”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却没人讲得清楚,或者说,有些时事评论员只是明知故犯地以偏概全。
在有些西方人的眼中,中国人和日本人完全一样,在他们看来都是“东方人”,如果你对这种观念感到不快的话,那么也得想到,你随便用一句“西方”来衡量整个欧美十几亿的人口,同样会令他们感到不快。同样是讲英语,英国和美国的文化有着天壤之别,其实在书中,就有涉及这样的内容了,比如某位老师崇拜英国人,讨厌美国人,原因是美国人的英语“不纯正”。
书中的内容是改编自爱尔安的个人经历,所讲述的都是真人真事,按作者的话来说,这是一本“会长大的书”,“剧情”如何发展完全取决于爱尔安以后会碰到什么事,这些经历对德国人来说也许很平凡、很普通,但对中国人而言大概就太新鲜了。
比如德国男子30未婚的话,那就得遭受到大街上打扫的“惩罚”,扫到有女性给他一吻时才能得到解放(女性不限年龄和亲吻方式)。
德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可人家的中文课本上也有《刘胡兰》、《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类红色经典。
在德国人的隐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有个老师仅仅因为给学生发生了张兴趣调查卷,结果遭到了处分。
在德国搭公车违反纪律的话,人家会客气地把罚单送到贵府上,并尊称你为“您”。
德国警察惊讶于中国领导人会开着公家车去作私人旅游,因为这样一来“车子损坏时保险公司不赔偿”。
一次暴发疯牛病之后,市长为了消除市民对牛肉的恐惧,亲自在公共场合组织烤牛排活动,爱尔安还是这场活动中第一个食用牛排的学生志愿者,不过市长大人的技术不佳……
至于主人公为什么有个德文名字,倒不完全是入乡随俗,你也知道西方人念中文拼音老念不准,爱尔安的老妈姓周,经常被德国人叫成“臭”,他老爸名中志,却被叫成“虫子”,夫妻俩站在一块就成了“臭虫子”……为了避免这类“悲剧”再度出现,于是爱尔安的德文名华丽地诞生了……
西方国家还很流行交换学生,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爱尔安和他的同学们就曾被交换到法国和美国等地,到另一个国家的学校体验几个星期后再回来。
书中除了那些带有幽默色彩的片段,也有一些伤感的事儿,爱尔安的伊朗同学长期身体不适,还有德国政府资助一个患了绝症的小孩去迪斯尼玩一次……
德国作为一个高度程序化的国家,对饮食习惯的追求也很规矩,中国人的一餐对德国人来说可能是“生日宴会”,因此德国民间流传着“中国人请你吃饭时不要傻到去拒绝”。
德国人的程序化还体现在日常生活方面,比如周末商店不营业,还有人家对粮食很珍惜,所以你经常会在市场上买到一周前的蔬菜……
所以说嘛……我朝也是有优于西方之处的,爱尔安也经常说“环境是德国好些,但吃的是中国更好”。另外德国人高度重视版权,所以你基本别想用5元买到一块装着几十部电影的D版光盘。
除了德国,我们对其他国家的理解,恐怕也是过于想当然的,比如:
都说法国人浪漫开放,可你并不知道法国人严禁学生谈恋爱的程度比中国还要苛刻。
都说德国人刻板、美国人自由,可你并不知道在对待学生的穿着时,德国学校比较宽容,而美国学校则可以衣服为由将你拒之门外。
我们不了解西方,西方人也不了解我们,直到今天,在许多外国人的印象,中国人至今是留着辫子,前几年阮次山访问墨西哥时,对方的政府领导人(注意是政府人员)惊讶于阮没有蓄辫而且穿着西装……
当然,这些想法未必怀有恶意,在一些日本动漫中,中国人的穿着都很古典,基本上是长袍和旗袍之类,但现实中并非如此,这可说是一种美丽的误会吧。
说到底,还是缺乏互相交流,西方人想像着他们心目中的中国,中国人想像着自己心目中的西方,结果吴宇森在美国大片中放白鸽雷倒了西方人,《功夫梦》和《木乃伊3》则雷倒了中国人,只有那部中西合拍的《末代皇帝》,才获得了中西双方的认可。
这是一种“偏见”,偏见未必是偏“坏”,有时候也指偏“好”。
很多五毛和网特都以“世外桃园”的标准去衡量美国,五毛以美国个别警察打市民的事件来推断美国“暗无天日”,网特又经常将美国渲染成童话世界里的乌托邦。
可是,谁敢说自己完全了解另一个国家?甚至,完全了解自己的国家?
世博会闭幕后,我总在想:世博是为了促进各国文化交流而存在的,而它的目的达到了吗?
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几个二战老兵的故事,爱尔安接触到的几个德军老兵都没有卷入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大体都是些路人甲、士兵乙之类。
第一个老兵是一位飞机员,最初是抱着一股“爱国热情”而投入了战斗,在一次执行轰炸某村庄的任务时,他驾驶的飞机被炮火击落,就在他背起降落伞跳出机舱逃生时,他看到了原本应该被他炸掉的村庄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从那以后他开始有了厌战情绪,庆幸着自己那天任务的失败。
第二个老兵是爱尔安的邻居,二战时曾被发配到非洲作战,某一天身中一弹,挽救他的性命的,却是胸口前的一片面包……后来他当了英军的俘虏,在与英国人交流的过程中,他开始意识到英国人其实并不像爱国言论所宣传的那样坏。
第三个老兵更是普通得无法再普通,他是一个残了一条腿的士兵,在通往医院的火车开动的前一刻被另一个士兵拉上车,这等于救了他一命,本书主人公之一的马里欧才能在日后出生。六十年后,这位不喜欢电脑的老人,却通过网络联系到了他的救命恩人……
二战时德国军人的婚礼在今天看起来也颇雷人,具体的情况就去看书吧……
通过这本书,我还了解到了另一个事实,就是过去流传的那张苏联红军将红旗插上柏林帝国大厦的照片其实有误,在照片中的主人公插上红旗的前几天,有位叫米凯尔的苏联军官已将红旗插上,但由于没人给他拍照,他也就当不成这“第一个”了,直到60年后,才有人证实了他的事迹,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年负责防守帝国大厦的德国将领。
当米凯尔的手和昔日的敌人握在一起老泪纵横之时,让人不禁感慨,有多少人能够折腾起60年呢?
这部作品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我对西方人缺乏哪怕起码的了解,从史书上了解到的西方只是想像中的西方,从时事评论员口中听到的西方根本不是西方。
《中国兔子德国草》只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平民视角的西方,一个普通的西方,然而它给我带来的震撼远远超过任何一部史书和政治宣传本。它不是全面的,但却是生活化的。
少扯那些“远大”的东西,多接触一下这种连接中西文化的桥梁,也许你会发现,中西之间的距离并不远,中国人和西方人,其实并无本质区别,人性的需求和喜怒哀乐都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也许我应该学《再见列宁》里的那个宇航员来一句装逼的:从太空中看来,地球人都是一样的。要是未来有一天我们的努力方向是寻找一颗可以居住的外星球,那么地球上的那些政治纷争还会显得“意义重大”吗?
PS:本书目前出版四册,书名分别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生日恶作剧》、《和坏分数做伴》、《坐上警车去巡逻》、《父亲节的鸡翅膀》。推荐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