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愤怒

这本算不上社科类科普的水平,更像是个人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反思。摆在时政部分,封面那句“why you can’t buy a home”给人感觉是要揭示住房难这个社会问题的内幕,而通读下来,对此书最恳切的描述应该是:一个普通人对整个住房与财富分配制度的无力与愤怒,也是合理的愤怒。

如作者最后一章所说,她本来只想写private rental sector,开头几章的动机也很直白:为什么当代年轻人不仅买不起房,连租也租不起了?而从执笔到后期调查,一个简单问题的下面是盘根错节的系统:住房的商品属性,代际的分配不均,80年代行政放开后的城市的金融化,僵化的城市规划体系和繁琐失效的租户管理法规……每一个都是够一群政客和学者吃一辈子的问题,只是一本双倍行距的畅销书,怎么能理得清这么多事?

可换个角度来说:一个普通人,勤勤恳恳工作攒钱给头上找片瓦而已,为了保护自己(或者说和自己相同境遇的人)能安心住房这点需求发出疑问。做了种种调查探访后,收获的是更多的问题,以及对一个积重难返的系统的无力感——这个系统值得普通人下这么大工夫吗?

现实是,沼泽里的泥都陷到腰了,爬不出去还不能骂了?人家大概就抱着这样的心态来写书的。哪怕观点站在分析前,哪怕是身边的统计学,哪怕只是千万个“正常”租户里的几个不“正常”,都是真实发生的事,代表了普通人的直观感受。遇见了纠纷,有这么多的规定要遵循参考,个体的体验却逐渐失控。中间的调查探访里提到困在种种Acts下对簿公堂的租户和小房东案例最为真实,而作者在试图收束全书的最后一章里,提出政策性思考的苍白内容,也很真实。

这个系统被磨得层层包浆的法律制度,规划政策和经济规律包裹,形成奇怪的自洽,单挑哪个都是堂吉诃德战风车,不足以挑战整个系统。

个人视角,阅读体验并不好,因为章节逻辑(于我来看)混乱,更像作者自己的学习笔记,对英国社会现实有所了解的人也不一定能跟得上。专业角度一些机构和市场模式的定义也有偏误——是出版社和编辑的锅,饼画大了而专业性撑不住。中间几度想弃掉的点,我的问题都出自:这是当下的市场规则/法律制度,基本的游戏规则作者是不知道吗? 可游戏规则本身就有问题,这才是这本书要敲打的点。而此书的写作目的本身是质疑,而不是提新制度。何况书只是被出版了,书也不是圣经。

所以,此书值得读吗?对英国的住房情况有切身体会且不想求系统性梳理的可读,因为语言很有感染力,专业人士想换思路的可读,权当社会观察,都别追求封面提的问题。9.9的定价,比新出版的通俗小说还便宜一些,不算坑人了。

(作者提到自己是mortgage advisor,一定程度地跳反自己饭碗勇气可嘉。但里面一些专业问题的谬误有点令人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