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走过的湘西和《湘行散记》

招财兔
招财兔 @lijianshan
湘行散记 - 评论

和朋友决定去湖南的时候我正在图书馆。在书架前翻翻找找,想要带一本和湖南有关的书一起出行。按地区分类的人文地理书籍摆满一面墙,唯独没有湖南。就在试图放弃时,瞥见散文区的《湘行散记》,作者沈从文,便借下书,一同带上旅程。

我们在长沙稍作休整便出发前往张家界。来之前我以为张家界只是一个景区名字,直到在这里住下,我才了解到张家界是一座为了发展当地旅游而兴建起来的城市,拥有各具特色的众多景点。在密密匝匝的深山里开发出这么大体量的旅游集合体,当地搞发展的决心令人钦佩。

我和朋友先后去了张家界大峡谷和天门山,这两处景点名声在外的部分原因是玻璃桥和玻璃栈道。和天门山的上山索道比起来,玻璃建筑带来的冲击暂且可以放一放,桥和栈道长度有限,眼一闭心一横很快就能通过。索道从市区到山顶绵延7公里,攀爬高度1200米,有将近30分钟的时间人都悬在那一根吊索上拉住的小箱子里,你只能任凭它把你拖离地面,拖往悬崖深处,哪怕吓到浑身发汗,呼吸急促,也没有半点脱离的办法。

一直处在紧绷状态使我没有多余的心力欣赏风景,尽管朋友一路感叹,这里真是太美了。我看着眼前的一切内心毫无波动,用于审美的那份精气神全部都被恐高夺去。直到我从山上下来,回到家中翻看当时勉强拍的几张照片,才真切的领略到山顶的景色,层层叠起的山峦被磅礴的雾气笼罩,像是一幅虚无高远的水墨画。当年决定在这座山修建索道和栈道的人们,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勇气和努力。

下了山我们赶去吃午饭,停车场有一位老奶奶在卖手套,手里举着厚厚一沓,等游客三三两两走近,便上前兜售,山上结冰了,买双手套吧。等我们吃过饭回到停车场,老奶奶还在那里,远远的望着我们,继续推销,山上结冰了,买双手套吧。我感到有些抱歉,跟她说我们刚下山,准备走了,于是她问,山上结冰了吗?结冰了,我答道。老奶奶应和了一声,转向别的游客,提高了音量,山上结冰了,买双手套保暖防滑。我心头一动,感到有趣,她竟然还向我们求证了一下自己推销词的真实性,朴实的实在是有些可爱。

离开张家界我们随车前往湘西深处,芙蓉镇和凤凰。湘西的古镇和江浙的不大一样,即使同样是商业化,这里还是留存着一些抹不去的原始和野性。可能是因为山高水长的地理特征,也可能是因为湘西人自带的独特气质,使得湘西与外界的喧嚣有一层隔离。

这次与我们同行的两位导游也是湘西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很看重讲解,不单介绍景点,还会很认真介绍湘西的历史和风俗。大家像是达成一个共识,只要我讲的足够多和广,就会有更多人了解湘西,游客回去跟亲朋好友分享时就有更多的见闻可以讲,进而吸引更多人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早日脱贫。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仿佛每个人都是一本行走在民间的知识大百科,他们把自己走过的,看过的,杂糅进自己的经历和理解,滔滔不绝的分享与你,语气温柔又笃定,饱含信念,像是要把湘西的每一寸悠久绵长神秘晦涩全都印在游客的脑海里。

沈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里也尽是这样拥有坚实生命力的湘西人。在1930年代,一个远离家乡的凤凰人要想回家探亲,只有水路可以走。在码头上挑一只简朴的小船,和包船人讲好价钱,带上三个勇敢精壮的水手,就可以出发了。从桃源到凤凰是逆流而上,一路滩多水险,三百多公里的路程要走十多天。小船被急流冲的上不去滩时,即使是在寒冬腊月,寒水似冰刀,水手们也会毫不犹豫的跃入湍流,光着膀子用身体的力量扛起小船,度过眼前这道关。

比起现在大路通畅直达凤凰,这样的旅途让人无法想象,需要调动我全部的脑力去描绘,轻舟,险滩,望不到尽头的漂泊,这其中最容易还原的那部分大概是湘西人鲜活的生命力吧。过去他们或穿梭在沅水上,凭借一叶轻舟征服急流险滩,或穿越重峦叠嶂远离故土去山外讨生活。现在他们在悬崖峻岭间,驾起世界之最玻璃桥,搭起穿越悬崖长索道,生在大山,却又不屈服于大山。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不管是做导游,还是卖手套,你都能感受到这片土地上人们饱满又坦荡的生命力,不掺杂一丝犹豫。

匆匆的旅程太短暂,不足以让我看到更多的湘西,我只好把《湘行散记》里里外外翻几遍,去感受一个湘西人的感受,思考一个湘西人的思考。于是这里对我而言不再是平面二维的行程点,而是逐渐丰满立体。河边散落的吊脚楼也被套上了古朴的滤镜,人们在这里生活,繁衍,来来去去。依水出行的年代,这里就是码头,水手和乘客们在这里落脚休憩。历史褪去,游客们在这里体验民俗民居,看从未见过的风景。这些守望了百年的小木楼要是会讲话,大概也会像一位暮年老人一样,有数不清的遥远故事。

下次若再有机会到湘西,一定也要像沈从文一样,坐一只小船看看湘西。在码头上拦一个皮肤黝黑的水手,问问这条河流到哪里去,他的船开往哪里去,且载我一程,带我去往一个山水深处的湘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