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来了
恰逢在豆瓣标记读过的第1000本书,这篇评却格外难以下手,几次想写又放下反复挣扎,毕竟人对自己总有本能的保护,袒露一些隐秘的经历是困难的,复杂的人生经历以及大半年以来面向小学初中生的社会工作让我改变了不少。
疫情带给世界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学业工作压力,内卷成为日常聊天中的热词,与抑郁症有关的新闻不绝于耳,“2020年的报告现实青少年中抑郁检出率24.6”远超出我的想象,另一个词语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disorder)是躁狂加抑郁两种相反的情绪。我们应该知道的是抑郁情绪每个人都有可能有,区别于抑郁症的一个特点是可自我调节。用一位妈妈的话说:“虽然病因千差万别,但症状基本相同,难以治愈。”
这本书总体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孩子的主视角,第二部分多为家长视角,这个构成了应对抑郁症的两个最重要的部分。不是学习好的孩子就没有烦恼,初一的孟秀稳居班级第一,面对他表达出来的信号家长只会觉得他是装的,小小年纪哪来那么多问题,其实这可以代表很多的家长也确实是他们的经验之谈,或者说这可能是一种时代病?一个聪明孩子不断想要改变却还是生理上的无法承受更令人心疼。李梦阳说“医不自医”,瑞莎因病成为了焦点,感觉自己被人推着走,走上了心理专业成功进入大学且能回馈社会。有的孩子甚至可以十分成熟,直言不觉得别人能帮到自己,或是预判对方将会说什么话。
吵架的原生家庭中,孩子从忍受压力到产生了讨好行为的变化。家庭关系中父亲容易产生偏执的性格,童年时的亲子关系对一个孩子成长的各方面都会有所影响。不能把希望寄托于逃离原生家庭,有人遇到意外的友善,有人却再坠入深渊。性侵、家庭暴力、校园霸凌等等,无论哪个话题拿出来都是极为沉重,也有电影《少年的你》《无声》等等面对有高达八成反复概率的病症,我们发现靠锻炼身体来转移注意力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像摇滚乐这样的形式也会带来性格的转变,或是在公益活动中尝试寻找自身价值。
简单聊聊我自己吧,自认为是一个理性的人?对所谓的心理咨询师有很大的偏见,认为这个职业难度极高很看天分,所以大多数人都是江湖骗子罢了,甚至能让他们产生我想要的判断结果。有很多很多抑郁症的表现但能自我疗愈,因为看过一些书认为自杀十分荒谬是不会思考与无知。有间歇性的神经性头痛去医院拍片也什么都查不出来,因此发现了请假的甜头有时会逃避学校。曾有关系很好的同学自杀未遂,让我越来越不敢说话越来越小心翼翼。我曾在2018年整理了蒋方舟的一篇演讲稿《我再也不想讨好别人了》,对我的影响不小,由于工作原因接触了不少个案,深感自己能力的不足。我承认这本书很好,医生说的内容都很正确,但要面对复杂的人还是远远不够,多希望有个能够对症下药的医生来教我如何帮助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