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在后》:真凶之外的真凶
雨夜,郊外,一场蓄谋已久的杀人。 《黄雀在后》初看如同黄雀山庄的一场密室剧本杀,在城市远郊的休闲山庄发生血案,注定了这里的客人与杀人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导演最开始给了那只笼中黑鸟的特写,也在预示着故事的真凶——是螳螂后的黄雀,也是困在笼中的罪人。 犯罪电影吸引人一直看下去的一定是寻找凶手的悬念,但是《黄雀在后》又会早早透露出几位相关嫌疑人。随着查案的深入,故事多次反转,从寻找嫌疑人到好奇凶手的动机,直至最后被真相重击,由此一出罪与罚的情感故事,再次上演。
故事前半段,我们在每个出场人物中寻找着蛛丝马迹,感受着参加剧本杀的快感和乐趣。从处长戴错了老花镜,由此锁定了第一个嫌疑人,却未曾想到这个戴错的眼镜何止嫌疑人,连破案的警察袁文山也戴着错误的眼镜,被惯性思维驱使未看见真相。这是“戴错花镜”的双重含义。 重新锁定嫌疑人是手臂受伤的肖亚珍之后,一切重新说得通了。这个貌不惊人,看起来娇弱还受伤的女子,实在让人大跌眼镜。肖亚珍也自述是开车挂错了档,害死了放高利贷的恶人。而这个“挂错了档”同样有着多重含义,因为这个失误,她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同时也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迷失在了拯救家庭而不择手段的迷雾之中。
《黄雀在后》的原名是《被害人》,肖亚珍、关秀英、徐刚三个人本来都是被害人,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却因为贪婪、侥幸、仇恨而变得扭曲,同时成为了加害人。 曾经网上有每天上班骑车的网友发现,城市马路的行驶逻辑是机动车占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只能在和机动车拼头硬或者占据人行道来二选一择,而行人等等只好和盲道抢空间了。 发现了吗,在社达的环境里,所谓的互害其实就是向下损害,有本事的欺负没本事的,有生产资料的侵犯没有的,有视力的欺负视力受损的,底层互害仿佛成了一种必然。 在《黄雀在后》的故事里,我们也看到关秀英拿着视频威胁肖亚珍一百万元,尽管她也是在试图拯救自己的孩子。关秀英或许并无太大胆量去威胁有权有钱的处长。彼此为难,彼此加害,仿佛形成了一个死结。所以肖亚珍杀死关秀英的时刻,同时也是在某种程度上杀死了自己。她不择手段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庭,却在伤害另一个保护自己家庭的母亲,这是全片的悲剧性之一。
电影里有一处情节,肖亚珍在受讯问的时候,淡淡地跟警官提起了一个细节,她本来跟丈夫郑卫情感关系已经很差了,二人却因为这场家庭变故而结盟,感情奇怪地开始升温。 这从逻辑上看起来奇怪,但是从感情来看又合情合理。两个人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经历着谋划和巨大压力,彼此成为了彼此的战友、伙伴,真的是走到末路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感情,非要即将坠入悬崖边缘才意识到身边的肩膀本来可以依靠,但为时已晚,这也是全片的悲剧性之二。
而电影的第三个悲剧,便是故事的最后一层反转,父母试图顶罪,制定了周详的方案,缜密的计划,拿出了破釜沉舟的勇气和毅力,只是希望台上的钢琴神童能出人头地,为他铺平未来的一切障碍。 是愚蠢,却很有可能是人在感情里经常会犯的愚蠢。他们以为自己可以牺牲一切,以为可以替代孩子接受镣铐,却不曾想过,那班飞机只会将孩子送往没有救赎的远方,孩子永生将遭受内心的谴责和折磨,这看似是替他受罚,其实是给他施以诅咒。本希望能替他选择前路,却像那辆肇事的车辆一样,一同坠入无际的深海。 碰巧最近时事热点事件里,邯郸未成年人虐杀案成为了全社会的焦点。艺术作品总是源自生活的,反映现实,又经常会和生活产生某种互文和巧合。同时现实的故事常常比艺术作品还要残忍,还要令人震惊。在真实的案例里,我们聚焦着案件的审判,源自人类最朴素的期盼,我们呼唤正义,我们惩罚邪恶。无论人类在什么年纪,都有着与生俱来的缺陷,这种缺陷让人类变得冷血和残忍,会产生犯罪。 《黄雀在后》刚好反映的是现实案例的另一面,它的悲剧源自人类彼此的爱,源自父母天职下保护幼子的热血。而孩子同样在面对辱父辱母者时,凭着本能想要保护他们,势必被仇恨热红了双眼,失去理智。当热血逾越了道德和情理,僭越了法律的红线,那便是毒药,是坠入万劫不复深渊的诅咒。 于是,在《黄雀在后》的故事里,男孩的成人礼不是在餐桌前吹灭蜡烛,而是懂得情与理皆需审判。不是在舞台上接受表彰,而是接受罪与罚都有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