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奇的电影史(长短评)

sikoalice
sikoalice @sikoalice
曼克 - 评论

大银幕重看,补充了一些之前没留意/没认真看的细节。

抛开立场之争或道德评判,《曼克》可以说是芬奇本人的电影史,重点在于他采用的视角和态度,而不仅仅只是呈现的“事实”,他很清楚“坐在黑暗中的观众会把怀疑抛诸脑后”。

威尔斯可能是老芬奇想要批判的对象,但是芬奇看到的显然更为复杂:作为导演的威尔斯行事独断,给曼克带来了压力,但同时也提供了片场体制无法提供的完全的创作自由,并且在《公民凯恩》开拍之前就面临来自好莱坞的阻力,电影对赫斯特还抱有同情之心,但之后赫斯特对威尔斯和曼克的报复显然都没有留情。在《曼克》中,威尔斯显然不是芬奇最想要批判的那一方,用表演骗取公司演员和工作人员同情以及一半工资的梅耶所代表的好莱坞工业,以及不动声色地操控着一切,把手从新闻业伸到娱乐业甚至政坛高层身边的赫斯特锁代表的特权阶层才是。

另一方面,曼克的角色也很复杂,他对好莱坞好感甚微,编剧只是他的工作而非理想,在承受工业对创作者的压迫的同时,他也享受到了高额薪水,他讽刺整个庞大的工业和体制的压迫及腐败,也十分关心政治,却止于对票选结果下赌。他敏感多情,却也不介意伤害别人。他是觉醒之后却没能挣开自己锁链的猴子,也是始终在和自己的风车战斗的堂吉诃德。他最后想要拿回剧本署名权,更多是出于对自己创作危机的意识,而不是认为剧本本身的“艺术价值”,在曼克眼中,剧本和文学,还是有着明显区别的。

从视角这个意义上说,《曼克》确实也可以看作是芬奇的《公民凯恩》,它写到了一位重要的行业内创作者,写到了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巅峰,写到了外部的经济萧条,也写到了整个世界在二战阴云之下的动荡,节奏快,信息量大,文本和画面都是。

另外,从行业的角度说,给编剧和其他幕后工作人员的工作价值以肯定和褒奖,是非常有必要的。毕竟以观众视角来看,从成片的角度来评判剧本是很吊诡的,除非能把原剧本和成片一幕幕对应起来分析,影片毕竟是一种集体创作的成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影倒是有那么一点社会主义的意思,如果按创作者有足够创作自由,不必步步受限于工业标准要求的话),从幕前到幕后,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对成片有贡献。观众看到的是一锅煮好的粥,只有后厨的人才知道用的什么料。

最后想吐槽的是,带点黄调的黑白滤镜真的有点难受,胶片划痕的特效似乎也没什么必要。不过光真的很讲究,尤其在两场宴会戏中,桌上的水晶高脚杯和餐具花朵、塞弗里德的礼服、赫斯特外套的丝绸质地和光感,每一种都呈现出不同光感和肌理,化妆晚宴中从室内转到室外时,微暗的天色那种亮度,介于自然和不自然之间,很有点当时好莱坞片的棚拍夜景戏打光效果。

奥德曼的表演就不说了,我的水平也说不出来啥毛病,虽然没见过曼克本尊,但真的有血有肉,太迷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