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没必要也不应该看懂

momo
momo @ChiMai
忧郁症 - 评论

第一次看时,我对它的评价只有 2 分,我一直在质疑这部电影,这一切有什么意义?为何要拍一部有关忧郁症患者的电影?他们与正常人,难以如病弱少女般被视为审美对象,他们的性情恶劣,就如同第二幕中 Dunst 对她妹妹表现的那般,冷酷无情。另一面我也曾怀疑忧郁症是否如电影所描绘的那样,仅限于抑郁、疏远或与周围人脱节的状态,观察一个人是否抑郁的最佳方式是观察他使用的语言,语言是人的心灵之窗,精神类疾病患者在表达上往往与常人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难以清晰思考,语言中透露出易怒又疲惫,所以我会认为 Dunst 如常人般的谈吐会有些奇怪。

然而,当我第二次观看时,我就非常乐意接受这部电影了,或许是我心境更为平和,Lars von Trier 很真诚地讲述了一个忧郁症患者的内心状态,她是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周围的人,电影并未刻意追求深意,只是恰如其分的描述。

第一部分中,导演似乎过于关照普通观众的观影体验,他描述人们将幸福强加给 Dunst,并责备她对生活中所拥有的美好事物漠不关心、缺乏尊重,而这种沮丧情绪进一步加剧了她的病情,导演还花了些时间来展现 Dunst 父母不幸的婚姻,这些都暗示了 Dunst 的病情是有原因的,但实际上,忧郁症患者会自发的责备自己,并攻击他周围人希望他们远离自己,很难用常人的逻辑来思考他们的想法。

电影进入到第二部分后就好多了,重点转向 Gainsbourg 对 Dunst 的照顾,她的态度语气从第一部分的批评转变为更加和善与尊重。然而,随着末日的逼近,角色互换了,两姐妹面对世界末日有着相反的反应。Gainsbourg 相对充满生的本能,因此显得有些歇斯底里,而 Dunst 是个长期抑郁的人,面对末日,周围人的惶恐与沮丧反而为她带来了安慰,对她这种病状来说,忧伤只能被另一种忧伤替换,而无法被快乐所取代,世界末日对她来说,意味着一个已萎靡不振的失败者,却能够平静地按照自己的方式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悲惨的人把自己的痛苦当作一种无法失去的安慰,这是抑郁症患者十分可悲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