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永远不应该演戏
“如果你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一定要读《局外人》!”巧了,这不就是我吗。薄薄的一本书,正文内容更是只讲了两件小事,虽然我觉得描写的部分并不高明,但故事的内核~,感想颇多,又不敢下笔,在这个主题下总怕写爽了就会显得特别消极厌世。
妈妈死了,这件事对“我”来说,不过是老板不能拒绝我的请假理由,而且应该向我表示哀悼。送葬的车,让“我”想到铅笔盒同样是为了塑造冷漠形象而造出的比喻。
默尔索会执着于请假的对错到底在谁这种小事,在锒铛入狱后面对自己的律师仍然要说“不能,因为这不是真的。”“人永远不应该演戏”这是通过新闻上旅客的故事得出的结论,这也是这本书想表达的观点之一。
面对太阳开了枪的我终于入狱,在之前所有行为的铺垫下,庭审从一桩杀人罪变成了批判“我”的行为准则,由冷漠参加母亲葬礼并且不知道母亲年纪,第二天和女人游泳看电影回家等违背社会规则的事推出“我”会有预谋的杀人。
“井”(只能看见天空的牢房)中的心理描写部分与监狱里生活的心理异曲同工,孤独又无事可做的环境会带来丰富的思考,关于死刑、自己的案子还有期待黎明。
在我看来绝大部分的描写是糟糕的,比如这一段“天空已经被阳光铺满。光线开始压到地面,热气迅速蹿升。……通往天际山岭的柏树成排矗立在红绿交杂的土地上,零星散布的房子错落有致。……热辣辣的太阳漫溢出来,这田野被晒得直打战,变得沮丧消沉、难以忍受。”看似用词很高级“交杂、漫溢”,又有拟人、化静为动什么的,实际上很是生硬,像是词汇的累积,么得灵魂。
其实作者的局外人程度很低,默尔索的局外人程度也比我预设的低很多,他有正常的人际交往,有肉体上的需要,他还会去邻居家吃饭(虽然满心不情愿),他也能适应监狱的生活,与常人无异。他有对光明与生命的热爱,以及试图描述绝望经历的隐秘执念。
近几天刚刚看完的《暴雪将至》中余国伟年轻时对破案的追求,对“体制内”的追求,出狱后感受到一切不过徒劳的颓废。《发条橙》中用规则去约束暴力犯罪,得到了“我痊愈了!”的结果。《老炮儿》里一句“这叫规矩,懂吗?”道出了对于六爷固守的生活方式被时代抛弃的无奈感慨。
一个能够被大家接受并认同的“局外人”,必定是坚守着一套某种意义上正确的准则,而这套准则大多情况下是,大家心里清楚但却做不到的,于是就只能通过支持认同这样一个“局外人”来保留自己内心尚存的坚持。就好像从小就教育我们要诚实守信,随着经验丰富你会发现很多事情都是唯利是图的,很多规则都是弹性的你能否甘愿做一个“局外人”落得一个不知怎样的下场,亦或是……其实你现在就是这样吧。
P.S.书中注释和女朋友看的电影似乎是1956年上映的,而不是1957年。
环游世界八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