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之道
欣赏,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写道的一样:“夫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如果缺乏理论基础辅以大量的欣赏经验,面对一幅绘画,很难在初步的主观印象之外看出什么名堂。仍然记得第一尝试欣赏绘画还是在阅读丹布朗的小说《达芬奇密码》之时,一边跟随着紧张的情节心情起伏一边努力理解书中众多大师的画作背后的奥秘。彼时的我,面对《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等这些作品一脸茫然。后来随着年龄渐长以及阅读的逐步深入,再次面对这些画作时,逐渐有了一些想法,但是依然感觉难以在表象之外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即便此时我已经读过了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我一直都很好奇,在大师眼里,在艺术家眼里,究竟对这些画作有着怎样的理解。克拉克的这本《观看绘画》,就给读者提供了这样一个视角。
肯尼斯克拉克是谁?我想对于关注艺术的读者来说这个名字一定毫不陌生。他出身富裕家庭,从小就接触美术,毕业于牛津,年仅27岁就当上阿什莫林博物馆馆长,30岁时开始执掌英国国家美术馆,在37岁就获得了爵士勋位,66岁时为BBC制作了第一部彩色艺术系列片《文明》。这样的经历,我想,对于艺术,对于绘画,他一定有足够深入的理解。
《暴风雪》,透纳
当我开始阅读克拉克的文字时,让我感叹的不仅仅是克拉克对于艺术本身深入的理解与积累,同样也是他流畅优雅的文笔,旁征博引,读起来却又毫不吃力。他的文字让我感觉,艺术的精神已经渗透到了他的心灵的方方面面。欣赏艺术不易,能够付诸平白晓畅的文字则更为不凡。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一段就是当他描述伦勃朗画作的特点所用的文字:“面容之于伦勃朗的意义,就像太阳之于梵高,海浪之于透纳,天空之于康斯坦布尔;它们是尺度的标准,情感的器官,是包罗万象的宇宙的缩影。”一句话就概括了这几位大师画作的特点。 此前我总是把观赏绘画当成一个技术问题:只要采用正确的方法,我就能够理解这幅画究竟好在哪里。然而克拉克告诉我,事实远非如此。克拉克的一字一句都在提醒我,之前对于绘画的理解有多么肤浅。这些文字同样让我意识到,培养欣赏能力从来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之事。观赏的技术性问题只能让我们观赏到一幅画的最表面的内容。更加深刻的旨趣在于其背后的头脑与时代的思潮,这需要的是长期的积累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