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魔的诡谲世界

Behemoth
Behemoth @behemoths
恶魔幻影志 - 评论

恶魔文化似乎总是具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和魅力,尽管如此骇人可怖,却又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与心灵,以至于从古至今,与之相关的作品屡见不鲜,层出不穷。欣赏此类作品,总是给我们带来一种凝视深渊的感受。而正如尼采所言:“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这句话可以用更为通俗的语言解释为:当与恶魔进行搏斗之时,也要小心自己变成恶魔。阴暗一面似乎一直扎根在人们的心灵之中。如果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解释,所谓的人性的阴暗面就是每个人自我中的“本我”部分,它包含着我们生物性的原始本能,只是由于由内化的社会规范构成的“超我”的存在,才使其被压抑在潜意识中,仅仅在意识层面得到有限的表达。这么一看,似乎恶魔文化的存在就有了依据。然而事实比这还要更加有趣。在涩泽龙彦的这部《恶魔奇幻志》中,作者对恶魔文化的由来以及发展做了相当深入的探讨。 恶魔文化的起源。恶魔文化究竟起源于什么呢?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巫术”。想象一下原始时代的先民,那时候没有如今发达的科技,面临着变化多端的天气与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他们无能为力,束手无策,完全无法理解,也完全无法解释,他们时刻生活在恐惧之中。正如恐怖小说作家洛夫克拉夫特写道的一样:“恐惧是人类所持有的最古老、最强烈的情感。”然而人们不甘心做自然的奴隶,人们尝试驯服,支配自然的狂暴力量,在这样的强烈愿望之下,以交感律或共感律为基础的死亡无数与模拟巫术诞生了。在巫术里,无法控制的自然灾难与恶劣的天气被人格化为恶魔的形象,人们通过向恶魔射箭等方式来尝试扫除恶灵。

《基督下降冥府》

地狱与叛逆天使的堕落。到了罗马时代,罗马皇帝虽然表面上严格取缔巫术,然而背地里常常豢养巫师。原始的宗教崇拜活动依然盛行。而随着基督教的逐渐兴起,原始的宗教逐渐式微。基督教以一种毫不妥协的态度将异教的偶像崇拜斥为恶魔行径,曾经异教的神明如今则被流放到恶的世界。而随着基督教的地位越来越稳固,基督教独有的“地狱”与“叛逆天使的堕落”的观念也逐渐确立起来,成为了恶魔文化最初的主题。恶魔撒旦是因为叛逆罪而堕落的权天使路西法。路西法的含义是“黎明之子”。上帝将撒旦及其追随者打入地狱的深渊,同时又让他们在地上王国拥有强大的权力。因此撒旦可以自由地在地狱和人间之间行走。诱惑人们沉沦痛苦,走向邪恶。

《叛逆天使的堕落》

《启示录》与最后的审判。在恶魔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启示录》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启示录》中,“死亡”骑着骏马前行,其后是张开大嘴紧追不舍的利维坦。这一意象逐渐成为了绘画中被反复表现的主题。而由于东方长期以来将《启示录》的内容视为伪经,因此这一主题在东方绘画中的出现晚了近一千多年。另一个经常被表现的主题则是“基督下降冥府”,在各类宗教画作中,冥府通常被表现为张开血盆大口的利维坦,其中是深陷冥府中的人们。圣约翰的《启示录》构成了中世纪艺术家们无法穷尽的意象宝库,而启示录式的幻想也逐渐演变成了复杂的“审判”构图。尽管审判在基督教之前就已经出现,但是“最后的审判”则为基督教所独创,意旨上帝在世界末日对全人类进行裁决。这其中有一个相当有趣的主题——“称量灵魂”,最初来自于古埃及的《亡灵书》,后来则与“审判”相结合成为了基督教绘画中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

乔托,《最后的审判》

地狱的刑罚以及反三位一体。地狱究竟是什么样的,究竟有什么样的刑罚?这一点可以在地狱主题的绘画中觅得。而这样一个主题则有两个来源,其一为发源于公元四世纪圣保罗的地狱之行传说,但丁显然从中汲取了灵感。而另一来源则为爱尔兰的凯尔特传说,主要以圣帕特里克,圣布伦丹和骑士欧文的游历为主,极具幻想色彩。在格吕内瓦尔德的画作于1470年所创作的《死去的恋人》中,各类爬虫类动物缠绕在一对衰老丑陋的男女身上,它们甚至穿破皮肤,钻入其体内。枯瘦如柴的身体上满是空洞,被腐臭味招引的苍蝇和蜻蜓在这里聚集。这幅画散发出来的诡异气质令观者无不惊悸。“反三位一体”最初同样来自于《启示录》的经文:“我又看见三个污秽的灵,好像青蛙,从龙口,兽口并假先知的口出来。”按照本韦努托·切利尼的说法,路西法的三个头象征着无知,无力与憎恶的魔王的三位一体 ,与表示权力、知识与爱的圣三位一体相对应。这一主题逐渐演变成具有多个头(大多为三个)直接和下肢相连的格里尔的形象,并在博斯的笔下演变成了著名的“脚人”。

《地狱的普罗透斯》(反三位一体)

龙与圣安东尼的诱惑。早期的基督教艺术主要借助狮子、鸡蛇,蝮蛇以及龙这四种形象来表现恶魔。一般认为龙的形象起源于中国以及高棉艺术,但这里的龙并非恶魔的象征,反而被视为人类某种神秘的守护神。而当这种形象于中世纪传到欧洲时,就给中世纪的艺术家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意象。表现圣人对于恶魔诱惑的无动于衷与反抗也逐渐成为了一个艺术家热衷的主题,在这其中的一个代表就是《圣安东尼的诱惑》。由于黑死病的肆虐,“死亡”在中世纪的艺术中也是一个常见的主题。

《圣安东尼的诱惑》

恶魔文化之所以如此具有魅力,或许就是因为它来自于人们的想象。与具有一定规范和标准的“美”的形象相比,丑恶的形象更多来自于人们的幻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人们内心世界的某种投射与反映。纵观恶魔文化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似乎从未有某个主题像恶魔一样被人们用想象诉诸各种形象被反复表达和诠释,相比之下,美的主题反而显得如此单调而又乏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