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比公平和正义更重要

一只特特呦
一只特特呦 @Teteyo
无形之刃 - 评论

作者陈研一是谁?输入法甚至联想不到这个名字,搜索引擎也只有寥寥数条,实在是有些冷门,就连前作《完美嫌疑人》想买到新版还要费点劲。但看过之后才知道封面的盛赞所言不虚,国产推理不应该让那几个抱团的垃圾作家和一些现象级作家继续猖獗。社会派推理自周浩晖、紫金陈之后,一直没见到作家能质量产量较高的创作,陈研一的出现是个惊喜。

本书的结构主题都和前作类似,可以看出作者的一些写作风格已经成型。作者善于调用群体记忆来表达时间点,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到我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这里我记得作者好像写错了)的发射,都可以看出故事发生于2015年,至于价格99元的小米双肩包这点的发售时间不大清晰不深究了。作者喜欢直接给出凶手,推理的重点放在诡计与动机上,并安排一场精彩的凶手与警察对峙的情节,同时做成不在场证明。小说的文笔还好,胜在逻辑与结构。从第六章开始,小说中的视角转换都花了心思,利用相似的场景、语言转场,印象中上次看到这样的写法是伊坂幸太郎的《金色梦乡》。

几个故事相互交织表达出小说主题“法律比公平和正义更重要”,并以一条法律作为结尾:2017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被称为“好人法”。这绝不是像一些电影一样应对审查,这是真真正正值得宣传弘扬的内容。希望在未来,面对“冷漠的旁观者是否有罪”这个问题时我们能给出答案。

泄底警告


谈谈诡计。小说虽然描写了星港这一架空的城市,但是不难看出其现实原型,因此小说中的诡计远不如本格推理那样的华丽,而且不算很难猜,其可实施性较高真实感较强。在监控越来越多的现代,老式犯罪是否还有可乘之机。前两个案件抛尸水池但附近没有脚印,分别采用杠杆(跷跷板)与滑轮两个基本物理结构运送尸体;后面揭露不在场证明的突破口在修改死亡时间,在其它地方定时溺死受害者后丢入水中;当然幕后指使与胁迫,换药都算不得诡计。

至于掉扣子与不冲厕所被人拽住堪称两大愚蠢场面,前者是大局的伏笔,而后者在最后解释了一番,虽然如此还是觉得再完善一下会更好。

谈谈角色。小说中可以说是有三个聪明人——凶手和警察。有强烈正义感的主角钟宁,曾因暴力执法被贬,在探案中有很强的无证据的直觉,解答时爱卖关子,也许只有聪明人陈孟琳能和他相互理解,甚至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最终关于陈孟琳的底,从逻辑铺垫上来说当然没什么问题,从情感角度来说有些生硬,本来还希望出现CP警察结果直接“杀”了这个角色。赵清远的记者这一身份让整个剧情精彩许多,在现代发生的事情势必会有舆论的参与,而作者很喜欢运用这一点,他还是个深谙且善于玩弄人性的聪明人,这无疑是最强大的对手。张一明作为小跟班,又有着局长父亲的关系,是常见的工具人设定,书中角色形象太弱了,就是打杂、问问题与传信,大可以加强一下,或好到勤勤恳恳努力奋进,或坏到有些纨绔。

再谈主题。一直强调的程序正义,法律高于人心的公平不再赘述,小说提到的同态复仇与法外制裁其实也不算新鲜,我反而喜欢那些不大不小但很烦人的社会小问题。“现在还有谁实地采访啊”,流量为王,大家都复制粘贴的时代,只会劣币驱逐良币,改变不了现状的我们只能悲哀与感叹,甚至已经没了力气去呼吁……

还有几个小问题:

1.P38的14行有个“念及至此”及与至都是到的意思应该属于赘余,应为念及此。

2.P313有一个词的字体似乎不大对,应该不是印刷的问题。

格式咋了?
3.高考数学149→数学好→数字敏感,这一推论我挺不喜欢的,大可以改为生活细节中对数字敏感。

P.S.感谢美女编辑施施小洛的赠书,本书和前作(新版)的设计统一,封面手感都很不错(刚看过的黑豹红狼也是这种手感),后来听说是一层高级触感膜。舒服是舒服,但是你的指纹会清晰的留在上面……

沾满指纹的书
两本书都附赠了“线索卡”,据说是7张随机送一张,还有角色关系图只给了斜切的1/4碎片,我都快强迫症了,这是我从部分友邻的图中勉强拼出来的图,呜呜。

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