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想法

Shiyu
Shiyu @Shiyu
马桥词典 - 评论

1.读词典的时候耳机里在放雅叔的专辑,我觉得这很合适,正像我读山南水北时耳机里传来的emo一样。在我看来,少功是真的就像一个默默无闻的记录者一样,记载了太多太多人或平凡或不凡的一生,尽管是一种旁观者的视角,但是不能够忽视的是他在书写在叙述时所包含着的深情,他虽然尽量让自己跳脱出事件的本身,但是我们却不难从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情绪中发现,实际上他在书写的过程之中还是悄无声息地介入了故事之中,他的笔调因此显得格外的温柔动人,恰如一位许久不见的老友在向你诉说曾经一起的时光一样,在这个意义上,我想还并不能完全将他看作是一个局外人,相反,他生活在他所描述的世界之中,他与那些人和事都有着切身的共同经历,因而小说显露出一种非小说的特性,或许他本来就是如此,正如《山南水北》让我觉得不很像散文一样,《山》和《马》在这个层面上可能也就是一脉相承的吧。

2.有关小说的发展,我觉得大概是按照一个人一个人的生活写下去的,前后所写的两个人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或许是因为死亡的牵扯,或许是情感的纠葛,亦或许是历史相因的原因,但是就在这样的一个又一个人物的连线中形成了小说的行文逻辑,这条线索缀连起马桥世世代代的人,展现着他们的人性;与此同时也和词典的编纂相联系,二者之间形成明暗双线,勾勒出这个地处湖南的小地方的风土与人情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

3.在小说后附的谈话中提到小说中的“诗性”,我觉得正是这一点让我们能够很明显地知悉这是少功的文字,他总是会在不经意中突然将一个被压抑了很久的情绪引爆,然后令我觉得生发出的无限感伤,无论是《鞋癖》、《女女女》、《山南水北》还是现如今的《词典》都是如此,这是他留给夜行者的一个路标,尽管在无尽的黑夜中只有些许微亮,但总能够指引我们找到他所在的地方。

4.从主题上讲,最为重要的自然是对于语言的探讨,但其实除此之外还是一如既往的知青生活与农村社会人情与文化的展现,他对这些内容的不断重复书写在某些程度上确实会带来一种重复感,但是他每次的切入角度都不同,因而也会生出一种新鲜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会令人难以抛却。说回“语言”,他以“语言”这个主题为媒介,实际上串联了一系列的问题,现代化、农村的女性问题、对时间的思考、方言同共同语背后思维方式的不同性等等,正如他所言,小说更多地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介入问题的由头而非完全展开的探讨,但是尽管如此,我们也能够从他融散文文体于小说的写作方式中更多地得到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这些问题与思考也和他在散文中所显现出的一样——深刻而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