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读

御宅暴君
御宅暴君 @otakutyrant
不一樣的中國史. 1 - 评论

历史是什么?可以说是文明变化的过程,一个中国民族主义者穿越到一百年前火烧圆明园之前怕是还没来得及大战八国联军而是光因为在皇家禁地门前趾高气扬而被衙门斩首,因为圆明园是彻头彻尾的皇家私产,那时候的人连「国家」观念都没有,只有一小撮知识分子才知道,之后民族主义在中国的真正全面形成,最大的功臣其实是日本,它的侵华加速了中国民族主义。多了解历史可以了解古人在想什么,为什么这么想,免得像那个被斩首的穿越者成为历史的尘埃,说到这里,我又突然想起和师父胡适分道扬镳且一家全整整齐齐地惨死于党内斗争的堂堂北京市长吴晗了,胡适的预言成真。

我已通晓西洋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除了中国古代史,先前曾尝试读江泽民钦点的《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大概),读不进去,就是编年表,完全不知之所以,大失败。但如今终于可以按上最后一个拼图了,在美亚意外发现的这本台湾历史书还挺好读易懂,但也很零碎,需要读二遍提炼;作者杨照想与钱穆的中国通史比肩,讲究 how 和 why,感觉他做得到,还是考古学出身,更加讲究考古证据,追求真正的「信史」。

这书既然是台湾人写的,对他来说中国史就只是台湾史的一部分,这角度很有意思。

不熟悉历史的人容易形成「同质性的假设」错觉,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又一个朝代都是一样的,除了皇帝的变动,其他没什么变化。此外在考古学被发扬光大之前,其实很多历史书都不靠谱,因为古人和今人一样,曾经根据当下对过去的理解,根据过去且不一定可靠的文字记录捏造出错误的历史,甚至直接伪造历史的现象在初期很严重,毕竟那时本来没有什么文字记录可以参考,只能想象。于是这样的错误长久以来会累积得使得中国历史记录千疮百孔,比如上千年来大家曾经所相信的重要文献《古文尚书》是假造的,不是商周原本,而是东晋后才完成,于是历史学界提出了「信史」,不再单方面根据古人的文字记录,而是批判性地结合考古学证据和多个古代经书材料横向比较,重新构造出可靠且值得相信的历史,与古人凭想象生造出的传说分开。

中国的历史真的是相当深远流长,古人也很喜欢引用老祖宗的东西。清朝有文字狱,于是便产生了最重要的学问即考据学,因为在孔孟思想本意上的探讨比较安全。不过随着考据上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觉得史书不一定可靠:古代人的文字和古代的文献,真的如此这般吗?于是人们开始以辨伪之名行疑古之实,近代在西方的冲击下更为甚。

史语所刚建立就发掘出了小屯殷墟,恐怕是考古学上最重要的发现,对信史的构建很有帮助,可惜后来因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就没什么进展,一些学者留在大陆并被迫害,一些学者去台湾纵有学术自由也只能真・望洋兴叹。

夏商周不是三个朝代,而是三个不同地域的三个民族,三个不同文化,而且有一段很长的时间并存。夏人靠夯土技术,商人兴鬼神,周人则有天子说,以青铜器为名。

从部落到酋邦到国家的过程令人耳目一新,平等是最难创造文明的,因为每个人的生产都在自己身上消耗掉了,没有剩余,于是后来出现了靠暴力掠夺剩余的人并再分配,文明才出现。藉由分配所产生的集中制,是从部落到酋邦的重大变化。后来酋邦之间的竞争更是加速了国家的形成。

「国」最早是为区分城里的人和城外的人而产生的。

周人翦商后进一步将十足组织确立为封建制度,奠定了中国后来的家族系统与家族制度。

埃及文字其实是表音文字。中国文字的地位比语言还高,比其他文明更有明确更强烈的阶级划分意义,但后来居然被人遗忘,是甲骨文。

周公是历史上第一位人物,创立了封建制,和我们想象中的很不一样,其实是先指定某地为目标,派人攻打这地上的他国,攻打成功后才能成为领主。这制度持续了七八百年,直到春秋战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