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抵达不曾企及的高度
对胜利的渴望,是一件坏事么?
对于魏国铮来说,胜利是支撑他生活的信仰,是他的另一根拐杖。但是对于仁爱之家的管理员乐光来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快乐,而获得快乐并不一定需要依靠胜利。她带领着一群特殊的残障人士努力生活,已经比很多普通健全人要辛苦很多。放弃胜负心,才是她开始新生活的基础。
于是他们两个人在影片里关于胜利产生了最严重的一次争吵,影片在此刻也向所有观众提出了这样的提问。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有胜负心,管理上要争当班干部,成绩上要争当第一名,在胜利教育的氛围影响下,被忽视的是对人生真正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在电影《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里,对胜利无比执着的篮球教练魏国铮被迫进入一所特殊的学校支教,动摇的却是他人生里关于胜利的信条。
仁爱之家被招募来的球员似乎都拥有着让自己快乐的能力,他们对生活似乎是充满钝感的,对胜利的渴望也没有那么强,这让教练魏国铮十分崩溃。为了培养他们的胜负心,他想了很多离谱的办法,甚至让自己以前的队员和他们打了一场友谊赛,然而似乎并不奏效。
在他帮助害怕水的队员克服了对水的恐惧之后,魏国铮似乎也越来越顺利地找到了与这群特殊队员相处的方式。不是让他们获得健全人的能力,不是逼他们获得世俗认可的胜利。在这个对他们并不够友好的世界里,有过歧视,有过霸凌,有太多的不理解与不耐烦,而他们穿上球衣,勇敢走上赛场,早已经是胜利者了。
作为一部喜剧,《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充分利用了小人物的特点,制造了诸多笑料,魏国铮与马教练明里暗里各种较劲,仁爱之家队员各种性格特点都碰撞出了有趣的包袱。而魏国铮与乐光不同的教育理念也碰撞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火花。
在两人的争论里,魏国铮是利用队员满足自己对胜利渴望的混蛋么,乐光是眼里把队员都当成残疾人的歧视者么?为什么他们都在为了共同的事情努力着,也都在努力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却在对方眼里变成了截然相反的对立面?
片中最渴望上场打篮球的乐亮,却一直被魏教练当成“秘密武器”在场下练习,而他或许才是这些问题的答案。向往比赛,渴望上场,是因为对篮球运动的热爱,不是对胜利的热爱。他一直默默在台下重复着相同的动作,只为了有朝一日在赛场上发挥作用。他们努力,挥洒汗水,跑遍了城市的每一条街道,为的不是战胜别人,而是战胜自己。
他们要战胜自己对水的恐惧,战胜自己对自我的否定,战胜自己对胜利的过分渴望。在整个训练里,魏教练在教育培训着仁爱之家的队员们,同时也在被队员们启发治愈着。
他一度想摆脱的过去,却在训练中让他有了正视的勇气。他一度想想冲击的篮筐,终于在队员们的协力中,达到了那个顶峰。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电影正片之后的花絮里,我们看到了扮演乐亮的演员岳亮也是特殊人群中的一员。作为孤独症患者,一名非专业的演员,我们无法想象他要如何牢记这么多台词,演绎出这样一个并不好诠释的角色。而他把心理描写活动当成台词念出来的时候,实在是好笑又好哭,感觉倘若有一部拍摄他们如何拍摄这部的电影的电影,会一样精彩动人。
于是,我们说回开头的那个提问,对胜利的渴望,是一件坏事么?那或许要看我们如何定义胜利,比起赛场上比分上的高低,在人生里战胜自己的时刻才是真的胜利。过度渴望世俗的胜利,只会永远在赛场上仰望篮筐而无法起跳。只有追求挑战自己获得的胜利,才能凌空扣篮,帮助每个人抵达不曾企及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