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十九首不可不读之书

Dust007
Dust007 @Dust007
古诗十九首集释 - 评论
  1. 诗一旦被写出来了,就不仅仅归诗人私有,而会成为公共信息供大众品味解读。

  2. 诗可以从具象上升到抽象来扩宽诗意的时空。用康德感性、知性、理性的认知概念来理解,好诗可以达到知性的认知阶段。

  3. 抽象/知性描述的是一种普遍的规律,所以一个抽象,可以衍生出无数的具象来。从一首诗里,不同的人,因其际遇和认知的差异,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这都是合理的。

  4. 当我们读别人对诗歌的解读的时候,有些解读会觉得很有道理,有些又会觉得很荒谬,背后其实是我们自身的认知与解读者的认知所形成的维恩图在起作用,赞同的程度与维恩图重叠部分的面积正相关。有时候,逻辑反而被放到了次要地位。

  5. 当跳出“我者”“他者”的立场,去看为什么我会做出这样的解读而他会做出那样的解读,背后的逻辑和原因是是什么?其社会、文化的背景又是什么?这会是更为有趣的事。卞之琳的《断章》很好的诠释这一点:“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6. 同样的道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迫切的想了解一首诗被创作的年代、作者生平等信息。这些重要的背景信息作为理解诗歌基础,提供了除诗歌文本自身之外的信息,帮助我们解答各种“为什么”,诸如“为什么写这个?为什么这样写?”等等。诗是诗人与时代互动的结果,诗人用诗歌来反映时代,时代影响着诗人的内在思维模式、认知程度、思想倾向和外在的社交生活等方方面面。这些信息也是撰写诗歌史的基础史料。

  7. 从史学的角度看前人的解读,无中生有牵强附会各种不合逻辑都是有意义的。然而,从诗学的角度来看,符合诗歌的格和律、符合逻辑的解读才有意义,训诂是其基础。

  8. 长诗中常会有主语不明的问题,诗中到底有没有转换视角,这几句到底是讲行者还是居者?听者还是歌者?有时会让解读者困惑不已。

  9. 《青青河畔草》吴淇解得缠绵悱恻,令人叹为观止,真不愧是“中州八大才子之冠”。

  10. 吴淇-“凡现前一刻,古诗最重”。

  11. 吴淇-“设有一绝代佳人于此,未尝不欲得一绝代才子而当之。其在我人,亦未尝不欲以己当之也。”//嗑CP之精髓

  12. 吴淇-“今试取“弹筝”一连六句,细细吟之,俨有一绝代佳人,见于纸上。……声色难得,声色而尤物更难得,必“策高足”“据要津”乃克有此。”//真是骚人啊脑洞大开叹为观止

  13. 中古文人动辄以“贱妾”自谓自矮其身,全不似上古圣贤“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的潇洒自如。旁观者就更绝了,誉之以“忠厚”。无耻无耻!不过转念一想,也是难为他们了,上古智识之士奔楚不成,还可以奔陈,奔卫,中古就惨了,没得选,当年明月说得绝“生是我的人,死是我的死人,就是烧成灰也得给我肥田”。你叫他们怎么办?

  14. “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这四句,吴淇竟然能读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脑洞开的

  15. 张庚-“睢阳吴氏说选诗大有发明;然穿凿附会,牵强偏执,在在有之,欲求醇者,什仅二三。”//哈哈,脑洞开得太大,被人吐槽了

  16. 张庚-《青青河畔草》“凡士人不能安贫而自衒自媒者,直为之写照矣!”

  17. 张庚-《涉江采芙蓉》“观“涉江”二字起,明是言身在中途。前瞻君门,则有九重之隔; “还望旧乡”,则又“长路浩浩”;真进退惟谷矣。”//所思在前方,还顾在后方,这个见解新颖,难道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从这儿来的?

  18. 张庚-《回车驾言迈》“如此诗起用“回车”二字,用意极深远。夫人幼而学之,孰不欲壮而行之?追辙环几遍,终不得遇,而逝者催老,安得不更而为“回车”之思乎? 此孔子所以有“归软”之叹也。得此意以读是诗,则全篇神理得矣。”//扣一“回”字得全诗意,极具见地

  19. 《去者日以疏》“思还”也可能是孤魂野鬼,因为“古墓犁为田”所以鬼魂才“欲归道无因”,竟然还有这么一个鬼气森森的解法,服气服气。

  20. 《去者日以疏》- 人类哲学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首诗思索的正是第三问:茫茫宇宙,熙来攘往的人群,对个人来说,哪儿会是一个稳固的归属?想叶落归根却“道无因”;死后,想安稳长眠于地下,又“古墓犁为田”。或许,“归属”,本是一个虚幻的东西。

  21. 《青青陵上柏》贫中作乐之词,当其娱乐也,其人为一完全之人,游戏之乐,不为薄酒驽马减之,不为第宅极宴增之。

  22. 《冉冉孤生竹》“菟丝附女萝”一语贯注全篇。菟丝子,附生植物;女萝,亦是附生植物。附生植物如何附生于另一附生植物?附生落空了罢。通篇哀怨所托非人,怨而不怒,末句无可奈何做自欺欺人语,哀转久绝。

  23. 《客从远方来》前八句紧扣一“绮”字,得绮,裁被,填丝,结缘,末二句忽言胶与漆,何也?此乃电影蒙太奇手法,畅想同眠此被永不相离,热情奔放又不失诙谐幽默,真乃至情至性之人。

  24. 饶学斌这个脑洞开的真是别具一格,他认为十九首整体为一长篇叙事诗之章节,讲东汉末年,党锢之祸导致好基友南北分离,一个被贬到北夷之地(胡马-作者),一个被贬到南蛮之地(越鸟-同患),诗的两大主题一是思念好基友(3-7)二是思念皇帝(2、8-16,话说皇帝有什么好思念的呢?无非是想皇帝能不计前嫌召他回去继续做大官罢了。)思友轻故短(5节),思君重故长(10节),前轻而厚重。施的价值观暴漏无疑。

  25. 饶学斌以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提比、虚比、中比、后比、大结)来类比分析十九首,17收束思君,18收束思友,19大结。

  26. 思友一柱,提比 :3《青青陵上柏》;中比:4《今日良宴会》、5《西北有高楼》;后比:6《涉江采芙蓉》程途所经,7《明月皎夜光》至谪迁地头;束股《客从远方来》。

  27. 饶学斌-其一《行行重行行》为通篇的总纲,两韵分述两事:四支韵思友,十三阮思君。

  28. 饶学斌-其三《青青陵上柏》:提比。“冠带自相索”十常侍狼狈为奸,“两宫遥相望”汉灵帝与窦太后,“戚戚何所迫”小人长戚戚。这篇讲好友二人被贬谪之背景。

  29. 饶学斌-其四《今日良宴会》,中比。乱。非要顺着往下讲,这篇应该是作者摹写十常侍及党羽汲汲于富贵的丑态。

  30. 饶学斌-其五《西北有高楼》,中比。好基友化身“杞梁妻”思君,而“我”却幻想跟好基友化身“双鸿鹄,奋翅起高飞”。什么乱七八糟的,好基友既然被贬谪于南越之地,怎么又在西北高楼上弹琴呢?不通。顺着施的思路编,作者一路往北走,路上听到高楼琴声,展开联想,庆幸并感激与好友互为知音,冀望与好友一同回去做大官(奋翅起高飞)。

  31. 饶学斌-其六《涉江采芙蓉》,后比。好基友在去南方的路上想我。正写友情。

  32. 饶学斌-其七《明月皎夜光》,后比。还是思念好基友,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施解极为勉强。本篇反写友情,无垂不缩、无往不还。

  33. 饶学斌-其二《青青河畔草》,提比。哀“娼家女”碰到“荡子”,荡子当为汉灵帝。

  34. 饶学斌-其八《冉冉孤生竹》,哀“菟丝附女萝”,“女萝”即松萝,柔弱的蔓生植物,类其二中的荡子,当为汉灵帝。怨“过时而不采”;其九《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采倒是采了,又“路远莫致之”。十一《迢迢牵牛星》,迢迢对上节“路远”,然而涵义由外转内,由路远转心远。双起承转合结构的分析有意思。十二《东城高且长》-“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上杆子倒贴。牵强,这个君如果是皇帝,他一个人咋变成双飞燕来的?劈成两半不成?十三《驱车上东门》没看懂说了个啥,继续往思君的路子上解死路一条了,人家都说了“不如饮美酒”不要做官了。

  35. 饶解把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看,是个很有意思的研究方向,但往八股文上生搬硬套就不大想像话了,无可否认十九首中有些诗的字句逻辑有关联之处,但非要说那一段是提比,那一段是中比,那一段是后比,言之凿凿,甚而至于对不这么看诗的人破口大骂其愚不可及,未免太过偏激。

  36. 刘光蕡注无甚出彩之处,《去者日以疏》末两句解得较有新意,通常认为“思还”“欲归”重复拖沓,朱自清就直言这两句不好,刘光蕡把上句“思还故里闾”解作学则“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下句“欲归到无因”解作不学则“至死方悔”,虽牵强,但还算有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