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伊斯兰教”
全部 | 书籍 (88) | 影视 (3)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穆罕默德生平 (2011) [剧集] 豆瓣
The Life of Muhammad
导演: Faris Kermani 演员: Rageh Omaar
距离今年贵斋月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英国广播公司(BBC)宣告摄制完成一部历史名人传记纪录片《穆罕默德生平》(The Life of Muhammad)。 负责监制这部纪录片的经理是英国广播公司的一名穆斯林学者阿基尔‧艾哈迈德﹐影片的旁白讲解员是一位《半岛电视台》英文节目主持人拉加尔‧欧麦尔。
英国《卫报》宗教事务记者丽雅扎特‧布特星期四(7月7日)应邀出席了这部传记纪录片的预演式﹐事后她在《卫报》发表了影评﹐对这部影片大加赞赏。 她说﹕“一个普通的男子﹐只用了二十来年的时间﹐就永远改变了世界历史。”
她说她带着对伊斯兰和穆斯林许多现代问题走进放映厅﹐当影片落幕时﹐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解答﹐而且是看到了这些问题的起源和道理的解释﹐如吉哈德﹑妇女权利﹑祈祷礼仪﹑妇女服装﹑骑骆驼朝觐﹑第一部社会宪章。 先知穆圣在归真之前完成了社会改造﹐创建了新模式。 影片中所表现的历史事实印证了英国历史学家卡伦‧阿姆斯特朗的论述﹐她写过许多宗教书籍﹐曾经参加2002年美国公共广播电视网专题讨论先知穆圣的生平﹐ 她坚持论证伊斯兰的理性与公道。
布特女士说﹐“面对穆斯林敌对势力对伊斯兰的亵渎和攻击”﹐而BBC在这部纪录片中所展现的《穆罕默德生平》是对伊斯兰的正面尊重和赞扬。 她说﹐在全部影片中﹐“没有出现穆罕默德的脸面和形像﹐而是采用戏剧性的艺术技巧表现他的重要言行。”
“这部纪录片是时代的需要﹐让现代的人看到先知穆圣时代的真实性﹐因此摄影队走遍许多国家取景﹐如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叙利亚﹑土耳其﹑约旦﹑英国和美国。 伊斯兰在西方是被广泛忽略的知识﹐但从事这部影片编剧和摄制的创作组成员﹐都是著名的学者﹐他们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一堂最为可靠的必修课。”
欧麦尔在画面外解释说﹕“影片的第一部曲是说明先知穆圣出生时的阿拉伯社会环境和当时的世界﹐在这个环境中他开始了童年成长的过程。 影片中表现了他的礼拜﹑祈祷﹑沉思﹑商旅﹑谈话﹑爬山﹐他完全是一个普通男子。 他坚持要人民相信﹐他是一名使者﹐向人间传播真主的启示﹐要追随者们严格分清他个人行为与启示的界线﹐因此不许可在他出生的地方建立纪念碑和追念遗物。” 他告诫信士们说﹕“你们应当敬畏真主﹐而不许可崇拜使者。”
2002年美国公共广播电视公司曾经公演过一部电视文献片《穆罕默德﹕一位先知的传统》(Muhammad﹕Legacy of A Prophet)﹐内容不如今天英国影片充份﹐引起过许多争议﹐而《穆罕默德生平》显然大有改进﹐补充了许多新的内容﹐分为三大时期。
“他出生在一个积怨和仇杀的时代﹐暴力和战争成为家常便饭﹐随意流血杀人﹐人类面临末日﹐文明毁灭﹐人人悲观失望。 一位先知诞生了﹐他把社会从黑暗引向光明﹐教民众敬畏真主和互相慈善﹐给人类带来新希望。 在短短的二十三年间﹐社会巨变﹐阿拉伯人为全世界高举平等与和平的火炬﹐开创了新生活﹐在人们心中建立了新的希望。”
欧麦尔说﹕“我们对先知穆圣的生平细节所知并不多﹐但这三部曲式的文献电影向大家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描述了伊斯兰诞生时的曙光﹐一个光明的信仰降临了人间。 今天的世界对于认识这位先知﹐与一千多年前同样至关重要。”
伊斯蘭啟蒙運動 [图书] 豆瓣
The Islamic Enlightenment:The modern struggle between faith and reason
作者: 克里斯多福.德.貝萊格(Christopher de Bellaigue) 译者: 洪世民 馬可孛羅文化 2020 - 5
打破伊斯蘭文明只留駐過往、抗拒現代化改革的迷思!
第一本將「伊斯蘭」和「啟蒙運動」相提並論的開創性論述。

穆斯林與伊斯蘭文化的改革種子,其實早在兩百年前就種下......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讚譽: 「剖析過去兩百年伊斯蘭與現代化在伊斯坦堡、開羅、德黑蘭等地的衝突,精采絕倫。」
穆斯林世界被認為無法現代化、改革、與時俱進
事實上,從十九世紀以降,伊斯蘭心臟地帶的中東社會早已被現代化的理想和慣例改變了,包括採用現代醫學、女性走出閨房,甚至民主的發展等等。造就這些不凡變化的學者、科學家、作家和政治人物,給穆斯林留下了深遠的改變。他們有些身在埃及,飽受學術思想與列強瓜分之衝擊,最終萌發現代民族國家的幼苗;他們有些則在伊斯坦堡,在歐亞大陸之中思索君主立憲的可能,挽救鄂圖曼帝國最後的希望;還有人在近乎鎖國狀態的伊朗,一次次起義、一波波改革中爭取權益,將伊朗推向現代化的十字路口。
現代化終究未能推翻保守主義,信仰壓過了理性主義
當代的伊斯蘭啟蒙運動,儘管表面暫時中止,但與它有關的轉變依然持續。二○○九年夏天,伊朗的綠色運動(Green Movement)動員了數百萬人對國家高壓領導階層操縱的選舉結果發動規模驚人的抗議;兩年後,阿拉伯之春重新檢視後殖民主義下的伊斯蘭世界,民眾透過自己的力量,實現遲來的民主;緊接著二○一三年,土耳其也爆發類似強度規模的抗爭,反對艾爾多安毫無包容力的政府。這些民眾力量,現在看來都沒有達到目標,阿爾及利亞、埃及、敘利亞、伊拉克等國軍閥盤據;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土耳其當局都加強控管力度。但這完全不代表激發它們的動力已悄然遠去。抗議、鎮壓、戰事,都證明反動的力量仍努力不懈,試圖改變伊斯蘭領導者決絕的權威。
許多罪惡乃假穆斯林之名進行
伊斯蘭的真義充滿了爭議。但過去的歷史上,遜尼派與什葉派從未激烈對立;熱切奉行伊斯蘭的組織常常只是烏合之眾;許多住在西方國家、大都會的穆斯林,不去當地清真寺聆聽講道,反而從網路上獲得激進的學說,某種程度上更像是自戀世代的社群產物,使人們依據個人偏好奉行伊斯蘭教;另一方面,個人價值、律法、科學、政治組織,才能代表真正的伊斯蘭思想與社會。啟蒙運動後的伊斯蘭教仍很年輕,我們應該了解穆斯林在轉變過程裡的陣痛與困惑,期待在這個動盪中,迎來穩定的發展。
各界推薦
「適時、思考縝密、發人深省。」──彼得‧法蘭科潘(Peter Frankopan),英國史學家及作家
「出色地結合了淵博的學識、有力的議論和迷人的文筆,《伊斯蘭啟蒙運動》大膽無畏、振奮人心、無比重要。」──潔西‧柴爾斯(Jessie Childs),英國作家
「一部見識廣博且具娛樂性的研究,針對一個絕不只是對古文物感興趣的主題:伊斯蘭世界與後啟蒙西方之間的邂逅。」──湯姆‧霍蘭德(Tom Holland),歷史作家、廣播主持人
「這是最適合我們失序日子的那種書:及時、迫切、具啟發性。」 ──潘卡吉‧米什拉(Pankaj Mishra),印度散文及小說家
阿拉伯通史(第10版)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国] 菲利浦·希提 译者: 马坚 新世界出版社 2015 - 5
《阿拉伯通史(第10版)(套装共2册)》以其洋洋洒洒达700页之多的文字篇幅,完成了一个全面、扎实的基础性知识工程,这对了解阿拉伯世界其后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在这部通史的主要内容结构中,包括了讲述阿拉伯人的祖先,阿拉伯人的先知穆罕默德的出现和伊斯兰教的兴起,以及早期的哈里发制度。然后,通史追溯了伊斯兰教势力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迅速扩张的过程:他们穿过北非,进入伊比利亚半岛,跨越比利牛斯山脉,再北上至西部法兰西的普瓦蒂埃,北部到达拜占廷帝国的安纳托利亚,向东则进入中国的西部地区。通史记录了伍麦叶王朝(公元661—750年)和阿巴斯王朝(公元750一1258年)这两个阿拉伯中央帝国的兴衰始末,二者曾分别定都于大马士革和巴格达,后者直到被蒙古的旭烈兀所率领的铁骑攻陷后而遭到毁坏。通史讲述了阿拉伯文明全盛时期的故事,还有它对欧洲文艺复兴所作的巨大贡献。统一的阿拉伯帝国被割据势力搞得四分五裂,继之而来的就是分别在埃及、西班牙和其他地方出现的一些阿拉伯小王朝;非阿拉伯的穆斯林人物渗透到阿拉伯都市社会的精英阶层之中,他们当中有波斯人、突厥人、柏柏尔人和麦木鲁克人,这种状况所造成的后果就是阿拉伯历史的支离破碎。
谁为伊斯兰讲话 [图书] 豆瓣
5.7 (6 个评分) 作者: [美]约翰.L.埃斯波西托 / [美]达丽亚·莫格海德 译者: 晏琼英 / 王宇洁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谁代表伊斯兰讲话(十几亿穆斯林的真实想法)》作者约翰·L·埃斯波西托所提出的“谁代表伊斯兰”的问题,恐怕是一个难以明确回答的问题,但是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近代以来,由于宗教解释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而世界伊斯兰教历来没有一个权威性的代表机构,因此各种不同的解释主体(教派、学派、思潮、运动、宗教领袖、学者个体等等)实际上都有权对伊斯兰教进行解释,只是不能以自己的解释取代他人的解释。穆斯林大众的意见当然也非常重要,只是人们很难把它们的意见集中起来,反馈给更广大的人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应当感谢本书所提供的丰富的、有价值的信息!
古兰经注 [图书] 豆瓣
作者: 伊本·凯西尔 译者: 孔德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 8
《古兰经注》在尊重原意的前提下,沿用了学术界约定俗成的一些译法,书中所出现的人名、地名和书名与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基本一致,且与阿拉伯原文本的格式保持一致。《古兰经注》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伊斯兰苏菲概论 [图书] 豆瓣
作者: [埃及]艾布•卧法•伍奈米 译者: 潘世昌 商务印书馆 2013 - 9
苏菲是伊斯兰哲学三大板块之一。本书以简洁明快的文字介绍了苏菲的渊源、历史、发展、蜕变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特征。作者在做历史性的叙述时,也介绍了有重要影响的苏菲大师的思想特点与作品,并介绍了阿拉伯世界一些有重大影响的苏菲道统。
本书既勾画了苏菲行知的基本面貌,又解读了伊斯兰教内精神性追求的深刻内涵,因此深受学界人士和一般读者的认可,成为了解苏菲的最佳入门读物之一,并被伊斯兰世界多所大学的哲学系作为苏菲专业的必读书目。
哈义·本·叶格赞的故事 [图书] 豆瓣
作者: 伊本·图斐利 译者: 王复 / 陆孝修 商务印书馆 1999 - 2
《哈义·本·叶格赞》中的主人公不是伊本·图斐利笔下第一个创造性人物。早在10世纪,伊本·西那为解释自己理性主义而使用波斯文学家所酷爱的象征法时,已写出了象征体故事《哈义·本·叶格赞》。在这部短篇著作中,哈义是一位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老叟。他对我们的哲人现身说法,指出现代哲人欲借内外感官,认识天地。他们只有一条路——向东走,那是一条永纯的、精神的道路,而西行则是趋向物质和罪恶。这里,哈义是思维的灵魂的向导,以其象征原动的精神作用于人类的最后的天体的精神。它说明了灵魂由四行的世界、超自然世界、精神世界上升至独一无始者的宝座。
伊斯兰教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金宜久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1
《伊斯兰教史》是一部伊斯兰教世界通史,以时间为经,以地区和国别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伊斯兰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伊斯兰教兴起前的阿拉伯社会状况,止于当今伊斯兰教在各国的情况和特点。所记内容按教派分化展开,广泛涉及伊斯兰教的经籍、教法、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伊斯兰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伊斯兰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书中还对伊斯兰教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悬诗 [图书] 豆瓣
作者: 乌姆鲁勒·盖斯 / 译者: 王复 / 陆孝修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15 - 8
“悬诗”出现在阿拉伯文学的蒙昧时期(即贾希利叶时期),是伊斯兰教创立前阿拉伯文学的代表作,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悬诗”采用“ 格西特”诗体,粗犷自然,反映了阿拉伯氏族社会崩溃时期的社会面貌。
传说,在贾希利叶时期,每年“禁月”在麦加城东100公里处的欧卡兹集市上举行赛诗会,各部族的代表诗人竞相前往参赛,每年荣登榜首的诗作以金水书写于亚麻布上,并悬挂于麦加克尔白神庙墙上作为奖励,故称“悬诗”。
乌姆鲁勒·盖斯创作的《悬诗》收录了众多此类作品。
Buddhism and Islam on the Silk Road [图书] 豆瓣
作者: Johan Elverskog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10 - 3
Elverskog has produced,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a detailed account of the long-term interaction of Buddhism and Islam that should be welcomed by all students of Eurasian history. His approach to this issue is informed, balanced, and insightful. He understands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recognize the diversity within both religions, and that their encounters were not clashes between monolithic belief systems. Their relationship ran the gamut between religious violence and fanaticism to cultural exchange and tolerance.—Thomas T. Allsen, author of The Royal Hunt in Eurasian History
This is the most thorough treatment I have seen of the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Buddhism and Islam. Elverskog skillfully and often entertainingly corrects many longstanding stereotypes about both religions, and richly demonstrates the complexity of their historical interaction with each other. This book is thoughtful, its arguments well supported, and its style very accessible. —Richard Foltz, author of Religions of the Silk Road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the meeting of Buddhism and Islam is most often imagined as one of violent confrontation. Indeed, the Taliban's destruction of the Bamiyan Buddhas in 2001 seemed not only to reenact the infamous Muslim destruction of Nalanda monastery in the thirteenth century but also to reaffirm the stereotypes of Buddhism as a peaceful, rational philosophy and Islam as an inherently violent and irrational religion. But if Buddhist-Muslim history was simply repeated instances of Muslim militants attacking representations of the Buddha, how had the Bamiyan Buddha statues survived thirteen hundred years of Muslim rule?
Buddhism and Islam on the Silk Road demonstrates that the history of Buddhist-Muslim interaction is much richer and more complex than many assume. This groundbreaking book covers Inner Asia from the eighth century through the Mongol empire and to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By exploring the meetings between Buddhists and Muslims along the Silk Road from Iran to China over more than a millennium, Johan Elverskog reveals that this long encounter was actually one of profound cross-cultural exchange in which two religious traditions were not only enriched but transformed in many ways.
阿拉伯文学通史(上下卷平装) [图书] 豆瓣
作者: 仲跻昆 译林出版社 2010 - 11
《阿拉伯文学通史(套装上下卷)》分为上下两册。阿拉伯文学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东方文学及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古时代的阿拉伯大帝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阿拉伯古代文学同中国古代文学一样,群星璀璨,佳作如林,是世界文学史最光辉的篇章之一。现代的阿拉伯世界包括二十余国家,其所在的中东地区已日益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热点;以诺贝尔奖得主纳吉布·迈哈福兹及其作品为代表的阿拉伯现代文学已在世界现代文学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阿拉伯文学发展历程和现状与我国文学有很多相似之处,反映出阿拉伯历代的政治风云变化与社会现实变革。
沙特阿拉伯史 [图书] 豆瓣
A Brief History of Saudi Arabia
作者: 詹姆斯·温布兰特 译者: 韩志斌 / 王泽壮 东方出版中心 2009 - 9
《沙特阿拉伯史》内容简介:在西方人印象中,沙特简直是石油垄断的代名词;其奢华而拥有巨大财富的王子们,有关他们的传说和奇异经历吸引了小报读者的眼球,那些戴着面纱的不幸的妇女们,不得像男人一样开车,更不要说去单独旅行了。这种对沙特阿拉伯真假参半的、奇异的描述至今仍然非常盛行。可是,总体而言,沙特阿拉伯又不在大多数美国人所关注的视野之内,他们好像对揭示这个遥远国度的种种秘密,甚至对自己支票簿到底有什么影响并没有显示出什么认知兴趣。
今日的伊斯蘭:穆斯林世界導論 [图书] 豆瓣
作者: Akbar S.Ahme 译者: 蔡百銓 商周出版 2003 - 5
世人以許多不同方式看待伊斯蘭。伊斯蘭不只是具有吸引力的神秘詩賦,高妙的對稱的建築物,祕傳的素菲神秘主義思想;伊斯蘭也是走在街頭的群眾,青年攻擊大使館,電視螢幕上自我鞭笞的意象。它不只是神學;它也是辯教(polemics)、爭論、媒體意象、衝突、一種觀點。
本書出自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系列節目。目的是要協助瞭解遙遠且未知的神秘國度。在這個因為對於其他民族無知而越來越充滿仇恨的世界裡,這是迫切需要的。本書將檢討穆斯林的社會與習俗、態度,書中精神是在強調,觀察其他民族不是在觀察異國的、奇異的、怪誕的事物,而是在觀察不同的事物。重點不是在降低差異,而是在解釋差異。
在清真寺尋找,十字架下尋見 [图书] 豆瓣
Seeking Allah, Finding Jesus: A Devout Muslim Encounters Christianity
作者: 納比.庫雷希 译者: 張明敏 究竟出版社 2017 - 3
這本書不只是我的故事。
我希望透過這本書,為非穆斯林讀者提供「圈內人」的觀點,
直擊穆斯林的心靈,拆除那堵隔閡的牆。
伊斯蘭教的神祕吸引了全球數十億人,
藉著進入我的世界,我也希望基督徒能夠理解他們的穆斯林鄰人,
並開始像耶穌一樣愛他們,為福音開出新的門。
★美國基督教出版協會好書獎「最佳新作家」「最佳紀實文學」!
★超過2500名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給予五星好評!
「追隨耶穌,所有磨難都是值得的。祂就是如此奇異。」
一個穆斯林成為基督徒,宛如推理小說的宗教思辨之旅,鼓舞人心的信仰見證!
深度感受宗教的伊斯蘭,穆斯林日常生活歷歷在目!
如果有人質疑你虔誠信仰的核心思想,你會怎麼做?
如果你最珍惜的傳統遭到懷疑,你會如何反應?
本書是個引人入勝的故事,關於一名男子即使面對要他維持現狀的強大壓力,但仍將自己的成見拋在一旁,追求生命與信仰中最迫切議題的答案。
我很高興你將在本書各章節中與納比相遇,閱讀他曲折迂迴,甚至是超自然的、滿足他內心與靈魂的旅程。
你也將跟著納比經歷到,對於一個沉浸於伊斯蘭文化、甘冒自己一切來證明神真正樣貌的人來說,那是怎樣的一段旅程。
本書是關於家庭、朋友與信仰的個人故事,其中蘊含對伊斯蘭教的洞見,這些都將以嶄新的方式幫助你了解穆斯林世界。
我親自見識到納比令人敬佩的才智(他是位醫師,有兩個碩士學位,目前正在攻讀博士)。
我也知道他擁有同理、同情心。他擁有追根究柢的驚人能力,但我從沒看過他利用智識去威嚇或霸凌別人。
對於想在信仰上找著真正的「回家」之路的人,納比永遠會伸出援手。
(摘自本書推薦序)
各界好評
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陳南州(前玉山神學院教授) 驚嘆推薦!
信仰、神學雖有感性與理性之別,但總是會在不斷質問中確認。本書作者在論辯中確認自己所信,其自我反思及抽絲剝繭的過程,值得一讀。──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
新鮮、讓人印象深刻、極具啟發性,時而讓人心碎——納比.庫雷希的故事可以抵一千本教科書!穆斯林以及所有深切關心穆斯林友人、同胞的人,都必須一讀。——奧斯.關內斯,作家、社會評論家
納比.庫雷希的故事,是我所聽過最獨特的見證之一。他的尋道過程包含幾個特色:聰敏的心思、不凡的真誠、原創的研究,以及任由證據引導自己的意願。他的尋找,引領他走向十字架、走向死裡復活的耶穌基督。——蓋瑞.哈伯瑪斯,自由大學著名研究學者
納比.庫雷希為了挑戰《聖經》而開始研究《聖經》,不可思議的是,結果他因此而認識了耶穌。我非常樂見納比獨特而扣人心弦的故事能夠付梓,我知道,你將受其鼓舞,也將深受其挑戰。本書確實值得當代人一讀,做為每個人必須面對真理考驗時的多元世界觀。——拉維.札查里亞斯,作家、演說家
這是一本我們迫切需要的、引人入勝的書。納比.庫雷希巧妙地為基督教福音辯護,描繪了一幅穆斯林家庭與傳統的美麗畫像,避免了在當今一觸即發的世界上充斥著的那些令人害怕與髮指的部分。我竭誠為大家推薦本書。它將是您心靈的盛宴,您將欲罷不能地一直讀下去!——賈許.麥克道威,作家、演說家
在納比.庫雷希追求真理的過程中,他鋪設了一條信仰的分析研究之途,詳細剖析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論爭,尤其是從伊斯蘭教聖訓與基督教經文中大量引經據典,讓讀者能了解研究分析的邏輯進程。但本書同時也是一部令人揪心、催淚的西方穆斯林年輕人的生命傳奇,它如此動人心弦,讓人捨不得放下。——詹姆士.圖爾,萊斯大學化學、資訊工程、機械工程及材料學教授
對於想要了解穆斯林鄰居或同事的人來說,這就是您需要閱讀的一本書。納比的故事深入淺出。引導讀者領會靈性、家人的愛與榮譽的深度,以及身處虔誠穆斯林家庭中的個人「觀看」與「感覺」的方式。這是一本有深度的書,巧妙展示基督教福音與伊斯蘭教主張最根本的不同。我大力推薦本書。——史都華.麥克亞利斯特博士,拉維.札查里亞斯國際佈道團美洲區主任
本書讓我們看到一個真誠的阿赫邁底亞派年輕人改變信仰的故事,他竭盡所能尋找阿拉,結果卻愛上了耶穌基督。書中故事引人入勝,我相信它對基督徒能發揮極大的鼓舞力量,讓基督徒為穆斯林祈禱,希望他們尋著耶穌基督。——馬克.蓋布列爾,作家、開羅愛資哈爾大學前講師
納比.庫雷希描述了全世界數百萬穆斯林內心的渴望。對於所有希望與穆斯林分享耶穌基督的希望的人,這是一本非讀不可的書。——弗德.馬斯利,「新月計畫」總裁兼CEO
流动的精神社区 [图书] 豆瓣
作者: 马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 9
广州是中国最早接触伊斯兰教的地区之一。从古代的番客和他们生活的蕃坊,到今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外穆斯林多元族群的形成,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涵化过程,伊斯兰文化依然在穆斯林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与以儒释道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互动并涵化的主要精神力量。然而这种信仰如何被群体记忆和认同,成为一种集体的力量,以此长期与大传统展开互动?本书认为是穆斯林建立的哲玛提,即以伊斯兰信仰为认同核心的社区意识。正是这种特殊社区的存在,才使穆斯林这一信仰群体能够长期浸染到知识补充和道德劝化,接受多种形式的伊斯兰文化教育,延续传统,传承信仰。
本书选取哲玛提这一关键性概念,认为哲玛提和社区的区别并不在于构成要素,而是社区内的行为规范和社区意识,即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不同。通过这一分析概念和透析穆斯林社会宗教文化生活的窗口,重点探讨社区的历史变迁过程,包括社区边界、宗教崇拜仪式、宗教民俗、社区权力的运作方式、族群及族群认同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流动的精神社区”这一观点,并且对精神社区及其管理提出建设性策略。以个案研究回应中西方学者有关社区、族群、城市穆斯林社会与现代化城市化
No God But God [图书] 豆瓣
作者: Reza Aslan Arrow Books 2006 - 3
Though it is the fastest growing religion in the world, Islam remains shrouded in ignorance and fear. To many in the west, Islam means jihad, veiled women and suicide bombers. Yet these represent only fringe elements of the world's fastest growing religion. While there have been a number of successful books on the topic of Islamic history - from Karen Armstrong's Islam: A Brief History to Bernard Lewis's The Crisis of Islam , there is surprisingly no book for a popular audience about Islam as a religion, let alone one by an author from an Islamic background. No God But God fills that gap. What is the essence of this ancient faith? Is it a religion of peace or of war? How does Allah differ from the God of Jews and Christians? Can an Islamic state be founded on democratic values such as pluralism and human rights? In No god but God , challenging the ‘clash of civilisations’ mentality that has distorted out view of Islam, Aslan explains the faith in all its complexity, beauty and compassion. (20040315)
伊斯兰传统下的人权 [图书] 豆瓣
作者: [苏丹]穆丹希尔·阿卜杜·惹希慕(MUDDATHIR ABDEL-RAHIM) 译者: 王永宝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8 - 9
本书是伊斯兰教传统中有关人权课题的专著。在导论中,作者展示了伊斯兰教与人权之间的紧密关系。在他独具特色的阐释下,伊斯兰教历经十几个世纪的意义清晰地呈现于文脉、语境之中。在其他章节中,作者通过丰富多彩的原始资料,针对伊斯兰教传统中所涉及的人权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分析了穆斯林与穆斯林之间,以及穆斯林对于非穆斯林的义务和责任等,并由此提出了对于两性和少数民族在政治方面的忧虑。同时,作者还论述了伊斯兰法律,以及虔诚穆斯林居住在民族主义政治国家的紧张状态。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