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汪民安”
现代性基本读本 [图书] 豆瓣
作者: 汪民安 / 陈永国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 - 5
现代性发源于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到18、19世纪之交初步形成。这是个摆脱迷信、愚昧和专制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理发、科学和自由的过程,一个充满进步和乐观气氛的过程。
但是,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现代性,在摆脱专制、迷信和愚昧的过程中,不断地创造新的专制、愚昧和迷信。现代社会,活在现代性的传统中,同时也饱受这种传统的折磨。乐观和进步的光环如今已经消逝殆尽,现代性重新将世界拉入到悲观、怀疑和恐惧之中。
本书是围绕“现代性”这一关键词汇,从不同角度论及此概念的专题文献集。本书收有曾在或正在思想界引起巨大反响的专论60余篇,内容涉及当代社会科学的大多数领域,编排上力求史论结合,既体现了史的纲要,又有各家论的争鸣。
谁是罗兰·巴特 [图书] 豆瓣
作者: 汪民安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 5
《谁是罗兰·巴特》是一部重印之书。同第一版相比,它惟一的变化是书名——从1999年初版的《罗兰·巴特》改为现在的《谁是罗兰·巴特》。当初它被列入了一套丛书,现在,它从那套曾使它受益的丛书中解脱出来,它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重返它最初的语境——无论是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的语境,还是作为智识生活的语境。罗兰·巴特的著述是不朽之书。通常是,一本评论不朽之书的书往往是速朽之书。除了少数的不朽之书外,大部分书籍总有它固定的存活年龄,有的作者都力图延长它的生命。作者的《谁是罗兰·巴特》,如同大多数速朽之书一样,在初版之后,很快就如预料中的那样消失了,它被淹没得无影无踪。今天,它能够幸运地再生,并且能够重新的拥挤不堪的书店中挤占一个位置,这既让作者充满了喜悦,也让作者充满了感激--这份喜悦毋庸置疑;一旦《谁是罗兰·巴特》(不论《谁是罗兰·巴特》幼稚与否)的年轮得以意外地增加,它的作者就会如同它当年初版时那样获得极大的满足;而这份感激要送给所有成就了作者的喜悦的那些人。
生产(第六辑) [图书] 豆瓣
作者: 汪民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11
法国1968年爆发的“五月风暴”震惊了全世界。这场风暴过去了四十年,但是至今仍然有着巨大的事后影响。这是大学危机还是文化危机?是精神造反还是政治密谋?是诗意反抗还是阶级矛盾?是青年的本能宣泄还是革命的暴风骤雨?本辑的五月风暴专号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全面回顾和分析。五月风暴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流逝不仅没有退色,反而越来越突出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表面。
身体的文化政治学 [图书] 豆瓣
作者: 汪民安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4 -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界急剧分化,乱云飞渡,思潮翻涌,思想的“新时期”真正来临。思想界不再是明朗的“左”与“右”,而呈现出思想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的原生态,即使那些看起来不共戴天的学说如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自由主义与新左派也不再能够划出个左右,更兼以无从捉对厮杀的新儒学、全球化、知识分子、文化研究、身体注视、传媒哲学等等,一个问题甚至可能以其他所有的问题为语境。所有这一切都是现代化运动及当前的全球化与古老中国相遇的产物。本丛书是将九十年代以来的思想文本归档整理,它们是我们走过的或达到的一个个里程碑,是当今中国知识界的思想实录,他们作为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作为思想地图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生产(第四辑):新尼采主义 [图书] 豆瓣
作者: 汪民安 主编 2007 - 7
存在各种各样的尼采形象,有海德格尔的尼采,施特劳斯的尼采,德勒兹和福柯的尼采。但是,还有一种尼采形象同样至关重要,这就是巴塔耶的尼采和克罗索夫斯基的尼采。这两个人对法国的尼采形象的建构至关重要,他们不仅在政治上扭转了尼采的右派形象,在哲学上他们也扭转了回复希腊精神的尼采形象。正是经由他们,福柯和德勒兹的尼采才逐渐成形,尼采也成为当代法车哲学的开端。本辑中的尼采正是这样一个不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尼采,一个新的尼采。
生产(第二辑) [图书] 豆瓣
作者: 汪民安 2005 - 4
《生产》关注西方前沿思潮,旨在提供一种理论化的批判视角。“友谊之回归”作为本辑主题,追踪当代思想前沿;德里达去年逝世,本辑收录相关照片十张,略志哀悼。
生产(第3辑) [图书] 豆瓣
作者: 汪民安 2006 - 1
人和动物的关系,是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人的一大好奇心就是探讨人同动物的差异何在。正是在和动物的对照中,人才确立自身的独特性,黑格尔一科夫传统和尼采传统是对这个问题的两种对立的回答。晚近的大陆学家海德格尔,巴塔耶,德勒兹,福科,德里达和阿甘本在这两个传统的启示下,对人和动物的关系作了更加激进的表达。本辑力图呈现这些哲学家对人和动物关系所作的批判性思考。
生产(第12辑):事件哲学 [图书] 豆瓣
作者: 汪民安 / 郭晓彦 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7 - 7
在20世纪的思想家之中,对“事件”(event,événement)这个概念谈得最多、最透、最奥妙的无疑当属法国哲人吉尔·德勒兹。因此也有众多的学者和评论家就索性将其思想冠以“事件哲学”的称号。此种界定是颇有根据的。虽然作为一个哲学概念,事件绝非德勒兹的原创,但他确实从先哲(斯多葛、莱布尼兹、怀特海等)的论证之中生发出种种独到的意味,并进一步以此为线索对时代的状况进行了深刻阐释。本书译介了德勒兹、巴迪欧、德里达以及齐泽克等人对“事件”的相关言说,为读者理解这一概念乃至这个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书介绍的人物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是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现为巴黎政治学院社会学研究中心教授、副院长,2013年获得霍尔堡国际纪念奖,该奖项相当于人文社科领域的诺贝尔奖。拉图尔质疑了现代与前现代、自然与社会、人类与非人类等基本概念的区别,其影响力被认为远远超出了科学史、艺术史、哲学、人类学、地理学、神学、文学和法学等领域之外。
生产(第一辑) [图书] 豆瓣
作者: 汪民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6
有谁不曾亲历或目击过战争?有谁不知道战争的残酷?为什么战争从来没有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上消失--哪怕是片刻地消失。战争真的如同霍布斯所说,是人和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在阿奎那、霍布斯、克劳塞维茨、尼采和卡尔・施密特的启发下, 在这个就战事而言并非反常的历史时刻。《生产》推出了战争专辑。福柯、鲍德里亚、齐泽克、苏珊・桑塔格和迈克尔・瓦尔泽等,各自提出了他们的战争理论。当代的战争现实――无论是反恐战争还是伊拉克战争――在这些理论中得到了或明确或隐晦的反省。不错;战争是政治通过其他手段的继续,但是 反过来,更有可能的是.政治是战争通过其他手段的继续。
生产(第五辑) [图书] 豆瓣
作者: 汪民安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德勒兹(Gilles Deleuze,1925—1995)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形象。思想,不再是一种被的思考,而是一种主动的发明和创造。思想最终应该是某种进取的、能动的和肯定的东西。这个20世纪最伟大的尼采主义者,这个终其一生都在思考什么是思想,什么是哲学的哲学家,相信哲学的作用“在于使人悲哀”,它的唯一用途在于“暴露思想的一切卑贱形式”,在于减少愚昧,并使愚昧成为耻辱。我们尚未了解这种新的思想形象,尚未了解“德勒兹世纪”,也就是说,我们尚未思想德勒兹。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