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汉娜阿伦特”
全部 | 书籍 (54) | 影视 (1)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黑暗時代群像 [图书] 豆瓣
作者: 漢娜.鄂蘭 (Arendt, Hannah 译者: 鄧伯宸 立緒文化公司 2006 - 11
【95 年11月誠品選書】在紀念漢娜.鄂蘭這位20世紀最具原創性思想家百年冥誕的今年,本書中文版的面世無寧具有特別的意義。她將充滿政治災難、道德淪喪20 世紀前半葉命名為「黑暗時代」,以獨到而精闢的見解,論及在這段期間諸多知識份子的人生經歷及其思想活動,也談時代之於他們人生與哲學理念的影響。全書勾勒萊辛、盧森堡、布萊希特、班雅明等十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家群像,精準的描繪令人拍案叫絕。例如她形容班雅明是徘徊前衛古典之間,心靈矛盾;而盧森堡在公共領域裡展現出卓越的言行,透過理性辯論與他人連結開創新局,被鄂蘭認為是「黑暗時代的偉大心靈」。但鄂蘭並不視他們為時代精神的代表,而是透過論述袞袞諸公的理論與觀念,指出即使在最黑暗的時代,有這些思想家的螢螢光芒,人類的未來仍有希望。
一個最黑暗,也是思想文化最燦爛的年代,
鄂蘭有幸與這些精采的人在同一時空中交會。
本書是20世紀重要思想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1906-1975)於20世紀70年代完成的著作。這位被譽為是20世紀最偉大,最具原創性的思想家之一,她在這裡所論的都是20世紀前半葉的知識份子,都是她身邊熟識的人。處在上一世紀上半葉的歐洲學術文化中心,一個最黑暗,也是思想文化最燦爛的年代,鄂蘭有幸與這些精采的人在同一時空中交會。
鄂蘭在這裡談他們的人生經歷,談他們在這個世界上的活動,也談大時代對他們的影響。由於對人物與時代的熟識,鄂蘭信手拈來,侃侃而談,一個時代的輪廓,躍然眼前。這些人各有不同的才華與信念,各人的專業與環境也大異其趣,唯一的共同點只有他們全都互不相識,而且他們全都走過了一個共同的時代(萊辛例外),一個政治大災難、道德大淪喪,藝術與科學卻突飛猛進的時代,這個時代鄂蘭稱之為「黑暗時代」一個動盪、飢餓、大屠殺、絕望、不公不義的時代。
人類的經驗與歷史,其實是不斷在重寫,與重演的,今天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已經走到一半,我們面對的世界,似乎還可以在鄂蘭的這些篇章中看到影子。
鄂蘭在這本書中評論了11位知識份子,包含了萊辛(1729-1781)、羅莎‧盧森堡(1871-1919)、安捷羅‧朱塞佩‧隆加尤里(1958- 1963)、卡爾‧雅斯培(1883-1969)、伊薩‧迪內森(1885-1963)、賀曼‧布羅赫(1886-1951)、華特‧班雅明(1892- 1940)、貝托爾特‧布萊希特(1898-1956)、華特馬爾‧居里安(1903-1954)、藍道‧賈雷爾(1914-1965)。
鄂蘭在她的寫作中,並不把他們視為是一個時代的代表人物、時代精神的代言人、或是歷史的詮釋者。對‧鄂蘭而言本書的寫作有些是感時之作,有些則是適逢其會。鄂蘭以為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時代,人們還是有期望光明的權利,而光明與其說是來自於理論與觀念,不如說是來自於凡夫俗子所發出的螢螢微光,正是基於這樣的信念,乃有了這組群像的勾勒。
政治哲学终结了吗 [图书] 豆瓣
作者: [法]卡罗勒•维德马耶尔(Carole Widmaier) 译者: 杨嘉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3
列奥•施特劳斯与汉娜•阿伦特在汉语学界出场已久,他们政治哲学的理念所引来的纷争至今困扰着我们——核心是如何面对现代性。
施特劳斯与阿伦特一生都在寻找答案,他们的方法看起来非常相似,都试图从政治哲学的视角来思考当下,但实质却完全相悖:从对“现代性危机”的论述到对思想史的诠释,从对传统重新审视再到对现代性的不同解读——这场隐匿的对话从一开始就不同寻常。
施特劳斯试图摆脱历史进步论的误导,重铸人性在古典理念中的尊严,而阿伦特专注于思考人的存在及其不同的方式。一个坚信这个世界有真理可寻,维护一种已经逝去的哲学的生活方式;一个则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担忧,想从“事件”中找寻到对人的限定。
面对现代性的恶,人的出路在哪里?政治哲学是否从此失去了意义?
On Violence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Hannah Arendt Harcourt Brace Javanovich 1970 - 3
An analysis of the nature, causes, and significance of violence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rendt also re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r, politics, violence, and power.

“Incisive, deeply probing, written with clarity and grace, it provides an ide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turbulence of our times.”
The Nation
汉娜·阿伦特 [图书] 豆瓣
作者: 朱莉亚·克里斯蒂瓦 译者: 刘成富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 10
阿伦特和克里斯蒂瓦加到一块,是两名女思想家,而且是两名顶尖的女思想家,虽然她们活跃的时期分别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汉娜·阿伦特是美国现代最有名的政治哲学家,她的许多作品都译成了中文,
也有好几本关于她的传记及评传出版了,但恐怕以前出版的那些都比不上克里斯蒂瓦的这一本。毕竟除了同样作为女性之外,克里斯蒂瓦的优势在于她对阿伦特的思想能产生共鸣,她本人的哲学修养也不在话下。
責任與判斷 [图书] 豆瓣
Responsibility and Judgement
作者: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译者: 蔡佩君 左岸文化 2008
本書集結鄂蘭生前最後十年未出版的文章與演講稿,她在其中針對道德哲學提出幾個問題,尤其是關於「惡的本質」與「道德抉擇」。
沒有人比鄂蘭更了解二十世紀的政治危機可以從道德崩潰的角度視之。勢如瓦解,顯而易見。鄂蘭看到那具爭議性、挑戰性以及困難的核心,不是由於人的無知或邪惡,未能辨識道德的「真相」,而是由於道德的「真相」竟不足以作為標準,去對人已經可能做到的事情下判斷。鄂蘭允許自己提出的唯一的概括結論,反諷地指向一種大幅變革的無所不括,即西方思想傳統原本引以為神聖之事全盤改變了。道德思想的傳統斷了,不只由於政治觀念,也由於二十世紀的政治事實,傳統斷裂,再也無法復原。
鄂蘭既非虛無主義者,也非道學家;而是思想家,追隨其思考的指引。然而要跟上她,卻是讀者的艱鉅任務——主要並不是對於讀者的智力或知識的挑戰,而是對思考能力的挑戰。她提出的並非理論的解決,而是豐富的刺激,刺激你自己去思考。她覺得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的洞見無比深刻,亦即,危機時刻或在真正的轉戾點,「過往無法給未來帶來啟示,人心徘徊在晦暗之中。」她認為在這種時刻(此時對她正是),心靈的晦暗就是最清明的指示,指示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人類責任的意義,以及人類判斷的力量。
本書特色
對於已經認識鄂蘭的讀者來說,這本自傳式的回顧有助於瞭解她在撰寫《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時,如何思考個人在獨裁統治下應負的責任;對於不認識鄂蘭的讀者來說,這本用口語對著「你」(「你們」)發言的演講集結,絕對足以做為瞭解鄂蘭這位二十世紀最偉大思想家之一的起點。
極權主義 [图书] 豆瓣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作者: Hannah Arendt / 鄂蘭 译者: 蔡英文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2
本書為「極權主義探源」一書的第三部份。鄂蘭銜接「反猶太人主義」與「帝國主義」的分析理路,傾力探討極權主義運動、極權主義政府的制度、組織與實際運作方式。在探測極權主義的起源時,鄂蘭討論了西方民族國家的階級體系如何轉變成群眾,孤獨的群眾個體又如何成為醞釀極權統治的溫床。
人的条件 [图书] 豆瓣
The Human Condition
作者: [德国] 汉娜·阿伦特 译者: 竺乾威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 1
《人的条件》的主题即“我们正在做什么”。阿伦特通过对vita activa等级上的两次倒转的分析,表明这一倒转实际上是摩登时代运作前提的一个胜利——即生命而非世界才是人至高的善。尽管《人的条件》只是一种历史的分析,但它着眼于当代,体现着作者对当代因科技的巨大进步而带来的问题的忧虑和关切。
爱这个世界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伊丽莎白·扬-布鲁尔 译者: 孙传钊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 - 1
与各种理论、意识形态不一样,所有的经验告诉我们,与资本主义同时开始的掠夺过程,其依赖生产资料的掠夺没有结束。只有从经济的各种力量及其自动的特性中独
立出来的法律、政治的制度,能控制、检验这个过程本来具有的各种各样的奇特的状态。若要捍卫自由,只有把统治权力与经济力量分离开来才能实现。
极权主义的各种政府对良心的决定总是怀疑的,是作为一种暖昧的东西来看待的,所以,要压抑有道德的个人表现出来的个人行为。一个人,当被迫选择背叛地杀害友人……等行为时,特别是自杀会就此害了自己家族的场合,应该如何行动呢?这是难以想象的。选择已经不是在善与恶之间,而在杀人与杀人之间进行了。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 [图书] 豆瓣
Karl Marx and the Tradition of Western Political Thought
作者: [德国] 汉娜·阿伦特 译者: 孙传钊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 - 6
《凤凰文库•政治学前沿系列: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分析了马克思的三个著名命题——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哲学家的任务是改变世界、暴力是革命的助产婆,指出:马克思的上述三个命题是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超越与颠覆,其共产主义理想正是古希腊城邦政治的蓝图,而暴力革命与无阶级社会的理想是矛盾的。
性别政治 [图书] 豆瓣
作者: 王逢振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 3
1.清白的终结
2.战斗的身体,战斗的文字:强奸防范的一种理论和政治
3.暂时的基础:女权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问题
4.重温法国女权主义:伦理与政治
5.提倡一种争胜性女性主义:汉娜・阿伦特和身份政治
6.法律“之前”的妇女
汉娜·阿伦特 [图书] 豆瓣
作者: 王寅丽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汉娜·阿伦特:在哲学与政治之间》主要介绍:汉娜·阿伦特从反思极权主义出发,认识到在哲学和政治之间,在人作为思想的存在和行动的存在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紧张关系。传统哲学家出于对绝对真理的渴望和对个别意见的轻视,把政治活动贬低为工具性行为,政治哲学因此始终是关于政治的一套“哲学”理论而不是对政治本身之所是的思考。《汉娜·阿伦特:在哲学与政治之间》先论述了阿伦特对西方传统哲学“拒绝政治”的批判,随后分析她本人的政治存在论和现象学,最后探讨她晚年为何要“回到哲学去”,从而表明“哲学与政治之争”的问题如何贯穿于她一生的思想。
Exile, Statelessness, and Migration [图书] 豆瓣
作者: Seyla Benhabib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8 - 10
An examination of the intertwined lives and writings of a group of prominent twentieth-century Jewish thinkers who experienced exile and migration
Exile, Statelessness, and Migration explores the intertwined lives, careers, and writings of a group of prominent Jewish intellectuals during the mid-twentieth century—in particular, Theodor Adorno, Hannah Arendt, Walter Benjamin, Isaiah Berlin, Albert Hirschman, and Judith Shklar, as well as Hans Kelsen, Emmanuel Levinas, Gershom Scholem, and Leo Strauss. Informed by their Jewish identity and experiences of being outsiders, these thinkers produced one of the most brilliant and effervescent intellectual movements of modernity.
Political philosopher Seyla Benhabib’s starting point is that these thinkers faced migration, statelessness, and exile because of their Jewish origins, even if they did not take positions on specifically Jewish issues personally. The sense of belonging and not belonging, of being “eternally half-other,” led them to confront essential questions: What does it mean for the individual to be an equal citizen and to wish to retain one’s ethnic, cultural, and religious differences, or perhaps even to rid oneself of these differences altogether in modernity? Benhabib isolates four themes in their works: dilemmas of belonging and difference; exile, political voice, and loyalty; legality and legitimacy; and pluralism and the problem of judgment.
Surveying the work of influential intellectuals, Exile, Statelessness, and Migration recovers the valuable plurality of their Jewish voices and develops their universal insights in the face of the crises of this new century.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Hannah Arendt [图书] 豆瓣
作者: Villa, Dana Richard (ED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 11
Hannah Arendt was one of the foremost political thinke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her particular interests have made her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ly cited thinkers of our time. This volume examines the primary themes of her multi-faceted work, from her theory of totalitarianism and her controversial idea of the "banality of evil" to her classic studies of political action and her final reflections on judgment and the life of the mind. Each essay examines the political, philosophical, and historical concerns that shaped Arendt's thought.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