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苏联文学”
全部 | 书籍 (207) | 影视 (18)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哈姆雷特 (1964) [电影] 豆瓣 IMDb
Гамлет
8.4 (12 个评分) 导演: Grigori Kozintsev 演员: Innokenti Smoktunovsky / Mikhail Nazvanov
其它标题: Гамлет / Gamlet
哈姆雷特(因诺肯季·斯莫克图诺夫斯基 Innokenti Smoktunovsky 饰)是丹麦的王子,某日,在国外游学的他收到了父亲(米哈伊尔·纳兹瓦诺夫 Mikhail Nazvanov 饰)的死讯,而他的母亲(Elze Radzinya 饰)即将嫁给他的叔叔克劳迪思。家中发生的巨变让哈姆雷特感到非常的绝望,一天晚上,父亲的鬼魂显灵了,他告诉儿子,自己其实是被克劳迪思害死的,他希望儿子能够帮助自己复仇,夺回王位。
为了消除叔叔对自己的怀疑,哈姆雷特开始了装疯卖傻的生活,并结识了名为奥菲利亚(安娜斯塔西亚·维尔金斯卡娅 Anastasiya Vertinskaya 饰)的女子,天真善良的奥菲利亚安抚了哈姆雷特受伤的内心。最终,哈姆雷特通过种种计谋令叔叔原形毕露,同时他也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
两个人的车站 [图书] 豆瓣
9.5 (11 个评分) 作者: [俄] 埃·韦·布拉金斯基 / [俄] 埃·亚·梁赞诺夫 译者: 刘溪 / 童道明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9
高晓松、史航所推崇的我们时代所能拥有的契诃夫
风靡中国的俄罗斯喜剧大师
“悲喜三部曲”是几代人的银幕记忆
梁赞诺夫名著初次正式引进
收录翻译家童道明经典译本
这里有温柔的讽刺、含泪的笑
小人物在荒谬的体制中绝处逢生
📖 编辑推荐
“我每天一早起来就去煮咖啡。
倒不是因为 我想吃早点,而是需要这样。
吃完就去上班。办公室才是我真正的家。
只要值班员不来锁门,我就不离开。因为我没有能去的地方。
我甚至养不了狗,因为白天没有人管它。
休假日怎么过?现在还一星期休息两天……”
——《办公室的故事》
在俄罗斯有一个小笑话。如果你问一个孩子几岁了,而他不肯好好回答时,你可以换一种问法:“你看过几遍《命运的捉弄》?”如果他说10遍,那你可以推断这个孩子今年10岁了。这是因为,《命运的捉弄》是陪伴俄罗斯人迎接每个新年的永远的童话,片子的主人公在人们心中早已成了亲人般的存在。不夸张地说,俄罗斯人对这部电影的长情,堪比中国人对饺子的热爱。
而在中国,梁赞诺夫是上映作品最多的苏联和俄罗斯电影导演。中国观众曾向今天追捧好莱坞电影一样,狂热地为他贡献票房和收视率;话剧版《办公室的故事》《命运的捉弄》《青春禁忌游戏》等,至今仍在我们的舞台上常演不衰。
在布拉金斯基—梁赞诺夫式的喜剧中,幽默和讽刺总是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让我们看到小人物在荒谬的体制中如何生存。即使时代变迁,这份温柔的讽刺,依然能让我们含泪而笑。
如今,这几部风靡一时、成为几代人银幕记忆的电影作品的剧本改编小说和舞台演出本,终于得以初次引进出版,并收录翻译家童道明的经典译本,另附专门撰写的导读文章,引领读者走进梁赞诺夫的喜剧世界。
◎《两个人的车站》:在人与人的相互支撑下,重塑被颠覆了的信念。至高的自由,是选择不逃。
◎《命运的捉弄》:千篇一律的现代文明,竟是生活中巨大的荒诞!一部写给成年人的童话,为疲惫的心融化冰雪。
◎《办公室的故事》:人心的面子在笑,人心的里子在哭。孤独并不可耻,改变从来不晚!
◎《车库》:当矜持谦让的知识分子变成残忍的野兽,谁忍心叫醒酣睡的羔羊?在良心与利益的较量中,目睹“民主生活”之怪现状。
☆ 幽默是通向观众心灵的一条最为简捷的途径。
——布拉金斯基
☆ 我所喜爱的喜剧主人公是正面人物。无私和天真是这个人物固有的品质,他不会适应环境,而且常常是个倒霉鬼。但是他从未感到过自己是不幸的。他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而且从不将自己的道德准则强加于周围的人——他只是依照道德规范而生活,这些道德规范对他来说就像空气那样自然。
——梁赞诺夫
📖 内容简介
《两个人的车站:布拉金斯基、梁赞诺夫名作集》收录了布拉金斯基与梁赞诺夫合著的剧本小说《两个人的车站》《命运的捉弄,或蒸得舒服……》,以及戏剧剧本《办公室的故事》《车库》。
📖 名人推荐
☆ 梁赞诺夫的电影充满了人性主义光辉,把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悲伤化成喜剧,让你笑,但让你心里充满了感动。
——高晓松
☆ 梁赞诺夫就是我们时代所能拥有的契诃夫。他的温柔源自他看见你我的无奈,他希望我们深呼吸,然后大笑。
——史 航
☆ 他们的幽默不是黑色的,他们也不想在笑里藏一把刀。不管有多少玩笑、调侃,乃至近似闹剧的噱头,背后总是流淌着人性的暖流。
——童道明
☆ 他的讽刺戳穿了苏联解体前后日常生活的荒谬。从抒情到讽刺,从欢闹到悲喜交加的幻想,他能驾驭每一种喜剧色彩。……和比利·怀尔德一样,他的影片风格怪诞,偏爱骗子和无赖。和希区柯克一样,他有客串出镜的癖好。和伍迪·艾伦一样,他有一种天赋,善于将可爱却失败的知识分子的困境戏剧化。
——《纽约时报》
☆ “每年12月31号,我和朋友们都去澡堂……”多年来,《命运的捉弄》里的这句台词被无数俄罗斯人引用过。和梁赞诺夫电影里的无数台词一样,它已经成了俄语结构的一部分。
——BBC
📖 故事背后的故事
◎《两个人的车站》,两个真实的故事。
20世纪60年代,热恋中的作曲家塔里韦尔季耶夫(曾为《春天的十七个瞬间》配乐)和女演员马克萨科娃(瓦赫坦戈夫剧院《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奶妈的饰演者)驾车出行,不幸撞死了一名男子。作曲家坚称开车的是自己,最终被判入狱两年。但由于调查整整持续了两年,他在审判后即被赦免。不过这段恋情也画上了句号。
50年代初,诗人斯梅利亚科夫被关押在北极圈的劳改营。一天,他请假去会朋友,外宿一晚,结果睡过了头。为了赶上早点名(否则等同于逃跑),他和朋友们在雪地里跑了几公里,最后他实在跑不动了,被朋友们拖着到了营门口。
◎《命运的捉弄》电影中倒霉的未婚夫原本由巴西拉什维利(《两个人的车站》男主角)饰演,但在开拍后,他由于父亲和圣彼得堡大剧院的同事先后去世,无法继续参演,只好由雅科夫列夫接棒这个角色。但在影片中,女主角把被男主角丢到窗外的未婚夫照片(这时照片上是雅科夫列夫)捡起来时,观众看到的其实是巴西拉什维利的照片,因为镜头没有来得及补拍。
◎《办公室的故事》电影中有一首叫《大自然没有坏天气》的插曲,是梁赞诺夫自己作的词。但他把歌词交给作曲家彼得罗夫时,出于难为情,谎称这是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诗。作曲家当时不疑有他,后来才得知真相,进而慢慢发现,在两人的长期合作中,梁赞诺夫给他的很多“著名诗人的诗作”都是导演自己写的。
◎摇号难,停车就不难吗?《车库》讲的原来是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故事。厂里的车库用地因被新修的高速路穿过,不得不减少车位,车库修建合作社管委会为此召开会议。梁赞诺夫花了30分钟来到现场,没想到会一开就是一天。那些正派、聪明的艺术家,包括在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人物,为了保住自己的车位不惜互相攻击,场面极其不堪。梁赞诺夫深受震撼,于是创作了这个剧本,并在片中饰演了一个全程睡觉因而丢了车位的倒霉蛋。
字母杀手俱乐部 [图书] 豆瓣
Letterkiller Club
作者: 西吉茨蒙德·科尔扎诺夫斯基 译者: 方军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 - 3
“被划掉的大师”、天才作家西吉茨蒙德 • 科尔扎诺夫斯基首部中文译作
**********************************************************************************
每周六,“字母杀手俱乐部”秘密社团的成员们会在一间摆满空书架的房子里会面,发展其愈发不太可能也愈发完美的观念:
一个随角色消失的演员排演的哈姆雷特
一个被服饰变化所打乱的中世纪教士的双重生活
一个囚禁人的心灵并征用其身体的机器世界
一个已死的罗马抄写员被困在冥河的此岸
……
书与人开始对立,写作者凌虐字母、鞭笞词语、杀死构思;
而“词语是恶毒的、顽强的——想要杀死它们的人,会被它们更早杀死。”
同科尔扎诺夫斯基一样,我们都是被词语困住的人。
********************************************************************************
毫无疑问,科尔扎诺夫斯基是上世纪最伟大的俄罗斯作家之一。
——《金融时报》
科尔扎诺夫斯基经常被比作博尔赫斯、斯威夫特、爱伦·坡、果戈理、卡夫卡和贝克特,然而他的小说奠基于其自身独特的异端和逻辑的混合。
——娜塔莎·兰德尔,《书吧》
人们逐渐意识到,科尔扎诺夫斯基是俄国散文家中的佼佼者,他与那些在十月革命之后的十年成长起来的俄国散文家一样,在一个变化了的世界里寻找并发展了一种新的美学。
——奥利弗·雷迪,《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针尖上的天使 [图书] 豆瓣
Ангелы на кончике иглы
8.9 (9 个评分) 作者: [美]德鲁日尼科夫 译者: 王立刚 译林出版社 2010 - 5
《针尖上的天使》创作于1969至1976年,以赫鲁晓夫下台、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等1960年代苏联的重大事件为时代背景。
在莫斯科,某机关报的总编在中央委员会大楼门外心脏病发作,调查推测是因为他收到一份地下刊物的原稿。没人知道是谁放到他桌上的,可是里面的内容令官方很敏感,要是泄露出去……小说通过总编的司机、报社同事,总编的妻子、儿子等许多普通苏联人的经历和生活,生动反映了特定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状况,揭示了那个时代报界内幕、领导层的种种情状,还有知识阶层与政府的关系,爱情与背叛的问题……
我们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7.8 (35 个评分) 作者: [苏联]叶甫盖尼·扎米亚京 译者: 范国恩 译林出版社 2013 - 12
《我们》是“反乌托邦三部曲”中的首部曲,在斯大林时期被列为禁书,禁止在苏联出版。全书采用笔记形式,假借生活在未来世界中的一个模范公民之口,戏拟了一个高度数字化、采用集中统一管理的“大一统国”中各色人等的生活和心态。 在这个攀上了“人类文明最高峰”的大一统国,所有公民一律被以数字冠名,“号民”们并对于极权安之若素。但是极权也不能扑灭人性的光辉与,对自由的追求从未停止过……
译林本次出版的版本是直接从俄文翻译,与市面上从英文转译的版本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更精准和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原文的韵味。
家族往事 [图书] 豆瓣
作者: [俄] 亚历山德拉·利特维娜 文 / [俄] 阿尼娅·杰斯尼茨卡娅 绘 译者: 叶晓奕 后浪丨中国华侨出版社 2021 - 7
世界门槛最高插图奖BIB作品
第一部当代绘本版《战争与和平》
20世纪俄罗斯“历史百科全书”及
“生活博物馆”
1 栋老房子、5 代人、80位家庭成员、100 种珍藏物件
集体讲述俄罗斯百年家族的悲欢往事与国家沧桑历史
👀 编辑推荐
英、法、德、日、韩、意等十余国版权售出,2017年出版以来,不断加印、再版,在全球媒体上获得压倒性好评,赢得无数奖项
●世界门槛最高插图奖“布拉迪斯拉发国际插画双年展金苹果奖 (简称BIB)”
●俄罗斯图书插画大奖赛“图书形象奖”
●入选2019年博洛尼亚书展“最佳作品奖”
●插图作者获仅次于诺贝尔文学奖的世界第二大文学奖“林格伦文学奖”提名
◎世界门槛最高插图奖BIB作品,堪称第一部当代绘本版《战争与和平》。
由一个家族,读懂一个国家,20世纪时代集体画像与心灵史。
◎20世纪俄罗斯的“历史百科全书”。完整讲述俄罗斯从1902年到2012年,100年间的大事件。涉及10个重要历史阶段。
◎俄罗斯复杂多面的 “生活博物馆”。百余件真实物件,反映当时社会文化的各个面向。
· 在20世纪各个年代,人们穿什么?吃什么?用什么?玩什么?聊什么?
· 诗歌、歌曲、戏剧、广播、电影电视,涉及俄罗斯文化的方方面面,供读者延伸学习。
◎鼓励代际对话的礼物书,珍惜与家人共度的点滴时光。
历史是你,你的家人,你的故事,而不是窗外的某个地方。
·我们总是爱谈论外面的世界,对发生在自己家人身上的故事却一无所知。本书鼓励读者关注家人,提问、寻找并讲述自己的家庭故事。
·每个人都会在这本书里面找到自己和家人的影子,伤感与喜悦并存的普通人生活。
🔍 内容简介
在莫斯科一条安静的小巷里,有一栋老房子。往上爬六段楼梯,左转,就是穆罗姆采夫的家。1902 年10 月的某个夜晚,我们走进他家,在那里待了整整100 年。我们认识了穆罗姆采夫家族的几代人,也认识了他们的邻居和朋友;我们目睹了他们的相聚和分离、快乐和悲伤、希望和失落,经历了许多俄罗斯普通家庭在那个年代中所经历的一切。
这段家族往事折射出了20 世纪俄罗斯的历史。诉说这段历史的不仅有本书的主人公,还有他们的物件:家具、衣物、餐具、图书、玩具等。物件会保存它们被制造和使用的那个时代的烙印,留下光阴的痕迹。它们见证了课本中未曾写过、对我们至关重要的历史,也见证了每一个家族的故事、朋友的故事、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
🎈媒体评论
非同寻常的俄罗斯历史视角,触动人心的百姓生活。——《出版人周刊》
我愿意把它看成一本家庭相册,或是一座生活博物馆,最重要的是,它没有掩饰任何历史真相。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图书] 豆瓣
Как закалялась сталь
6.8 (17 个评分) 作者: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译者: 曹缦西 / 王志棣 译林出版社 2010 - 6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俄国十月革命前后(1915年至30年代初)这一段历史时期为背景,描绘了当时的社会变革、阶级斗争和各阶层人物心态。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国家面临着严峻的任务:对内摧毁旧的国家机器,镇压反革命势力,积极开展经济建设;对外抗击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保卫新政权。这部小说真实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作者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光辉形象,歌颂了他在革命战争时期自强不息、意志刚强、历经磨难、勇斗病魔的精神,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金蔷薇 [图书] 豆瓣
Золотая роза
9.4 (7 个评分) 作者: [苏]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译者: 戴骢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9 - 8
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家美文经典
著名作家、哲学家周国平五千字长文推荐
采用著名俄语翻译家戴骢的经典译本
舒婷、高尔基、罗曼·罗兰等名家推崇
作者作品多次入选中学语文阅读书目和各大青少年文学选本
◎◎◎◎◎◎◎◎◎◎◎◎◎◎◎◎◎◎◎◎◎◎◎◎◎◎◎◎◎◎◎◎
本书以独 到的审美眼光,细细观察作家和艺术家的创作生活,以灵动的散文语言,融会小说似的铺叙,编织出一篇篇文笔优雅的美文。
本书绝不只是一部凝结作家毕生创作心得、探讨文学创作奥妙的创作论,更从生活和艺术的本源出发,以巧妙的构思、隽永的语言、精巧的文体,教会大众读者认识 到人 文、艺术,以至自然界的美到底为何物,又到底该如何感受和欣赏这些美。
作者以温暖、准确、唯美的文字,展示给我们这个世界的多彩、广阔与丰富,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世界的好奇,以及对美的不懈追求。
◎◎◎◎◎◎◎◎◎◎◎◎◎◎◎◎◎◎◎◎◎◎◎◎◎◎◎◎◎◎◎◎
●这本谈艺术创作的书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作品,它用富有魅力的语言娓娓谈论着语言艺术的魅力。传递给我们的不只是关于写作的知识或经验,而首先是对美、艺术、写作的热爱。它使人真切感到:活着写作是多么美好!
——周国平(哲学家、作家)
●《金蔷薇》不是创作经验谈,而是生活的启迪,是充满了怕和爱的生活本身……只有品尝过怕和爱的生活的灵魂,才会懂得由怕和爱的生活本身用双手捧出的这颗灵魂。
——刘小枫(哲学家)
●你最爱读的书:不计其数。非但弃旧喜新,而且贪心不足。手上刚有一本好书,已在期待更精彩的下一本。唯有《金蔷薇》一书,曾热恋它二十年。
——舒婷(诗人)
●《金蔷薇》实际上就是一部关于文学与生命、语言与情感、人与生活的相互呵护、赤诚相待的书。人间烟火中自得的优雅,美不胜收;出类拔萃后的返璞归真,绝非眼花缭乱。
——施战军(文学批评家)
●我给我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推荐了俄罗斯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虽然有些深奥,她还是读懂了《珍贵的尘土》的含义。她现在动不动就提到那位金匠,感觉到不仅是写作方法受益,学习和生活方法上也受了益。
——刘醒龙(作家)
●如果我不是普里什文,我更愿意像帕乌斯托夫斯基那样写作。
——普里什文(俄国作家)
哲学船事件 [图书]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奥索尔金 / 别尔嘉耶夫 译者: 伍宇星 花城出版社 2009 - 11
1922年夏,苏俄政府开始对知识分子有计划、有系统的驱逐行动,此即震惊世界的“哲学船”事件。八十年后,随着俄罗斯档案的解密,事件始末终于大白于天下。 本书“档案文件选译”部分,系编者在莫斯科访学期间,自俄罗斯档案馆搜集相关资料汇编而成。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被驱逐者的见证”部分,摘选自流放中的学者、作家的日记和回忆录。
寒星下的布拉格 [图书] 豆瓣
Under a Cruel Star: A Life in Prague(1941-1968)
9.0 (5 个评分) 作者: [捷克]海达·科瓦莉 译者: 张芸 花城出版社 2014 - 11
《寒星下的布拉格1941-1968》本书是个人回忆录。作者是一位女性,记叙了德国和苏联前后入侵布拉格的情景,及个人的婚姻录和日常生活。不但具有历史价值,而且富于文学性,目前已经翻译成十多国文字出版,很受欢迎。
索拉里斯 (1968) [电影] 豆瓣
Солярис
导演: Boris Nirenburg / Lidiya Ishimbayeva 演员: 瓦西里·兰诺沃依 / 弗拉基米尔·艾图什
其它标题: Солярис / Solaris
Solaris (Russian: Солярис) is a 1968 TV film based on the 1961 novel Solaris by Stanisław Lem. It was written by Nikolay Kemarsky, directed by Boris Nirenburg and was a Central Television production.
4 years before Andrei Tarkovsky made his classic version of Stanislav Lem’s sci-fi novel Solaris there was this Russian TV version made by Boris Nirenburg and Lidiya Ishimbayeva.
捍卫记忆 [图书] 豆瓣
作者: [俄罗斯] 利季娅·丘可夫斯卡娅 译者: 蓝英年 / 徐振亚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9
为了不忘却悲惨的过去,索尔仁尼琴写了《古拉格群岛》,为无辜牺牲者树立起一座纪念碑。利季娅写了《索菲娅•彼得罗夫娜》……但当局并不希望人民记住过去……赫尔岑说过:“凡是不敢说的事,只存在一半。”于是,“先存在一半,”利季娅写道,“后四分之一,再后十分之一。如果及时封住报刊的嘴(多亏我们报刊只有一张嘴),最后等到受难者和见证人通通死光,新的一代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不能理解发生过的事,不能从祖辈和父辈的经历中吸取任何教训了。” 利季娅决心捍卫记忆,与谎言斗争。不再允许别人铲除对被迫害人的真实回忆,宁肯不发表,宁肯得罪人,也决不妥协。
我亲昵而温柔的野兽 (1978) [电影] 豆瓣
Мой ласковый и нежный зверь
7.8 (9 个评分) 导演: Emil Loteanu 演员: Галина Беляева / 奥列格·扬科夫斯基
其它标题: Мой ласковый и нежный зверь / 狩猎事故
奥尔加(Galina Belyayeva 饰)是守林人的女儿,十九岁的她年轻,美丽热情,全身上下充满了活力,然而,在极具欺骗性的外表之下,隐藏着一颗奸诈刻薄又趋炎附势的内心。乌尔边宁(Leonid Markov 饰)、卡尔涅耶夫(基里尔·拉夫罗夫 Kirill Lavrov 饰)和卡梅舍夫(奥列格·扬科夫斯基 Oleg Yankovsky 饰)三个男人拜倒在奥尔加的石榴裙下,想要娶她为妻,最终,奥尔加选择了看起来最有钱的乌尔边宁,然而,在新婚那天,奥尔加又对卡梅舍夫表达了爱意。结婚之后,奥尔加才知道,乌尔边宁根本没有看起来的那样有钱,受不了贫穷日子的奥尔加转而成为了卡尔涅耶夫的情妇。
十二把椅子 [图书] 豆瓣
12 стулев
7.2 (5 个评分) 作者: [苏联] 伊利亚·伊里夫 / [苏联] 叶甫盖尼·彼得罗夫 译者: 白桦熊 2022 - 4
俄罗斯文学史上的独树一帜的奇特作品
苏联冷笑话大全
至今畅销俄罗斯,数十次影视改编
∽ ∽ ∽
《十二把椅子》是苏联作家伊利亚·伊里夫和叶甫盖尼·彼得罗夫的代表作,在这本书问世之前,两人只是名不见经传的记者,但是《十二把椅子》从在杂志上连载开始,就迅速成为全苏联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两位作者不得不在群众的要求下创作续集,并将在本书中死去的主角复活。
故事围绕一笔被藏在椅子中的宝藏展开。革命来临之际,一位贵族夫人将一些价值不菲的珠宝藏进了十二把一套的椅子中的一把,这个秘密直到临终时她才透露给自己的女婿和为她做临终告解的神父。这两人各怀鬼胎,各自开始了遍布整个苏联的寻宝之旅,引发了一系列让人忍俊不禁的荒唐事件。故事讽刺了当时社会上各色匪夷所思的人和事,有旧时代的遗毒,也有新时代的蛀虫,甚至还能通过蛛丝马迹找到当时社会名流和重要事件的影子。然而让这本书成为不朽杰作的并不是这个幽默滑稽的故事本身,而是作者在描述这个故事时所使用的平视视角。作品中没有写作者居高临下的语气,更没有说教意味和指责,而是真实地反映着:无论个人也好、社会也好,总会有黑暗的角落,善与恶总是共生存在的。书中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正面人物,但是却没有让人对社会感到失望,反而让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大师和玛格丽特 [图书] 豆瓣
Мастер и Маргарита
9.6 (18 个评分) 作者: [俄]米·布尔加科夫 译者: 钱诚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 4
撒旦假扮外国教授沃兰德走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苏联首都莫斯科,遇见莫斯科文联主席柏辽兹和青年诗人伊凡,他们不信上帝,也不信魔鬼,沃兰德逐一反驳,并预言柏辽兹当天的死亡。伊凡目睹柏辽兹被电车辗毙的惨剧,怀疑沃兰德是外国特务,紧追不舍,却被关入精神病院,并认识了大师。大师是个不知名的作家,情人玛格丽特崇拜他的才华,称他为大师,他也就以此自居。
大师写过一本关于彼拉多审判耶稣的小说,受到批判后,惊恐之下烧毁了手稿,进了精神病院。大师失踪后,玛格丽特到处寻找,遇见撒旦的随从,得到回春脂,恢复青春,经历许多奇事后,终于救出大师。在撒旦的指引下,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灵魂越过莫斯科的麻雀山,飞向永恒的家园。
《大师和玛格丽特》把历史传奇、神秘幻想和现实生活糅合起来,被认为是二十世纪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之一。
卡拉马佐夫兄弟 (1969) [电影] 豆瓣
Братья Карамазовы
8.8 (6 个评分) 导演: 基里尔·拉夫罗夫 / 伊万·佩里耶夫 演员: 米哈伊尔·乌里扬诺夫 / 莉奥涅拉·佩里耶娃
其它标题: Братья Карамазовы / 卡拉玛佐夫兄弟
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的俄罗斯,自私贪婪的商人卡拉马佐夫(米哈伊尔·乌里扬诺夫 Mikhail Ulyanov 饰)和儿子德米特(基里尔·拉夫罗夫 Kirill Lavrov 饰)爱上了同一个名叫格鲁申卡(莉奥涅拉·佩里耶娃 Lionella Pyryeva 饰)的女人,为了这个女人,德米特甚至胖揍了自己的父亲。德米特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他们是伊凡和阿廖沙,除此之外,在卡拉马佐夫家里做厨师的斯米尔加柯夫也是荒淫无度的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
德米特以为格鲁申卡和自己的父亲有一腿,但实际上,格鲁申卡真正的情人是一个波兰人。之后,卡拉马佐夫遭到了逮捕被指控谋杀了自己的父亲。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图书] 豆瓣
Один день Ивана Денисовича
作者: (俄罗斯)索尔仁尼琴 译者: 斯人 / 钱诚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1
本书系索尔仁尼琴的中篇小说卷,共收录了《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玛特辽娜的家》《科切托夫卡车站上的一件事》《为了事业的利益》《一只右手》等9部作品。《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是索氏的成名作,发表于1962年,曾经在得到赫鲁晓夫首肯后得以发表。小说叙述了“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这个小人物在前苏联劳改营中的生活,成为“大墙文学”的开山之作,1965年曾受到过大规模的批判。索氏的中篇小说文笔精当,描写细致,构思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一个人的遭遇 (1959) [电影] 豆瓣
Судьба человека
7.7 (7 个评分) 导演: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演员: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 Pavel Boriskin
其它标题: Судьба человека / 命中注定
获1959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大奖,并获1960年的列宁奖金。影片忠实地表现了肖洛霍夫的一个哲理思想:任何事物也不能阻止万物苏生。
影片的故事内容已被它的片名所概括了,它表现了一个普通的人在卫国战争中所经历的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战争刚爆发,木工索阔洛夫就上了前线,在战争中,他走过了一条苦难的艰巨道路:他被浮过;在集中营里做过受尽折磨的苦工;又机智地驾车回到了苏军阵地,还俘获了一个德冠少校,带来了重要的情报。战争使索阔洛夫失去了人间所有的亲人和温暖的家,但他并没有变得冷酷无情,并没有被痛苦折磨得失去生存的意志。他不仅自己要坚强地活下去,而且还要以破碎的心灵中的全部的爱去温暖一个无依无靠的弱小生命。影片结尾索阔洛夫把同样在战争中失去一切亲人、露宿街头的小男孩凡尼亚认作儿子这场戏充分地阐明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一个遭受战争创伤的人,没有理由永久地为自己的痛楚而哭泣,只要他还活着,他就应该不吝惜自己的爱,去温暖比他更弱小的生命。索阔洛夫终于在生活中找到了精神支柱,这支柱就是人道主义的力量。索阔洛夫是以人道主义的精神来医治自己心灵的创伤的。他在抚慰这颗幼小的心灵的过程中,忘却了自己的伤痕。影片作者自始至终遵循的一个基本创作原则就是真实,这真实是严峻而残酷的。
本片的导演技巧和造型处理都具有较高的水平,在运用电影表现手段方面是出色而大胆的,并具有革新精神。片中有十分独特的蒙太奇转换,又有前所未有的仰俯拍镜头,影片拍摄时还动用了直升飞机。摄影师弗·莫纳霍夫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一个人的遭遇》是一部独白式的影片,是谢·邦达尔丘克自导自演的,对话极为简约而洗练,影片以卓越的造型处理丰富了原小说的内涵。邦达尔丘克后来拍摄了《战争与和平》《他们为祖国而战》,他曾亲自参加过卫国战争。1956年他曾来我国参加过“苏联电影周”期间的活动。
个别评论文章认为影片的调子太低沉,但舆论界和广大观众还是肯定这部影片的。
祖列依哈睁开了眼睛 [图书] 豆瓣
Зулейха открывает глаза
作者: [俄] 古泽尔·雅辛娜 译者: 张杰 / 谢云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4
《祖列依哈睁开了眼睛》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集体化运动为描写对象,女主人公祖列依哈是鞑靼斯坦一个偏僻乡村的农妇,她与数百名移民一同被押上闷罐车送往西伯利亚,在安卡拉河畔,她与各色人等相遇,如知识分子、农民、被镇压的剥削者、刑事犯,他们中有穆斯林和天主教徒、多神教徒和无神论者、俄国人和德国人、鞑靼人和楚瓦什人等。这些人在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在一块陌生的土地上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一种独特的生活。
锌皮娃娃兵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ZINKY BOYS
9.2 (21 个评分) 作者: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高莽 九州出版社/铁葫芦图书 2015 - 11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最真实地还原历史现场,用细节记录战争的残酷本质
★“只有完全绝望的人才能对您讲出一切。除了我们以外,很多事都没人知道。 真实太可怕了……”
------------------------------------------------------------ -------------
1979年12月,苏军入侵阿富汗。很快,阿富汗各派游击队逐渐结成联盟,同入侵者和阿富汗政府军展开了游击战争。本书记录了阿富汗战争中苏联军官、士兵、护士、妻子、情人、父母、孩子的血泪记忆,是20世纪纪实文学经典作品。
------------------------------------------------------------ -------------
正如这本书所描述的,不管在什么地方,战争的本质都一样:残忍,丑恶,摧残人性。最令人难忘的是那些娃娃兵的母亲,尤其是当娃娃兵被装到锌皮棺材里运回家时,母 亲们在墓地里讲述着儿子们的事,就好像他们还活着。
——《出版人周刊》
阿列克谢耶维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那些士兵们所面对的战争是什么样的,也揭露了强加到人民头上、扭曲人性的暴行。
——《图书馆》杂志
阿列克谢耶维奇用鸿篇巨制展现了20世纪人类历史里的细节。
——《纽约每日新闻》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