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商务印书馆”
长征记 [图书] 豆瓣
Ἀνάβασις
8.6 (7 个评分) 作者: 色诺芬 译者: 崔金戎 商务印书馆 1985 - 5
本书作者色诺芬是古希腊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也是军事家。本书除记述他随同希腊十万雇佣军参加小居鲁士争夺波斯王位的战争经过外,着重记述小居鲁士在战争中阵亡后,希腊雇佣军由波斯腹地穿过美索不达米亚、亚美尼亚进抵黑海南岸,撤回希腊的冒险远征过程,《长征记》叙述的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文笔生动自然,所记事实基本可靠,不失为一部古典名著。
面包与自由 [图书] 豆瓣
La conquête du pain
7.7 (7 个评分) 作者: [俄罗斯] 克鲁泡特金 译者: 巴金 商务印书馆 1982 - 11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面包与自由》是作者克鲁泡特金在1886年,就法国社会改造而写的。他从政治、经济的角度,批判了现实社会制度,对代议制、法律、强权等,进行了分析与抨击。同时提出无政府共产主义的经济与政治主张——若废除私有制,实行共产共有、经济平等,消灭国家,取消政府,废除法律,由各种自由联合的社团代替强权的国家,由社团成员的自由意志,代替法律的力量,以互助的形式和科学的方法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等。
古埃及圣书字导读 [图书] 豆瓣
How to Read Egyptian Hieroglyphs: A Step-by-Step Guide to Teach Yourself, Revised Edition
9.7 (7 个评分) 作者: [英] 马克·科利尔 / [英] 比尔·曼利 译者: 陈永生 商务印书馆 2015 - 5
《古埃及圣书字导读》以大英博物馆所藏的部分古埃及文物(以石碑为主)上的圣书铭文为学习材料,循序渐进地介绍了铭文所反映的中古埃及语的语法要点以及古埃及人生活方式的相关方面,简明扼要,准确可信,出版以来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成为一本国际畅销书。
这是一本优秀的古埃及圣书字入门书。所选主要是丧葬铭文,这些有趣的文字对我们理解古埃及的法老政治、家庭生活和看待死亡的方式极有帮助。本书以清晰而吸引人的图片展示了许多古埃及文物上的真实圣书字铭文,并以这些铭文为教学材料,循序渐进地对圣书字和中古埃及语语法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讲解。每章之后设计了极其实用的练习题。
西西弗神话 [图书] 豆瓣
Le mythe de Sisyphe
8.4 (7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杜小真 商务印书馆 2017 - 5
《西西弗神话》是法国著名作家加缪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论集,被人称作是存在主义的封篇之作,它以如诗的语言,提出了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一个个命题,即人生存在的荒谬感。加缪在书中一层一层地剥离人生虚幻的外衣,将其荒谬的本质赤裸裸地揭露出来。然而荒谬不是绝望,因为看穿幸福的同时也就看穿了痛苦。对于西西弗来说,地狱死神都算不了什么,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人类的激情和斗志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回到几千年前的奥林匹斯山巅,你会见到滚石上山的西西弗正愉快地唱着歌儿,不知忧烦,不问明天。因此,加缪曾在获奖演说中说他不信神,但他仍然崇拜一个圣徒,仍然要跪在一个圣徒面前祈祷,这个圣徒就是加缪笔下的西西弗。
鸟的感官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Bird Sense: What It's Like to Be a Bird
8.0 (7 个评分) 作者: [英] 蒂姆·伯克黑德 译者: 沈成 商务印书馆 2017 - 1 其它标题: 鸟的感官
2012年《卫报》“最佳自然图书”
2012年《独立报》“最佳自然图书”
2012年度英国鸟类基金会“最佳鸟类图书”
做一只鸟是什么感觉?在本书中,伯克黑德带领你探索鸟类的各种感官。猫头鹰如何在夜间飞行?火烈鸟如何感受到千里之遥的暴雨?鸻鹬连续迁徙上万千米、雨燕在飞行时休息、几维鸟嗅到泥土中的蚯蚓——援引几十年来鸟类行为学、生理学、解剖学的研究成果,本书带领我们深入鸟类的感官世界,探寻这些飞翔的(或者不会飞翔的)精灵的奥秘。
为权利而斗争 [图书] 豆瓣
9.2 (6 个评分) 作者: [德] 耶林 译者: 郑永流 商务印书馆 2018
作者鲁道夫·冯·耶林(1818—1892),十九世纪西欧最伟大的法学家、新功利主义(目的)法学派的创始人。本书是他在1872年所做的一场有关“为权利而斗争”的报告的基础上,修改和扩充完成的一部法学著作。在本书中,耶林指出,所有的权利都面临着被侵犯、被抑制的危险,因为权利人主张的利益常常与否定其利益主张的他人的利益相对抗,所以权利的前提就在于时刻准备着去主张权利,要实现权利,就必须时刻准备着为权利而斗争。耶林在文中雄辩地批评了萨维尼所认为的“法的形成同语言的形成一样,是在无意识之中,自发自然形成的,既无任何角逐,亦无任何斗争”这一观点。本书可谓法律史上不朽的名著,它以深刻的思想鼓舞民众的权利观念和斗争意识。
旧制度与大革命 [图书] 豆瓣
L'Ancien régime et la Révolution
7.8 (6 个评分) 作者: [法]托克维尔 译者: 冯棠 商务印书馆 2013 - 3
本书是关于法国大革命的经典研究著述。书中通过对大量史实的分析,揭示了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的内在联系。既论述了大革命的开创性和决裂性,又论述了它的连续性,认为大革命是长期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本书对大革命以来法国历史的反复性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是研究法国大革命时期历史的必读书。
形而上学 [图书] 豆瓣
Τὰ μετὰ τὰ φυσικά
8.3 (6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译者: 吴寿彭 商务印书馆 1997
作者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形而上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亚里士多德通过对以往哲学的批判性考察,探究了以最高、最普遍的原则为对象而能到达的最高知识,因此也称之为“第一哲学”。《形而上学》从根本上奠定了西方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和问题,因此也成为西方哲学传统中的经典文本。
性、植物学与帝国 [图书] 豆瓣
Sex, Botany, and Empire
6.3 (6 个评分) 作者: [英] 帕特里夏·法拉 译者: 李猛 商务印书馆 2016
本书的内容核心在于现代植物学和分类的发展、植物学家们进行的异域探险和这些航行为大英帝国经济扩张带来的推动。聚焦于两位顶尖博物学家,林奈和班克斯,作者在本书中详细分析了他们如何利用自己与权力机构的关系,来实现博物学与国家之间的共同发展。二者既有相似的理想和抱负,如为自然建立秩序,用自然为人类服务,实现国家经济自足等,也有着专属于自己的发展博物学的方式。全书分为七章,按主题描述了林奈和班克斯之间的异同。
现象学的观念 [图书] 豆瓣
10.0 (6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埃德蒙德·胡塞尔 译者: 倪梁康 商务印书馆 2016 - 6
《现象学的观念》是胡塞尔1907年在哥廷根大学任教时的讲稿。1926年,胡塞尔当时的助手兰德格雷贝把胡塞尔的这份用速记方式写下的讲稿译成一般文字,而后胡塞尔又在上面作了修改和注释,准备出版。胡塞尔文库在1947年首先把该书作为《胡塞尔全集》的第二卷出版。《现象学的观念》的产生标志着胡塞尔一生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重要转折点。在这部著作中,胡塞尔在现象学还原的道路上已基本完成了向超越论现象学的突破,从而成为一名超越论观念主义者。
功利主义 [图书]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英] 约翰·穆勒 译者: 徐大建 商务印书馆 2014 - 5
本书是一本伦理学名著,它不仅对功利主义的基本精神作了一个相当完备而又清楚明白的阐明,而且站在功利主义的立场上探讨了伦理学的一些根本问题。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对功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了全面澄清,并对伦理学的基本问题给出了功利主义的经典答案。第三章探讨了功利主义道德标准何以可能或者说在何种程度上能为人们接受的问题。第四章对功利主义道德标准给出了一个哲学上的证明。最后,第五章论述了功利主义的正义理论。
法哲学原理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9.7 (6 个评分) 作者: [德] 黑格尔 译者: 范扬 / 张企泰 商务印书馆 1961 - 6
《法哲学》一书充分表现了黑格尔的“資产阶級与貴族阶級联合”专政的根本政治立場,也就表現他在德国当时“半封建半官僚的专制政治”的条件下,多少吸收了一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来“贊助中等阶級”,亦郎贊助当时德国新兴的、比較軟弱的資产阶級的傾向。这书的保守之处主要表現在黑格尔是以君主、貴族为这个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制的主导方面。《法哲学》分为:抽象法、道德、伦理三大部门。
致死的疾病 [图书]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丹]索伦·克尔凯郭尔 译者: 张祥龙 / 王建军 商务印书馆 2012 - 4
本书是索伦•克尔凯郭尔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克氏试图通过与黑格尔不同的方式来揭示人的真实经验,特别是朝向信仰的生存体验中的超概念维度,以避免思辨理性的抽象普遍性,达到基督教信仰所要求的独一无二的或个人的具体性和除基督教之外再无真实依凭的生存境况。正是在此层面上,克氏在该书中详细讨论了个体生存状态中的绝望形态、罪与信仰之关系以及如何从绝望中解脱出来获得真正的信仰。
金枝 [图书]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英]J.G.弗雷泽 译者: 汪培基 / 徐育新 商务印书馆 2019 - 10
《金枝》是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之作。自它问世以来,就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但它出色地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时至今日,它仍是一部阐述巫术和宗教起源的权威之作。 《金枝》缘起于一个古老的地方习俗:一座神庙的祭司被称为“森林之王”,却又能由逃奴担任,然而其他任何一个逃奴只要能够折取他日夜守护的一棵树上的一节树枝,就有资格与他决斗,就能杀死他则可取而代之。 这个古老习俗的缘起与存在疑点重重,为此,作者目光遍及世界各地,收集了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的丰富资料,运用历史比较法对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中抽绎出一套严整的体系,并对巫术的由来与发展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说明和展望。
宗教与科学 [图书]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素 译者: 徐奕春 / 林国夫 商务印书馆 2010 - 9
这本《宗教与科学》,是罗素1935年的作品。出版的当时,就颇引人注目,到五六十年代,已多次再版,仍很风行。在罗素去世十年之后,再来读一读它,还是饶有兴味。 罗素是众所周知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但他不信上帝,对宗教神学持否定态度,他是一个非宗教主义者。罗素在这本书中,历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科学与神学的冲突和斗争,每次斗争的结局,总是科学战胜神学。宗教虽然始终不渝地为神学辩护,但它在科学进步面前,不得不一步一步退却,为上帝存在的论证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修饰和补缀。罗素的文采是负有盛名的,他的文章写得深刻而生动,机智又雄辩,他批判宗教神学的一些文章,很可以借用来作无神论宣传的材料。商务印书馆最近还出版了罗素另一本批判宗教的书:《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这是一本文集,收集了罗素从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十五篇文章,和《宗教与科学》可以参照阅读,对罗素的非宗教思想会有更全面的了解。列宁主张利用十八世纪老无神论者的作品,对千百年来深受宗教愚弄的群众,进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看来唯心主义哲学家批判宗教神学的书,也不是不可以利用。我们对罗素这本书抱有兴趣,主要也在此。
当然,罗素终究是唯心主义者,他对宗教神学的批判是不彻底的。罗素对宗教辩护者提出的“科学是不够的”、“科学不讲价值”一类说法,承认是对的,罗素说,“价值”问题确实不属科学探讨的范围,而且他还进一步说,“价值”问题首先不是知识范围的问题,因而它不是凭理智可以解决的。在罗素看来,科学只讲真伪,不管善恶,涉及“价值”一类伦理问题,是没有客观标准的。人们对价值持不同的看法,和人们对食物有不同的口味一样。既然科学管不了“价值”、“善恶”一类伦理问题,在这些问题上没有客观标准,也就是说伦理学不能成为一门科学,那么,宗教就有存在的余地和必要了。在这一点上,罗素和康德一样,限定知识的范围,给信仰留下地盘。罗素对科学的进步,持悲观主义的看法,虽然他肯定科学每战胜神学一步,就给人类带来一分幸福,减少人的“天生野蛮性”,但科学的发展,也给人类带来残杀手段更为厉害的战争灾祸,而且发展的趋势,将是愈演愈烈。人们在战争灾祸面前,遇到许多伦理方面的问题,这是科学本身解决不了的问题,因此,在这一点上,科学又恰恰给宗教的存在创造了条件。罗素还认为,科学发展的本身,就向科学的决定论提出了挑战。他指的是量子力学关于微观粒子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自由选择运动方向的问题,微观粒子的运动的不确定性使决定论在论证上出了漏洞,给意志自由论和宇宙目的论的论证开了方便之门。罗素认为,在理论上对决定论和意志自由论都可以驳难,各自在理论上的论证都不能自圆其说,因此,罗素说这二者都是形而上学,都不是科学可以证实的问题。显然,这样又给宗教留有余地。
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 [图书]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英] E. E. 埃文思-普里查德 译者: 覃俐俐 商务印书馆 2010 - 10
E.E.埃文恩-普里查德是一位自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著述丰厚、影响广深的英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1937年首次出版的《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是他基于1926年到,1930年期间三次累积长达20个月的田野调查所撰写的第一部田野志专著。该著作与他于1940年发表的《努尔人——对尼易河流域一族群生计方式与政治制度魄描述》后来都被视为代表他所处时代的人类学经典之作。他也因此被后人视为现代社会人类学奠基人之一。商务印书馆出版《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的中译本,无疑将有助于学人在对埃文思-普里查德的学术建树有更多了解的同时,也对在我国仍处于潜学地位的人类学,和上个世纪中叶欧美人类学研究及其学理发展脉络有更深的认识。
鲜花帝国 [图书] 豆瓣
Flower Confidential: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Beautiful
8.3 (6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米•斯图尔特 译者: 宋博 商务印书馆 2014 - 1
或许将花称为商品或者人工制品实在有失浪漫,但现今的鲜花却兼有这两种属性。花卉贸易已经形成规模庞大的产业,鲜花都是实验室制造、试管育种、工厂种植、机器收割,接着被打包装箱、拍卖出售,然后搭乘飞机漂洋过海走进大型超市或当地花店。艾米•斯图尔特追随育种者、遗传学家、种植者和供应商的脚步,亲眼目睹他们创造、生产和销售花卉,这些花的花形更大、色彩更艳、茎杆更强韧,远非自然之力可以生成。从大型农商企业到本地农场,从欧洲到拉美,《鲜花帝国》深入探讨了这种自然与科技、情感与商业的交汇与相融。
作者给我们展示了庞大的花卉产业的来龙去脉,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花卉的看法,同时也给读者带了了思索。而中国的鲜花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书中提到的关于有机认证、新品种研发、知识产权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人类理解论(上下) [图书] 豆瓣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9.0 (6 个评分) 作者: [英]洛克 译者: 关文运 商务印书馆 1959 - 2
“人类理解论”(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一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唯物主义者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的主要哲学著作。这部书从1671年写起,直到1687年才完成,在1690年出版。“人类理解论”这一著作在西方哲学史上曾经发生过承前启后的作用,洛克作为唯物主义路线上的一个哲学家是西方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洛克在这部著作中所提出并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关于人类知识的起源,可靠性和范围。本书一开头他首先批判了笛卡尔主张知识起源上的所谓“天赋观念”以及莱布尼兹的所谓“天赋实践原则”这样一个在认识论上的唯心主义观点,并且从而提出了他的那个有名的白板论,即认识的唯一来源是经验这样一个有巨大意义的唯物主义论点。不过,洛克在经验论上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正如他的政治观点、阶级立场是妥协的一样。所以他的哲学观点不仅影响了后来的唯物主义者(特别是法国百科全书派的启蒙思想家),同时也被唯心主义者(特别是贝克莱和休谟)有隙可乘地加以利用和歪曲。
本书的汉文译本早由本馆出版过,现在经原译者对照原文重加修改、校订,交由本馆出版。
法律与宗教 [图书] 豆瓣
6.4 (5 个评分) 作者: [美] 伯尔曼 译者: 梁治平 商务印书馆 2012 - 11
该书的英文原书出版于1974年,H.J.伯尔曼这部《法律与宗教》是极富洞见的一本书。提出了如下问题:生活的意义何在,我们正去向何方?本书是一部演讲集,它意在论断和诘难,而非详细论证。本书的主要观点是,法律与宗教是两个不同然而彼此相关的方面,尽管这两方面之间存在紧张,但任何一方的繁盛发达都离不开另外一方。没有宗教的法律,会退化成一种机械的法条主义;没有法律的宗教,则会丧失其社会有效性。
本书附录所收三篇文字都与千禧年有关,附录一重点在《法律与宗教》结尾处提及的人类共同的法律与宗教;附录二立于世纪之交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谈西方法律传统和世界法;附录三是一篇接受中文媒体的访谈,因此与中国有更多关联。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