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史”
古代经注1·创世记1-11章 [图书] 豆瓣
作者: 主编:安德鲁•劳斯 / 中文简体字版主编:黄锡木 译者: 石敏敏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 2014 - 2
《古代经注》丛书共29卷,圣经经文采用和合本和思高本并列,辑录了古代(公元二至八世纪)基督宗教教父的《圣经》批注,是目前最大型的圣经注释和文献汇编,真实反映了基督宗教创立其教会、形成其教义思想的原初面貌,再现了古代教会的经文辨析和释经传统。
《古代经注•创世记1-11章》为第一卷,汇集安波罗修、奥古斯丁、俄利根、德尔图良等解经大师研习《创世记》1-11章的注释、心得引证,其中包含了初代教会的教牧神学家们研究圣经文本时所作出的指引,以及他们在神学上、灵性上和牧养上所提供的洞见。
中国文化史(上下) [图书] 豆瓣
作者: 柳诒徵 上海三联书店 2007 - 7
作为一代国学大师,柳诒徵先生的代表作首推这本《中国文化史》。本书创稿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可谓中国文化史的地位,更确立了文化史写作的基本框架。本书资料详赡,含括极广,举凡典章政治、教育文艺、社会风俗,以至经济生活、物产建筑、图画雕刻之类,皆广搜列举,力求使读者明了中国历史之真相及其文化之得失。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增订版) [图书] 豆瓣
2018年2月第1版
作者: 王汎森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4
【编辑推荐】
★“中央研究院”院士、思想史大家王汎森代表作全新增订,葛兆光、罗志田特别推荐
★在“坚如磐石的堤防上凿洞”,发现晦暗不明的人物,倾听多元竞逐的声音
★断裂、跳跃、游移、烦闷,人真的能在自己身上克服他的时代吗?
★学术与社会、政治之间始终不曾消失的紧张,背负 生命危机感的个体,在新与旧、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之间徘徊挣扎
【内容介绍】
为什么现实中的“礼学大家”在日记和未刊著作中会有极端反叛的面孔?晚清以来,面对时代的困局和挑战,中国民间社会又有什么反应?为什么有的西方主义要反西方,有的传统主义却是反传统的?历史记忆是怎样被压制下去的,又是怎样复活的?近代中国,为什么学术会逐渐沦为阐释现实的工具?何以知识精英会自问“我为什么还不是一个工人”?
适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士大夫和民国知识人的学术追求、思想世界乃至个人命运与时代剧烈碰撞,从应对“传统学术与思想内部的危机”,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纠缠与徘徊”,再到建立“学术社群”的努力、学术世界主义与学术民族主义间的两难选择,思想与学术的系谱贯穿其间。而在原有秩序已经崩解的近代中国,任何一种思想都有机会脱颖而出,同时也有许许多多的思潮在竞争,必须摆脱“后见之明”式的,或过度目的论式的思维,巡回往还于“史家的逻辑”与“事件发展的逻辑”之间,才能发掘其间的复杂性、丰富性及内在的张力,发现晦暗不明的思想与人物,倾听多元竞逐的声音。
【名家推荐】
关于“近代”、“思想”与“学术”,原本那些宏大而牢固的论述,构成了一个强大的脉络,既规定了历史叙述的边界,也限制着我们理解的视野。汎森兄读书多、用心细、思考深,最善于重新探究历史底层和发现隐没资料,在“坚如磐石的堤防上凿洞”(用他自己的话),也最善于巧妙地选择“思想资源”和“概念工具”。在本书中,他不仅使原本有关近代思想与学术的论述“去脉络化”,也总能通过特殊的资料选择、别致的切入角度、清晰的文字表述“再脉络化”,从而可能重建一个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
——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历史系特聘教授)
本书以动态而非静止的眼光考察世局对读书人的困扰以及后者的因应,使时代社会、政治与思想、学术的关联互动得以凸显。文字晓畅通达,辞足达其所欲言;既能关照今日西方学界思考的重大问题,又体现出作者对晚清学术传统内在理路的深刻把握,且所著皆“见之于行事”,并不以“空言”似的泛论出之,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必会成为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研究的典范之作。
——罗志田(四川大学杰出教授)
从黎明到衰落(全2册) [图书] 豆瓣
From Dawn to Decadence: 500 Years of Western Cultural Life, 1500 to the Present
作者: [美]雅克·巴尔赞(Jacques Barzun) 译者: 林华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2018 - 6
【编辑推荐】
★30岁构思,55年酝酿,85岁动笔,93岁出版,美国“国宝级历史学家”雅克·巴尔赞毕生心血、文化史经典之作全新再版,详细审校和修订,排版和纸张更佳。
★一册在手,纵览五百年西方文化的宏伟画卷。本书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面广;思想卓越,论点独特,融会了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研究的精髓;充满了睿智而理性的论述,渊博而深厚的知识。
★荣获2000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被评论界誉为已经濒临灭绝“真正好看又伟大的历史杰作”。“只有博学多才的巴尔赞才能写出的传世巨著”,《纽约时报书评》惊叹:史学大师的绝世之作!
★著名学者余英时唯一亲笔推荐的西方文化史。专门撰文盛赞: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史书,而是一位博雅老人一生读书和反思的最后结晶。夏志清、李欧梵、梁文道、甘阳和张闳等华人学者和作家盛情推荐。
★畅销全球的文化史经典。在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连续14周名列前茅;亚马逊五星强力推荐;邦诺书店Top10推荐;每月之书俱乐部重点选书。在亚洲,入选台湾诚品书店“年度之最重量出版”和博客来书店“年度百大人文类畅销书”。
★《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纽约客》《金融时报》《泰晤士报》《卫报》等欧美近百家权威媒体一致推荐。
【内容简介】
早在20世纪30年代,年轻的雅克·巴尔赞就萌生了撰写一部西方文化史的念头,但被一位长者劝阻了。那位长者认为,这位年轻人掌握的知识还不足以写出一些有创意的东西,建议他把写作计划推迟到80岁之后。
巴尔赞听从并且履行了那位长者的意见,在自己85岁的时候,才开始文化史写作。此时的巴尔赞早已是史学界的一代宗师了。
几年之后,也就是20世纪结束的那一年,巴尔赞的文化史巨著《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一书出版。
这一年,他93岁。
巴尔赞考察了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末五百年间西方文明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制度、社会思潮、宗教、哲学、文学、音乐、美术、科技发明、民俗及社会生活等。他以四场“真正的革命”—— 宗教革命、君主制革命、自由革命和社会革命——为标志对这五百年进行划分,并以此为主轴,详述这些变革在思想与物质层面所带来的冲击,这些冲击又如何交互作用塑造出我们今日所见的世界。
【名人推荐】
吾人在哥大所最祟拜的业师之一。——唐德刚(著名美籍华人历史学家)
他专治近世欧洲文化史,对音乐、文学、绘画无一不通,对当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种发展,也极留心注意,可说是当代极少数拥有读者的通人之一。——夏志清(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文学名誉教授)
我往往把他的书翻来覆去地读,逐渐体会其行文和推理的妙处,然后再据为己有。——李欧梵(哈佛大学荣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
像他这样学识渊博的人在今天的西方也已经是硕果仅存。——甘阳(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
哥伦比亚大学非常有名的一个大师级人物。——梁文道(作家、电视主持人)
此书深入浅出,大可雅俗共赏。……我推荐它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窥测西方人文修养深厚的学人究竟是像什么样子。此书出版是当年美国文化界一件大事,报章和电视都有评论和访问。中国人如果真要想重振“人文精神”,这是一块大可借鉴的他山之石。——余英时(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
如果我们已经厌倦了现代学术的那种装腔作势的思考和夸夸其谈的阐释的话,回到巴尔赞那里,这是一个好的选择。通过他,或许可以找到重返现代文明源头的路径,重新回到那个属于但丁、路德、彼特拉克、达·芬奇、伊拉斯谟的文明的“黎明”时分。——张闳(上海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雅克·巴尔赞生来就是注定要写这本书的,但是他在五十岁的时候不可能写出来。这是一本杰作,只能出自大师之手,需要终其一生才能获得产生于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卓见。感谢上天使他长寿健朗,得以完成这部别人连开头都力不能及的著作。——安妮·法迪曼(Anne Fadiman),《美国学者》前主编
《从黎明到衰落》对过去的五百年作了风趣、博学、大胆,特别是睿智的回顾。全书令人读来不忍释卷,对最喜爱的部分百读不厌。——格特鲁德·希梅尔法布(Gertrude Himmelfarb),美国历史学家,《现代性之路》《新旧历史学》作者
这部书对过去五百年西方文化的评估内容精彩、引人深思、趣味盎然,是对抗当前浑浑噩噩消费主义的最佳武器。除了雅克·巴尔赞,再无第二人能写出这部引人入胜的史学著作。阅读此书好似参加了一次这位当今思想最活跃、最渊博的学者主讲的座谈会。——戴安·拉维奇(Diane Ravitch),纽约大学历史教育教授
这是一部绝妙好书。雅克·巴尔赞的渊博无可匹敌。无人能像他一样对五百年的历史辑古钩沉,洞察入微,而行文又如此清楚、优雅、流畅。雅克·巴尔赞是当今时代的文化瑰宝,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约翰·西尔伯(John Silber),波士顿大学前校长
雅克·巴尔赞本人便是西方文明典雅范例的最佳样本,他的著作包含了他一生的经验和反思。他告诉我们不要用我们自己的标准去评判过去几个世纪,并要意识到,无论那些世纪与当下有何不同,正是它们塑造了我们如今的模样。——诺埃尔·安南男爵(Baron Noel Annan),伦敦大学前副校长,欧洲史专家
【媒体评论】
巴尔赞笔耕不辍,以潇洒而清澈的文笔和精心设置的结构,讲述了一个宏伟的故事。——《纽约客》(The New Yorker)
对五个世纪以来文明的文化退却的精彩研究。——美国作家威廉·萨菲尔(William Safire),《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巴尔赞为灰暗的历史注入了鲜亮的色彩,用画笔重新给脱落的壁画赋予了生机。——专栏作家塞巴斯蒂安·马拉比(Sebastian Mallaby),《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我相当肯定,本书显然会成为经典之作。——美国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
一场引人注目、举足轻重的探索……巴尔赞以其精湛的技巧完成了一项杰出的工作。完整的叙事中充满了愉悦和趣味,他将欧洲历史的千丝万缕编织成一幅宏伟的画卷,各个国家和多个学科靡不涵括其中。——英国历史学家丽莎·贾丁(Lisa Jardine),《独立报》(Independent)
巴尔赞创作了一本令人嫉妒的经典之作,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来的西方文明尽收眼底……读来赏心悦目,而且极富教益。——英国历史学家罗伊·波特(Roy Porter),《泰晤士报》(The Times)
一颗宽广的心灵所创作出来的厚重之作,西方博雅传统的最新杰作——此种大手笔可以帮助我们在这个平庸无聊的世纪获得一两年的愉悦时光,甚至彻底终结这种无聊平庸。——英国记者、政治家乔治·瓦尔登(George Walden),《伦敦标准晚报》(Evening Standard)
巴尔赞纵览过去五百年的宗教、政治、文学、音乐、艺术和人物,这本书毫无疑问是热爱思考之人有史以来最佳枕边书。——英国古典学家彼得·格林(Peter Green),《泰晤士报文学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一个人在一生的时间里能读到几本真正的大师之作呢?本书显然位列其中。——《国家评论》(National Review)
不多说了,本书无与伦比。——《纽约时报书评》(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欲望之地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 威廉·利奇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0
《欲望之地》是一部记录美国生活大规模转型的编年史。
——《纽约时报书评》
如果你想追忆那个更简单、更朴素的美国,就请阅读《欲望之地》……商业领袖在宗教和资本主义之间建立起一种神秘的关联,利奇在分析这一关联时展现出了多层面剖析历史的卓越才能。下次怀旧时请阅读本书,你会发现,历史过往并不仅仅是一连串被珍藏的事件和回忆。过去就在我们面前。
——《洛杉矶时报》
利奇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和缜密的研究者……该书围绕一个矛盾展开,即资本主义要求人们在工作场所是虔诚的信徒,而在收银台前却是狂热的异教徒。
——《华尔街日报》
利奇这部大作耗时十余载,它对美国消费主义文化转型进行了一针见血的描述,令人振奋。大规模的生产和分销提供了“大量的商品,满足了人们从未意识到的需求”,消费主义文化转型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波士顿凤凰报》
1880年至1930年间,美国从一个由职业道德主导的社会,转变为一个被消费资本主义支配的社会。利奇分析了美国文化历史中促成这种转变的权力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出版人周刊》
《欲望之地》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概述性历史书。它令人信服地告诉我们,我们现今这样的购物方式、需求、想象和生活方式是如何发展出来的。
——《巴尔的摩太阳报》
利奇的书,其最振奋人心之处在于,它的论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即消费主义是由一系列态度构成的,这些态度就像机械鸟的动作一样,都是人们精心设计出来的。
——《哈泼斯杂志》
谁有能力构想美好生活的愿景并使之盛行,谁就拥有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本书主要讲述1880年至1930年美国消费主义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旨在阐明这种文化的力量和吸引力,以及它给美国带来的道德巨变。书中详细地阐述了,在这种新的文化中,人与物的关系如何被重新界定,儿童如何逐渐被视 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经济学观点如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宗教和政府机构如何参与到经济生活中,文化界如何批判这种文化,以及最重要的一点,商人和大企业如何逐步在美国社会中扮演起举足轻重的角色。
The Taming of Chance [图书] 豆瓣
作者: Ian Hack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 11
In this important new study Ian Hacking continues the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certain characteristic modes of contemporary thought undertaken in such previous works as his best selling Emergence of Probability. Professor Hacking shows how by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it became possible to think of statistical patterns as explanatory in themselves, and to regard the world as not necessarily deterministic in character. Combining detailed scientific historical research with characteristic philosophic breath and verve, The Taming of Chance brings out the relations among philosophy, the physical sciences, mathemat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institutions, and provides a unique and authoritative analysis of the "probabilization" of the Western world.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