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人類學 社會學”
全部 | 书籍 (249) | 影视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社会学之思(第3版) [图书] 豆瓣
Thinking Sociologically (3rd Edition)
8.5 (25 个评分) 作者: [英] 齐格蒙·鲍曼 / [英] 蒂姆·梅 译者: 李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4
本书不依时间线性梳理,不按名家逐位清点,而是围绕既渗透日常生活、又塑造学科品格的一些核心概念,探究构筑我们世界观的潜在假设与默含期待,堪称入门上选。本次修订的第三版,全面回应第二版刊行以来世界发生的重大变化:气候变迁、不平等持续恶化、社交媒体的角色日益重要之类趋势,如何影响了我们的亲密关系、共同体、消费观念、伦理、社会认同等方面的生活世界。
反思社会学导引 [图书] 豆瓣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9.8 (17 个评分) 作者: [法] 布尔迪厄 / [美] 华康德 译者: 李猛 / 李康 商务印书馆 2015
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诠释性的,它通过勾勒出布迪厄有关知识、实践和社会的理论结构及其学术图景的轮廓,向人们展示了布迪厄著作的广博体系和内在理路;第二部分是分析性的,主要是在芝加哥大学研讨班所展开的精心构思的对话内容,在这一部分,布迪厄澄清了他的理论研究实践和经验研究实践的全部重要之处,并对这两方面的实践进行了反思;第三部分以巴黎研讨班的讨论为基础,为1988年春天布迪厄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中心为他的研究生讨论课所做的导论性质的发言。在这些讨论课上,布迪厄没有灌输某一组概念,而是强调一种产生社会学创造力的一般性倾向,他倡导并采纳了一种总体性的自我指涉教学法。
论方法 [图书]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潘绥铭 / 黄盈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9
《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以中国社会学调查方法中本土经验为依托,着重强调高质量的社会学调查需要本土的调查情境,以及本土的文化、社会、个体因素对于调查质量可能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于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这两种主要的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进行有侧重点的分析,原创性地比较、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反思目前流行的结合使用两种方法的误区与局限,并建设性地探讨两者结合的可能性与条件,提出可以提高调查质量的一些具体建议。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图书] 豆瓣
Les règles de la méthode sociologique
9.1 (13 个评分) 作者: [法] E. 迪尔凯姆 译者: 狄玉明 商务印书馆 1995
19世纪30年代,孔德在其《实证哲学教程》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一名称,自那以后,社会学经历了最初的创立阶段、制度化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进入当代发展阶段。虽然其内容、流派已由单一走向多样化,但其中最基本的主要著作自始至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E.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一书就属此列。 本书最早出版于1895年。由于本书在社会学中的重要地位,192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就出版过著名社会学家许德珩先生的译本。我馆考虑到当前社会需要和中青年读者的阅读习惯,决定重译这本书。中译本依据的是法国巴黎费利克斯·阿尔冈出版社1919年的版本。
中心与边缘 [图书] 豆瓣
Center and Periphery: Essays in Macrosociology
作者: [美] 爱德华·希尔斯 译者: 甘会斌 / 余昕 译林出版社 2019 - 3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他对“克里斯玛”、“中心”和“边缘”等概念的解释,以及他对“大众社会”一词的修正,这些研究对分析政治和文化领导力以及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价值。本书对希尔斯数十载社会理论研究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总结,为解释与探究当代社会的结构与变化提供了极具科学性的参考依据。
本书收录了希尔斯24篇文章,它们涵盖了新兴的宏观社会学、大众社会学、传统、仪式等主题。这些论文历时20多年,涉及知识范畴广博,在内容和逻辑上却有显著的连贯性。其本质是在“中心”与“边缘”概念分析的视角下进行社会性探索,为理解当代社会的变异与整合等复杂现象提供思路。
公共社会学 [图书] 豆瓣
Public Sociology
8.3 (6 个评分) 作者: 麦克·布洛维 译者: 沈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按照麦克·布洛维的分类,存在着四种社会学:专业的社会学;批判的社会学;以及公共的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是所有社会学的基础。但是,社会学家基于自己的专业基础,却可以而且应当发展出其他的社会学取向。公共社会学以公民社会的存在和成长为自己的基本目标,即在维系和发展公民社会的同时,达到对公民社会的认识。
《公共社会学》是布洛维教授在大陆出版的第一本中文作品集,收集了布洛维学术生涯中的几篇经典文章,包括《保卫公共社会学》、《社会学和社会的命运》、《拓展个案法》、《社会学的马克思主义》等。阐述了布洛维教授深入研究公共社会学的主要成果。
社会学芝加哥学派 [图书] 豆瓣
作者: 何雨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基于芝加哥学派的历史演变与理论贡献,遵循以“情境化”、“六经注我”为主以及“从描述到阐释”的学术进路,在“史”“论”结合的基础上勾勒出作为一个知识共同体的芝加哥学派的整体性图景。研究脉络分为两部分,前面4章主要是回溯学派的历史演变,而后面4章致力于澄清学派对社会学学科的理论贡献。
作者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向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景式、整体性、具有内在关联的芝加哥学派图景,让人们不仅对芝加哥学派的诞生、发展与演变的“历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而且让人们还能够深刻理解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为后人留下的遗产。
社会学 [图书] 豆瓣
Sociology 7th Edition
7.6 (5 个评分) 作者: [英] 安东尼·吉登斯 / [英] 菲利普·W·萨顿 译者: 赵旭东 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10
安东尼·吉登斯的《社会学》历经修订,已经出到第七版,为社会学学人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概论论述明晰,编排生动,视野新颖,素材丰富。当今世界顶尖社会学家亲手编著,成功地做到了深入浅出,融会新知。第版涵盖了社会学所有核心论题,融入了大量实质性的新材料,将学生直接引入前沿争论。全书自始至终将古典与当代的理论和数据密切融合,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日常生活例证。各章皆有大量学习辅导,例如本章要点、思考建议、阅读指南,有助于巩固学生之所学;添加了大量照片、图表、案例、漫画,让观念回归生活,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隐遁的社会 [图书] 豆瓣
作者: 牟利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1
每到八月份的“虫季”,中国有百万“蟋蟀大军”开始围绕“蟋蟀”流动。该群体一直没有进入社会学研究的视野,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这一群体在蟋蟀收购时聚集在一起,收购完成,群体成员就会像蒸发了一样顷刻间消失在更大的人群中;第二,当这一群体的成员再次相聚,他们每个人都成了进出全国各大小斗蟋“堂口”的斗蟋者。因为“堂口” 要防止国家对斗蟋博彩的打击,所以往往只对“熟人”开放,这进一步增加了斗蟋人群的封闭性。但同时,这一斗蟋群体在中国存在了千百年,其中的人员尽管分布在五湖四海,但他们分享着同样的宏观历史叙事;阅读着同样关于蟋蟀的“古谱”;信守并遵从着几乎相同的斗蟋原则和规则;以类似的方式言说和行动。他们靠传统文化的连接,俨然在现代的中国形成了一个不为人知的 “隐遁社会”。
斗蟋蟀不是简单蟋蟀在斗栅内的拼杀,而更主要的是在斗栅外人与人的较量。而他们较量的依凭不是简单对斗蟋技术的掌握,而是对内含于斗蟋传统文化的谙熟。另一方面,面对国家的“爆堂子”,一个生活于斗蟋社会中的真正斗蟋者不是简单地抗拒和躲避,而是把“嬉戏”的逻辑运用其中。他们把国家也纳入进来,当作了斗蟋嬉戏的另外一个反面参与者。从而,斗蟋文化通过文化的介入,呈现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国家-社会”关系样态。
作者选取在中国存在了千百年但却一直没能进入学术研究视野的斗蟋群体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通过七年多的参与式观察和持续田野调查,掌握了大量扎实的第一手资料,并以文化社会学的方法不断加深问题意识和延伸分析触角,揭示了相关群体的基本生存样态和内在行为的文化逻辑。这不仅体现了作者走近研究对象的努力和开拓研究领域的能力,更表达了作者对于学问的敬畏和追求。该书选题新颖,所采用的质性叙事方式独特,语言流畅且引人思考,值得一读。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 李友梅
作者用七年多时间参与观察斗蟋群体,居然把自己训练成业内“高手”和管理“干部”。在此基础上,用“他者”的立场深描和分析了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隐遁社会的情感、自我、关系和亚文化,展示了一个古老行业的“规矩”传承和社会运行逻辑。阅读《隐遁的社会》,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威廉•怀特的《街角社会》,两部著作的作者在田野调查过程中都曾遭遇到的类似“爆堂子”等特殊风险,这真是一个难得的学术历程。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李善峰
学校生活社会学 [图书] 豆瓣
作者: 刘云杉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 9
《学校生活社会学》内容简介:我们怀着兴奋、不安与期盼的心情,把这套《教育社会学》丛书奉献给新世纪的读者。 我们确实很兴奋! 我们的兴奋不为别的,就为我们自己多少也为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作出了一点努力。如同我国许多社会科学学科一样,我国的教育社会学也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我国的教育社会学起步并不算太晚。早在1922年,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陶孟和先生就出版了我国第一本较为系统地论述教育与社会之关系的著作《社会与教育》;在其后至1949年的27年间,诸多学者或翻译、或著述、或开课,都为创建教育社会学这门学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战火频仍、国破民乱的社会状况虽可催发出一些揭露与呐喊的优秀文学作品,也能刺激某些人文学科的发展,却难以在总体上为社会学科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因此,这一时期的我国教育社会学既未能像西方教育社会学的初创时期那样,完成在制度上确立独立学科地位的全部过程,也未能对教育社会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与我国教育中的诸多社会学问题进行实实在在的研究。至于1949年之后的一段时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大陆的教育社会学不仅未能得到发展,甚至连生存权利也被彻底剥夺,教学与研究完全中断——整整30年呵。要知道,这30年可是西方教育社会学群雄四起、迅速发展的30年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们便不得不进行教育社会学发展史上迄今闻所未闻的所谓“学科重建”。由于专业人员的匮乏、研究经费的短缺以及学术精神的萎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常常感到这一学科重建工作的举步维艰……
中国大陆的教育社会学学科重建工作基本上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尽管这一重建工作存有诸多不如人意之处,但我们的研究队伍、尤其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中青年研究队伍毕竟在逐渐壮大,我们的研究领域毕竟在逐渐扩展,我们的研究水平也毕竟在逐渐提高。中国大陆的教育社会学终于从初始时的以学科概论性研究为主、分支领域性研究为辅的状况,逐步转变为后来的以学科概论性研究与分支领域性研究并重的局面;直到发展为现今的以分支领域性研究为主、学科概论性研究为辅的格局。中国大陆的教育社会学学者中终于有一批人能对教育社会学的特定分支领域进行专门的、较为深入的系列化研究,并撰写出专著。
人类学与社会学五讲 [图书] 豆瓣
作者: (法)马塞尔•莫斯(Marcel Mauss) 译者: 林宗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8
马塞尔•莫斯是20世纪法国民族学之父,也是现代人类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人类学与社会学五讲》收集了莫斯著述中最具代表性的五篇论文,整理自莫斯为心理学学会以及其他讲座所作的报告,展现了他学术思想的精华所在。
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莫斯所坚持的以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为代表的法国社会学年鉴学派“在社会生活中探寻人类理智范畴的基础和演变”的基本研究取向,取材细致,论证充分。与此同时,莫斯更着意于社会现象的完整性,在作品中通常进行多学科交叉阐述,旨在深切命中所探讨问题的肌理,莫斯认为,社会现象作为象征符号不仅体现在人的语言和行为中,而且还表现在习俗与典章制度之中。他的这一系列精到独见和研究思维深深地影响了法国乃至全世界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发展。
简要目录
—————————
总 序/王铭铭
再现天、人与社会的整体关系(代译序)/张海洋
第一讲 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实际应用关系
第一节 社会学在人类学中的地位
第二节 近期心理学对社会学的贡献
第三节 社会学将为心理学作出的贡献
第四节 向心理学提出的问题
附 录 讨论结论(节选)
第二讲 集体暗示的死亡观念对于人体的效果
第一节 集体暗示的死亡观念的意义
第二节 澳大利亚现象的类型
第三节 新西兰与波利尼西亚现象的类型
第三讲 人文思想的一个范畴:人的观念、“自我”的观念
第一节 主题:人
第二节 “人物”和“人”的位置
第三节 拉丁语的“PERSONA”(人)
第四节 PERSONA
第五节 人:道德现象
第六节 基督教的人
第七节 人,心理学的存在
第八节 结论
第四讲 身体技术
第一节 身体技术的观念
第二节 身体技术的分类原则
第三节 身体技术的传记式列举
第四节 全面的思考
第五讲 社会形态学:试论爱斯基摩社会的
四季变化
第一节 一般形态
第二节 因季节而异的形态
第三节 季节性变化的原因
第四节 影响
第五节 结论
附 件
译后记
===============
相关图书:
学术文库•现代人类学经典译丛
巫术的一般理论 [法]马塞尔•莫斯 著
安达曼岛人 [英]拉德克里夫-布朗 著
社会人类学 [英]伊文斯-普里查德 著
种族、语言与文化 [美]弗朗兹•波亚士 著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 [法]马塞尔•葛兰言 著
情爱关系中的选择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大卫·诺克斯 / 卡洛琳·沙赫特 译者: 金梓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6
本书从“选择”这个独特的视角出发,分17章从16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美国家庭社会学领域最新的研究,书中穿插着研究应用、自我评估量表、个体选择、社会政策等专栏,将理论研究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另外还有许多幽默风趣的引言,给人一种不一样的家庭社会学感受,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婚姻家庭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更好的负责任的选择。
社会中的音乐 [图书] 豆瓣
作者: 苏皮契奇 译者: 周耀群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5 - 1
音乐在社会功能的参照派生自它的社会环境。音乐的社会事实可能对于社会现实和其他的音乐事实起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分别地涉及社会历史的和社会艺术的方面。前者对于不同时期和地方的音乐活动影响最大,后者依靠更自由的艺术的方面。前者对于不同时期和地方的音乐活动影响最大,后者依靠更自由的环境的作用,它能够超越时代的空间。然而,尽管一些特别的地球上的社会确定以决定性的方式了影响了音乐的社会功能的演变和转化,但是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每一个地球上的社会创造了全部的它必须或它可能必须去满足的社会生活艺术需求的所有音乐艺术(所有的作品)。不存在绝对的决定性的制约,它能根据社会内具体需要自动地产生音乐艺术的结果。只存在一种社会制约作用,其允许音乐活动在社会中表现和去实现,按照社会功能在特定的社会场景中的可能,通过对环境的“刺激”的回应或支持。然而它仍然总是被看作这些反应的将会形成的特征和品质的东西(特别在纯粹艺术的层次上)。
作为对于专门的社会功能的需要的反应,许多音乐作品获得了特征,在它们纯艺术品质上,这些品质更多地与那些社会功能相对应。以一般的方式,在它们形成和转化中,音乐的社会功能将制约音乐的表现。我们可以特别地观察到这一点,在不同的音乐体裁和各种音乐产品甚至在个别的作品中;从劳动音乐或“巫术”音乐到物质的和军事音乐,从为舞蹈、为娱乐或为音乐会的音乐到为宗教目的的音乐。
经济社会学原理 [图书] 豆瓣
Principles of Economic Sociology
作者: (瑞典)理查德·斯威德伯格 译者: 周长城 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8
在过去50年里,人们目睹了经济社会学的创立、扩展和普及。经济社会学可追溯至马克斯·韦伯。这本重要的著作提供了最为完整的和最新的经济社会学概要。本书作者从理论层面阐述了利益和社会关系在经济社会学分析中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理查德·斯威德伯格描述了经济社会学研究经济生活的主要视野,给予文化对经济的作用以及经济行为嵌入社会结构的方法以特别关注。作者全面考察了经济制度并解释了经济与政治、经济与法律、经济与文化、经济与性别的关系。斯威德伯格认为社会学家常常不能在经济决策中强调利益的作用,而经济学家时常低估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因此,作者认为经济社会学的下一步主要任务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去探索利益和社会关系是如何共同作用、影响经济行为的。
本书作者是目前国际经济社会学界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的名字几乎是经济社会学的同义词。本书提供了学科发展极其需要的前沿思想,为蓬勃发展的经济社会学绘制了一幅最为美丽的蓝图。
华南的乡村生活 [图书] 豆瓣
Country Life in South China: the Sociology of Familism
作者: 【美】 葛学溥/Daniel Kulp 译者: 周大鸣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2 - 1
《华南的乡村生活:广东凤凰村的家族主义社会学研究》全方位地描述了一个乡村村落,记录和分析了凤凰村的人口、经济、政治、教育、婚姻和家庭、宗教信仰和社会控制等,并对凤凰村进行了体质人类学的调查,是广东最早的体质人类学的纪录之一。葛学溥自创了核心概念“家族主义”(Familism),他认为“家族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所有的行为、标准、思想、观念都产生或围绕着基于血缘聚居团体利益的社会制度。家族是所有价值判断的基础和标准。村落所有的其他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社会控制、宗教信仰、亲属制度都是围绕家族主义这一核心。
社会学导论 [图书] 豆瓣
作者: 迈克尔·休斯 / 卡罗琳·克雷勒 译者: 周杨 / 邱文平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1 - 9
《社会学导论》包括:培育社会学意识、文化与社会结构、社会化、社会的群英会体与正式组织、越轨与犯罪等内容。《社会学导论》:学术性强,直截了当,紧扣主题,这些特点使得迈克尔•休斯、卡罗琳•克雷勒的《社会学导论》一书备受推崇。包括杜克大学、加州大学等近200所大学使用《社会学导论》作为社会学导论课程教材。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 [图书] 豆瓣
作者: 乔纳森·H.特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6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乔纳森·H·特纳)第七版跟以前各版本相比有许多变动和新颖之处。全书除第一章为总论外,共分七大部分计29章。每一部分既概要总结了各种理论观点的来源,也分述了不同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本书对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观点进行了分类,抓住了当今社会学中的最核心的理 论领域,展现了不同理论传统的发展脉络,具有突出的综合性和详明性特征。因此,目前在社会学领域中,本书一直被当作专业必读书。自1974年以来,本书已连续出版了七个版本,并被译成了不同语言。仅在中国它就有多个译本,这是其它同类著作难以相比的。
日常生活的现象学社会学分析 [图书] 豆瓣
作者: 谢立中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 5
“现象学社会学”是西方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理论取向之一。在中国社会学界,深入探讨现象学社会学的研究文献鲜有所见,试图将其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情景之中,以其特有的理论观点为指导,来从事对中国社会日常生活的经验研究,则更是凤毛麟角。近年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杨善华教授及其学术团队以“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学社会学分析”为旗帜,在这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本书即是该学术团队的部分研究成果。
为社会学辩护 [图书] 豆瓣
作者: [英国] 安东尼·吉登斯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作者从自身立场出发,对社会学界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社会学发展问题及地位问题进行论战并对世界上各种对社会学的非议观点进行了驳斥。
在这本书中,作者向上述观点提出了挑战,同时表明了社会学将继续在社地科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吉登斯审视了社会学的过去,以及当前学术的种种发展趋势,挖掘了社会学的传统和遗产的许多方面,孔德、迪尔凯姆、帕森斯、马歇尔和哈贝马斯都补包括在其中。吉登斯还将社会学工作与当前政治问题直接联系起来,并将社会学这门科学置于众多的社地理论和政治问题的环境中。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