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傳媒”
全部 | 书籍 (269) | 影视 (23) | 播客 | 音乐 (4) | 游戏 | 演出
娱乐至死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8.2 (23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尼尔·波兹曼 译者: 章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还有1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娱乐至死 童年的消逝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8.8 (4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尼尔·波兹曼 译者: 章艳 / 吴燕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5
《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这是一份精彩、有力、重要且难以辩驳的控诉书。在《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新闻和广告定位在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这也是一份内容翔实、令人震惊的警世书。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年》中预占人们将会遭受外来压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肯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外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作为新闻与传播学被广泛参阅和引用的经典,《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逝》想告诉人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悉达多 [图书] 豆瓣
8.9 (347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姜乙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7 - 1
《悉达多》并非是佛陀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人的一生,千万寻常人亦会经历的一生。
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常认为自己是被命运选中的人。抛下过去,随了跌跌撞撞的步伐,找寻心中的声音,追逐名利,经历友情,品尝爱情。不同的是,悉达多一生追求的是生命的圆融统一,看似宏大,确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问题。
黑塞的语言是充满诗性的,正如本书副题“一首印度的诗”,因不得而知的原因,此副题在前人所出版本中都被回避了。为了尽可能表现黑塞的诗意,我们选择从德文直译(据悉市面销量最高版本译自英文版),尽管我们的译文不能完全实现这种诗意,但其诗的本性与精神显而易见。
本书地位在前人的版本中已被反复强调——亨利·米勒的最爱;影响了包括电台司令在内的许多名人雅士;在六十年代美国掀起过阅读黑塞的热潮,大学生们人手一册等等。
但如书中成为摆渡人的悉达多所述,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
所以倘若你碰巧遇到了这本小书,请细细品味其中的文字。
愿你在读了悉达多的故事后,也能有所感悟,并开始体验属于自己的人生。
童年的消逝 [图书] 豆瓣
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8.0 (4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尼尔·波兹曼 译者: 吴燕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在《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新闻和广告定位在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这也是一份内容翔实、令人震惊的警世书。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们将会遭受外来压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外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作为新闻与传播学被广泛参阅和引用的经典,《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逝》想告诉大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论出版自由 [图书] 豆瓣
Areopagitica(战神山议事会辞)
8.8 (33 个评分) 作者: [英] 约翰·弥尔顿 译者: 吴之椿 商务印书馆 1958 - 9
《论出版自由》作者约翰·弥尔顿(1608-1674)是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政论家,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参加者。《论出版自由》是弥尔顿许多精心撰述的政论中最重要的一篇,是他在1644年向英国国会提出的一篇演说辞。1644年是英国资产阶级向斯图亚特王朝作斗争取得初步胜利的时期,革命内部的资产阶级上层分子长老派害怕革命继续深入,他们竭力控制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政治思想,力图与王党妥协。弥尔顿为了争取人民言论出版自由,写了这篇政论,向国会提出呼吁,并在演说辞中对长老派提出了警告。
为了帮助读者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思想,我们从《苏联大百科全书》中译出“弥尔顿”一文,作为附录附在原文的后面,供读者参考。
理解媒介 [图书] 豆瓣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 of Man (critical edition)
8.3 (15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马歇尔·麦克卢汉 / 注释点评:特伦斯•戈登(Terrence Gordon) 译者: 何道宽 译林出版社 2011 - 7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增订评注本)》是“20世纪为数不多的重要思想著作之一”。这是神使墨丘利的杰作,洞悉未来,深入分析,是思想史转折的路标。麦克卢汉将传播媒介作为主要动因,以异乎寻常的方式解释历史。他认为,媒介是塑造历史和社会的隐蔽力量,常常被人忽视;媒介的“讯息”在于其如何“扭曲”现存的社会秩序;由于忽视媒介,我们常常对其熟视无睹,被其遮蔽,这是“书面文化”或西方式感知能力的失败。书面文化执著于媒介的内容,它必须在新的电子环境里革故鼎新。麦克卢汉邀请我们抛弃旧的思维习惯,采纳感知和知识的新标准。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增订评注本)》初版于1964年,麦克卢汉借以登上世界舞台,成为我们时代最杰出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在这部极富胆略的著作里,他把媒介解释推向新的高度。他向我们发出挑战,让我们与他一道纵身投入他所谓的“创新认知过程”。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The Art and Craft of Feature Writing
8.3 (22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廉·E·布隆代尔 译者: 徐扬 华夏出版社 2006 - 1
这本书解释了《华尔街日报》为什么产生了那么多令人惊叹的报道。
如果你是一个记者——这本书的前身是《华尔街日报》的内部讲座,专门培训那些为《华尔街日报》头版提供特稿的记者。它告诉新闻记者们一件事情,就是如何用高品质的报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让这种注意力一直保持下去!
如果你虽不是记者,但会时常用到写作——这本书会让你明白,到底是哪些元素让你听写的东西从本质上变得有趣和吸引人!
所有被称为伟大的故事,都来自伟大的创意,几乎在所有伟大的故事创意中,都有一种人性的展示。
真相 (2015) [电影] TMDB 豆瓣
Truth
7.1 (33 个评分) 导演: 詹姆斯·范德比尔特 演员: 凯特·布兰切特 / 罗伯特·雷德福
其它标题: Truth / 真相急先锋(台)
索尼卖下《真相》的北美发行权,影片由凯特·布兰切特和罗伯特·雷德福主演,改编自《真相与责任:媒体、总统和特权》。原书聚焦2004年丹·拉瑟(罗伯特)关于小布什在越战期间享受特殊待遇的报道,事后被怀疑部分参考文件涉嫌伪造。
大众传播理论 [图书] 豆瓣
9.6 (25 个评分) 作者: 刘海龙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2
《21世纪传播学系列教材•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内容,主要分四个板块。对于研究生层面的阅读者来说,要求全面掌握,而对本科生,则可以有一些侧重。第一部分从第一章到第三章,介绍了传播的观念、大众传播研究的历史、大众传播理论的范式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从第四章到第八章,除了第四章中的宣传研究外,主要是客观经验主义的研究范式,介绍了大众传播的功能与效果。第三部分从第九章到第十一章,主要是介绍批判理论。第四部分是第十二章,主要是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走出中东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9 (24 个评分) 作者: 周轶君 译者: 有2018年5月5印本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8
资深国际记者 十年后重返中东
以世界的眼睛回望故园
【编辑推荐】
本书2016年在台湾上市,荣获《亚洲周刊》2016年度好书。梁文道、刘瑜、《东方历史评论》等合力推荐。内地版本增加50幅图片,全彩印刷,真实还原这个时代所经历的逆转、混乱与动荡。
周轶君为国内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伊斯兰世界的窗户,她作为华人新闻界中第一线国际经验最丰富的记者,带来最真实的中东与世界。作者既有专业的记者视角,也有细腻的女性视角,细读中东的过去与现在,以及世界上其他充满变革的地区,
作者遍访16个国家,与135位人物交谈,写出一百多篇采访,讲述的并非变革原理,而是大时代中小人物的故事。由独裁者与小市民、军人与信徒、男人与女人述说的真实故事,展现了变革之中个人的喜怒哀乐。
虽写的是中东与西欧国家,但对于作者而言,也在寻找自身问题的解答。体察不同生活、制度,均是为了重新认识自己心系的那片故园。后记中提到“我总是在别人的街头,联想自己的庙堂。千万里找寻大千世界的,心里其实都装着一个故园。”
【内容简介】
与中东的情缘召唤周轶君回到出发的原点:土耳其、埃及、巴林、利比亚、伊朗、尼泊尔……一站接一站,地覆天翻。尼泊尔改制、伊拉克重建、阿拉伯之春、乌克兰战争、委内瑞拉的阴影、列支敦士登公投、英国女王存废等全球重大变革事件在书中一一展现。身历16个国家,访问135位人物后,周轶君由中东落笔,荡至全球各大新闻热点地区,她冒着性骚扰、歧视、甚至汽车炸弹的危险,为这个时代正在经历的逆转、混乱与动荡,做了普遍描绘。她以客观、真实、思辨的笔触,记录下每个人在历史转折中的处境、变迁中的笑声与泪影。拉开时间的距离,每一瓢变革的滋味,冷暖自知。
【名人推荐】
梁文道╱作家:
在我所认识的跑国际线的记者朋友之中,周轶君最能掌握冷静与同情之间的巧妙平衡。于是她这部《走出中东》,扰乱了吾人僵固的视界,反而却因此构成了我们前路的警示。简单的讲,在观看世界的时候先把过于庞大的自我放在一边,并不是为了如其所是的‘客观’,而是为了得到更多出乎意料的联想。那些联想,对自己说不定才因此变得有教益。
刘瑜╱清华大学政治系副教授:
周轶君去过很多我们没去过的地方,见过很多我们没见过的人,听到过很多我们没听到的声音。从利比亚到埃及,从英国到尼泊尔,她以生动细腻的笔调将我们带入很多重大国际事件的现场,并以其冷静深入的分析引领我们思考世界前进的方向。
《东方历史评论》:
周轶君在很多方面都称得上我们时代最优秀的国际观察者,因为她超越部落狭隘思维的全球眼光,对理念和事实、历史和当下的无限好奇,也有不为炮弹所扰的冷静理性,和与之共存的人道悲悯。如果没有一批周轶君这样,具有真正的全球眼光和理解他族之能力的作者,中国就谈不上是一个现代大国。她清晰地讲述了中国与看似遥远的中东之间紧密而隐秘的关系,丰富密集的观察、阅读和极简的写作使她的书坚实而迷人。”
最响亮的声音 (2019) [剧集] 豆瓣
The Loudest Voice
7.2 (20 个评分) 导演: 卡莉·斯考格兰德 / 杰雷米·波德斯瓦 演员: 罗素·克劳 / 娜奥米·沃茨
娜奥米·沃茨加盟Showtime聚焦“福斯新闻网”前CEO罗杰·艾尔斯新剧,饰演前福克斯新闻主持人格雷琴·卡尔森。罗素·克劳将饰演艾尔斯。剧集改编自加布里埃尔·谢尔曼撰写的艾尔斯传记《房间里最响亮的声音》,讲述艾尔斯2017年5月去世前最后十年的生活,包括卡尔森和福克斯新闻的其他女性对他提出的性骚扰指控,这些指控最终导致艾尔斯于2016年从福克斯新闻网辞职。汤姆·麦卡锡([聚焦])将与谢尔曼共同操刀首集剧本。
讣告 [图书] 豆瓣
作者: [英] 基斯·科尔克霍恩 / [英] 安·罗 译者: 徐龙华 2022 - 1
◆ 201个生命故事 ◆
2008年出版的“经济学人”《讣告》,精心选择其中201篇广受欢迎的讣告,从戴安娜王妃到教宗约翰·保罗二世,从导演黑泽明到作家索尔·贝娄,从非洲大独裁者到花园里的跳蚤专家。有名人,也有被遗忘的人,有大师、圣徒,也有骗子和追名逐利者,甚至还有一只非洲灰鹦鹉,因为作者相信,“每个生命里都有值得倾听的故事”。
◆ 当代散文写作范本 ◆
《经济学人》讣告栏设立之初,是为给报纸增加“历史感和人文性”,除约一千个单词的长度外无任何限制。对戴安娜王妃这样所有讣告栏都会出现的名人,它的写作如何脱颖而出?对其他讣告栏无视的小人物,它的写作又如何能打动人?
用一千个单词抓住人物生命的核心,饱含温情,富有深度,风格隽永。《经济学人》讣告一直是同类写作中的翘楚,也堪称当代散文写作范本,每一篇都值得反复诵读与模仿。
◆ 五光十色的二十世纪缩影 ◆
《讣告》遴选人物时看重他们是否“活过有趣的一生”。这些人物多逝于二十世纪至二十一世纪初,多活跃于令人眩目的二十世纪的大部分。
他们的身份、行业、人生经历异乎寻常的丰富、各异,每一个人物,都是通向特定地域、领域、事件或行业的任意门。
通过一个从未听说的政客的一生,洞悉加勒比海小岛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微妙角色;通过一个极端微生物学家,管窥死寂岩石上的生命科研世界。二百块拼图,拼出五光十色的另类二十世纪史。
◆ 小说般的娱乐性和文学性◆
讣告栏的读者们会乐此不疲地提到阅读讣告给他们带来的乐趣。除了名人不为人知的生活,烹饪老师和间谍、音乐通灵者、黑帮头子、爱国骗子、小报新闻大亨,这些奇特的人生故事具有极强的娱乐性。这是给传记、历史、猎奇和流行文化爱好者的绝佳礼物。“我从未杀过一个人,但我却很愉快地读了很多讣告。”(语出美国著名刑法律师克拉伦斯·达罗)
为何我们会喜爱读讣告?如同小说一样,讣告照亮细节,并报以深刻的同情。两位作者用他们独特的写作才华,为每一个生命故事赋予独特的风格,一声叹息之外,更多是对生命的礼赞,对人性的庆贺。
◆ 媒体评论 ◆
★(经济学人)讣告机智又毒舌,毒舌这个含义模糊的词在他们这里体现出最好的一面。但他们绝不残忍,而且总是一语中的。读者饱受这炼狱的折磨,却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观察家》杂志
★没有哪一辆灵车比“经济学人”讣告更能优雅地送走人生的最后一程。每一篇都是一个小小的文学奇迹,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选中的人物很幸运(除了死亡这部分),他们是带着无与伦比的风格走向另一世界的。
——玛丽琳·约翰逊《死亡节奏:讣告的独特乐趣》作者
王国与权力 [图书] 豆瓣
The Kingdom and the Power : Behind the Scenes at The New York Times: The Institution That Influences the World
7.5 (8 个评分) 作者: [美] 盖伊·特立斯 译者: 张峰 / 唐霄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7
新新闻主义之父盖伊·特立斯 掘地三尺深挖《纽约时报》内幕
每个名字、场景、故事,句句属实
每一天,从早上的新闻,到晚上的热帖,所有这些信息和咨询,全由记者报道,再由编辑打磨挑选。是他们的“创造”决定了我们看到什么,谈论什么。
《纽约时报》是所有媒体中公认最可靠的历史记录者,它报道的就是事实。从地方小报到世界自由主义阵营的旗帜,哪些人为它奠基,为它添砖加瓦?是一群只为新闻而活的人。
他们全力报导今天,截稿时间一过,该跳舞跳舞,该赛马赛马。这是一群理想主义者,也是真正的野心家、投机客和享乐家。
1851年创刊,1896年被阿道夫·奥克斯以7万5千美金收购,《纽约时报》用一期期报道奠定了自己影响美国、影响世界的第一大报的地位。它记录了世界近现代历史中几乎所有最重大的事件,而记录这些事件的《纽约时报》和《纽约时报》人则往往隐居幕后。
作者特立斯从1953年开始在《纽约时报》工作了十余年。当他离开时报后,第一件事就是回过头去采访自己曾经的同事,试图以时报不鼓励、不允许的方式刻画描述这个庞大的、能影响全美乃至全世界局势的机构。特立斯眼光犀利,笔触细腻,不仅在书中回溯了《纽约时报》的历史,还生动地再现了近百名时报人,以及他们在时报这个大机构中的庞杂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一流媒体从业者的群像。
本书初版于1969年,至今仍是关于《纽约时报》历史及运作方式最权威细致的参考书,开启了当时写作、出版媒体著作的潮流。
谣言 [图书] 豆瓣
Rumeurs: le plus vieux media du monde
7.7 (6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诺埃尔·卡普费雷 译者: 郑若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本书是传播学领域里的一本名著,在对公共舆论的探讨上有重要的地位。作者经过数千次电话调查,搜集了无数各种各样的谣言分析研究的结果。阐明了人们只有掌握了谣言的规律,才能找出控制它或者反击它的办法。作者充分运用了“年鉴学派”的研究方法,生动地论述了谣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与作用。
作者搜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法国流行的种种谣言,阐述了他们的起源和流传路径、人们为什么会相信它们、人们是如何利用谣言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他还分析了谣言在明星制度、政治、金融、商业行为中的作用,不仅着眼于谣言本身,更对谣言背后所附带的文化与社会背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粉丝文化读本 [图书] 豆瓣
8.0 (8 个评分) 作者: 陶东风 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2
《粉丝文化读本》第一次系统地翻译介绍了西方粉丝文化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粉丝的定义、粉丝的消费特征、粉丝的文化政治等,具有学术前沿性和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随着大众消费文化的兴起,粉丝群体及其文化身份、消费行为等正引起文化研究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粉丝不仅是一个文化群体,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政治意义的消费群体。可以说,不深入了解粉丝就无法理解当今世界的文化状况。但是,到底什么是粉丝?粉丝的文化消费行为有什么特征?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和评价粉丝及其消费行为的政治意义?
中国学术界对这些迫切而重要的理论问题的思考还刚刚起步,缺乏可资借鉴的概念和方法。
纽约时报头版内幕 (2011) [电影] 豆瓣
Page One: Inside the New York Times
8.1 (23 个评分) 导演: Andrew Rossi 演员: David Carr
其它标题: Page One: Inside the New York Times / 头版:纽约时报的一年
《头版内幕》进入了对于外人来说充满着神秘色彩的《纽约时报》的编辑部,为观众介绍了一个成熟的媒体内部的运作环境和工作体系。影片曾参加今年的圣丹斯电影节。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图书] 豆瓣
9.3 (23 个评分) 作者: (英) 斯道雷 译者: 常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7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5版)》是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约翰·斯道雷所著之经典教材,在西方学界经久不衰,是公认的媒介与文化研究领域最为权威的综述性著作之一。《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5版)》对文化研究这一学科的历史,传统及当下的发展现状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广泛涉猎文化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诸多重要的社会科学思潮,梳理国际学界对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文化研究、媒介研究、大众传播学,文艺批评以及新闻学等领城内学者与研究生阅读,参考的重要文献。《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5版)》是原著最新版的中译本。
新闻理论十讲 [图书] 豆瓣
9.0 (29 个评分) 作者: 陈力丹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 6
有没有适合中国本土的新闻理论教材?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教授陈力丹所著的《新闻理论十讲》应该是出色的一种。
《新闻理论十讲》是一部极具创新意义的教材。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结构和体例的创新。本书抛弃了以往教材所谓“严谨系统”的结构,以新闻理论关键词作为章名,以重要论断作为节名,形成体例上的开放式系统,避免了对新闻理论刻板生硬的演绎和组织。
其次,内容和观点的创新。本书克服了以往教材说教和武断的观点罗列,提倡应用性的新闻理论,充分吸收了新闻实践和理论的前沿成果,并借鉴了相关学科的理论,对于中国新闻实践颇具指导意义。
再次,表达和传播的创新。本书摒弃了抽象的论述,以漫谈和对话的方式表达新闻理论,直白生动,深入浅出。书中的大量案例和图片,更增添了阅读上的快乐和理解上的便利。
《新闻理论十讲》适合于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基础课程、非新闻专业通用课程,对于新闻业界人说,也是充满智慧、极富启发的优秀读本。
目 录
写在前面
第一讲 新闻——叙述事实
一、 新闻≠宣传
二、 新闻≠舆论
三、 欧洲文明中“新闻”是指新鲜的信息
四、 中国历史中对“新”赋予更多的伦理色彩
五、 中国传统的传播体系如何限定“新”的内涵
六、 陆定一的新闻定义
七、 我国现代语言文字中“新闻”的内涵过宽
八、 新闻学界关于新闻的定义
九、 新闻的特性
第二讲 新闻价值
一、 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前提
二、 为什么人能够判断事实的新闻价值
三、 新闻价值的十个要素
四、 在新闻实践中体验新闻价值
五、 传播者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使用价值是有限的
六、 传媒选择事实时的实际运作标准
七、 几个问题的讨论
第三讲 新闻真实
一、 新闻真实——事实的真实
二、 新闻真实受到的各种自然制约
三、 造成新闻不真实的诸多具体原因
四、 传媒对科学的误读
第四讲 新闻客观性原则
一、 客观性理念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过程
二、 客观性首先是一种新闻职业理念
三、 客观性作为一种报道方式
四、 我国历史上一度存在的“客观主义”概念
五、 我国新闻中较多的主观操控现象
六、 新闻表现立场与客观报道是否存在矛盾
七、 客观的职业理念受到的各种自然而无形的影响
第五讲 大众传媒的职能
一、 一种泛化认识: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
二、 从传媒与政治的关系,定性传媒职能
三、 关于传媒的四大基本职能
四、 从传媒与经济的关系,定性传媒职能
五、 从传媒形态本身定性传媒的职能
第六讲 新闻出版自由
一、 宗教裁判所和世俗王权的书报检查制度
二、 18世纪两个载入新闻出版自由理念的宪法性文献
三、 19世纪关于言论自由的文献——《论自由》
四、 20世纪以来共产党人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文献
五、 国际上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文件
六、 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理论讨论
第七讲 新闻法
一、 区分“法制”与“法治”
二、 世界上的两大法系
三、 新闻传播法的渊源
四、 中国新闻立法的历史
五、 新闻法的基本理念和应有的内容
六、 我国新闻法难以出台的原因
七、 我国新闻实践中的“新闻官司”
第八讲 新闻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
一、 关于新闻职业道德的一般理解
二、 我国职业新闻从业者道德意识现状
三、 造成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四、 目前首先要做的事情
五、 目前普遍存在的违反职业规范的16种现象
六、 新闻职责忠诚的两个金字塔模式
第九讲 宣传学
一、 宣传概念的历史和定义
二、 宣传的几个特点
三、 几种常见的宣传方法
四、 宣传伦理
第十讲 舆论学
一、 舆论概念的历史和定义
二、 舆论的八要素
三、 舆论的形成过程
四、 舆论监督
美女或野兽 (2003) [剧集] 豆瓣
美女か野獣
8.6 (34 个评分) 导演: 西谷弘 演员: 松岛菜菜子 / 福山雅治
鹰宫真(松岛菜菜子 饰)与永濑洋海(福山雅治 饰)是大学时代的恋人。当大小姐身份的鹰宫真获得去哈佛留学的机会时,她约了男友见面。永濑以为女友约他见面是为了谈分手的事,害怕被女友抛弃的他反复犹豫着是否应该赴约,偏偏就在这个时候,一场大雪突然到来。他想,她是不会等他的。于是,他失了约。而一心希望男友挽留自己的鹰宫真却在雪地里等候着,可心爱的人最终还是没有出现。
九年三个月之后,被JBC电视台重金礼聘的鹰宫真出任EVENING NEWS的首席制作人,誓言挽救收视。同一天,永濑洋海从综艺部调职至新闻部。昔日的情侣突然出现,并变成上下级关系,她和他将有怎样的发展呢?
幕后之人:社交媒体时代的内容审核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Behind the Screen:Content Moderation in the Shadows of Social Media
8.1 (7 个评分) 作者: [美]莎拉·罗伯茨(Sarah T. Roberts) 译者: 罗文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3 - 4 其它标题: 幕后之人
进入社交 媒体时代,互联网上的内容日益混乱驳杂,商业性内容审核已成为一项广泛存在、极为必要的工作。而抵御不良内容的主要屏障并非是机器算法,而是人。数以百万计的审核员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他们评估社交平台用户上传的信息,筛选和移除色情、暴力、仇恨言论等不良内容。然而,出于各种原因,这个行业长期游离于社会关注之外,从事相关工作的审核员群体也不被大众所知。

在本书中,作者对商业性内容审核这一行业进行了充分的社会研究。基于对从硅谷到菲律宾、专业审核公司和主要社交媒体的一线员工的采访,本书对这个不被人所知的行业进行了全面分析,考察了互联网商业性内容审核工作的不同类型(短期合同工、专业公司、外包、零工),揭示了审核员们的社会待遇、身心健康、日常生活、职业发展等,并针对内容审核过程中出现的政策争议、犯罪制止、社会影响等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本书对于互联网内容审核员这一“幕后之人”群体的揭示性调查,不仅对商业互联网的现实做出了独到的描述,还提供了对数字时代全球化劳动力未来的洞察。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