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历史 通史”
西域通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佘太山(主编)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
- 6
“西域”是中国史籍使用的一个地理概念,渊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尽管各史所记“西域”范围大小不一,其核心部分均为包括我国新疆在内的中亚地区。
我们今天使用“西域”这一名称,一般有广狭两义。广义指古代中亚,狭义指历史上的新疆。《西域通史》所谓“西域”,取其狭义,然在叙事过程中,往往越出新疆的范围,视各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部合乎要求的通史,应该吸收、消化已有的研究成果,使更从的人能利用这些成果。因此,作才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做到深入浅出,即在充分利用现有文献和考古资料,尽量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明白易懂的文字将“西域”历史的大致轮廓勾勒出来。
我们今天使用“西域”这一名称,一般有广狭两义。广义指古代中亚,狭义指历史上的新疆。《西域通史》所谓“西域”,取其狭义,然在叙事过程中,往往越出新疆的范围,视各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部合乎要求的通史,应该吸收、消化已有的研究成果,使更从的人能利用这些成果。因此,作才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做到深入浅出,即在充分利用现有文献和考古资料,尽量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明白易懂的文字将“西域”历史的大致轮廓勾勒出来。
中国风俗通史: 魏晋南北朝卷 [图书] 豆瓣
作者:
陈高华, 徐吉军, 张承宗, 魏向东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 11
风俗的内涵极其广泛,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历来有关研究著作论述的范围颇有出入,我们经过多次讨论,在认真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有所突破。接其内容和形式,将其分为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婚姻、丧葬、寿诞、卫生保健、交际、经济生产、娱乐、宗教信仰等大项,并努力探讨各个时代风俗的基本特征及演变规律。
本书按时代划分,共分为原始社会、夏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民事十二卷,力图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中国风俗发展的历史轨迹,至于各卷的章目设置。本着“求朋同,存小异”的原则,力求反映各个时代的风俗特点。
本书按时代划分,共分为原始社会、夏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民事十二卷,力图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中国风俗发展的历史轨迹,至于各卷的章目设置。本着“求朋同,存小异”的原则,力求反映各个时代的风俗特点。
法国通史 [图书] 豆瓣
6.0 (6 个评分)
作者:
吕一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 10
法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发达的经济,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的国家。一提起法国,不少人就会怦然心动,向往之情即刻溢于言表。多年来,笔者在与亲朋好友交谈时,不止一次听到有人说,若有机会出国观光的话,他这辈子最最想去的国家就是法国。笔者管见,人们不妨这样断言:如果有好事者在中国搞一项问卷调查,请接受调查的对象列举四五个他最心向往之的国家,那么,在绝大多数答卷中,法国一定会名列其中。
本书在内容上凸现了略古详今的特点。而且,尽管笔者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力图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法国历史的多样化面貌,但政治史仍是全国的骨架。又由于法国长期来始终是世界上第一流的文化大国,故本书在思想文化史方面所占的篇幅也颇为可观。
本书是全球通史系列中的《法国通史》分册,全书配有精彩的插图,图文并茂;终篇于20世纪末,体系完整,脉络清晰,叙述生动;凝聚了作者长期治史心得,反映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新成果;阐述了法国兴盛之道,透视了其成功走向现代化的历程;揭示了法兰西民族的禀赋和创造力,展现了其所开创的现代文明;各章之后的作者话语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言近旨远,启人心智。
本书在内容上凸现了略古详今的特点。而且,尽管笔者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力图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法国历史的多样化面貌,但政治史仍是全国的骨架。又由于法国长期来始终是世界上第一流的文化大国,故本书在思想文化史方面所占的篇幅也颇为可观。
本书是全球通史系列中的《法国通史》分册,全书配有精彩的插图,图文并茂;终篇于20世纪末,体系完整,脉络清晰,叙述生动;凝聚了作者长期治史心得,反映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新成果;阐述了法国兴盛之道,透视了其成功走向现代化的历程;揭示了法兰西民族的禀赋和创造力,展现了其所开创的现代文明;各章之后的作者话语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言近旨远,启人心智。
中国风俗通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徐吉军
/
方建新
…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 1
风俗的内涵极其广泛,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历来有关研究著作论述的范围颇有出入,我们经过多次讨论,在认真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有所突破。接其内容和形式,将其分为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婚姻、丧葬、寿诞、卫生保健、交际、经济生产、娱乐、宗教信仰等大项,并努力探讨各个时代风俗的基本特征及演变规律。
本书按时代划分,共分为原始社会、夏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民事十二卷,力图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中国风俗发展的历史轨迹,至于各卷的章目设置。本着“求朋同,存小异”的原则,力求反映各个时代的风俗特点。
本书按时代划分,共分为原始社会、夏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民事十二卷,力图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中国风俗发展的历史轨迹,至于各卷的章目设置。本着“求朋同,存小异”的原则,力求反映各个时代的风俗特点。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总论、先秦卷 [图书] 豆瓣
作者:
周振鹤
/
李晓杰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 1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总论 先秦卷)》研究自先秦至民国时期的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这一研究不仅是传统的关于历时政区沿革的考证(纵向),而且对同一年代各政区并存的面貌作出复原(横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相关的复原以详细至逐年为尺度。全书分为12卷,包括总论、先秦卷,秦汉卷,三国两晋南朝卷,十六国北朝卷,隋代卷,唐五代卷,宋西夏卷,辽金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中华民国卷。在掌握传世与出土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总论 先秦卷)》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力求最大可能地反映历史真实。全书以重建政区变迁序列、复原政区变迁面貌为主要内容,而由于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的变化很大,在正式政区以外又有准政区的形式存在,加之政区层级、幅员及边界在不同时期的变迁程度不一,因此各卷又独立成书,其考证过程和编写结构有各自的侧重点。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总论 先秦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学术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变迁通史。各卷作者在相关领域有长期的学术积累,全书的写作也倾注了十余年之功,希望能成为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著作。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总论 先秦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学术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变迁通史。各卷作者在相关领域有长期的学术积累,全书的写作也倾注了十余年之功,希望能成为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著作。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 [图书] 豆瓣
作者:
郭红
/
靳润成
2007
- 8
本卷依据《明史》、《明实录》、《明会典》、《大明一统志》、《寰宇通志》等史书及大量的地方志、文集、笔记等资料,对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主要构成即作为正式政区的布政司系统,以及作为非正式政区的都司卫所、总督巡抚的设置和辖区变迁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尤其是首次全面复原了明代特殊的“军管型政区”——都司卫所的设置全貌。
全卷共分三编,在考证政区设置过程的基础上,对其变化趋势及特点作出归纳总结。
第一编对明代正式的高层政区一一布政使司,即通常所谓的“两京十三省”及其所属的府州县进行考证,揭示其设置过程及各级政区的沿革,指出从元代行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代布政使司奠定了清代乃至近现代中国高层政区的边界基础。
第二编考证由五军都督府统领的都司、行都司及其所属卫所的设置和沿革,指出明代的都司卫所除“总方面之兵”外,也兼有行政区划的意义,尤其是实土、准实土都司卫所是极具特色的非正式政区,成为明代有效避免地方割据的主要因素。
第三编考证明代宣德以后为加强对地方尤其是部分省份边界地带的控制而设置的总督巡抚制,揭示其置废析并的变迁过程,论述明代后期总督巡抚由临时设置变为长期设置并有固定的管辖区域,既治军又理民,虽然终明一代未成为正式政区,但实际起着行政区划的作用。
本卷附有多幅地图,展示了不同类型政区在不同阶段的设置与边界变化,更直观地表现出明代政区的特点与变迁趋势。
全卷共分三编,在考证政区设置过程的基础上,对其变化趋势及特点作出归纳总结。
第一编对明代正式的高层政区一一布政使司,即通常所谓的“两京十三省”及其所属的府州县进行考证,揭示其设置过程及各级政区的沿革,指出从元代行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代布政使司奠定了清代乃至近现代中国高层政区的边界基础。
第二编考证由五军都督府统领的都司、行都司及其所属卫所的设置和沿革,指出明代的都司卫所除“总方面之兵”外,也兼有行政区划的意义,尤其是实土、准实土都司卫所是极具特色的非正式政区,成为明代有效避免地方割据的主要因素。
第三编考证明代宣德以后为加强对地方尤其是部分省份边界地带的控制而设置的总督巡抚制,揭示其置废析并的变迁过程,论述明代后期总督巡抚由临时设置变为长期设置并有固定的管辖区域,既治军又理民,虽然终明一代未成为正式政区,但实际起着行政区划的作用。
本卷附有多幅地图,展示了不同类型政区在不同阶段的设置与边界变化,更直观地表现出明代政区的特点与变迁趋势。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 [图书] 豆瓣
作者:
傅林祥等
2007
- 9
本书研究自先秦至民国时期的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这一研究不仅是传统的关于历时政区沿革的考证(纵向),而且对同年代各政区并存的面貌做出复原(横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相关的复原以详细至逐年为尺度。全书分为12卷,包括总论、先秦卷,秦汉卷,三国两晋南朝卷,十六国北朝卷,隋代卷,唐五代卷,宋西夏卷,辽金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中华民国卷。
在掌握传世与出土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本书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力求最大可能地反映历史真实。全书以重建政区变迁序列、复原政区变迁面貌为主要内容,而由于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的变化很大,在正式政区以外又有准政区的形式存在,加之政区层级、幅员及边界在不同时期的变迁程度不一,因此各卷又独立成书,其考证过程和编写结构有各自的侧重点。
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学术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变迁通史。各卷作者在相关领域有长期的学术积累,全书的写作也倾注了十余年之功,希望能成为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著作。
在掌握传世与出土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本书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力求最大可能地反映历史真实。全书以重建政区变迁序列、复原政区变迁面貌为主要内容,而由于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的变化很大,在正式政区以外又有准政区的形式存在,加之政区层级、幅员及边界在不同时期的变迁程度不一,因此各卷又独立成书,其考证过程和编写结构有各自的侧重点。
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学术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变迁通史。各卷作者在相关领域有长期的学术积累,全书的写作也倾注了十余年之功,希望能成为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著作。
英国通史 [图书] 豆瓣
A History of England
作者:
钱乘旦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6
- 10
《英国通史》内容包括自远古至2016年英国公投的历史,是对近两百年来中国英国史研究的总结,也是迄今为止第 一部多卷本的英国通史,代表了中国学者英国史研究的话语方式和话语体系。写作方式上,充分吸收中外英国史研究的既有成果,细致描述英国历史的轨迹,在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之外,本丛书突出社会生活的叙述,还原历史上英国人的生活状态,是一部有血有肉、生动活泼的英国通史。
————————————————————————————
编辑推荐
著名英国史学者钱乘旦教授领衔的学术团队,积八年之功撰著的《英国通史》,总结近二百年来中国英国史研究的成果,构建了中国学者关于英国历史的话语体系,让我们全面、科学、理性地认识英国历史。
本套丛书,详细介绍了自远古至2016年英国公投的历史,是对近两百年来中国英国史研究的总结,也是迄今为止*部多卷本的英国通史。本套丛书充分吸收了中外英国史研究的既有成果,代表了中国学者英国史研究的话语方式和话语体系。
英国工业革命开启的世界现代化浪潮,至今仍激荡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英国在传统与变革之间以改良为特征的政治文化,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英国的“脱欧”,给英国、欧洲乃至世界将带来怎样的影响,是时下人们饶有兴趣的话题。
————————————————————————————
编辑推荐
著名英国史学者钱乘旦教授领衔的学术团队,积八年之功撰著的《英国通史》,总结近二百年来中国英国史研究的成果,构建了中国学者关于英国历史的话语体系,让我们全面、科学、理性地认识英国历史。
本套丛书,详细介绍了自远古至2016年英国公投的历史,是对近两百年来中国英国史研究的总结,也是迄今为止*部多卷本的英国通史。本套丛书充分吸收了中外英国史研究的既有成果,代表了中国学者英国史研究的话语方式和话语体系。
英国工业革命开启的世界现代化浪潮,至今仍激荡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英国在传统与变革之间以改良为特征的政治文化,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英国的“脱欧”,给英国、欧洲乃至世界将带来怎样的影响,是时下人们饶有兴趣的话题。
中国近代通史(第八卷) [图书] 豆瓣
作者:
杨奎松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1
《内战与危机(1927-1937)》以1927─1937年间中国历史上重大事件为线索,叙述近代社会在这段错综复杂的特殊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在完成名义上的统一中国后,从实施训政、实行宪政到强化军事、国防、教育、经济基础的种种努力和尝试,中共在共产国际指导下实行农村武装割据、创立苏维埃共和国、发展壮大红军的艰难历程。书稿以翔实可信的史料反映这一时期中国历史舞台上两个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苏维埃政府)、两个党(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曲折交涉,再现了自“九一八”事变后两党政策的转变、中共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国共合作的实现这一清晰的历史脉络。
中国通史(第1卷):导论 [图书] 豆瓣
作者:
白寿彝总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 4
这部历时二十年而最终完成的巨著,以其用马克思主义作理论指导的鲜明性,以其内容极为宏富、探讨几千年中国历史各方面问题所达到的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以其编撰体裁的重大创新和科学性、时代性,获得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积一代之智慧”的巨著 白先生主编的这部《中国通史》,上起远古时代,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囊括了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政治、经济、民族、军事、学术文化各个方面,全书共12卷22册,约1400万字,堪称是本世纪最大的史学工程之一。白先生从70年代后期起就酝酿编写《中国通史》,他曾多次出国访问而很有感触,深感编纂一部内容宏富,与我们悠久的文明和大国的地位相称,具有高度科学性的《中国通史》的必要,并且冀望这部通史要表达出深刻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感。1979年正式提出设想并开始启动。白先生倡议和主持的这一大型项目得到北京师范大学和全国许多兄弟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支持。一大批卓有成就、造诣高深的知名学者共襄盛举,他们之中有:王振铎、苏秉琦、徐喜辰、斯维至、杨钊、高敏、安作璋、何兹全、周一良、史念海、陈光崇、邓广铭、陈振、陈得芝、王毓铨、周远廉、章开沅、林增平、龚书铎、王桧林、邱汉生、刘家和、何绍庚等。由白先生和这些知名学者组成全书编委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担任了分卷主编,参加全书撰稿的学者共有 500余人。由白先生总揽全局,提出全书的总体设想和要求,并采取卓有成效的推动和组织措施,各分卷主编精心实施,有关的众多专家通力合作,终于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被学术界称誉为“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的压轴之作”。 多卷本《中国通史》对于推动中国史学发展的重大意义,首先就在于它是集中了一代人智慧而成的巨著。王毓铨先生为《中国通史》的完成写有两句贺诗:“积一代之智慧,备百世之长编”。前一句,中肯地讲出这部巨著的时代意义,它汇聚了史学界一代人的智慧,是集体的认识水平和研究成果的结晶。后一句,中肯地讲出其深远影响,由于这部巨著凝聚了一代人的心血,多少年之后人们若要深入地研究或重新编著中国通史,这部书都是必备的参考和重要的依据。 荟萃了众多名家、数百位学者的智慧和心血的《中国通史》,的确因它集中了大量最新研究成果而为世人所瞩目。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隋代卷) [图书] 豆瓣
作者:
施和金
2009
- 4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隋代卷》研究自先秦至民国时期的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这一研究不仅是传统的关于历时政区沿革的考证(纵向),而且对同一年代各政区并存的面貌作出复原(横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相关的复原以详细至逐年为尺度。全书分为12卷,包括总论、先秦卷,秦汉卷,三国两晋南朝卷,十六国北朝卷,隋代卷,唐五代卷,宋西夏卷,辽金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中华民国卷。
在掌握传世与出土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隋代卷》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力求最大可能地反映历史真实。全书以重建政区变迁序列、复原政区变迁面貌为主要内容,而由于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的变化很大,在正式政区以外又有准政区的形式存在,加之政区层级、幅员及边界在不同时期的变迁程度不一,因此各卷又独立成书,其考证过程和编写结构有各自的侧重点。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隋代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学术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变迁通史。各卷作者在相关领域有长期的学术积累,全书的写作也倾注了十余年之功,希望能成为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著作。
在掌握传世与出土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隋代卷》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力求最大可能地反映历史真实。全书以重建政区变迁序列、复原政区变迁面貌为主要内容,而由于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的变化很大,在正式政区以外又有准政区的形式存在,加之政区层级、幅员及边界在不同时期的变迁程度不一,因此各卷又独立成书,其考证过程和编写结构有各自的侧重点。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隋代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学术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变迁通史。各卷作者在相关领域有长期的学术积累,全书的写作也倾注了十余年之功,希望能成为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著作。
世界佛教通史(第1卷) [图书] 豆瓣
作者:
周贵华
2015
中东国家通史 也门卷 [图书] 豆瓣
作者:
郭宝华
商务印书馆
2004
- 1
《中东国家通史:也门卷》由古及今地介绍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转站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也门共和国的历史发展,介绍其大多为阿拉伯人的居民先后赢得的北也门、南也门的独立,1990年南北也门的最终统一,及其地理环境、经济、宗教、文化传统等。
非洲通史(共8卷) [图书] 豆瓣
作者:
《非洲通史》国际科学委员会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3
- 1
《非洲通史》(八卷本)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牵头,遴选全球历史学界的顶级专家学者,组织国际编委会,集体编撰而成,讲述了自人类出现以来非洲的全部历史,编著权威,内容全面,史料详实,准确、全面、客观、公正地描述了非洲地区原著居民的文明史、原著居民与外界的接触交流史、欧洲列强在这个地区的殖民史与当地人民的抗争史,完整地再现了非洲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革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全部历史。 1.《非洲通史》第一卷 编史方法及非洲史前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撰出版的《非洲通史》第一卷论述编史方法及非洲史前史。本卷前半部分对非洲社会认为其历史的重要意义以及非洲史学史的发展作出了评价,同时还概述了非洲史研究中所使用的资料和方法。接着论述了最初的文字资料、口头和逼真的传说,以及非洲考古学及其应用的自然科学技术。第十至十二章论述语言学和迁徙问题。随后两章论述历史地理学和所采用的编年范畴。
本卷后半部分特别论述最早的人类,以及按以下地理区域划分的非洲史前史:北非、南非、东非、西非和中非,并且特别将尼罗河流域单独列出。其他各章主要论述史前艺术、农业技术以及冶金术的发展。
2.《非洲通史》第二卷 非洲古代文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撰出版的《非洲通史》第二卷涉及的时期从新石器时代末期开始,大约在公元前八千年代。
这一时期的历史约九千年,按研究非洲历史通常的作法划分为四个大的地理区域。第一章至第十二章讲述尼罗河流域,即埃及和努比亚,第十三章至第十六章讲述埃塞俄比亚高原,第十七章至第二十章阐述今马格里布地区及其撒哈拉内陆,第二十一章至第二十九章论述非洲其余部分及一些印度洋岛屿。
由于埃及古代文明在非洲早期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在第二卷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3.《非洲通史》第三卷 七世纪至十一世纪的非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撰出版的《非洲通史》第三卷阐述公元七世纪至十一世纪的非洲历史。
这一时期存在着对非洲历史在文化、政治和经济上起着重要和持久影响的两种运动:伊斯兰影响的增强和传播以及它在北部和西部地区与非洲传统文化的相互作用;班图人在南部非洲的扩张。
本卷首先把非洲置于公元七世纪初的世界历史范畴内加以考察,然后再探讨伊斯兰渗入的一般影响;讲述班图语各族的不断扩张;以及西部非洲苏丹地区文明的发展成长。以后各章详细讨论了北部非洲一系列伊斯兰王朝及其广泛的交往;基督教努比亚;西部非洲热带草原、森林和沿岸的文明;非洲之角;东部非洲沿海和内地;中部非洲;南部非洲;以及马达加斯加的内在发展和国际交往。带结论性的三章是:散居在亚洲的非洲人;探讨非洲当时的国际关系和技术与思想在非洲传播的情况;以及全面评价这一时期对非洲历史的总作用。
4.《非洲通史》第四卷 十二世纪至十六世纪的非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撰出版的《非洲通史》第四卷论述十二世纪到十六世纪的非洲历史。
这一时期是非洲大陆史的关键性阶段。在此阶段,非洲发展了自己的文化,文字记载也更普及。标志这一时期主要特点的论题有:伊斯兰的胜利,商业关系的扩大,文化交流和社会交往,诸王国和帝国的发展。
本卷首先论述阿尔莫哈德王朝。依次分章论述西部非洲各种文明:马里、桑海、尼日尔河湾、沃尔特盆地、乍得、豪萨、从卡萨芒斯河到近代喀麦隆沿海地区的各族人民。从第15章开始论述东北部非洲和东部非洲,首先是埃及,然后是努比亚、埃塞俄比亚和非洲之角各国,也包括关于斯瓦希里文明发展的材料。论述中部非洲的各章则包括沿海与大湖区之间的地区、内湖地区、赞比西河和林波波河流域。其余各章论述赤道非洲和安哥拉、南部非洲、马达加斯加和毗邻岛屿。
5.《非洲通史》第五卷 十六世纪至十八世纪的非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撰出版的《非洲通史》第五卷叙述了16世纪初至18世纪末的非洲历史。这段历史包括两大主题:一是非洲各国的各种文化继续向前发展,二是非洲的对外贸易日益增加;后者在日后对整个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当时并未预见到。
这一时期,在北非,奥斯曼征服了埃及,在的黎波里、突尼斯和阿尔及尔成立了摄政政府;在撒哈拉以南地区,一些较大的古老国家开始崩溃,出现了新兴权力基地;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和行政结构得到发展,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往往带有很强的封建特色;传统宗教仍然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相互共存。
欧洲人在西非沿海地区建立了贸易网,随着新世界种植园农业的发展,这里成了国际奴隶贸易的中心。本卷探讨了奴隶贸易对非洲的直接影响,并认为其造成的长期全球性影响之一是为目前世界经济中各种固有的不平等现象奠定了基础。
6.《非洲通史》第六卷 1800-1879年的非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撰出版的《非洲通史》第六卷论述了19世纪初直至1880年代欧洲为争夺殖民领地而开始“大角逐”的一段历史。
在这个世纪中,尽管欧洲人在非洲的商业、宗教和政治活动日益频繁,但是大部分非洲社会接受外来的影响仍然是间接的,他们根据自己不同的文化特性,努力争取现代化,并进行扩大和发展。南部非洲的姆菲卡尼运动及其在中非和东非引起的结果,以及西部非洲穆斯林改革者的运动,是当时连续发生的两件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它们的发生与外来影响的关系极小,或者说是毫无关系。本卷以八章的篇幅重点论述这两大事件。
在本卷开头四章主要论述19世纪初在非洲社会起作用的一些重大势力;非洲在世界经济中不断变化的作用;新的动向和进程;以及废除奴隶贸易所带来的影响。中间的23章分别论述各地区的发展情况。最后两章论述移居海外的非洲人的历史,并评述非洲大陆在欧洲征服前夕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
7.《非洲通史》第七卷 1880-1935年殖民统治下的非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撰出版的《非洲通史》第七卷叙述了1880年至1935年间的非洲历史,上起欧洲开始瓜分非洲,下至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入侵埃塞俄比亚。在这一时期中,非洲逐渐被欧洲瓜分、征服和占领。全卷注意的中心是非洲人本身对殖民主义挑战做出的回答。
本卷头两章以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的野心为时代背景,概括了殖民时代前夕非洲人的态度和准备状况。接下来的几章论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非洲人的能动性和面对瓜分与占领的反应。在进行了总体考察之后,按地区进行了更为详尽的分析。第13章至21章涉及1919至1935年间殖民体系对非洲经济和文化产生的影响,内容包括:前法属、比属、葡属和英属地区以及北非殖民经济的运行情况;殖民统治时期在非洲出现的新的社会结构和人口模式;以及宗教和艺术的作用。最后部分描述了反殖民主义运动的发展;非洲民族主义力量的加强以及非洲黑人和新大陆黑人之间的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另有章节专门谈到利比里亚和埃塞俄比业这两个国家。
8.《非洲通史》第八卷 1935年以后的非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撰出版的《非洲通史》第八卷即最后一卷论述的年代自1935年直到今日。本卷对非洲大陆逐渐摆脱殖民统治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对于非洲而言,1935年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是年墨索里尼入侵埃塞俄比亚。本卷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国际冲突,包括欧洲列强统治下的非洲之角和北非及其他地区的危机。第二至四部分着重论述1945年至独立时期非洲为获得政治主权而开展的斗争;非洲的不发达和为经济独立而斗争;以及独立以来为民族建设及其政治变革与转变价值观而进行的社会政治改革。第五部分涉及1935年以来从宗教到文学,从评议到哲学以及科学与教育等社会文化变革。最后两个部分论述泛非主义的发展和独立的非洲在世界事务中所发挥的作用。本卷认同正是欧洲帝国主义的统治唤起了非洲的觉醒这一具讽刺意味的观点,同时揭示了非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相互关系至关重要而且不断加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撰出版的《非洲通史》第一卷论述编史方法及非洲史前史。本卷前半部分对非洲社会认为其历史的重要意义以及非洲史学史的发展作出了评价,同时还概述了非洲史研究中所使用的资料和方法。接着论述了最初的文字资料、口头和逼真的传说,以及非洲考古学及其应用的自然科学技术。第十至十二章论述语言学和迁徙问题。随后两章论述历史地理学和所采用的编年范畴。
本卷后半部分特别论述最早的人类,以及按以下地理区域划分的非洲史前史:北非、南非、东非、西非和中非,并且特别将尼罗河流域单独列出。其他各章主要论述史前艺术、农业技术以及冶金术的发展。
2.《非洲通史》第二卷 非洲古代文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撰出版的《非洲通史》第二卷涉及的时期从新石器时代末期开始,大约在公元前八千年代。
这一时期的历史约九千年,按研究非洲历史通常的作法划分为四个大的地理区域。第一章至第十二章讲述尼罗河流域,即埃及和努比亚,第十三章至第十六章讲述埃塞俄比亚高原,第十七章至第二十章阐述今马格里布地区及其撒哈拉内陆,第二十一章至第二十九章论述非洲其余部分及一些印度洋岛屿。
由于埃及古代文明在非洲早期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在第二卷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3.《非洲通史》第三卷 七世纪至十一世纪的非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撰出版的《非洲通史》第三卷阐述公元七世纪至十一世纪的非洲历史。
这一时期存在着对非洲历史在文化、政治和经济上起着重要和持久影响的两种运动:伊斯兰影响的增强和传播以及它在北部和西部地区与非洲传统文化的相互作用;班图人在南部非洲的扩张。
本卷首先把非洲置于公元七世纪初的世界历史范畴内加以考察,然后再探讨伊斯兰渗入的一般影响;讲述班图语各族的不断扩张;以及西部非洲苏丹地区文明的发展成长。以后各章详细讨论了北部非洲一系列伊斯兰王朝及其广泛的交往;基督教努比亚;西部非洲热带草原、森林和沿岸的文明;非洲之角;东部非洲沿海和内地;中部非洲;南部非洲;以及马达加斯加的内在发展和国际交往。带结论性的三章是:散居在亚洲的非洲人;探讨非洲当时的国际关系和技术与思想在非洲传播的情况;以及全面评价这一时期对非洲历史的总作用。
4.《非洲通史》第四卷 十二世纪至十六世纪的非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撰出版的《非洲通史》第四卷论述十二世纪到十六世纪的非洲历史。
这一时期是非洲大陆史的关键性阶段。在此阶段,非洲发展了自己的文化,文字记载也更普及。标志这一时期主要特点的论题有:伊斯兰的胜利,商业关系的扩大,文化交流和社会交往,诸王国和帝国的发展。
本卷首先论述阿尔莫哈德王朝。依次分章论述西部非洲各种文明:马里、桑海、尼日尔河湾、沃尔特盆地、乍得、豪萨、从卡萨芒斯河到近代喀麦隆沿海地区的各族人民。从第15章开始论述东北部非洲和东部非洲,首先是埃及,然后是努比亚、埃塞俄比亚和非洲之角各国,也包括关于斯瓦希里文明发展的材料。论述中部非洲的各章则包括沿海与大湖区之间的地区、内湖地区、赞比西河和林波波河流域。其余各章论述赤道非洲和安哥拉、南部非洲、马达加斯加和毗邻岛屿。
5.《非洲通史》第五卷 十六世纪至十八世纪的非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撰出版的《非洲通史》第五卷叙述了16世纪初至18世纪末的非洲历史。这段历史包括两大主题:一是非洲各国的各种文化继续向前发展,二是非洲的对外贸易日益增加;后者在日后对整个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当时并未预见到。
这一时期,在北非,奥斯曼征服了埃及,在的黎波里、突尼斯和阿尔及尔成立了摄政政府;在撒哈拉以南地区,一些较大的古老国家开始崩溃,出现了新兴权力基地;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和行政结构得到发展,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往往带有很强的封建特色;传统宗教仍然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相互共存。
欧洲人在西非沿海地区建立了贸易网,随着新世界种植园农业的发展,这里成了国际奴隶贸易的中心。本卷探讨了奴隶贸易对非洲的直接影响,并认为其造成的长期全球性影响之一是为目前世界经济中各种固有的不平等现象奠定了基础。
6.《非洲通史》第六卷 1800-1879年的非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撰出版的《非洲通史》第六卷论述了19世纪初直至1880年代欧洲为争夺殖民领地而开始“大角逐”的一段历史。
在这个世纪中,尽管欧洲人在非洲的商业、宗教和政治活动日益频繁,但是大部分非洲社会接受外来的影响仍然是间接的,他们根据自己不同的文化特性,努力争取现代化,并进行扩大和发展。南部非洲的姆菲卡尼运动及其在中非和东非引起的结果,以及西部非洲穆斯林改革者的运动,是当时连续发生的两件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它们的发生与外来影响的关系极小,或者说是毫无关系。本卷以八章的篇幅重点论述这两大事件。
在本卷开头四章主要论述19世纪初在非洲社会起作用的一些重大势力;非洲在世界经济中不断变化的作用;新的动向和进程;以及废除奴隶贸易所带来的影响。中间的23章分别论述各地区的发展情况。最后两章论述移居海外的非洲人的历史,并评述非洲大陆在欧洲征服前夕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
7.《非洲通史》第七卷 1880-1935年殖民统治下的非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撰出版的《非洲通史》第七卷叙述了1880年至1935年间的非洲历史,上起欧洲开始瓜分非洲,下至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入侵埃塞俄比亚。在这一时期中,非洲逐渐被欧洲瓜分、征服和占领。全卷注意的中心是非洲人本身对殖民主义挑战做出的回答。
本卷头两章以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的野心为时代背景,概括了殖民时代前夕非洲人的态度和准备状况。接下来的几章论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非洲人的能动性和面对瓜分与占领的反应。在进行了总体考察之后,按地区进行了更为详尽的分析。第13章至21章涉及1919至1935年间殖民体系对非洲经济和文化产生的影响,内容包括:前法属、比属、葡属和英属地区以及北非殖民经济的运行情况;殖民统治时期在非洲出现的新的社会结构和人口模式;以及宗教和艺术的作用。最后部分描述了反殖民主义运动的发展;非洲民族主义力量的加强以及非洲黑人和新大陆黑人之间的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另有章节专门谈到利比里亚和埃塞俄比业这两个国家。
8.《非洲通史》第八卷 1935年以后的非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撰出版的《非洲通史》第八卷即最后一卷论述的年代自1935年直到今日。本卷对非洲大陆逐渐摆脱殖民统治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对于非洲而言,1935年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是年墨索里尼入侵埃塞俄比亚。本卷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国际冲突,包括欧洲列强统治下的非洲之角和北非及其他地区的危机。第二至四部分着重论述1945年至独立时期非洲为获得政治主权而开展的斗争;非洲的不发达和为经济独立而斗争;以及独立以来为民族建设及其政治变革与转变价值观而进行的社会政治改革。第五部分涉及1935年以来从宗教到文学,从评议到哲学以及科学与教育等社会文化变革。最后两个部分论述泛非主义的发展和独立的非洲在世界事务中所发挥的作用。本卷认同正是欧洲帝国主义的统治唤起了非洲的觉醒这一具讽刺意味的观点,同时揭示了非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相互关系至关重要而且不断加强。
中国近代通史(第九卷) [图书] 豆瓣
作者:
王建明
/
曾景忠
2009
- 9
《中国近代通史(第9卷):抗日战争(1937-1945)》内容简介:本卷以“七七”事变为起点,以日本战败投降为终点,叙述全面抗战阶段我国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一系列事件。打败日寇为本卷突出的主题。围绕这个中心,以正面战场作战为主,以敌后游击作战及外交努力为辅,构成本卷内容的主线。
作为本卷副线的是这时期国内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多方面的状况。从1939年起,国内要求民主的呼声渐起,兴起民主运动,党派间矛盾逐步发展。1944年中共提出成立联合政府以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局面的主张,1945年胜利在望时国共两党对战后中国的走向存在明显的分歧,以致日本投降后中国军队对沦陷区的收复是在国共争夺对日受降和内战军事冲突的交织中进行的。作者以这条副线揭示国内一度暂时缓和的深层次矛盾的抬头,为以后国内战争的发生作了铺垫。
作为本卷副线的是这时期国内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多方面的状况。从1939年起,国内要求民主的呼声渐起,兴起民主运动,党派间矛盾逐步发展。1944年中共提出成立联合政府以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局面的主张,1945年胜利在望时国共两党对战后中国的走向存在明显的分歧,以致日本投降后中国军队对沦陷区的收复是在国共争夺对日受降和内战军事冲突的交织中进行的。作者以这条副线揭示国内一度暂时缓和的深层次矛盾的抬头,为以后国内战争的发生作了铺垫。
中国文化通史(明代卷) [图书] 豆瓣
作者:
陈梧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7
《中国文化通史:明代卷》讲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与创遣。中国文化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样法,同时也蕴含着她的情感、智慧和民族精神,数千年来,历风雨而不衰,遭浩劫而弥坚,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已提供了不竭的生命源泉,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是我们今天应当加以批判继承的珍贵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