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原住民 台湾”
全部 | 书籍 (13) | 影视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台湾原住民社会の地方化 : マイノリティの20世紀
作者: 松岡格 译者: 周俊宇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8 - 3
從「蕃地」到「山地」,原住民族社會如何被國家機器收編為「地方」?
戰前日本政權的「蕃地」統治和戰後國民黨政權的「山地」行政,是為推動地方化而設的過渡性體制;兩者均以「國民形塑」為基礎,將原住民族居住區域收編及整合至一元式統治、行政體系底層為目標,而設計各種制度實施政策。但過程中卻把政治上的不平等關係帶進原住民族居住區域裡,並剝奪原住民族文化自律性生產的安定性,使其深陷低劣處境。
本書透過分析「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這兩項看似斷裂、無關,卻又具承繼性、共通性的政策,探討其在原住民族居住區域所建構的統治、行政體制及政策施行內容;同時釐清及佐證由現代國家主導之下,臺灣原住民族社會「地方化」與「單純化」這複合危機的開展情況和結果。
名家推薦:
伊萬‧納威(原住民族委員會副主委)
林修澈(政治大學名譽教授)
胡台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若林正丈(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経済学術院教授)
浦忠成(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暨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教授)
詹素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日治時代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笠原政治 译者: 陳文玲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20 - 11
追溯研究史的意義,在於喚起人們關注那些被忽略的歷史軌跡。
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從日治時代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當代仍參考援引日治時代所留下之文獻者不計其數,卻不曾有人將此期間的研究者及其背景做過系統性的整理及解讀。
作者笠原政治自選二十年來陸續發表與民族分類有關的論文,依日治時代先行者進行研究調查的時間為縱軸,追溯原住民族全體分類軌跡的議題,構成這本以研究史與民族分類為主題的專書。本書從原住民族研究先驅「三傑」:伊能嘉矩、森丑之助、鳥居龍藏等先行者縱橫全島的台灣踏查採集,到《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這部學術著作之解析,以探討原住民族分類的由來與經過,盼能引起更多讀者對台灣原住民族研究領域的興趣,並且對日治時代的資料有正確認識與解讀。
強制移住:臺灣高山原住民的分與離 [图书] 博客來 豆瓣
Forced Relocation of Taiwan’s Highland Indigenous Peoples
作者: 葉高華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23 - 11 其它标题: 強制移住
本書梳理高山原住民從「現地保留」到「下山種稻」的轉折過程,並透過41張精細的地圖與社會網絡圖,說明泰雅族、賽德克族、太魯閣族、布農族、排灣族、魯凱族如何在移住過程中被打散重組。全書立基於事件時間性,闡明歷史的路徑依賴、時間異質因果、全局偶連性等特性,並駁斥「強制下山乃歷史進程之必然」與「統治者為了分化原住民而推動移住」這兩種常見解釋。本書附錄的「原社沿革表」完整考訂1931年526個原社後來九十年之沿革,並銜接至當代部落;「部落索引表」則可從當代部落查詢其源頭的舊社。此二表也是今後相關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礎資料。
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 [图书] 豆瓣
作者: 康培德 聯經 2016 - 9
臺灣原住民族中,誰是三百多年前荷蘭人筆下的『文明人』?
荷蘭人曾差點讓離島蘭嶼的達悟族,消失在臺灣原住民族的成員中?
除了日本帝國與國民政府外,荷蘭東印度公司也曾計劃把『山地人』遷移平地?
三百多年前跨國婚姻已在臺灣流行?
臺南除了安平追想曲中杜撰的船醫之女金小姐外,
其實還有因臺灣妻子而丟掉公司職務的分分合合真實故事?
曾將外來殖民者耍得團團轉的臺灣歷史人物,除了傳說中的廖添丁外,
也有身後才讓荷蘭人『恍然大悟』的原住民族人物?
康培德的《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 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討論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南島語族之間的歷史。內容觸十七世紀荷蘭人對島上原住民的「文明人」與「野蠻人」論述係如何形成與演變?又發展出哪些不同的「文明化」地理空間?東印度公司對不同地區的島民遷徙、移住與部落整併有什麼具體作為與理念?陽盛陰衰的歐洲人殖民地如何解決婚嫁問題?另一方面,公司統治島民用的藤杖、親王旗等信物,島民如何看待與使用?書中並藉由北臺灣一名原住民頭人,勾勒出當時與荷蘭人之間微妙的互動;以及討論南臺灣新港社族人與荷蘭人的互動過程與歷史記憶,如何創造出兩百多年後的「紅毛先祖」。
臺灣原住民口述史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菊池一隆著,張新民編譯,邱昱翔、謝川子譯 獨立作家-秀威出版 2022 - 03
1969年,在當時還是「特別管制區」的桃園復興鄉角板山,一場泰雅族青年和夫與日本女子綠的婚禮,震動了臺灣社會!
「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感到有些不寒而慄的。剛結婚的時候,真是一個恐怖的時代啊。」──綠來自日本的綠不顧反對,毅然嫁入桃園角板山,當時那裡是一般平地人沒有「入山證」也不准進山的特別管制區。綠來到戒嚴狀態下的臺灣,過著隔牆有耳的生活,凡事都要小心翼翼。
戒嚴時期的臺灣與北部泰雅族人的生活是什麼樣貌?
在那個年代,「高砂族」因為莫須有的罪名而坐牢者不在少數,更有樂信‧瓦旦等人被處決。瓦旦‧達拉(林昭明)在學校產生了「我們也要創造自己的文字,書寫自己文字的文章」的想法,他參加「蓬萊民族自救鬥爭青年同盟」,卻因此被控「叛亂」,入獄十五年;兄弟林昭光則被誣告與中國共產黨有關聯而入獄。
日本學者菊池一隆自1976年起,十餘次走訪角板山,以日語親自訪談:和夫&綠、樂信‧瓦旦的親族林昭明、林茂成與林昭光;以及二戰時期的高砂義勇隊黃新輝與泰雅族傳教士黃榮泉。本書分為兩輯:輯一是和夫與綠的訪談紀錄。兩人口述從跨國通信、戀愛、結婚到山地生活的細節;第二部分則以「白色恐怖」為中心,對角板山泰雅族進行訪談,包括當時入獄的林昭明、林昭光,受難者家屬林茂成;也兼及參加高砂義勇隊出征的黃新輝與泰雅族傳教士黃榮泉等人。七則證言、大量照片,這是一段白色恐怖時期的泰雅族口述史,這是關於那個年代,我們還不知道的事。
食尚馬非:親炙家滋味 [图书] 豆瓣
作者: 馬非(馬中良) / 孟鼎 渠成文化
史上第一本!台灣原住民香氣食材躍身歐陸餐桌,
絕無僅有的精品級味蕾創意饗宴!
【24香氣食材∕28++節慶混搭歐陸料理紀事】
一本超越想像的美食紀事
一份前所未見的文創之心
◆本書匯集原民小農友善土地耕作的食材,打造出具有國際視野的五星級美味饗宴!
◆翻轉在地食材印象,拓展全新文化視野,以「躍然紙上的美食文創孵化器」為理念,融合出高質感的「旅行食娛」食尚∕時尚跨界。
◆從台灣本地食材出發,發揚原住民祖先智慧,最本土也最國際的天然味道,願以本書作為傳承、分享的起點!
名人推薦
前故宮博物院院長 馮明珠
財團法人台灣原住民部落振興文教基金會會長瓦歷斯‧貝林
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前董事長 佘日新
威秀影城董事長 吳明憲
雲品溫泉酒店總經理 陳惠慈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授 鄭健雄
產學專家 跨界推薦
推薦序
原鄉食材‧創意料理
國立故宮博物院 前院長 馮明珠
與馬非先生結緣是在2016年初,當時我仍在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任上,一個午餐時間,我們不期而遇於故宮富春居咖啡館,一位活潑開朗的博士學位候選人主動與我打招呼,邀我赴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作主題演講;其後我才知道馬非已是暨大觀光休閒與餐旅管理系兼任副教授,也是一位在餐飲文創界十分有名氣且活躍的人物,曾任法藍瓷(大中國區) 總經理、法藍瓷音樂餐廳總監、85度C美食達人集團行銷企劃總監、蘋果日報食尚馬非美食專欄主筆及警察廣播電台美食節目主持製作人等,他懂得美食、介紹美食、營運美食,如今更結合他所有對美食料理累積的經驗,寫成《食尚馬非 親炙家滋味:初探原鄉 跨界融合文創饗宴》一本圖文並茂的介紹食材創意料理的書,索序於我,因而我也有幾會先睹大作片段。
這是《食尚馬非觀光休閒文創系列叢書》的第一輯,特點在「初探原鄉、跨界融合、文創饗宴」三項,以介紹包括:山胡椒(馬告)、紅糯米、刺蔥、小米、蕗蕎、山苦瓜、樹豆、薑、薑黃、臺灣藜(紅藜)、龍葵、洛神葵(洛神)、麵包果、麵芋(小芋頭)、桂竹筍、黃秋葵(秋葵)、紅肉李、山蕉、飛魚、紅龍果、咖啡、愛玉、朝天椒及山蘇等24種原民食材,拉開序幕,針對每一種食材均詳考歷史文獻,收集當代采風,編撰成「食養百寶箱」,娓娓介紹各項食材的名稱、品種來源、《本草綱目》記載、性味歸經、功效、文獻別錄、禁忌及現代藥理等等。例如在「刺蔥」條中,作者以千餘字介紹這種「辛辣度如蔥但香氣全然不同,與生薑、蕗蕎被譽為部落辛香三劍客,是生食、煮湯、炸食、燉煮、醃製料理時不宜或缺的辛香聖品。」據說早年原民捕獵,馱回部落路程遙遠,就地採摘刺蔥塗抹獵物全身,達到除腥去羶保鮮增香的作用;再者刺蔥也是中藥材,有疏肝解鬱起陽功效,原民稱為「快樂的山野黑珍珠」。馬非結合古今,查考文獻與原鄉採訪,詳細地介紹了二十四種原鄉食材,讓讀者從認識食材,進而傳授作法,到品嚐料理。
本書的第二個特色是跨界合作。馬非不會烹飪,他卻找來創意料理達人──「豐饒薌舍」臺味法菜的靈魂人物孟鼎。孟鼎原是亞都麗緻飯店巴黎廳經理,從探索葡萄酒到嘗試各種新型態的搭配,體驗味蕾與素材間的美好,終至在大稻埕開創臺味法式料理餐廳,吸引了不少饕客,這次與馬非合作,觸角更伸入原鄉,匯聚部落小農,挑選了二十四種香氣食材,創意出三十道原味歐陸料理,從菜餚名稱看似乎道道精彩,如「東海岸尼斯沙拉:一夜干蕗蕎與馬告的婆娑曼舞」、「東坡法式原香燉菜:樹豆刺蔥老薑豬五花暖胃溫心」、「將進酒蝴蝶樹天使小羊排:刺蔥甜椒蘿蔔鮮醇吮指煨麵」、「紅寶迷藜醺酸甘韻溫涼菜:紅藜鮮蔬火腿丁米沙拉」、「法式金芋桂迎得鳳凰來:小芋頭桂竹筍薑黃Q糯酸鮮全雞燉湯」、「都蘭巴吉魯普羅旺斯燉菜:麵包果燉蔬菜法料台魂」等等,聽菜名會令人好奇,看了圖文並茂的食材介紹、料理作法、紀事與馬非客評介,一道道結合原鄉食材、臺式調味料及匯聚東西料理手法的創意佳餚,真叫人食指大動。
例如「東海岸尼斯沙拉:一夜干蕗蕎與馬告的婆娑曼舞」,選用的食材包括:鯖魚一夜乾、新鮮蕗蕎、馬告、牛番茄、酸豆、蘿蔓生菜、白煮蛋等,細說料理作法後,在主廚提示中說明,以鯖魚代替飛魚,食材容易取得,料理方便;傳統法國尼斯沙拉通常會用口感濃厚的鹹香鯷魚、紅蔥來料理,這道佳餚用蕗蕎取代紅蔥,用醬油代替鯷魚,時令蕗蕎辛香氣味和魚肉的濃厚味道,相互呼應,口感美妙。馬非客推薦曰:一夜干透過不一樣的酸香層層疊疊地在嘴裡化開,酸豆細膩、番茄酸甜、以及白酒醋溫醇,多重酸結合醬油的醍醐味依序釋出,垂涎不止莫過如此。
21世紀文創是主流,馬非自稱他的這本書是「用書籍打造美食的文創孵化器」,匯聚友善土地的香氣食材,結合美味養生環保五星級料理方式,運用文化美食創意與跨界料理的混搭,呈現最在地、最國際、最貼近自然,最有創意的美食佳餚,開啟另類食譜書寫範例,以既懷舊又創新的精品打造方式,作為本書傳承分享的內涵,希望讀者喜歡。
自序
食尚馬非
我喜歡用吃來寫日記,與馬非客們一同上山下海挖掘美食。因緣際會,接觸了原民文化,深受其敬天畏神、友善大地的樸實樂觀所感動。部落香氣十足的食材、簡單的料理方式,喚起了我內心的期許;原民料理能登大堂更能躍國際!用最在地的原民食材,跨界融合歐陸料理才是最食尚的潮流,也是本書的源起。
「天然健康,友善大地」是台灣原住民令人深刻的印象,天地共好的精神與世界潮流不謀而合,為了要延續這份美好,特別請教諮詢原民朋友,初探原鄉選出24種食材介紹給讀者,從食材的味道、特性、文化意義與節慶關連……分享探討,愛台灣更了解這土地由來已久的珍寶,也換個角度看待我們居住的土地。也發現在古代典籍中,就有使用原民食材的軌跡可循,「食養百寶箱」讓醫生的專業引領古今相通,融合智慧運用於日常。
新年圍爐、聖誕節、萬聖節的不給糖就搗蛋……,現在的節慶充滿東西方的快樂氛圍,為家人朋友親自烹調美食是一種愉悅幸福;但對吃遍五湖珍饈的我來說,要煮一桌好菜是個挑戰,為了理想首度拜師,找到醉心原鄉文化與食材的熱血文青大廚,用寫詩般的情懷教導馬非客們,把原民香氣食材融入28++歐陸文創饗宴,與國際節慶同調,在家就能呈現五星級酒店FU的料理,每一口都充滿美味故事,給予家聚派對更多的歡樂。
馬非請主廚打開廚房那扇門,享盡特權看透秘辛,歡迎跟著馬非客們同步體驗探索;史無前例「料理紀事」猶如買了後台門票,得以親臨現場欣賞主廚教大家「親炙家滋味」。如畫的食材示意、主廚悉心的叮嚀、闡述料理的哲思,哪邊油鹽該下,何時火該收,鍋蓋的開闔,一窺大廚做菜的堂奧,深入認識原民食藝的變化萬千,讓我們一起輕鬆煮快樂嚐,尋香而行玩進四海八方!
來自各方的菁英馬非客們,都是食尚的追捕手有著品味與執著,從料理新手到專業主廚、新鮮人到總裁……包羅萬象;十個馬非客吃同一道菜,可能嚐出十一種風味;味道來自於自身經驗及記憶,大家歡聚一堂品評美食,讓各自的想法相互碰撞,匯集絕無僅有的賞味品鑑記趣;「馬非客獵食尚」邀您一起品味。
傳承永續;原民朋友盡其所能分享原鄉的真善美,讓我深受感動;有人開了一個半小時的車,只為分享一餐美味,更有師長親自引領用雙腳體驗部落的樸質,此間種種,除了腿在爬山時打顫,心也被深深觸動了!盼望積累的經驗,推廣原民美味進入大家的生活,賦予更寬廣的視界,共同打造成世界級的美食。
山海的缪斯 [图书] 豆瓣
作者: 王志彬 2015 - 1
“文化身份” (cultural identity)又称作文化认同,是特定文化中的主体对自己文化归属和文化本质特征的确认。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下,在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在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中,民族文化身份是少数民族区分“自我”与“他者”的显著标 志,也是他们确认自己真正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凝聚民族意识,抗争文化霸权争取民族权益的重要理论和手段。在某种意义而言,少数民族文学建构的核心就是少数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问题。“文化身份”也是当代台湾少数民族论述的最重要焦点,复兴民族文化、民族文学创作以及文化身份政治追寻等都是围绕着文化身份的认同、重构来展开的。该书稿在“文化身份”的理论指导下展开,同时对现代性、民族性等理论也有所关注。
本书以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汉语文学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族群、文化人类学等理论,在全面把握中国多民族文学发展以及台湾地区社会和族群关系变迁的基础上,对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成因、发展规律、美学品质、发展困境及其文学史意义等方面展开了研究。本书神话了对台湾文学的认识,开拓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新领域。
夾縫中的族群建構 [图书] 豆瓣
作者: 孫大川 聯合文學岀版社有限公司 2000 - 4
「時間」是原住民未來命運最大的敵人,瞬息的生滅,淘洗的不只是一個「個體」的生命,它也像潮汐一樣,剎那間便沖垮一個民族或文化築起的沙城。  原住民文化存續的工作,是一項與時間賽跑的志業,原住民的存亡,也不完全只是原住民自己的事,它隱藏整個台灣的歷史、空間、族 群、文化等問題之重構歷程中各式各樣的組合動力和可能性。  原住民各族母語長久以來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充分地反映了原住民九族同胞悲慘的處境。語言的迅速喪失,正是造成原住民黃昏性格的主因。若可能的話,我們也願意站在現實的基礎上,對推展原住民母語教育之若干實際問題,提出一些反省和建議。
台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 [图书] 豆瓣
作者: 夷將拔路兒 國史館 2008
匯集自1984年以來臺灣的原住民族運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史料集成,編輯者包括現任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夷將?拔路兒等人,他們過去曾是原運的倡導及參與者,現在則帶領讀者認識過去二十年所奮鬥的歷史。全書含「原住民族運動的興起」、「原運一貫的目標:「正名與自治」、「土地就是生命--還我土地」、「迎接自治的基礎--催生原住民族專責機關」等四篇,以過去原住民族運動所爭取的主軸—正名權、自治權及土地權,再加上催生原住民族專責機關這個一貫努力的目標,呈現出過去帶動原運興起的原動力。
Ina 傳唱的音符:Pinaski 部落變遷中的女性(1980-1995)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董恕明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12 - 11
  藉「媽媽小姐合唱團」的組成與活動,探討1980-1995年pinaski部落的歷史動態變遷,觀其在文化傳承上的表現,剖析部落權力的重整和移轉,反省卑南族兩性角色的現代演化;另一方面則深入這38位合唱團成員的個人生命史。「Pinaski」是現今「下賓朗」部落的族稱,屬臺東卑南族八個部落之一,曾數次遷徙,而目前的位置及空間是在日劇時期完成。
傀儡花 [图书] 豆瓣
作者: 陳耀昌 INK印刻文學 2016 - 1
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 童春發
台灣大學戲劇系教授 國家文藝獎 紀蔚然
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吳密察 聯合推薦
《島嶼DNA》作者繼《福爾摩沙三族記》
又一部台灣史小說力作
墾丁海岸曾是喋血海岸。
美國海軍曾嘗試登陸,但被「斯卡羅族」打敗。
美國領事曾與「瑯嶠十八社總頭目」簽署國際條約。
1867年的這些史實,牽動了台灣的命運。
1867年發生於墾丁海邊的「羅妹號事件」,是近代台灣史蝶翅的第一次拍動,拍出了1874年日本人的「出兵台灣」(牡丹社事件),又接續拍出了1875年沈葆楨的「開山撫番」,拍出了1885年「台灣建省」,更拍出了1895至1945,五十年的「日治時代」。
《傀儡花》重現了真實的時空、事件與人物,有史實依據,也有虛構成分。小說家藉由想像和推理,在幾個看似孤立的歷史事件之間找到了鏈結,從而串接起當下與過往的情感紐帶。
小說描述發生在一八六七年台灣恆春半島的故事,故事中的事件史有明文,人物則有九成是確有其人。傀儡花指的是女主角潘蝶妹,為客家人父親和嘉禮番公主的混血女兒,但因傳言訛誤,誤讀為傀儡番,才被稱為傀儡花。 故事從美國一艘羅妹號發生船難起始,船上十多人改乘小船來到恆春半島,遭生番誤殺,引發美國和大清國之間的緊張關係。美國駐廈門公使李讓禮奉命前來調查此事,因為語言、風俗和之前台灣原住民對西方人的芥蒂,使得雙方劍拔弩張,眼看戰火即將引爆……
船堅炮利的美國大軍對上各自為政的台灣原住民,後者鐵定難以抵擋。為了大局著想,斯卡羅族頭目卓杞篤臨危受命,負起團結禦侮和折衝尊俎的使命,不卑不亢的化解了這場危機。
作者飽讀史料,融會貫通,虛實相雜,又順理成章,讓人彷彿親歷現場,活在當年,看到那時台灣各方人馬(包括福佬、客家、生番、熟番、混血土生仔、清國官僚、外國使節、傳教士等等)彼此的算計,叫人一讀心驚,再讀心寒,三讀心酸。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