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古代文学史”
全部 | 书籍 (122) | 影视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浮生六记 [图书] Goodreads 豆瓣
浮生六記 [Fú Shēng Liù Jì]
8.6 (177 个评分) 作者: (清)沈复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 1
这是一部自传体文学的作品,原书六卷,已逸其二,现仅存四卷(有所谓“足本”者,后二记系伪作。书中记叙了作者夫妇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坎坷际遇,和各地浪游闻见。文辞朴素,情感真挚,前人曾有“幽芳凄三角,读之心醉”的评语。本书文字不长,但向为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所重视,影响广泛。
中国小说史略 [图书] 豆瓣
9.4 (36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 1
《中国小说史略》为鲁迅先生编撰的中国第一部小说史专著。《中国小说史略》共有二十八篇,叙述中国古代小说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始于神话与传说,迄于清末谴责小说。还全面辑录了鲁迅先生关于古代小说研究的文字,按写作年代先后排列,包括序言、通信等,从中可以了解他对古代小说之研究的演变过程。
《中国小说史略》率先把小说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加以系统的研究,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建立了中国小说史的独立体系,为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鲁迅先生作了大量的史料勾稽、考证工作,并据此作了许多精当卓越、言简意赅的评论。此次出版的《中国小说史略》中,中国小说史研究专家郭豫适先生在其导读部分着重介绍了鲁迅在中国古典小说研究领域的学术成就,以利读者更好地阅读《中国小说史略》,更全面地了解鲁迅,从而更进一步领略民国时期的学术风貌。
竹不如肉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7.8 (13 个评分) 作者: 张宇凌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1
从公元前三千多年的古埃及到今天,从希腊、意大利、法国、俄罗斯到中国,在艺术史中穿凿“虫洞”,搭建不同时空的通路。古雅典人民英雄雕塑在工体北门影现,伦敦艺术大学前校长跟古埃及法老选择同款造型,听见耶路撒冷的审判在《憨豆先生》的插曲里回响,闻到身体精油的芳香从古希腊运动馆直 达你的健身房……“研究者的乐趣就在于,找出那些挑战魔镜的沉默证物,对它不停追问下去,等到它理竭词穷,它才会向你展示非你所愿的奇观。”“汉代的中国人和公元前6世纪的伊特鲁里亚人,不约而同地在死亡面前展现了夫妇宴饮的图像,仿佛死亡就是两只旧酒杯几乎听不见的轻轻一碰。”
从古埃及的《纳芙蒂蒂王后胸像》、古雅典的《握手言别》雕像、古罗马的《忧郁的罗马人》雕像,到中世纪的《夫人与独角兽》壁毯、文艺复兴时期的耶稣造像和艺术审查,再到现代的西尔维娅•斯莱的女性主义画作,作者选取了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些名作,并透过作品解读背后的思想和文化 ,带领我们展开了一段大开眼界的艺术之旅。
————————————
真正的研究者只研究让她着迷的东西。张宇凌以理性的态度回溯那段理性尚未萌芽的历史,让我们记起生命的本能。——姜文(演员、导演)
对我而言,《竹不如肉》是一段大开眼界之旅。张宇凌的行文细腻、广博且锐利,充满反常规的洞察。——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我还清楚记得《竹不如肉》书中一些文章的编辑过程,哪段文字对应哪些图片,哪张图片太小了,要到哪里找大图。编辑其实就是替读者先看一遍稿子,在这个过程中,我喜欢上了艺术。希望张宇凌这本书能让你更喜欢艺术。——苗炜(作家、编辑)
我对张宇凌写作的艺术史,喜欢之外,还有信任。这种信任源于她文章中细密结实的知识底蕴,也源于她精神结构里的一种特殊的乌托邦性:活在艺术中,理性地燃烧,冷静地沉迷。——曾焱(《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竹不如肉》以非常独特的视角为我们阐释了西方美术史上的诸多经典作品,以及它们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加深了我们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张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教授)
《竹不如肉》阅后,乃知艺术也洞穿人性。艺术史,是一曲权力和美、欲望和温情、身体和眼睛、荆棘和王冠……变奏的冰与火之歌。——唐克扬(建筑师和建筑史研究者、写作者)
意大利作家翁贝托•艾柯曾经说过,我们必须通过故事来理解这个世界。《竹不如肉》成功证明了这一点:张宇凌如同小说家一般,选取恰适的视角,用精彩的故事将读者拉进西方古代艺术世界。就这样,艺术史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点,而成为一段脑力激荡的愉悦旅程。——btr(作家)
简读中国史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5 (37 个评分) 作者: 张宏杰 岳麓书社 2019 - 8
中华文明从来不是孤立发展的,自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受到世界其他文明因素的影响。但这些外来因素并未改变中华文明的本质,反而更彰显出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本书将中国史放入世界史的大背景之下,理清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以帮助读者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对中国史的整体概念。同时,本书用“长时间,远距离,宽视野”的解读方式,力图全方位呈现中国历史治乱循环背后的内在逻辑与外在动因。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图书] 豆瓣
8.9 (14 个评分) 作者: 仇鹿鸣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 6
对魏晋之际的诸种研究,大体是站在陈寅恪先生相关论述的延长线上加以发展、修正,运用政治集团学说所具有的利弊在这一时段的研究中也有充分的体现。自从1980年代以来,涌现了不少从个别历史事件的考证入手,通过细节的考证复原魏晋之际政治变局的佳作,本书之作亦得益于此。本书采取将政治史与家族史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在政治史的脉络中探讨西晋权力结构从形成到崩溃的过程,另一方面考察魏晋大族之间的政治、婚姻、交往网络,探究这一网络在魏晋政治变局中发挥的作用。
論語譯注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9.5 (31 个评分) 作者: 孔丘 / 杨伯峻 Unknown 2013 - 1
作者简介
杨伯峻(一九○九—一九九二)原名杨德崇,湖南长沙人。语言孥家,现代着名学者,曾先後任教於北京大学、蔺州大单,生前属中莘害局编审,参加遇黠校本「二十四史」的工作。杨先生博通小学经史,所着《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列子集释》《春秋左傅注》、《文言文法》,《文言虚词》、《古汉语虚词》,以及所编《春秋左傅词典》等,得到学术界广大读者的高度评价,享誉中外。
目录
试论孔子
导言
例言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衞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论语词典例言
论语词典
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 [图书]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商伟 译者: 严蓓雯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9
《儒林外史》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以敏锐的观察和细腻的反讽手法展示了士林的众生百态,而且在于它触及到了儒家精英社会的一些核心问题及其困境。本书以此为出发点来解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作者认为,十八世纪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转变,这些转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儒家世界的最终解体。《儒林外史》既是这些转变的产物,也是对他们的回应。而这正是《儒林外史》的意义所在,可以用来解释他在中国思想、文化和文学史上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 [图书] 豆瓣
9.5 (8 个评分) 作者: 朱刚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 - 3
朱刚从博士学位论文《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开始,就密切关注唐宋“古文运动”,陆续撰作了十余篇相关论文,在学界产生一定的影响,获得了同道的好评。《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一书即是他多年来钻研“古文运动”的集中展示,他标举“士大夫文学”,敏锐地抓住了唐宋“古文运动”与之前、之后文学“运动”的不同,强调科举制度产生的士大夫精英构成的唐宋社会与文学的特殊性。论著对传统“古文运动”之说有所反思,拓宽了“古文运动”的研究视野。所着重阐明的“古文运动”与新儒学、贤良进卷、苏辙与“古文运动”的关系等命题,均有独到的见解。
——王水照《复旦宋代文学研究书系序》
经典里的中国 [图书] 豆瓣
8.7 (9 个评分) 作者: 杨照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1
本系列是杨照结合“历史式读法”和“文学式读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诗经》《论语》《孟子》《老子》《墨子》《庄子》《战国策》《左传》《荀子》《尚书》)的选读和导读。通过对这十部经典的部分章节的逐字逐句解读,还原经典于具体的历史情境和历史脉络,展现出先秦时代诸子百家面对现实变化提出的因应之道,勾勒学派代表人物有血有肉的个人形象和个性及其现实活动;同时,通过还原,让今天的读者领略到经典所展现的思想和时代精神独特魅力,既因为古今时代境况差异而激发个人的思考,又因为古今相同而感同身受,汲取古人先贤应对生活的伟大智慧。
这些产生于不同时空环境下的文献,记录的毕竟都是人的经验与感受,我们今天也就必然能够站在人的立场上,与其经验、感受彼此呼应或对照。也就是,我们能够从中读到相似的经验、感受,隔着时空会心点头;也能够从中读到相异的经验、感受,进而扩张了我们的人生体会。
——杨照
◎编辑推荐
★ 杨照,华文世界独一无二的经典领读者。数年来孜孜以求,选取最具开创性、原创性、代表性的中外经典,以“文学式读法”和“历史式读法”直接面对原典智慧;带着自谦的“偏见”和真切的问题意识,寻找现代人与传统经典之间的亲近感,实践个人直面传统经典、汲取经典智慧的可能路径,展现丰富多彩的阅读体验。
★ 带你重回朝气蓬勃的先民时代,走进经典里的中国。诞生于媲美古希腊、充满生机和活力、群星闪耀的先秦时代的思想家和经典,织就的不仅是经典文本里的中国,也是“经典”的中国,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乡”!
★ 自由探索无涯无际的古代思想世界。你会看到,《诗经》中传唱千年的民歌、《战国策》里古代中国的“权利的游戏”、《尚书》昭示中国古代政治启蒙的关键时刻、《左传》记录封建秩序的日薄西山、《论语》展现的活泼泼的师生关系,一幅幅古代思想与生活世界的精彩写实图景,一窥中华文明的基本面貌。
★ 直接领略来自原典的亲切活泼的智慧哲思。爱哭爱笑会生气的先师孔子、遍游列国以滔滔雄辩捍卫信仰的孟子、起于微末身体力行兼爱非公的墨子、从南方思想世界走来的慈爱隐者老子、宁做泥潭里快乐摇尾巴的乌龟的庄子、真正塑造儒家主流的大宗师荀子,他们中国思想史谱系中的先驱象征,也是生活在具体历史情境中的有血有肉的个体,在现实中摸爬滚打,解决自己的思想人生困惑,因应时局变化动荡,展开了伟大朴实的生命姿势,也绽放了亲切活泼的思想智慧。
★ 附有杨照精心挑选的原典选摘,独辟蹊径面对经典。不同于传统的经典段落的选择,以独特的视角,呈现给读者极具个性、最能够反映每一本经典言说特点、语言风格、时代情境的段落。跟着杨照细细解读之后再读选摘,或是先读选摘再与杨照共读,定会有丰富多元的阅读体验。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 [图书] 豆瓣
作者: 余英时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9 - 6
本书是继《士与中国文化》之后,经著名华裔学者余英时教授同意,编选而成的他的又一部学术论文集。这些论文,不仅反映出著者作为一位对中西方文化都有广泛深入了解研究的深刻的社会思想史专家,力图通过对若干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的问题的分析,来把握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从而达到对于中国文化性质的一种整体了解的学术风格,而且也反映出著者对于中国社会现代化问题的深层关注和严肃冷静的思考。
中国科学幻想文学史 [图书] 豆瓣
中国科学幻想文学館
7.6 (5 个评分) 作者: [日]武田雅哉 / [日]林久之 译者: 李重民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 - 11
《中国科学幻想文学馆》是日本学者武田雅哉和林久之合著的有关中国科学幻想文学(Science Fiction)的专著。上半部分由武田雅哉撰写,回顾了中国数千年以来神话、传奇、小说、戏剧中的科学幻想萌芽,从《山海经》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末真正意义上科幻作品的引进,着重爬梳了清末、民国时期中国科幻小说的译介和创作情况。下半部分由林久之撰写,讲述了1949年以来“科学文艺”这一文学类型在中国大陆的确立,旁及了港台科幻小说的创作情况,更对日文原版中所未遑涉及的近年来中国科幻文学的再次繁荣进行了跟踪,展望了中国科幻文学未来发展的前景。全书资料翔实,作者笔触风趣,既是一本严谨的学术力作,也可足休闲阅读之乐,可视作研究中国科幻文学史的必读之书。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汤用彤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 9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深入系统的分析了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传入的历史,根据大量史料、经过认真详实的考证,总结出佛教思想传入中国的思想演变。《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特别注意阐述外来印度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在中国从依附于中土文化,而由于文化之不同而发生矛盾和融合,逐渐为中国文化所吸收,以至于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的历史过程。
中国文学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林庚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中国文学史》是林庚先生任教于厦门大学时撰写的,1941年,前三编《启蒙时代》、《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油印出版。1946年,第四编《黑夜时代》撰成,1947年5月全书出版,朱自清先生为之作序。作者既是诗人,又是学者,因而能以诗人的眼光来考察、研究中国文学史,以诗一般的语言写就此书,使之成为二十世纪最有个性色彩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之一。
中国文学史新著 [图书] 豆瓣
8.8 (10 个评分) 作者: 章培恒 / 骆玉明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 - 5
本书是对现代文学以前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的实事求是而又独具特色的描述。在描述中,作者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人性的发展作为文学演变的基本线索;吸收西方形式美学的成果,把内容赖以呈现的文学形式(包括作品的语言、 风格、体裁、叙事方式、由各种艺术手法所构成的相关特色等)作为考察的重点,并进行相应的艺术分析;严格遵照实证研究的原则,伴随必要而审慎的考证,通过对一系列作品的新的解读和若干长期被忽视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其他文学现象的重新发现,以探寻和抉发中国古代文学本身的演化和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出中国现代文学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合乎逻辑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只是加快了它的出现而非导致了中国文学航向的改变。此书虽然充分吸收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的优点,但却已是一部新的著作。
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 [图书] 豆瓣
作者: 李开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
编辑推荐:方法的明快考究和内容的丰富多彩,应是本书的特点。作者首先用详尽的考证,建立起立论的基础;又用精当的分析、洞察历史的幽隐;再用归纳抽象,建立新说新论。十四年前,作者曾经自创包含基层,中层、高层的史学层次模式理论。时至今日,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本书乃是实践该理论的结果。
“自然”之辩 [图书] 豆瓣
Dialectics of Spontaneity: The Aesthetics and Ethics of Su Shi (1037-1101) in Poetry
作者: 杨治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0
在中国传统文论中,“自然流露”“道法自然”显然是高明的文学境界。但人真的能完全契入自然吗?在这本书中,作者深刻地质疑了这一传统批评方式。杨治宜认为,人对“自然”的追寻犹如西西弗斯无休止的劳动,永远不能达到目的,但恰恰在这种永恒的徒劳中,凸显出人的价值。苏轼文学的价值,也正体现在这种对于自然的“自我否定”式的追寻中。
本书讨论了苏轼文学创作背后的佛、道等思想资源,又以苏轼对牡丹和名石的吟咏来阐发对自然美的争辩,最后落在他晚年和陶诗及丹学上。把苏轼几经贬谪的命运与各种带有象征性的意象联系在一起,展现了苏轼的审美、创作以及他在有限的肉身与无限的自由之间的挣扎。作者借鉴了东西方各种思想视野,不仅丰富了苏轼文学研究,还将中国文学置于跨文化、跨学科的对话之中。
晚唐 [图书]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宇文所安 译者: 贾晋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1
在以“学术散文”的方式串联中唐文学文化史的尝试之后,《晚唐》貌似又回到了传统的文学史架构,以对杜牧、李商隐和温庭筠的新颖而精审的解读,来勾勒出于中唐诗余韵中的晚唐诗歌,如何在“回瞻”与“迷恋”中既实践着独立的诗歌“写作”,又恰如其分地记录了大唐王朝逐渐解体过程中文人们的体验、感情和他们视野中的世界影像。而对当时诗歌语境和手抄本文化的揭示和强调,又使《晚唐》的文学史视野别具怀抱,从而对重新理解晚唐文学文化乃至社会和历史转型饶富启示。
金明馆丛稿初编 [图书] 豆瓣
9.7 (11 个评分) 作者: 陈寅恪 著 / 陈美延 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6
主要内容包括: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述东晋王导之功业;桃花源记旁证;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等。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