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回忆录 俄罗斯”
一杯苦酒 [图书] 豆瓣
Горькая чаша. Большевизм и Реформация в России
作者:
[俄] 亚·尼·雅科夫列夫
译者:
徐葵 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1
本书作者亚•尼•雅科夫列夫是20世纪80年代苏联政坛的一位重要人物,也是苏共高层领导中自由化、西化的代表人物,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曾担任苏共中央宣传部部长,被认为是隐身于戈尔巴乔夫之后的“精神指导”,有“公开性之父”和“改革设计师”之称。
作者在本书中批判性地详述了俄罗斯布尔什维主义产生、发展及消亡的进程,并剖析了布尔什维主义对苏联各个历史时期政治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作者既认为放弃共产主义理论,走改良之路,是俄罗斯唯一正确的道路,也认为机械地照搬不适合俄罗斯国情的西方民主制给俄罗斯带来了灾难。本书的许多观点是作者以其个人的视角和立场而做出的,请读者在阅读时加以鉴别。
本书对我们研究借鉴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研究当今俄罗斯联邦的政治和现实状况,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作者在本书中批判性地详述了俄罗斯布尔什维主义产生、发展及消亡的进程,并剖析了布尔什维主义对苏联各个历史时期政治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作者既认为放弃共产主义理论,走改良之路,是俄罗斯唯一正确的道路,也认为机械地照搬不适合俄罗斯国情的西方民主制给俄罗斯带来了灾难。本书的许多观点是作者以其个人的视角和立场而做出的,请读者在阅读时加以鉴别。
本书对我们研究借鉴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研究当今俄罗斯联邦的政治和现实状况,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俄罗斯的安娜 [图书] 豆瓣
作者:
(英)范斯坦
译者:
马海甸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2
本书讲述了俄罗斯文坛最了不起的诗人之一——安娜•阿赫玛托娃不平凡的一生。作者借鉴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包括安娜本人的回忆录、信笺和日记,以及对她的朋友和家人的采访记录,力求详细而真实地还原这位二十世纪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的一生。
一战前,安娜已经开始写作,那时,正如她所说,“把女人当作诗人是件很可笑的事”。但她天分出众,成绩斐然,不过成功的代价也相当沉重:她的三段婚姻都不快乐,斯大林时期,她的诗歌被禁,她唯一的儿子被关入古拉格集中营当人质以让她保持沉默。在疾病和贫穷的折磨下,在感情需求和艺术追求的矛盾中,她的坚定和毅力让她成为了所有被极权压制的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她创作的优雅而蕴含着源于她的戏剧人生的激情的作品,给人以无限希望与力量。本书不仅是一位艺术家的传记,更是一位伟大女性的人生故事。
一战前,安娜已经开始写作,那时,正如她所说,“把女人当作诗人是件很可笑的事”。但她天分出众,成绩斐然,不过成功的代价也相当沉重:她的三段婚姻都不快乐,斯大林时期,她的诗歌被禁,她唯一的儿子被关入古拉格集中营当人质以让她保持沉默。在疾病和贫穷的折磨下,在感情需求和艺术追求的矛盾中,她的坚定和毅力让她成为了所有被极权压制的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她创作的优雅而蕴含着源于她的戏剧人生的激情的作品,给人以无限希望与力量。本书不仅是一位艺术家的传记,更是一位伟大女性的人生故事。
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 [图书] 豆瓣
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9.6 (12 个评分)
作者:
(俄罗斯)娜杰日达·曼德施塔姆
译者:
刘文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9
通过诗人曼德施塔姆的个人遭遇来折射俄国知识分子在二十世纪的悲惨命运,来反衬当时社会的反人道、反文化本质,曼德施塔姆夫人娜杰日达·曼德施塔姆于是成了一个大恐怖时代的文学见证人。《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是一份历史的证词,更是一段文学的记忆。
《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体现了二十世纪俄国“遗孀文学”的几个主要特征:首先是作者的遗孀身份,这类作品大多写于作者的丈夫去世之后,是孤独中的寡妻们回忆往事、记忆亡夫的途径和结果;其次,此类作品的内容几乎全都是关于逝去丈夫的,它们作为一种回忆录体裁所体现出的形式特征,即它们大多并非自传,而是“他传”;最后,则是此类作品中所渗透着的作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女性作者们写作此类作品的目的大多仍在于为亡夫树碑立传,或正名申冤。
《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体现了二十世纪俄国“遗孀文学”的几个主要特征:首先是作者的遗孀身份,这类作品大多写于作者的丈夫去世之后,是孤独中的寡妻们回忆往事、记忆亡夫的途径和结果;其次,此类作品的内容几乎全都是关于逝去丈夫的,它们作为一种回忆录体裁所体现出的形式特征,即它们大多并非自传,而是“他传”;最后,则是此类作品中所渗透着的作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女性作者们写作此类作品的目的大多仍在于为亡夫树碑立传,或正名申冤。
捍卫记忆 [图书] 豆瓣
作者:
[俄罗斯] 利季娅·丘可夫斯卡娅
译者:
蓝英年
/
徐振亚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9
为了不忘却悲惨的过去,索尔仁尼琴写了《古拉格群岛》,为无辜牺牲者树立起一座纪念碑。利季娅写了《索菲娅•彼得罗夫娜》……但当局并不希望人民记住过去……赫尔岑说过:“凡是不敢说的事,只存在一半。”于是,“先存在一半,”利季娅写道,“后四分之一,再后十分之一。如果及时封住报刊的嘴(多亏我们报刊只有一张嘴),最后等到受难者和见证人通通死光,新的一代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不能理解发生过的事,不能从祖辈和父辈的经历中吸取任何教训了。” 利季娅决心捍卫记忆,与谎言斗争。不再允许别人铲除对被迫害人的真实回忆,宁肯不发表,宁肯得罪人,也决不妥协。
往事与随想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俄罗斯] 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赫尔岑
译者:
项星耀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
- 5
屠格涅夫曾指出,赫尔岑“在刻画他所遇到的人物的性格方面是没有敌手的”。本书艺术地再现了19世纪欧洲解放运动的许多历史人物,如马志尼、加里波第、科苏特、蒲鲁东、路易·勃朗等,思想界和文学界的一些知名人士,如罗伯特。欧文、雨果、密茨凯维奇等,40年代俄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如别林斯基、恰达耶夫和许多十二月党人。赫尔岑的人物画像从来不着重外表,他总是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或细节,在适当的场合刻画他们的精神面貌,因此有时寥寥数笔,便能使人物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赫尔岑经历了错综复杂的一生,他的回忆录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的艺术感染力更使它不仅成为俄罗斯文学中,也成为世界文学中一份珍贵的遗产。我们今天阅读这样一部书,除了它在文学写作上的卓越成就外,还可以了解到许多东西。
《往事与随想》是赫尔岑用血和泪写成的回忆录,它不仅忠实而真诚地记载了他的一生,而且正如他所说,这是“历史在一个偶然走上它的道路的人身上的反映”。全书的覆盖面相当广,从1812年的卫国战争,十二月党人的起义,40年代俄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1848年欧洲的革命风云,反动的资产阶级政权对人民的血腥镇压,直到50年代伦敦各国流亡者的活动和宗派斗争,60年代俄国的社会政治面貌和新一代革命者——赫尔岑所说的“未来风暴的年轻舵手”的成长,几乎包括了19世纪初叶至巴黎公社前夕的整个历史时期。赫尔岑在俄国的经历使他接触了上自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的形形色色的人们,他的描绘构成了一部“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来到西欧后,又碰到了1848年的革命高潮,目睹了欧洲民族民主运动波澜壮阔的群众场面,也经历了斗争失败后的惨痛景象。他是作为历史见证人写他的回忆录的,它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便在于他不是从个人的角度,而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描绘一切,评价一切。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这不是简单的编年史或大事记;它有统一的出发点,那就是对人民解放事业的深切关怀和对进步社会思想的热情探索。
赫尔岑不仅是艺术家,也是政论家。早在40年代别林斯基即已指出,赫尔岑的艺术作品的最大特点在于“思想的威力”。他的回忆录也是这样。赫尔岑总是站在维护进步事业的高度,评价一切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活动。在赫尔岑看来,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是首要的,这规定了他的写作意图和目的,写作不是作家个人的事,而是人类整个社会事业的一部分,因此在他的回忆录中,政论性和哲理性插话几乎随处可见,这也构成了本书的一个基本特点。他把书名定为“往事与随想”,便是这个道理。
赫尔岑经历了错综复杂的一生,他的回忆录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的艺术感染力更使它不仅成为俄罗斯文学中,也成为世界文学中一份珍贵的遗产。我们今天阅读这样一部书,除了它在文学写作上的卓越成就外,还可以了解到许多东西。
《往事与随想》是赫尔岑用血和泪写成的回忆录,它不仅忠实而真诚地记载了他的一生,而且正如他所说,这是“历史在一个偶然走上它的道路的人身上的反映”。全书的覆盖面相当广,从1812年的卫国战争,十二月党人的起义,40年代俄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1848年欧洲的革命风云,反动的资产阶级政权对人民的血腥镇压,直到50年代伦敦各国流亡者的活动和宗派斗争,60年代俄国的社会政治面貌和新一代革命者——赫尔岑所说的“未来风暴的年轻舵手”的成长,几乎包括了19世纪初叶至巴黎公社前夕的整个历史时期。赫尔岑在俄国的经历使他接触了上自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的形形色色的人们,他的描绘构成了一部“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来到西欧后,又碰到了1848年的革命高潮,目睹了欧洲民族民主运动波澜壮阔的群众场面,也经历了斗争失败后的惨痛景象。他是作为历史见证人写他的回忆录的,它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便在于他不是从个人的角度,而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描绘一切,评价一切。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这不是简单的编年史或大事记;它有统一的出发点,那就是对人民解放事业的深切关怀和对进步社会思想的热情探索。
赫尔岑不仅是艺术家,也是政论家。早在40年代别林斯基即已指出,赫尔岑的艺术作品的最大特点在于“思想的威力”。他的回忆录也是这样。赫尔岑总是站在维护进步事业的高度,评价一切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活动。在赫尔岑看来,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是首要的,这规定了他的写作意图和目的,写作不是作家个人的事,而是人类整个社会事业的一部分,因此在他的回忆录中,政论性和哲理性插话几乎随处可见,这也构成了本书的一个基本特点。他把书名定为“往事与随想”,便是这个道理。
还有1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往事与随想(上下) [图书] 豆瓣
作者:
[俄罗斯] 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赫尔岑
译者:
巴金
/
臧仲伦
译林出版社
2009
- 3
《往事与随想》是一部包括日记、书信、随笔,政论和杂感的长篇回忆录,成书于作者流亡期间,赫尔岑称其为“历史在一个偶然走上它的道路的人身上的反映”。全书共八卷,记述了从十二月党人起义到巴黎公社前夕的半个世纪里俄国和西欧的社会生活及革命事件,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描写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把重大社会事件同作家个人的生活道路、思想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十九世纪的百科全书”,展现了俄国和西欧几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史和精神史。
在这部书中作者把他个人的生活事项同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一些现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在前四卷中展开了十九世纪上半叶俄国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的景象。在这样一幅宽广的历史画面上活动着各式各样的人物,从达官显贵、各级官员、大小知识分子、各种艺术家到听差、仆婢、农奴。作者善于用寥寥几笔勾出一个人物,更擅长用尖锐无情的讽刺揭露腐败的官僚机构和现实生活中的怪人怪事,从各方面来反映以镇压十二月党人起家的尼古拉一世统治的黑暗恐怖的时代。他以坚定的信心和革命的热情说明沙皇君主制度和农奴制度是俄国人民的死敌,它们必然走向灭亡。
在这部书中作者把他个人的生活事项同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一些现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在前四卷中展开了十九世纪上半叶俄国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的景象。在这样一幅宽广的历史画面上活动着各式各样的人物,从达官显贵、各级官员、大小知识分子、各种艺术家到听差、仆婢、农奴。作者善于用寥寥几笔勾出一个人物,更擅长用尖锐无情的讽刺揭露腐败的官僚机构和现实生活中的怪人怪事,从各方面来反映以镇压十二月党人起家的尼古拉一世统治的黑暗恐怖的时代。他以坚定的信心和革命的热情说明沙皇君主制度和农奴制度是俄国人民的死敌,它们必然走向灭亡。
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回忆录 [图书] 豆瓣
作者:
(俄罗斯)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
译者:
倪亮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9
她的回忆录在数量众多、相互矛盾的回忆文献中占有相当独特的地位。这些回忆建立在仔细筛选、核实素材的基础上,是最为可靠的,它们鲜活地讲述了最富创作成果时期(1866至1881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当时他创作了那些伟大的悲剧小说——从《罪与罚》到《卡拉马佐夫兄弟》。
陀思妥耶夫斯基把自己最后的扛鼎之作《卡拉马佐夫兄弟》,自己的忏悔,献给了她。将世界文学最伟大的杰作之一献给安娜•格里戈利耶芙娜,不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真挚爱情和深深敬意的表达,还是对她之于俄罗斯文学无可怀疑的功绩的承认。谁知道呢,也许妻子不知疲倦的关爱、分担事务的能力,赐予了作家生命中为创作这部伟大的作品所必需的那些年头。
作为家庭成员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爱的丈夫,体贴入微的父亲——这就是回忆录的主题,是该书的主轴,“他是这部回忆录主要的、几乎唯一的人物”,安娜•格里戈利耶芙娜本人在远景,在暗影中,起着不显眼的传记作者加妻子的作用,一位为读者虔敬地复活丈夫的个性特点的女性。
——俄文版编者 C.В.别洛夫、В. A.图尼马诺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把自己最后的扛鼎之作《卡拉马佐夫兄弟》,自己的忏悔,献给了她。将世界文学最伟大的杰作之一献给安娜•格里戈利耶芙娜,不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真挚爱情和深深敬意的表达,还是对她之于俄罗斯文学无可怀疑的功绩的承认。谁知道呢,也许妻子不知疲倦的关爱、分担事务的能力,赐予了作家生命中为创作这部伟大的作品所必需的那些年头。
作为家庭成员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爱的丈夫,体贴入微的父亲——这就是回忆录的主题,是该书的主轴,“他是这部回忆录主要的、几乎唯一的人物”,安娜•格里戈利耶芙娜本人在远景,在暗影中,起着不显眼的传记作者加妻子的作用,一位为读者虔敬地复活丈夫的个性特点的女性。
——俄文版编者 C.В.别洛夫、В. A.图尼马诺夫
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 [图书] 豆瓣
作者:
(俄罗斯)多利宁
译者:
翁文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3
本书是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回忆录合集。本书由苏联著名陀学研究专家多利宁编辑,是研究、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基础、最直接的资料。回忆录呈现了多面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理解其人其作颇有助益。
回忆录的作者们引用自己的观察和回忆,引用“事实”;然而,一些个别的“事实”还构不成全部真实。真实是从分析和对比所有的事实中,从考虑所有的矛盾中,从概括全部资料中形成的。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尤其是这样,他的活动始终处于社会矛盾的中心,他的作品常常引起他那一代人的剧烈冲突和互相抵触的评价。
回忆录就是回忆录;不能要求回忆录写得详尽无遗:回忆录作者只提供面貌的特征。认识一个人的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个人的看法。一部分现象似乎不大重要,被人忘掉;另外一些现象被人主观地加以解释,好些事实在时间上往往颠倒。回忆录总是需要考订,注释。常有这样的情况: 回忆录作者所回忆的那个人太伟大了,作者难于理解他。尽管如此,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回忆录还是他的生平经历的重要史料,有助于我们更生动、更深入地了解他的个性和性格,有时候还能阐明他的创作。这些回忆录能比较具体地提供他一生活动中的要点——他同祖国的联系,和俄国生活的联系,与同时代人的联系,——不了解这个要点就无从了解作家。
——俄文版序者 留利科夫
回忆录的作者们引用自己的观察和回忆,引用“事实”;然而,一些个别的“事实”还构不成全部真实。真实是从分析和对比所有的事实中,从考虑所有的矛盾中,从概括全部资料中形成的。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尤其是这样,他的活动始终处于社会矛盾的中心,他的作品常常引起他那一代人的剧烈冲突和互相抵触的评价。
回忆录就是回忆录;不能要求回忆录写得详尽无遗:回忆录作者只提供面貌的特征。认识一个人的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个人的看法。一部分现象似乎不大重要,被人忘掉;另外一些现象被人主观地加以解释,好些事实在时间上往往颠倒。回忆录总是需要考订,注释。常有这样的情况: 回忆录作者所回忆的那个人太伟大了,作者难于理解他。尽管如此,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回忆录还是他的生平经历的重要史料,有助于我们更生动、更深入地了解他的个性和性格,有时候还能阐明他的创作。这些回忆录能比较具体地提供他一生活动中的要点——他同祖国的联系,和俄国生活的联系,与同时代人的联系,——不了解这个要点就无从了解作家。
——俄文版序者 留利科夫
我的编年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俄罗斯] 苔菲
译者:
谷兴亚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3
本书是俄罗斯作家苔菲的回忆录。作者以短篇讽刺小说知名,在回忆录中,更是以自己特有的幽默与深入性格本质的技巧,简洁而令人信服地再现了同时代人的精神风貌。
在《回忆录》(1932)中,苔菲涉及的是刚刚过去不久的时间,它还未来得及将记 忆的色彩、细节与精确度冲淡。所以,早已消失在时间的云雾中而又在回忆录页面上闪烁的人物才有可能那么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我的编年史》中,苔菲用寥寥数笔即刻画了十来位与其命运有过交集的人物,如库普林、索洛古勃、阿•托尔斯泰、梅列日科夫斯基、吉皮乌斯、巴尔蒙特、阿韦尔琴科、安德烈耶夫、库兹明、谢维里亚宁、丰达明斯基、列宾等。
在《回忆录》(1932)中,苔菲涉及的是刚刚过去不久的时间,它还未来得及将记 忆的色彩、细节与精确度冲淡。所以,早已消失在时间的云雾中而又在回忆录页面上闪烁的人物才有可能那么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我的编年史》中,苔菲用寥寥数笔即刻画了十来位与其命运有过交集的人物,如库普林、索洛古勃、阿•托尔斯泰、梅列日科夫斯基、吉皮乌斯、巴尔蒙特、阿韦尔琴科、安德烈耶夫、库兹明、谢维里亚宁、丰达明斯基、列宾等。
莱蒙托夫全集(全五卷) [图书] 豆瓣
作者:
[俄罗斯] 米哈伊尔·莱蒙托夫
译者:
顾蕴璞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 9
俄罗斯“民族诗人”天才作家莱蒙托夫,虽然仅在世上生活了二十七个年头,但他以四百四十九首抒情诗和二十七篇长诗攀上了俄罗斯浪漫主义诗歌的顶峰,在读者心目中树立起一尊“自由之子”的雕像,飘扬着一面反抗暴政的大旗,唱响了一首首昂扬的战歌。不仅如此,他的《假面舞会》等戏剧,使他赢得戏剧家的荣誉;《当代英雄》等小说,更开创了俄罗斯现实主义小说的未来,成为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心理描写小说的先驱。在这套国内的第一部莱蒙托夫的全集中,抒情诗的翻译以1989年的俄语原版为底本,其他作品以1986年版为底本,堪称最新最完备。力冈等十一位俄苏文学的专家及著名翻译家的鼎力合作,也使本书的翻译水平得到了根本保证。
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1814年10月15日生于莫斯科。1828年入贵族寄宿中学,此时开始写诗。1834年于士官学校毕业,被派到彼得堡近郊近卫军骠骑兵团服役。1835年第一次发表作品长诗《哈吉—阿勃列克》,开始引起注意。同年写了剧本《假面舞会》,主人公是一个反抗上流社会的悲剧性人物。1837年 2月8 日普希金在决斗中受伤,两日后逝世。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指出杀死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整个上流社会。这篇诗震动了整个俄国文坛,他被公认为普希金的继承人。
莱蒙托夫于1840年4月出版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在高加索广阔的背景上展开了主人公毕巧林的复杂的性格,毕巧林是俄罗斯文学中继普希金的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的人”形象。《当代英雄》虽然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但主要是现实主义的作品,结构完美,并富有特色,心理分析细致,语言准确优美,成为俄国文学中最早最出色的长篇小说之一。
长诗《恶魔》和《童僧》,是莱蒙托夫浪漫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但都洋溢着现实主义的气氛。恶魔和童僧这两个性格,可以概括诗人全部作品中的形象。前者是个人主义者,后者则是自由的战士。1841年 7月27日诗人在一次决斗中被杀害。莱蒙托夫没有活到二十七岁,他成熟期的创作活动只有短短四年,但他的作品对俄国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展示人物内心生活的心理描写方面他是俄国文学中的先驱,后来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列·托尔斯泰等所师承和发展。
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1814年10月15日生于莫斯科。1828年入贵族寄宿中学,此时开始写诗。1834年于士官学校毕业,被派到彼得堡近郊近卫军骠骑兵团服役。1835年第一次发表作品长诗《哈吉—阿勃列克》,开始引起注意。同年写了剧本《假面舞会》,主人公是一个反抗上流社会的悲剧性人物。1837年 2月8 日普希金在决斗中受伤,两日后逝世。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指出杀死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整个上流社会。这篇诗震动了整个俄国文坛,他被公认为普希金的继承人。
莱蒙托夫于1840年4月出版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在高加索广阔的背景上展开了主人公毕巧林的复杂的性格,毕巧林是俄罗斯文学中继普希金的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的人”形象。《当代英雄》虽然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但主要是现实主义的作品,结构完美,并富有特色,心理分析细致,语言准确优美,成为俄国文学中最早最出色的长篇小说之一。
长诗《恶魔》和《童僧》,是莱蒙托夫浪漫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但都洋溢着现实主义的气氛。恶魔和童僧这两个性格,可以概括诗人全部作品中的形象。前者是个人主义者,后者则是自由的战士。1841年 7月27日诗人在一次决斗中被杀害。莱蒙托夫没有活到二十七岁,他成熟期的创作活动只有短短四年,但他的作品对俄国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展示人物内心生活的心理描写方面他是俄国文学中的先驱,后来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列·托尔斯泰等所师承和发展。
一八六七年日记 [图书] 豆瓣
作者:
(俄罗斯)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
译者:
谷兴亚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9
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后,他妻子还活了三十七年——这是为了出版作家的文集、普及其文学遗产,为了保护作家的档案资料、创建作家的博物馆而不倦操劳的岁月。在所有这些年间,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时而顽强工作,时而暂时放开,她一直在完成着一项对她来说十分重要的任务——尽可能详尽地记录并给后世留下所有她认为需要讲述的关于过世丈夫的和他们共同生活的一切。这就是对作家书信的诠释,对自己写给他的信件的注解,对他作品中的事件、人物与现实生活之关联的考证,对自己婚后第一年用速记写成的日记的翻译,最后是撰写《回忆录》,这部在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回忆性文献中占据特殊位置的著作。在该书中展现出来的不仅是作者无可争辩的文学才能,还有她所特有的精细与明晰的智慧。
这份日记在诸多方面有别于《回忆录》。首先——是它的写实性。这是每日的生活事实、思绪、情感与印象的真实记载。它仅仅是写给自己看的,甚至丈夫也无法读懂(日记是用速记写的),因此充满了关于作家的不受任何约束的坦诚记述。鲜活的,不假思索的,经常是年轻妻子的不成熟的议论,甚至是丈夫的、她当时并不理解其意义与动机的言行,却比《回忆录》中那些更为有意识的、客观的,同时也就更带有选择性的言论与行为更能引导我们接近他的真实而复杂的面目。这样一来,日记的文本本身更重要——有助于认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个性,掌握他1867年每天的生活与创作活动的细节。从另一方面来说,它使我们有可能对《回忆录》进行比较分析,以查明其作为文献资料的意义。
——俄文版编者С.В.日托米尔斯卡娅
这份日记在诸多方面有别于《回忆录》。首先——是它的写实性。这是每日的生活事实、思绪、情感与印象的真实记载。它仅仅是写给自己看的,甚至丈夫也无法读懂(日记是用速记写的),因此充满了关于作家的不受任何约束的坦诚记述。鲜活的,不假思索的,经常是年轻妻子的不成熟的议论,甚至是丈夫的、她当时并不理解其意义与动机的言行,却比《回忆录》中那些更为有意识的、客观的,同时也就更带有选择性的言论与行为更能引导我们接近他的真实而复杂的面目。这样一来,日记的文本本身更重要——有助于认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个性,掌握他1867年每天的生活与创作活动的细节。从另一方面来说,它使我们有可能对《回忆录》进行比较分析,以查明其作为文献资料的意义。
——俄文版编者С.В.日托米尔斯卡娅
蒲宁回忆录 [图书] 豆瓣
作者:
[俄罗斯] 伊凡·蒲宁
译者:
李辉凡
东方出版社
2002
- 1
这部俄罗斯著名作家蒲宁的自传性质的回忆录包括三个部分:自传札记、日记和其他零散篇章。蒲宁以他一贯的简洁朴实的风格描述了他早年在乡村的安宁生活;回忆了他与文坛上大小作家的交往及恩恩怨怨,其中不乏对当时俄国文坛的风云人物如:高尔基、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库普林、勃洛克、巴尔 蒙特等的独到的评价。同时,蒲宁在书中还表达了他——一个没落的贵族后裔对正在巨变的俄罗斯的看法与感受。
本书根据莫斯科苏联作家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该死的日子》一书译出。原书包含三部分内容:日记(1917—1918年日记和“该死的日子”)、回忆录、文章。“该死的日子”这一部分因为言辞过于激烈、露骨,本书没有收入。这里还要向读者说明的一点是:由于书中有些文章表现了作家对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敌视态度,编译者对个别词句作了删节,但原文总的面貌基本保留,因为我们译介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向读者提供一份研究资料。
本书根据莫斯科苏联作家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该死的日子》一书译出。原书包含三部分内容:日记(1917—1918年日记和“该死的日子”)、回忆录、文章。“该死的日子”这一部分因为言辞过于激烈、露骨,本书没有收入。这里还要向读者说明的一点是:由于书中有些文章表现了作家对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敌视态度,编译者对个别词句作了删节,但原文总的面貌基本保留,因为我们译介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向读者提供一份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