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大卫 鲍伊”
大卫·鲍伊:真实现场 (2004) [电影] 豆瓣
David Bowie: A Reality Tour
8.6 (7 个评分)
导演:
Marcus Viner
演员:
大卫·鲍伊
/
Gail Ann Dorsey
…
其它标题:
David Bowie: A Reality Tour
57歲的David Bowie熱情、風度一點兒也不減當年,骨子里透露的全是老男人的成熟。畫質粗糲,黑白與彩色畫面的剪輯極為出色。
大卫·鲍伊:低 [图书] 豆瓣
David Bowie:Low
9.0 (10 个评分)
作者:
(美)雨果·威尔肯
译者:
冯晓初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
- 1
回望迷人的70年代中期——在这一时间点上,大卫•鲍伊、布莱恩•伊诺或者“发电站”乐队正在重新定义什么是流行和摇滚乐的样式类型。某种程度上,这是要将实验性的欧洲式敏感,注入一个基本被美国文化塑造了概念的媒体当中。自从1960年代早期涌现出波普艺术革新者,殿堂艺术和通俗艺术就开始不停地互相倾轧互相渗透。不过,如果说60年代是艺术带上波普审美在贫民窟信步闲逛,那么70年代则是反过来了。波普学艺术。而鲍伊的专辑《低》标志着这场进程的至高点:它的现代派疏离感,它的表现主义,它对节奏布鲁斯、电子合成、极简主义和过程驱动技术的折中融汇,还有它对叙事的怀疑。
本书作者雨果•威尔肯第一次听到这张专辑是在15岁。15岁是一个人躲进卧室的年纪,而《低》当中5首有配词的歌曲里,就有3首用“撤回卧室”来当作孤独的象征符号。15岁也是一个极度渴望求知的年纪,狼吞虎咽各种书本、艺术和音乐以期抵达幻景新世界。《低》似乎是望向那个作者无甚所知的世界的一瞥,超出他理解范围地颠覆了其对一张流行唱片的预期。这也是为什么威尔肯要在本书里围绕《低》,尽其所能地谈论它——看看它是如何在文化矩阵里与其他各个端点相关联,它从哪里出发,它是如何嵌入鲍伊的艺术发展之路当中。简而言之,是哪些元素集合在一起,造就了这张唱片——在鲍伊口中,它捕捉到了“一种对未来的渴望之情,而我们都知道那样的未来永远不会来。”
本书作者雨果•威尔肯第一次听到这张专辑是在15岁。15岁是一个人躲进卧室的年纪,而《低》当中5首有配词的歌曲里,就有3首用“撤回卧室”来当作孤独的象征符号。15岁也是一个极度渴望求知的年纪,狼吞虎咽各种书本、艺术和音乐以期抵达幻景新世界。《低》似乎是望向那个作者无甚所知的世界的一瞥,超出他理解范围地颠覆了其对一张流行唱片的预期。这也是为什么威尔肯要在本书里围绕《低》,尽其所能地谈论它——看看它是如何在文化矩阵里与其他各个端点相关联,它从哪里出发,它是如何嵌入鲍伊的艺术发展之路当中。简而言之,是哪些元素集合在一起,造就了这张唱片——在鲍伊口中,它捕捉到了“一种对未来的渴望之情,而我们都知道那样的未来永远不会来。”
还有1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低——大衛.鮑伊的柏林蛻變 [图书] 豆瓣
David Bowie’s Low
2022
- 9
「我住遍了全世界,我離開了每一個地方。」
——《低》,大衛.鮑伊
|鮑伊告別華麗時期,開啟搖滾新頁經典之作|
台灣首本剖析大衛.鮑伊音樂創作轉型風格樂評專書
探索創作心靈,重回柏林三部曲現場,搖滾變色龍的蛻變起點
★陳德政精彩深度導讀★楊久穎執筆翻譯
★特別收錄馬世芳專文解析鮑伊舞臺人格
●台灣版獨家收錄大衛.鮑伊柏林時期珍貴剪影●
●亞馬遜讀者4.7星高分評價,鐵粉必收專書!
●鮑伊關鍵樂風轉捩點●滾石雜誌500大專輯●影響啟迪無數後龐克搖滾樂隊
|本書看點|
★從幕前到幕後最完整的全面記錄
★奠定音樂生涯高峰轉型期的代表作深度爬梳
★與美國搖滾巨星伊吉.帕普的精彩交鋒
二〇一六年,傳奇搖滾巨星大衛.鮑伊從人生舞臺謝幕登出,告別地球,全球樂迷同聲哀悼。鮑伊留下無數經典代表作,身分角色悠遊在外星人、迷宮魔王、湯姆少校、瘦白公爵等各種表演人格,勇於挑戰打破各種框架,百變形象深入人心,更以獨特的個人形象及開創性的音樂風格,影響許多世代。鮑伊過世當天,德國外交部甚至發推特感謝:「再見了,大衛.鮑伊,你現在也成了英雄,謝謝你幫助扳倒柏林圍牆。」
有別於一般音樂的樂評書或是明星傳記的角度,本書從大衛.鮑伊人生最關鍵的轉型時期,也是他走入柏林的起點——《低》切入。這張專輯與《「英雄」》《房客》被譽為柏林三部曲,《「英雄」》的專輯同名曲被認為是冷戰時期東西德的地下國歌,而首部曲《低》正是他的樂風轉捩點。在本書中,作者雨果.威爾肯從大衛.鮑伊的音樂風格、創作源起及背景等脈絡細細爬梳,勾勒出他在柏林的轉變歷程。
柏林影響與樂風轉變
鮑伊出道發行數張專輯獲得巨大成功,生活在家族精神分裂症病史的陰影下,過度壓力卻讓他迷失自我,陷入毒癮。在此時,他選擇前往柏林,決心戒毒,卻沒想到此城不僅成為身心逃逸及喘息的出口,更成為靈思激盪的來源。鮑伊迷戀當時冷戰時期的獨特氛圍,當地的博物館及夜店酒吧都留下他的足跡。結合對德國藝術的愛好及當代德國音樂等各種影響,鮑伊打造出全新的音樂作品,自此開啟了個人及時代的新頁。
冷戰時期的柏林如何影響鮑伊的身心狀態及創作?他如何在與毒癮奮鬥的同時創造新的樂風?與好友伊吉.帕普激盪出何種火花?雨果.威爾肯在書中透過多方訪談資料,重現了鮑伊瘋狂嚴謹等各種面向。例如他不敢居住在鬧鬼的城堡房間、工作時會利用閒暇與伙伴們去黑森林及萬湖散心、在柏林圍牆旁的工作室錄音等景況。書中對鮑伊和多位音樂人如布萊恩.伊諾等的交往合作記錄,彷彿還原現場,活靈活現,如同紀錄片般迷人。
樂評書的寫作標準
全書也針對曲目逐一剖析,包括歌詞的典故源起、與音樂圈往來等幕後花絮,不僅讓讀者對鮑伊的心理狀態及創作風格有更多理解,也能滿足粉絲對鮑伊柏林生活的好奇。雨果.威爾肯對鮑伊的創作考究鉅細靡遺,有讀者形容,「這本書為這類書籍設下了標準,應該成為同系列的寫作模式」。透過本書,我們也將展開一場紙上行旅,共同體驗搖滾巨星的蛻變。
|重點摘錄|
❖伊吉.帕普和大衛.鮑伊的情誼❖
「《低》是在《白痴》之後錄製的,但《低》卻先發行了。大衛不想讓人們認為他的靈感來自伊吉的專輯,但事實都是一樣的。甚至有一些為伊吉錄製的曲目,最後卻收錄到了《低》。」——錄音師羅宏.希柏
「樂團和鮑伊會離開錄音室去睡覺,但我不會。我工作是為了要在第二天比他們快一步……看吧,鮑伊是個快人一步的傢伙。思維敏捷,行動迅速,非常活躍、敏銳的一個人。我意識到我必須比他更快,否則,那會變成誰的專輯?」——歌手伊吉.帕普
❖柏林圍牆旁的錄音室❖
錄音室距離柏林圍牆只有二、三十公尺。「從主室裡,我們可以看到柏林圍牆,也可以看到圍牆的另一邊,越過鐵絲網,看到紅衛兵的炮塔……他們有巨大的望遠鏡,他們會看向主控室,看著我們工作,因為他們和其他人一樣喜歡追星。有一天,我們問工程師,整天被警衛盯著看,會不會覺得不舒服;他們很容易就能從東邊對我們開槍,就是那麼近,如果望遠瞄準器夠好的話,他們便可以射中我們。他說,過一陣子就會習慣了,然後轉過身來,拿了一盞頂燈對著衛兵,伸出舌頭跳上跳下地騷擾他們。我和大衛馬上躲到錄音台下面。『別這樣』,我們說,因為我們快嚇死了!」——唱片製作人托尼.維斯康蒂
❖大衛.鮑伊的柏林生活❖
鮑伊不再把頭髮染成橘色,還留起了小鬍子,並開始穿上工人的連身工作服作為一種偽裝,儘管在柏林的樂趣之一就是沒什麼人會打擾他。他很快就養成習慣,在床上躺到下午,然後喝著咖啡、柳橙汁配香菸當早午餐,接著走到錄音室,並經常在那裡徹夜工作。當時,他也沉迷於日間的娛樂,包括在咖啡館閒晃,並與伊吉和可可一起騎著自行車,在開闊的城市裡繞來繞去。「我幾乎無法表達我在那裡體驗到的自由感,有些時候,我們三個人會跳上汽車,像瘋了一樣開車穿過東德,然後駛入黑森林,在任何一個吸引我們目光的小村莊停下來。這樣一走就是好幾天。又或者,我們會在冬天的日子裡,在萬湖吃一整個下午長長的午餐。那個地方有一個玻璃屋頂,四周被樹木包圍著,依然散發著一種1920年代早已消失的柏林氛圍。」(摘自大衛.鮑伊雜誌訪談)
❖鮑伊的柏林繆思❖
他經常參觀柏林圍牆兩側的藝術館,但他最喜歡的是位於柏林郊區達勒姆(Dahlem)的「橋社」博物館,該博物館專門收藏一次大戰前在柏林和德勒斯登(Dresden)的一批藝術家的作品……他們的作品和《低》第二面的向內轉折,有著明顯的哲學聯繫,也就是把風景作為情感的概念。「這是一種藝術形式,它並非透過事件,而是透過情緒來反映生活,」鮑伊在2001年說,「這就是我覺得我的作品要走的方向。」
熱血推薦
小樹(StreetVoice 音樂頻道總監)
四分衛阿山
回聲樂團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林查拉(造次映畫總監)
阿凱(1976樂團主唱)
馬世芳(廣播人、作家)
馬欣(作家)
張鐵志(搖滾作家)
梁浩軒(策展人)
陳珊妮(音樂創作人)
陳德政(作家)
楊久穎(譯者、文字工作者)
廖偉棠(詩人、評論人)
熊一蘋(作家)
(按姓名筆劃排序)
狂推分享
就麻瓜角度,這本書簡直是奇幻文學。對學習搖滾的樂迷而言,這紀錄根本是打通任督二脈的寶典。——小樹(StreetVoice 音樂頻道總監)
千萬不要以為這本書只是綜合維基百科或Google查得到的「大衛.鮑伊」生平事蹟和樂評資訊,這樣其實不夠硬派,也滿足不了狂愛他的樂迷。本書聚焦從一張經典專輯切入,重探每首歌的創作脈絡、合作互動乃至錄音細節,彷彿要把讀者偷渡至那些靈感飛馳的神祕現場、甚至是鮑伊自我重整的身心歷程。由此獨特路徑,重新理解這位偉大藝術家,翻開的每一頁都是玄妙宇宙風景;重聽的每個音符,也有了不同維度持續迴盪的聲響。——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大衛.鮑伊和大師布萊恩.伊諾在柏林圍牆邊的錄音室做出了「柏林三部曲」,是他藝術生命的又一次大轉彎。有人說:大衛.鮑伊就在這裡創造了搖滾的未來。感謝上蒼讓他活到了69歲,而且直到生命的終點,仍然處在創作的顛峰──這實在是地球人的福氣。——馬世芳(廣播人、作家)
大衛鮑伊不只是音樂巨人,更是流行史上開創性的代表。他成為不滅的符號,且因其「無法被定義」而成為跨時代的精神指引。從他開始,音樂、時尚、文化、性別都開闢了疆界。無論他的外星化身「齊格.星塵」、「瘦白公爵」到「大衛鮑伊」都是他所創造的藝術品。一生如華麗但危險的行動藝術,解鎖了世人的盲點,作品也不斷在「自我革命」。此書關乎他人生與創作的轉捩點,更關乎人類流行史。他與其音樂如在「星空」回望地球,是個體的寂寞,也是對迷失群體的呼喚。——馬欣(作家)
大衛.鮑伊是通往外星世界的指路人,是讓所有怪胎感到不孤單的英雄,不斷自我創造的神祕之獸,是二十世紀到我們這時代流行文化最具顛覆秀的創造者。——張鐵志(搖滾作家,著有《未來還沒被書寫:搖滾樂及其所創造的》)
我「見過」大衛.鮑伊兩次。一次是倫敦之行,來到了《齊格星塵》專輯封面的拍攝之地,站在Ward's Heddon Street studio外,見到那位starman站在遙遠的天際。一次是東京行,由V&A策展的《David Bowie Is》,見到湯姆少校(Major Tom)漂浮在外太空,臉龐掛上閃電符號的鮑伊,呼喊著~~呼喊著。這是第三次,我又「見過」大衛鮑伊了,在讀完本書之後,見證那神奇的藝術家。——梁浩軒(策展人)
一如鮑伊在專輯裡唱著的:「我住遍了全世界,我離開了每一個地方。」《低》是他生涯最重要的一次過場,也是那趟柏林旅程的負片——只有出發和到達,沒有途中。再沒有誰能和鮑伊一樣,用一張如此美麗的專輯,創造出如此陰鬱的內在宇宙,就像巔峰過後的感覺,一切都在倒退,一切都在下沉。——陳德政(作家)
透過本書,我們能從中看到大衛.鮑伊在自律/自毀之中的擺盪,在創作上的有所為與有所不為,以及那種在飽受壓力(包括離婚官司、精神狀態不穩定等等)的掙扎之下,冷冽疏離又內省低調的電子聲響背後的炙熱靈魂。——楊久穎(譯者、文字工作者)
有那麼多個大衛.·鮑伊,以至於他被稱爲「搖滾變色龍」,事實上角色分裂是西方詩歌傳統,分身有助於左右手互博、然後認識自己。他如此演繹的那一個我行我素的「大衛.鮑伊」,鼓勵了多少感覺與所謂主流社會格格不入的人去成爲自己,音樂和美學趣味、性傾向、生活價值觀等等都不應成爲被他人否定或自我否定的理由,他只是在做大衛.鮑伊,無意間卻成爲了一把傘。——廖偉棠(詩人、評論人)
佳評如潮
資深搖滾樂迷絕非專輯封面封底說明文字就能滿足,這套書正是及時雨。——《滾石雜誌》
這套書是為了那些瘋狂的收藏者而出版:他們欣賞那些獨特的設計及創意,還有任何讓你的房間看起來很酷的酷東西。我們愛死這套書了。——Vice雜誌
才華洋溢,每本都是真愛。——NME雜誌
想把某張專輯做到無所不知嗎?來試試這套書。——Pitchfork雜誌
大衛.鮑伊的專輯《低》發行於1977年,可謂是這位歌手/演員/音樂家/偶像的靈思巔峰,但這張唱片仍然無法引起應有的注意。雨果.威爾肯這本書可望結束這種長期被忽視的狀況……本書將吸引鮑伊的歌迷,以及那些尋找一位著名藝術家的失落珍寶、對音樂好奇的人。對於那些永無止境辯論著究竟是誰影響誰的搖滾歷史學家,或是那些僅是想知道歌曲背後的故事的人來說,本書都極具吸引力。崇拜者將急於重新發現被遺忘的最愛……引人入勝又充滿魅力的分析。《低》堪稱是鮑伊的創作巔峰,而雨果.威爾肯的書,將成為深入了解這張專輯、極具價值的良伴。——強力塑膠出版社(Drastic Plastic Press)
讀者盛讚
《低》是大衛.鮑伊發行專輯中,我最喜歡的一張。關於這位善變音樂家發展的特定重要時期,威爾肯這本著作雖然內容並不厚重,但比許多(實際上是所有)重量大書更具衝擊力。這本書充滿了關於鮑伊在「瘦白公爵」時期陷入毒癮的訊息,以及他在柏林奇蹟般地康復和重新定義自我的詳細描述。文筆豐富又不致過度放縱。高度推薦。——讀者喬伊.赫希
我等這本書很久了,沒有失望。書寫鮑伊的相關作品,始終是一項艱鉅任務。作者真的為這本書費盡心思,從文學因緣的引用起源、大量的採訪資料爬梳等,構成了這本非凡的傑作。——讀者約茲
《低》是鮑伊最好且最獨特的專輯之一。在本書中,作者詳細介紹了專輯的錄音細節,並探討每一首歌曲的故事。他還探索了專輯的前期準備工作,從鮑伊的上一張專輯開始,甚至也介紹到了鮑伊與伊吉.帕普合作的唱片。在有限的頁數裡充滿了豐沛的資訊,文筆卻清晰易懂。強烈推薦。——讀者邁克.阿沃利奧
這可能是我讀過的對鮑伊作品最好、最詳細的分析,我懇請作者考慮繼續書寫柏林三部曲的另外兩張專輯。——讀者巴克利
這本書為這類書籍設下了標準,應該成為同系列的寫作模式。從鮑伊在職業生涯中的背景開始,詳細描述了早期的創作過程,記錄鮑伊如何與伊吉.帕普合作並激盪火花,以及前期的創意工作伙伴,製作人的加入,直到前往柏林完成混音。作者並沒有對歌曲進行過多的樂理描述,也絕不訴諸任何枯燥如「在歌曲的2分37秒有一段合唱,掩蓋了節奏的音調」這類型的文本——很多這類書常見的內容。相反的,作者專注於藝術家創作歌曲時的生活,以及如何影響和塑造這個過程。他描述了具有創造性的決策過程及概念性想法,整個過程中對周圍的氣氛亦進行大量描述。你會感覺自己彷彿就在現場。對於喜歡這張專輯的人來說,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體驗。——讀者杜安
我對這個類型的書有些期望:對專輯製作方式的描述要詳細卻不過度瑣碎;對音樂本身的分析詳盡卻不過分;彷彿像在閱讀藝術家的傳記,至少要讓人足以了解專輯的出發源頭。這本書應有盡有。整本書只談一張專輯,很難從頭到尾都引人入勝,但這本書卻成功做到了。亮點包括:對鮑伊在製作這張專輯時,精神狀態的準確描述(這個描述很大程度上解釋了專輯的獨特情緒)。書中也解釋了專輯的影響力何在,甚至是一一逐曲目的逐軌分析:而且毫不冗長也不會淪於無趣(當然,除了忠實粉絲外,或許任何人都沒有太大興趣)。這是對一張精彩專輯的全書分析。如果你是鮑伊的鐵粉,或許很多片段讀來讓你感到熟悉;如果你喜歡這張專輯卻對幕後花絮及歷史一無所知,那麼這是必讀之書。——讀者威廉.康比
——《低》,大衛.鮑伊
|鮑伊告別華麗時期,開啟搖滾新頁經典之作|
台灣首本剖析大衛.鮑伊音樂創作轉型風格樂評專書
探索創作心靈,重回柏林三部曲現場,搖滾變色龍的蛻變起點
★陳德政精彩深度導讀★楊久穎執筆翻譯
★特別收錄馬世芳專文解析鮑伊舞臺人格
●台灣版獨家收錄大衛.鮑伊柏林時期珍貴剪影●
●亞馬遜讀者4.7星高分評價,鐵粉必收專書!
●鮑伊關鍵樂風轉捩點●滾石雜誌500大專輯●影響啟迪無數後龐克搖滾樂隊
|本書看點|
★從幕前到幕後最完整的全面記錄
★奠定音樂生涯高峰轉型期的代表作深度爬梳
★與美國搖滾巨星伊吉.帕普的精彩交鋒
二〇一六年,傳奇搖滾巨星大衛.鮑伊從人生舞臺謝幕登出,告別地球,全球樂迷同聲哀悼。鮑伊留下無數經典代表作,身分角色悠遊在外星人、迷宮魔王、湯姆少校、瘦白公爵等各種表演人格,勇於挑戰打破各種框架,百變形象深入人心,更以獨特的個人形象及開創性的音樂風格,影響許多世代。鮑伊過世當天,德國外交部甚至發推特感謝:「再見了,大衛.鮑伊,你現在也成了英雄,謝謝你幫助扳倒柏林圍牆。」
有別於一般音樂的樂評書或是明星傳記的角度,本書從大衛.鮑伊人生最關鍵的轉型時期,也是他走入柏林的起點——《低》切入。這張專輯與《「英雄」》《房客》被譽為柏林三部曲,《「英雄」》的專輯同名曲被認為是冷戰時期東西德的地下國歌,而首部曲《低》正是他的樂風轉捩點。在本書中,作者雨果.威爾肯從大衛.鮑伊的音樂風格、創作源起及背景等脈絡細細爬梳,勾勒出他在柏林的轉變歷程。
柏林影響與樂風轉變
鮑伊出道發行數張專輯獲得巨大成功,生活在家族精神分裂症病史的陰影下,過度壓力卻讓他迷失自我,陷入毒癮。在此時,他選擇前往柏林,決心戒毒,卻沒想到此城不僅成為身心逃逸及喘息的出口,更成為靈思激盪的來源。鮑伊迷戀當時冷戰時期的獨特氛圍,當地的博物館及夜店酒吧都留下他的足跡。結合對德國藝術的愛好及當代德國音樂等各種影響,鮑伊打造出全新的音樂作品,自此開啟了個人及時代的新頁。
冷戰時期的柏林如何影響鮑伊的身心狀態及創作?他如何在與毒癮奮鬥的同時創造新的樂風?與好友伊吉.帕普激盪出何種火花?雨果.威爾肯在書中透過多方訪談資料,重現了鮑伊瘋狂嚴謹等各種面向。例如他不敢居住在鬧鬼的城堡房間、工作時會利用閒暇與伙伴們去黑森林及萬湖散心、在柏林圍牆旁的工作室錄音等景況。書中對鮑伊和多位音樂人如布萊恩.伊諾等的交往合作記錄,彷彿還原現場,活靈活現,如同紀錄片般迷人。
樂評書的寫作標準
全書也針對曲目逐一剖析,包括歌詞的典故源起、與音樂圈往來等幕後花絮,不僅讓讀者對鮑伊的心理狀態及創作風格有更多理解,也能滿足粉絲對鮑伊柏林生活的好奇。雨果.威爾肯對鮑伊的創作考究鉅細靡遺,有讀者形容,「這本書為這類書籍設下了標準,應該成為同系列的寫作模式」。透過本書,我們也將展開一場紙上行旅,共同體驗搖滾巨星的蛻變。
|重點摘錄|
❖伊吉.帕普和大衛.鮑伊的情誼❖
「《低》是在《白痴》之後錄製的,但《低》卻先發行了。大衛不想讓人們認為他的靈感來自伊吉的專輯,但事實都是一樣的。甚至有一些為伊吉錄製的曲目,最後卻收錄到了《低》。」——錄音師羅宏.希柏
「樂團和鮑伊會離開錄音室去睡覺,但我不會。我工作是為了要在第二天比他們快一步……看吧,鮑伊是個快人一步的傢伙。思維敏捷,行動迅速,非常活躍、敏銳的一個人。我意識到我必須比他更快,否則,那會變成誰的專輯?」——歌手伊吉.帕普
❖柏林圍牆旁的錄音室❖
錄音室距離柏林圍牆只有二、三十公尺。「從主室裡,我們可以看到柏林圍牆,也可以看到圍牆的另一邊,越過鐵絲網,看到紅衛兵的炮塔……他們有巨大的望遠鏡,他們會看向主控室,看著我們工作,因為他們和其他人一樣喜歡追星。有一天,我們問工程師,整天被警衛盯著看,會不會覺得不舒服;他們很容易就能從東邊對我們開槍,就是那麼近,如果望遠瞄準器夠好的話,他們便可以射中我們。他說,過一陣子就會習慣了,然後轉過身來,拿了一盞頂燈對著衛兵,伸出舌頭跳上跳下地騷擾他們。我和大衛馬上躲到錄音台下面。『別這樣』,我們說,因為我們快嚇死了!」——唱片製作人托尼.維斯康蒂
❖大衛.鮑伊的柏林生活❖
鮑伊不再把頭髮染成橘色,還留起了小鬍子,並開始穿上工人的連身工作服作為一種偽裝,儘管在柏林的樂趣之一就是沒什麼人會打擾他。他很快就養成習慣,在床上躺到下午,然後喝著咖啡、柳橙汁配香菸當早午餐,接著走到錄音室,並經常在那裡徹夜工作。當時,他也沉迷於日間的娛樂,包括在咖啡館閒晃,並與伊吉和可可一起騎著自行車,在開闊的城市裡繞來繞去。「我幾乎無法表達我在那裡體驗到的自由感,有些時候,我們三個人會跳上汽車,像瘋了一樣開車穿過東德,然後駛入黑森林,在任何一個吸引我們目光的小村莊停下來。這樣一走就是好幾天。又或者,我們會在冬天的日子裡,在萬湖吃一整個下午長長的午餐。那個地方有一個玻璃屋頂,四周被樹木包圍著,依然散發著一種1920年代早已消失的柏林氛圍。」(摘自大衛.鮑伊雜誌訪談)
❖鮑伊的柏林繆思❖
他經常參觀柏林圍牆兩側的藝術館,但他最喜歡的是位於柏林郊區達勒姆(Dahlem)的「橋社」博物館,該博物館專門收藏一次大戰前在柏林和德勒斯登(Dresden)的一批藝術家的作品……他們的作品和《低》第二面的向內轉折,有著明顯的哲學聯繫,也就是把風景作為情感的概念。「這是一種藝術形式,它並非透過事件,而是透過情緒來反映生活,」鮑伊在2001年說,「這就是我覺得我的作品要走的方向。」
熱血推薦
小樹(StreetVoice 音樂頻道總監)
四分衛阿山
回聲樂團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林查拉(造次映畫總監)
阿凱(1976樂團主唱)
馬世芳(廣播人、作家)
馬欣(作家)
張鐵志(搖滾作家)
梁浩軒(策展人)
陳珊妮(音樂創作人)
陳德政(作家)
楊久穎(譯者、文字工作者)
廖偉棠(詩人、評論人)
熊一蘋(作家)
(按姓名筆劃排序)
狂推分享
就麻瓜角度,這本書簡直是奇幻文學。對學習搖滾的樂迷而言,這紀錄根本是打通任督二脈的寶典。——小樹(StreetVoice 音樂頻道總監)
千萬不要以為這本書只是綜合維基百科或Google查得到的「大衛.鮑伊」生平事蹟和樂評資訊,這樣其實不夠硬派,也滿足不了狂愛他的樂迷。本書聚焦從一張經典專輯切入,重探每首歌的創作脈絡、合作互動乃至錄音細節,彷彿要把讀者偷渡至那些靈感飛馳的神祕現場、甚至是鮑伊自我重整的身心歷程。由此獨特路徑,重新理解這位偉大藝術家,翻開的每一頁都是玄妙宇宙風景;重聽的每個音符,也有了不同維度持續迴盪的聲響。——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大衛.鮑伊和大師布萊恩.伊諾在柏林圍牆邊的錄音室做出了「柏林三部曲」,是他藝術生命的又一次大轉彎。有人說:大衛.鮑伊就在這裡創造了搖滾的未來。感謝上蒼讓他活到了69歲,而且直到生命的終點,仍然處在創作的顛峰──這實在是地球人的福氣。——馬世芳(廣播人、作家)
大衛鮑伊不只是音樂巨人,更是流行史上開創性的代表。他成為不滅的符號,且因其「無法被定義」而成為跨時代的精神指引。從他開始,音樂、時尚、文化、性別都開闢了疆界。無論他的外星化身「齊格.星塵」、「瘦白公爵」到「大衛鮑伊」都是他所創造的藝術品。一生如華麗但危險的行動藝術,解鎖了世人的盲點,作品也不斷在「自我革命」。此書關乎他人生與創作的轉捩點,更關乎人類流行史。他與其音樂如在「星空」回望地球,是個體的寂寞,也是對迷失群體的呼喚。——馬欣(作家)
大衛.鮑伊是通往外星世界的指路人,是讓所有怪胎感到不孤單的英雄,不斷自我創造的神祕之獸,是二十世紀到我們這時代流行文化最具顛覆秀的創造者。——張鐵志(搖滾作家,著有《未來還沒被書寫:搖滾樂及其所創造的》)
我「見過」大衛.鮑伊兩次。一次是倫敦之行,來到了《齊格星塵》專輯封面的拍攝之地,站在Ward's Heddon Street studio外,見到那位starman站在遙遠的天際。一次是東京行,由V&A策展的《David Bowie Is》,見到湯姆少校(Major Tom)漂浮在外太空,臉龐掛上閃電符號的鮑伊,呼喊著~~呼喊著。這是第三次,我又「見過」大衛鮑伊了,在讀完本書之後,見證那神奇的藝術家。——梁浩軒(策展人)
一如鮑伊在專輯裡唱著的:「我住遍了全世界,我離開了每一個地方。」《低》是他生涯最重要的一次過場,也是那趟柏林旅程的負片——只有出發和到達,沒有途中。再沒有誰能和鮑伊一樣,用一張如此美麗的專輯,創造出如此陰鬱的內在宇宙,就像巔峰過後的感覺,一切都在倒退,一切都在下沉。——陳德政(作家)
透過本書,我們能從中看到大衛.鮑伊在自律/自毀之中的擺盪,在創作上的有所為與有所不為,以及那種在飽受壓力(包括離婚官司、精神狀態不穩定等等)的掙扎之下,冷冽疏離又內省低調的電子聲響背後的炙熱靈魂。——楊久穎(譯者、文字工作者)
有那麼多個大衛.·鮑伊,以至於他被稱爲「搖滾變色龍」,事實上角色分裂是西方詩歌傳統,分身有助於左右手互博、然後認識自己。他如此演繹的那一個我行我素的「大衛.鮑伊」,鼓勵了多少感覺與所謂主流社會格格不入的人去成爲自己,音樂和美學趣味、性傾向、生活價值觀等等都不應成爲被他人否定或自我否定的理由,他只是在做大衛.鮑伊,無意間卻成爲了一把傘。——廖偉棠(詩人、評論人)
佳評如潮
資深搖滾樂迷絕非專輯封面封底說明文字就能滿足,這套書正是及時雨。——《滾石雜誌》
這套書是為了那些瘋狂的收藏者而出版:他們欣賞那些獨特的設計及創意,還有任何讓你的房間看起來很酷的酷東西。我們愛死這套書了。——Vice雜誌
才華洋溢,每本都是真愛。——NME雜誌
想把某張專輯做到無所不知嗎?來試試這套書。——Pitchfork雜誌
大衛.鮑伊的專輯《低》發行於1977年,可謂是這位歌手/演員/音樂家/偶像的靈思巔峰,但這張唱片仍然無法引起應有的注意。雨果.威爾肯這本書可望結束這種長期被忽視的狀況……本書將吸引鮑伊的歌迷,以及那些尋找一位著名藝術家的失落珍寶、對音樂好奇的人。對於那些永無止境辯論著究竟是誰影響誰的搖滾歷史學家,或是那些僅是想知道歌曲背後的故事的人來說,本書都極具吸引力。崇拜者將急於重新發現被遺忘的最愛……引人入勝又充滿魅力的分析。《低》堪稱是鮑伊的創作巔峰,而雨果.威爾肯的書,將成為深入了解這張專輯、極具價值的良伴。——強力塑膠出版社(Drastic Plastic Press)
讀者盛讚
《低》是大衛.鮑伊發行專輯中,我最喜歡的一張。關於這位善變音樂家發展的特定重要時期,威爾肯這本著作雖然內容並不厚重,但比許多(實際上是所有)重量大書更具衝擊力。這本書充滿了關於鮑伊在「瘦白公爵」時期陷入毒癮的訊息,以及他在柏林奇蹟般地康復和重新定義自我的詳細描述。文筆豐富又不致過度放縱。高度推薦。——讀者喬伊.赫希
我等這本書很久了,沒有失望。書寫鮑伊的相關作品,始終是一項艱鉅任務。作者真的為這本書費盡心思,從文學因緣的引用起源、大量的採訪資料爬梳等,構成了這本非凡的傑作。——讀者約茲
《低》是鮑伊最好且最獨特的專輯之一。在本書中,作者詳細介紹了專輯的錄音細節,並探討每一首歌曲的故事。他還探索了專輯的前期準備工作,從鮑伊的上一張專輯開始,甚至也介紹到了鮑伊與伊吉.帕普合作的唱片。在有限的頁數裡充滿了豐沛的資訊,文筆卻清晰易懂。強烈推薦。——讀者邁克.阿沃利奧
這可能是我讀過的對鮑伊作品最好、最詳細的分析,我懇請作者考慮繼續書寫柏林三部曲的另外兩張專輯。——讀者巴克利
這本書為這類書籍設下了標準,應該成為同系列的寫作模式。從鮑伊在職業生涯中的背景開始,詳細描述了早期的創作過程,記錄鮑伊如何與伊吉.帕普合作並激盪火花,以及前期的創意工作伙伴,製作人的加入,直到前往柏林完成混音。作者並沒有對歌曲進行過多的樂理描述,也絕不訴諸任何枯燥如「在歌曲的2分37秒有一段合唱,掩蓋了節奏的音調」這類型的文本——很多這類書常見的內容。相反的,作者專注於藝術家創作歌曲時的生活,以及如何影響和塑造這個過程。他描述了具有創造性的決策過程及概念性想法,整個過程中對周圍的氣氛亦進行大量描述。你會感覺自己彷彿就在現場。對於喜歡這張專輯的人來說,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體驗。——讀者杜安
我對這個類型的書有些期望:對專輯製作方式的描述要詳細卻不過度瑣碎;對音樂本身的分析詳盡卻不過分;彷彿像在閱讀藝術家的傳記,至少要讓人足以了解專輯的出發源頭。這本書應有盡有。整本書只談一張專輯,很難從頭到尾都引人入勝,但這本書卻成功做到了。亮點包括:對鮑伊在製作這張專輯時,精神狀態的準確描述(這個描述很大程度上解釋了專輯的獨特情緒)。書中也解釋了專輯的影響力何在,甚至是一一逐曲目的逐軌分析:而且毫不冗長也不會淪於無趣(當然,除了忠實粉絲外,或許任何人都沒有太大興趣)。這是對一張精彩專輯的全書分析。如果你是鮑伊的鐵粉,或許很多片段讀來讓你感到熟悉;如果你喜歡這張專輯卻對幕後花絮及歷史一無所知,那麼這是必讀之書。——讀者威廉.康比
双峰:与火同行 (1992) [电影] TMDB IMDb Eggplant.place 豆瓣
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e
7.9 (158 个评分)
导演:
大卫·林奇
演员:
雪莉·李
/
雷·怀斯
…
其它标题:
Fuoco cammina con me
/
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e
…
《双峰》电视剧 前篇,强烈建议先观看二季电视剧。
Laura在双峰镇上是高中里的优秀学生。夜里她会变成一个可卡因瘾君子和性狂乱者,她去色情酒吧卖淫以换取买毒品的钱。她的父亲Leland加速了她的毁灭,在Laura小时候父亲就变身为Bob骚扰她。但当Laura意识到自己正在把最好的朋友Donna引向同一条不平的道路时,良 心受到冲击。Laura去参加一个在废弃的火车车箱内的性乱聚会时Leland跟踪在后。Leland为强烈的占有欲所驱使,最终给Laura和她的朋友带来了悲剧性的结果。
Laura在双峰镇上是高中里的优秀学生。夜里她会变成一个可卡因瘾君子和性狂乱者,她去色情酒吧卖淫以换取买毒品的钱。她的父亲Leland加速了她的毁灭,在Laura小时候父亲就变身为Bob骚扰她。但当Laura意识到自己正在把最好的朋友Donna引向同一条不平的道路时,良 心受到冲击。Laura去参加一个在废弃的火车车箱内的性乱聚会时Leland跟踪在后。Leland为强烈的占有欲所驱使,最终给Laura和她的朋友带来了悲剧性的结果。
月球时代白日梦 (2022) [电影] 豆瓣 TMDB
Moonage Daydream
7.9 (51 个评分)
导演:
布莱特·摩根
演员:
大卫·鲍伊
/
米克·容森
…
其它标题:
Moonage Daydream
/
月光白日梦
…
A cinematic odyssey exploring David Bowie’s creative and musical journey.
From visionary filmmaker Brett Morgen and sanctioned by the Bowie estate.
Five years in the making and featuring never-before-seen footage, experience it in theaters and IMAX this Fall.
From visionary filmmaker Brett Morgen and sanctioned by the Bowie estate.
Five years in the making and featuring never-before-seen footage, experience it in theaters and IMAX this Fall.
双峰:遗失的碎片 (2014) [电影] 豆瓣 TMDB
Twin Peaks: The Missing Pieces
7.7 (50 个评分)
导演:
大卫·林奇
演员:
克里斯·艾塞克
/
基弗·萨瑟兰
…
其它标题:
Twin Peaks: The Missing Pieces
/
迷离劫:失落的碎片(港)
Twin Peaks before Twin Peaks (1990) and at the same time not always and entirely in the same place as 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e (1992). A feature film which presents deleted scenes from 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e (1992) assembled together for the first time in an untold portion of the story's prequel.
魔幻迷宫 (1986) [电影] 豆瓣 TMDB
Labyrinth
7.0 (44 个评分)
导演:
吉姆·亨森
演员:
大卫·鲍伊
/
詹妮弗·康纳利
…
其它标题:
라비린스
/
ラビリンス/魔王の迷宮
…
虽然萨拉(詹妮弗·康纳利 Jennifer Connelly 饰)自己就是个孩子,但她依旧得担负起照顾弟弟托比(托比·弗劳德 Toby Froud 饰)的责任,无奈托比是个不听话的小孩,在他无休止的哭闹中,萨拉很快就丧失了全部的耐心。 萨拉所读的童话故事里有一个可以实现人们愿望的小妖精国王,萨拉赌气地向他许愿,希望他能够带走烦人的弟弟,没想到愿望成真,小妖精国王贾斯(大卫·鲍伊 David Bowie 饰)出现在了萨拉的面前并掠走了托比。贾斯告诉萨拉若想救回弟弟,萨拉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穿越一座巨大而复杂的迷宫,若失败了,托比将永远呆在妖精的世界里再也回不了家。为了弥补自己所犯下的过错,勇敢的萨拉毅然踏上了冒险的旅途。
David Bowie Is Happening Now (2013) [电影] 豆瓣
8.4 (5 个评分)
导演:
哈密什·汉密尔顿
/
Katy Mullan
演员:
大卫·鲍伊
/
Vicky Broackes
…
David Bowie Is presents the first retrospective of the extraordinary career of David Bowie—one of the most pioneering and influential performers of our time. More than 400 objects, most from the David Bowie Archive—including handwritten lyrics, original costumes, photography, set designs, album artwork, and rare performance material from the past five decades—are brought together for the first time.
Bowie’s work has both influenced and been influenced by wider movements in art, design, theater,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 and the exhibition subsequently focuses on his creative processes, shifting style, and collaborative work with diverse designers in the fields of fashion, sound, graphics, theater, and film. Multimedia installations incorporating advanced sound technology produced by Sennheiser, original animations, continuous audio accompaniment, and video installations immerse visitors in the sights and sounds of Bowie’s artistic life.
Bowie’s work has both influenced and been influenced by wider movements in art, design, theater,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 and the exhibition subsequently focuses on his creative processes, shifting style, and collaborative work with diverse designers in the fields of fashion, sound, graphics, theater, and film. Multimedia installations incorporating advanced sound technology produced by Sennheiser, original animations, continuous audio accompaniment, and video installations immerse visitors in the sights and sounds of Bowie’s artistic life.
十二宫 (2007) [电影] TMDB 豆瓣 Min reol
Zodiac
7.6 (708 个评分)
导演:
大卫·芬奇
演员:
杰克·吉伦哈尔
/
马克·鲁弗洛
…
其它标题:
Zodiac
/
索命黄道带(台)
…
二十世纪70年代,旧金山出现了一个自称“十二宫”的杀人狂,杀人后,向媒体寄一封信,留下密码、线索,向警方挑衅,多次的阴差阳错使案件陷入僵局,警方渐渐束手无策。连环杀人案件也引起了《旧金山纪事报》的记者罗伯特(杰克•格兰恩哈尔 饰)和保罗(小罗伯特•唐尼 饰)的注意,他们在警察大卫(马克•普法洛 饰)的帮助下,开始调查这一系列的连环凶杀案件,在和“十二宫”杀手斗志斗勇的同时,他们个人的生活也面临了极大的挑战。
死神来了4 (2009) [电影] 豆瓣 TMDB
The Final Destination
5.9 (303 个评分)
导演:
大卫·R·艾里斯
演员:
鲍比·坎波
/
珊特尔·范圣滕
…
其它标题:
The Final Destination
/
死神4来了(港)
…
尼克(鲍比•坎波 Bobby Campo 饰)携女友洛丽(珊特尔•范圣藤 Shantel VanSanten 饰)和朋友亨特(尼克•扎诺 Nick Zano 饰)及女友简妮(海莉•魏波)到赛车场观看赛车表演,尼克突然预见某辆赛车将发生事故冲向人群,部分看台坍塌,他与朋友全部丧生。惊慌失措的尼克强迫朋友随他离开赛场,并惊动了保安乔治(麦凯尔泰•威廉逊 Mykelti Williamson)及其他四位观众。逃过死神的尼克发现幸存者们纷纷在稀奇古怪的事故中丧命,而自己竟能预见死亡原因。恐惧中尼克和洛丽求助于乔治,试图打破怪圈对抗死神,然而努力真会见效,宿命真能改变吗?
本片是《死神来了》系列的首部3D版本。
本片是《死神来了》系列的首部3D版本。
进化危机 (2001) [电影] TMDB 豆瓣 Min reol
Evolution
6.5 (68 个评分)
导演:
伊万·雷特曼
演员:
大卫·杜楚尼
/
朱丽安·摩尔
…
其它标题:
에볼루션
/
エボリューション
…
一颗陨石坠落到亚利桑那州的荒漠中,在它撞击形成的溶洞内,一个与世隔绝的奇异世界正飞速形成。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类鸟类到灵长类,外星生物已难以想象的速度高速进化,并开始影响人类的生存。
在大学任教的伊尔(David Duchovny 大卫•杜楚尼 饰)和同事兼好友哈里(Orlando Jones 奥兰多•琼斯 饰)最早发现了陨石所带来的外星生物痕迹,并意识到其高速进化背后的危险性。在隶属军方疾病控制中心的女官员艾丽森(Julianne Moore 朱丽安•摩尔 饰)的帮助下,他们偷偷搜集数据,寻找遏制外星生物入侵的办法……
在大学任教的伊尔(David Duchovny 大卫•杜楚尼 饰)和同事兼好友哈里(Orlando Jones 奥兰多•琼斯 饰)最早发现了陨石所带来的外星生物痕迹,并意识到其高速进化背后的危险性。在隶属军方疾病控制中心的女官员艾丽森(Julianne Moore 朱丽安•摩尔 饰)的帮助下,他们偷偷搜集数据,寻找遏制外星生物入侵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