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宏觀”
全部 | 书籍 (88) | 影视 (1)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图书] 豆瓣
Basic Economics : A Common Sense Guide to the Economy
8.4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马斯·索维尔 译者: 吴建新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8
经济学入门佳作,暌违多年,新版出来
长居美国亚马逊经济类榜首、美国国民经济学读本
掌握社会经济运行规律,人人都能看懂的经济学专业读物
◎ 编辑推荐
美国芝加哥学派著名经济学家、自由主义大师托马斯·索维尔自《美国种族简史》之后的又一本畅销经典;
美国亚马逊长居榜首的经济学 通识读物,美国公民学习经济学的入门佳 作;
并且,这是一本人人都能看懂的经济学专业读物。
◎ 内容简介
经济学一点也不复杂,也不难理解,困扰我们的是故作艰深的语言和拒人千里之外的形式。本书没有让人望而生畏公式图表,也没有难懂的术语,更没有枯燥的实证。托马斯·索维尔用最贴近日常生活的语言和案例,为我们讲解经济学博士都不一定能完全掌握的经济学思维方式,让所有人都能体验毫无障碍的阅读,并且在无形中学会经济学这一门专业知识体系和分析工具,让普通人不再受含糊的政治辞令和晦涩的经济学术语的迷惑,掌握经济社会的运转规律。
通过本书,我们将会了解价格、投资和国际贸易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也会对媒体、政治家、公知的言论保持警醒和怀疑,不再不加批判地用“穷人”和“富人”来区分不同的人群。我们还会对房租管制、贸易平衡、贫富差距、统计数据产生全新的认识。
◎ 媒体推荐
本书简洁明了……在过去30年的经济学家中,索维尔的确成就非凡。
——《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
本书不仅对于普通大众读者很有价值,而且对于律师、企业家、政治家、经济学家也都很有益处。
——《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Times)
真是太需要了……任何读过带有偏见、枯燥无味的经济学教科书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来纠正谬误。
——《克莱蒙特书评》(Claremont Review of Books)
◎ 名人推荐
本书是伪装成甜点的一道健康大餐,并且索维尔还在不断扩充,读者一定会为此庆幸。索维尔流畅的文笔、无懈可击的逻辑、渊博的知识和完美无瑕的经济学,无论对专业人士还是初学者都是一种享受。
——托马斯·黑兹利特(Thomas Hazlett),法律与经济学教授,乔治梅森大学信息经济项目主任
每一章都证明了为什么索维尔是美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如果想知道经济学是如何掌控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此多的事情,本书是必读书。
——亚瑟C.布鲁克斯(Arthur C.Brooks),美国企业研究院院长、《战争:自由企业与大政府之间的斗争将塑造美国未来》(The Battle:How the Fight Between Free Enterprise and Big Government Will Shape America’s Futur_e)作者
本书证明了索维尔教授能够让一个从未踏进经济学课堂的人理解经济学。这本书里有大量日常经济学问题的案例与详尽解释。
——沃尔特E.威廉姆斯(Walter E.Williams),乔治梅森大学特聘经济学教授
经济学的既定事实常使许多人大惑不解。索维尔以堪称典范的方式揭去了这些事实的神秘面纱,使它们变得直观,甚至显而易见。
——大卫·博阿兹(David Boaz),加图研究所高级副所长,《自由主义导论》(Libertarianism:A Primer)作者
分析与思考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8.6 (9 个评分) 作者: 黄奇帆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7
本书是黄奇帆教授在复旦大学所做的关于中国经济的讲座合集。本书共收录了12次讲座,根据主题分为“宏观调控”“基础货币”“资本市场”“房地产发展”“对外开放”“中美经贸”六个部分。除此之外,还收录了黄奇帆教授回顾他亲身参与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事件的4篇文章作为附录。
本书所谈的都是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以来的重点、热点问题,从现实出发,运用经济学理论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为推进新时期经济改革和扩大开放,提供了深入的思考。本书的研究方法高屋建瓴,采用“问题—结构—对策”的方法,面对各种问题时,先研究问题、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结构性的、体制性的、机制性的、制度性的短板,通过改变问题的联系方式、边界条件,使得问题朝着理想的方向和预期的目标转化。全书深入浅出,既有学理上的深刻性,又有丰富的例证,表述生动,保持了演讲的特色,富有吸引力,可读性强,无论是专业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都可以从中受益。
结构性改革 [图书] 豆瓣
8.4 (11 个评分) 作者: 黄奇帆 中信出版社 2020 - 6
恰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转型发展、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暴发等问题交相叠加,无不考验着我国面对复杂问题的智慧和勇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空前凸显。这本书从基础性、结构性、机制性、制度性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我国供给侧关键矛盾并对症下药。
全书一共七章。第一章详解如何紧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第二章聚焦去杠杆与金融风险防范;第三章解读新时代下我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之路;第四章讲述“数字化”如何重塑经济社会生态;第五章对房地产长效调控机制开出药方,并预判今后十年房地产行业六大趋势;第六章着眼于国有企业资本运作与地方政府营商环境改善;第七章阐释新局面、新特征下,我国对国际形势与中美关系的应对之道,深入剖析“双循环”新格局。
经济学原理 [图书] 豆瓣
9.0 (24 个评分) 作者: [美] N·格里高利·曼昆 译者: 梁小民 / 梁砾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4
《经济学原理(第5版):宏观经济学分册》是世界上最流行的经济学教材!其英文原版现已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美国600余所大学用作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材迄今为止它已被翻译成20种语言在全世界销售100多万册!《经济学原理(第5版):宏观经济学分册》前四版的中译本自1999年出版以来也一直是国内选用最多、最受欢迎的经济学教材!在继续保持条理清晰、易于理解的写作风格基础上,曼昆教授在第5版中对全书36章都做了精心修订;同时也更新了大部分“新闻摘录”和部分“案例研究”;此外,为帮助教师进行课堂设计和课堂讲解,本版还极大地丰富了教辅资源。
点击链接进入英文版: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点击链接进入:
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海报:
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 [图书] 豆瓣
9.4 (5 个评分) 作者: 徐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 - 2
本书由作者在北大国发院上课的讲稿整理而成。书中以问题为导向,既系统介绍了宏观经济理论,也给出了理解中国经济运行的完整框架。中国的经济结构失衡、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中国的债务问题、中国的金融乱象等鲜活经济现象在统一框架下得到了深度解释。
本书是一本中级宏观经济学教材,共分24讲,每讲对应一次授课,包括“通过GDP认识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增长的供给侧分解”、“经济中消费与储蓄的决定”、“中国的消费不足”等章节,既有宏观经济学理论,又结合中国现实经济问题。
本书以本科生能接受数学水平介绍了均衡宏观经济学,可以与高级宏观经济学的内容无缝衔接,因而是同学们进入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便捷进路。这本书也紧跟中国经济实践,对重要现实问题给出了解释,从而可以帮助实务工作者形成对中国经济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书中的内容也能为中国经济的研究者提供灵感。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 [图书] 豆瓣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作者: [英]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译者: 高鸿业 商务印书馆 1999 - 4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认为失业除了传统经济学认为的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外,还有一种非自愿失业,其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是批商品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由于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动,所以失业是因为总需求或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的结果。后者又是因为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和对货币的流动偏好三个心理因素的作用。消费需求不足是因消费倾向递减,使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投资需求不足是因为资本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前者是指投资利润率的下降,后者是指人们保留现金偏好。
因此,凯恩斯主张政府要想办法促进有效需求,办法是:增加工资以增加消费,采用累进税增加穷人收入,实行赤字预算与适度的通货膨胀政策。他认为,刺激投资比刺激消费更重要。它有乘数效应。在研究方法上,它将传统经济学的供给本身创造需求理论基础上的充分就业均衡看作是特例,而将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看作常态,由此构造能包容原有经济学在内的更具有一般性的理论。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 [图书] 豆瓣
8.5 (30 个评分) 作者: 吴晓波 中信出版社 2017 - 11
【编辑推荐】
知名财经作者吴晓波新作,畅销十年、销量超过两百万册的《激荡三十年》续篇,至此完成改革开放四十年企业史完整记录。
作为时代记录者,吴晓波有意识地从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伊始,记录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对我们影响至深的人物与事件,串成一部我们每个人的时代激荡史。而最新的这十年,无疑更壮观,也更扑朔迷离。
很多事情,在当时并未有很深很透的感受,回过头来再看,可能命运的轨迹就在那一刻无意中形成。这也是我们之所以应该回望历史的原因。
----------------------------------------------------------------------------------------------------------
“对于过往的十年,如果用一个词汇来形容,您的答案是什么?”当我将这个问题抛给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周其仁教授时,这位善于用简洁的表述把深刻的真相披露出来的教授,回答说:“水大鱼大!”
的确是水大鱼大。
急速扩容的经济规模和不断升级的消费能力,如同一个恣意泛滥的大水,它 在焦虑地寻找疆域的边界,而被猛烈冲击的部分,则同样焦虑地承受着衍变的压力和不适。它既体现在各社会阶层之间的冲突、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与妥协,同时,也体现在中国与美国、日本、欧盟,以及周遭邻国之间的政治及经济关系。
大水之中,必有大鱼。
在这十年当中,中国公司的体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世界500强的名单中,中国公司的数量从35家增加到了115家,其中,有四家进入到前十大的行列中。在互联网及电子消费类公司中,腾讯和阿里巴巴的市值分别增加了15倍和70倍,闯进全球前十大市值公司之列,在智能手机领域,有四家中国公司进入前六强,而在传统的冰箱、空调和电视机市场上,中国公司的产能均为全球第一。在排名前十大的全球房地产公司中,中国公司占到了7家。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前四大银行都是中国的。
中国的商业投资界发生了基础设施级别的巨变,以互联网为基础性平台的生态被视为新的世界,它以更高的效率和新的消费者互动关系,重构了商业的基本逻辑,在十年时间里,中国人的信息获取、社交、购物、日常服务以及金融支付等方式都发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改变。
因此,这个十年,是中国水大鱼大的十年,风云激荡的十年。这十年的变化,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更甚于之前的三十年。在这本《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之中,我们将跟随作者的笔触,再次经历这改变了每个人的十年。
渐行渐远的红利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9.6 (5 个评分) 作者: 彭文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 4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并行或先后释放出的人口红利、制度变革红利、全球化红利,都将并行或先后面临见顶回落的趋势,因循这些发展机遇时期形成的分析框架来思考未来的增长,难免会陷入惯性与定式,从而出现较大的偏差。本书力图建构适应“后红利时代”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相应地、分主题地分析中国宏观经济领域若干重要议题;最终,引领读者去探索中国经济新平衡的路径。
本书是作者结合自身长期的工作经验,特别是近距离、实际地观察、了解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写下的个人总结与思考。全书分为十个部分,开篇从宏观经济分析框架谈起,奠定了本书写作的学术规范基础,并为读者指出了理解中国宏观领域经济现象、发展规律的分析框架;第二章内容聚焦在中国的人口问题上,明确地指出了中国现今及未来的人口结构具备的宏观经济含义;从人口延伸开,第三章谈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长周期与短周期的区别及相互联系,为理清长期的结构性经济问题和短期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提供了思路;随后,作者探讨了经济结构的失衡与再平衡问题,为调整长期发展方式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中国货币发行信用、通胀难题以及房地产泡沫的探讨体现了本书着手解决当前宏观经济领域热点问题的意图,并由此阐发了作者观察后的独特思考;由此,作者介绍了人民币的再平衡之路以及中国城镇化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最后一章,作者总结了上述各个领域的发展问题及特色,提出了“中国新平衡——转型的政策路径”。
崩溃 [图书] 豆瓣
Collapse: 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
8.0 (8 个评分) 作者: [美] 贾雷德·戴蒙德 译者: 叶臻 / 江滢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9
2003年,沙尘暴从内蒙古横袭整个中国大陆。 2004年,南亚大海啸夺走22万条人命。 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侵袭美国新奥尔良引发世纪大迁徒。 21××年,地球村大崩溃? 为什么复活节岛人能竖起令人惊叹的巨石人像,却无法避免森林殆尽,物种灭绝的命运?为什么同样是生活在格陵兰岛上,中世纪的维京社会渐渐走向消亡,而当地的因纽特人却延存至今? 今天,一些人类社会也因面临类似的问题而生灵涂炭、家园残破,就像卢旺达和海地发生的悲剧;即使那风景如画、人间天堂般的美国蒙大拿州,也早已危机四伏。面对这一切,我们该如何抉择,才能避免自己走上崩溃之路? 《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为戴蒙德继《枪炮、病菌与钢铁》后的又一巨制,格局宏大、鞭辟入里,多有对文明悲剧的忧患之思,可谓是21世纪全人类的求生之书。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图书] 豆瓣
6.6 (7 个评分) 作者: 刘鹤(主编)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3 - 2
2010年起,中央财办启动“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课题,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和1929年大萧条的发生、演变和影响进行比较研究,期望以史为鉴,理解今天,展望未来。“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课题组邀请了人民银行、银监会、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家开发银行等单位参与研究。参与单位分别从国际政治经济、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微观机制等角度展开研究,完成了专题研究报告。中央财办进行了综合研究,完成了总报告《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研究成果已经在为中央决策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读中国经济 [图书] 豆瓣
中国经济专题
8.5 (8 个评分) 作者: 林毅夫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9
《解读中国经济》是在首版《中国经济专题》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新版结合最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新变化全面更新了相关数据和分析内容,并新增一篇关于“全球失衡、储备货币与全球治理”的附录。书中总结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改革活动的经验,提出了一个经济发展和转型的一般理论,并以此理论分析中国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各项成就,面临的主要经济、社会问题,探讨其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解读中国经济》的最大特色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实例,系统地回顾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与改革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重点阐述了自生能力理论和比较优势战略。
海报:
大衰退年代 [图书] 豆瓣
The Great Recession: The Other Half of Macroeconomics and the Fate of Globalization
作者: 辜朝明(Richard C.Koo) 译者: 杨培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9 - 5
《大衰退年代: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与全球化的宿命》呈现了宏观经济学的全新理论,为应对停滞挑战和困扰许多发达国家的收入不平等恶化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自2008年大衰退以来,绝大多数发达国家深陷停滞。为实现通货膨胀和增长目标,货币安排已经达到很高水平,然而,中央银行和政府不断重复着失败的政策和结果,公众有理由对当局和经济学家产生怀疑。
辜朝明,经济学界的著名思想领袖,资产负债表衰退概念的创造者,激发了关于当前债务的全球政策辩论。
《大衰退年代: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与全球化的宿命》介绍了具有洞见的新概念——被追赶经济体。这个概念表明,随着经济体进入不同的发展阶段,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已然发生变化。
《大衰退年代: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与全球化的宿命》还界定了当前发达国家面临的经济与政治困境的核心驱动因素,并为其在新全球环境下向前发展指明道路。
货币的教训 [图书]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周其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
中国的货币老虎越养越大。是货币总要出来购物,是老虎总要出来吃肉。既然人们对货币之虎冲入市场并抬升物价有很大的意见,那么在左拦右截之余,不妨考虑,究竟喂多大一块肉,才足以让这只货币老虎乖乖地呆在笼子里,不跑到街上来作乱?
——摘自《货币的教训》,“货币老虎越养越大”
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彭文生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6
过去40年在金融自由化、政府对私人财富隐性担保、宏观政策过度依赖信贷的大环境下,全球范围内金融的顺周期性成为驱动经济中期波动的重要力量,甚至带来了金融危机。有别于实体与金融相割裂的传统视角,本书在金融周期的分析框架下,聚焦信用和房地产相互促进的机制,联系金融和实体、总量和结构,提供一个从金融看宏观经济的全景式分析。
中国在经历第一个金融周期,上半场的繁荣已经持续了10年,房地产和信用(债务)过度扩张损害潜在增长率,扭曲经济结构,加剧贫富分化和环境污染,不可持续。央行加息(紧货币)、监管加强(紧信用)、结构改革包括税制调整,独立或合力作用,将触发金融周期拐点。下半场调整意味着房地产去泡沫、非政府部门去杠杆,经济增长在一段时间面临下行压力,但结构改善。寄希望于刺激增长和通胀去杠杆、家庭加杠杆扶持企业降杠杆、只减债务不减资产泡沫、汇率贬值消化高房价等都是不现实的。
进入金融周期下半场后,理想的宏观政策是“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但这是技术层面的调整,不改变金融的基本结构。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还需要深层次的变革:一是央行(财政)扩表增加货币投放,降低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支持财政大幅减税;二是回归某种形式的分业经营,存款归存款、投资归投资,区隔金融的公用事业和风险部分。
大衰退:宏观经济学的圣杯 [图书] 豆瓣
The Holy Grail of Macroeconomics: Lessons from Japan's Great Recession
作者: [美]辜朝明 译者: 喻海翔 东方出版社 2016
编辑推荐
辜朝明的理论不仅颠覆性地解析了美国大萧条和日本大衰退的根源,提出了“资产负债表衰退”的理论,更在全球喧嚣的救市声中提出了可能更加有效的解决之道,而对未来的经济,他也做出了极富智慧的预见。本书是解读经济衰退、金融危机的必读之书,众多经济学家提及经济衰退,必提及本书。
要更加深刻地理解全球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当下处境,建议各位读者仔细阅读辜朝明先生的这本著作。
内容简介
19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为何会那样严重和漫长?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一直都困惑着经济学家们的问题。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本•伯南克甚至将美国大萧条称之为依旧无法触及的“宏观经济学圣杯”。但是1990年至2005年的日本大衰退通过证明在传统对策明显失效的同时,一个处于后泡沫期的经济体将会陷入长期衰退,最终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决定性的线索。这本具有开拓性意义的著作不仅解明了美国大萧条与日本大衰退的根源,同时也为那些正在与后泡沫期经济衰退进行斗争的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建议。
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 [图书] 豆瓣
作者: 李斌 / 伍戈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4
《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是一本研究中国货币与宏观经济问题的书。作者在本书中使用多部门和结构主义的方法探讨了货币总量的来源以及货币供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问题。书中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信用货币创造机理及其与经济结构变化的关系。二是运用信用货币创造理论来分析存贷差等问题。三是离岸市场发展与货币创造的关系。四是潜在经济增速与货币需求问题。五是研究产出与通胀动态问题。六是有关货币供求与产出、通胀动态变化的研究。七是货币总量需求和货币化比率(M2/GDP)在不同经济体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和机理。八是货币与结构性通胀问题。通过作者这些科学的研究、规范而清晰的理论解释和实践分析,有助于读者更充分地理解我国经济中的很多重要的货币和宏观经济现象,深化对诸如货币“超发”问题、存贷差问题、人民币“走出去”以及货币政策的功能与定位等问题的认识。相信每个关注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的读者,阅读此书后都会有重要的启发和收获。作者李斌研究员和伍戈研究员长期在中央银行从事货币政策工作,具有较广的宏观经济视野和丰富的一线政策操作经验,逻辑思路也是他们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积累形成的。世界银行前任首席经济学家兼副行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林毅夫教授和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学部委员李扬教授亲自为《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作序,中国人民大学黄达教授对书给予了充分肯定,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李剑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席教授、副院长白重恩、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讲席教授许成钢联袂推荐本书。对于我们观察和理解经济转型期中国的宏观经济以及货币政策提供了一个窗口,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债务和魔鬼 [图书] 豆瓣
Between Debt and the Devil: Money, Credit and Fixing global Finance,2015
作者: 阿代尔·特纳勋爵 译者: 王胜邦 / 徐惊蛰 中信出版社 2016 - 4
《债务和魔鬼》挑战了当前经济学界和公共政策界的流行观点,即经济增长需要信贷增长,只要保持低而稳定的通胀,信贷扩张并不可怕,反而有利于经济和金融稳定。然而,事实证明,大多数信贷并非经济增长所需,相反,它们助推了房地产繁荣和萧条,导致金融危机以及危机后的债务积压和经济衰退。特纳解释了为什么要运用公共政策管理经济增长和信贷创造的配置,为什么需要将债务作为一种经济污染而对之征税。他还破除了印发货币会导致有害通胀的错误观念。为了摆脱过去政策失误造成的困境,有时需要将政府债务货币化,也即中央银行发行货币为财政赤字融资。
中国巨债 [图书]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刘海影 中信出版社 2014 - 10
过去20年,中国的超高速经济增长一直受到很多国家的艳羡,同时也令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立志效仿。中国宏观数据表现靓丽,为什么每个个人却感觉举步维艰?因为大量投资被浪费了。地方政府与国企软约束体制下,债务膨胀与产能过剩互为镜像上升,如癌细胞般蔓延,注定难以长期维持。现在,钟声已经响起。
本书认为,目前的中国经济隐藏了巨大的金融风险。体制性因素导致过多投资,过多投资导致过剩产能,过剩产能受到巨大的债务杠杆的支撑,但却难以长久持续。如果现有问题得不到本质解决,中国经济将迎来大变局时代。习惯了镀金时代的人们,该如何为即将到来的“后繁荣时代”做好准备?
这不是一本“中国崩溃论”和危言耸听式的书籍,本书的观点建立在对实际经济运行逻辑的严格的实证分析基础之上。通过对金融危机机制与中国近代历史的细致梳理,结合对中国现实经济运行的富有洞察力的分析,以逻辑的力量展示中国经济未来不得不然的规律性走势。
宇宙之旅 (1996) [电影] 豆瓣
Cosmic Voyage
8.2 (10 个评分) 导演: Bayley Silleck 演员: 摩根·弗里曼
其它标题: Cosmic Voyage / 时空之旅
The IMAX "Cosmic Voyage" film was made as a public service with sponsorship by the Smithsonian Air and Space museum. On DVD, borrowed from my local public library, it plays at just over 30 minutes with Morgan Freeman supplying a pleasing narrative. As one would expect from an IMAX film, the image quality is superb and the Dolby 5.1 sound track is very well done. Simulated cosmic explosions shake your walls! That is, if you have a good powered subwoofer in your system.
The film takes a very useful approach to examining the size of the universe, from tiny sub-atomic particles to the vastness of the whole universe. (Fortunately, when God created the Universe he had dispatched a few angels with video cameras at different vantage points so we get to see actual footage from several billion years ago.) The film starts in Venice, where the discovery of the telescope originated, and uses a one-meter hoop as a reference point, then gradually goes larger by powers of 10, e.g. 10 meters, 100, 1000, etc until we can see the whole universe. Then it takes the opposite journey, going smaller by powers of 10 until be see inside sub-atomic particles.
The story is well-woven with beautiful effects created especially for this film. It is entertaining and educational at the same time. All of "oldsters" can enjoy it for the scientific history we are already familiar with, and all the "youngsters" can enjoy it for the educational supplement it provides. Overall a masterful film.
Any numerical "rating" of "Cosmic Voyage" is meaningless. If one is looking for a superb film about our universe and modern theories of its formation, this one is hard to beat. Kudos to IMAX and to the Air and Space Museum.
肉眼只能看见穹苍一角。凝视夜空,但见繁星点点,偶尔一颗流星划破夜空,但你可曾看见恒星死亡前的最后爆发?瞪视双手,你或会看见点点尘垢,但你又可曾看见组成皮肤的原子在颤动?因为眼不能见,我们只能纵驰想像,去探索这个深邃广阔的宇宙。
本片获第六十九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短片提名.
经济学原理 [图书] 豆瓣
作者: 张维迎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5 - 9
《经济学原理》是北京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经济学原理”的配套教材。作者将经济学定义为研究人类如何通过合作而发展的科学,将市场看作动态的、演化的、带有不确定性的世界,尤其强调了企业和企业家的价值,并系统介绍了奥地利学派理论,改变了传统经济学教材的静态均衡、完全理性的市场观念和缺少人文精神纯事计算等缺陷。本书全面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又不失独到的见解和鲜活而贴近中国读者的案例,使读者一览经济学全貌之余,获得全新的启发。为方便课堂教学及学生自学,本书设有“课堂讨论”“延伸阅读”“思考与练习”等内容。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