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文化批判”
全部 | 书籍 (33) | 影视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景观社会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7.9 (54 个评分) 作者: [法] 居伊·德波 译者: 张新木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5
本书为法国著名作家、电影导演、诗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字母主义国际与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之一居伊·德波的代表作。除序言外,全书共九章221条。围绕“景观”这一概念,德波指出当代社会正处于从马克思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物化时代向社会景观之王国的过渡之中,在这种新的历史断代里,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的积累,景观关系中纯客观性的拜物教式表象,掩盖了人与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明亮的对话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8 (52 个评分) 作者: 徐贲 中信出版社 2014 - 1
说理是文明的产物,人是慢慢才变得开化和文明的。学习说理既是教育又是自我启蒙的过程。人们需要说理,因为说理比不说理更能找到真实和公正的东西,而真实和公正的东西在本质上来说是优于虚假和不公正的,是比较容易证明而且比较容易说服人的。更为重要的是,人有足够的天生能力接受真实和公 正的东西,这种能力就是“理性”。
“理性”不仅指明晓事理、辨知是非,而且是在说服别人时,提供敞亮、清晰、恰当的理由,并倾听别人的合理之言。这是一种公共理性,它离不开说理,也离不开适宜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社会必须拥有公民说理可以诉求、依据的普遍价值;政治必须尊重和保护他们自由、平等交流的公民权利。在这样的环境中,说理可以成为明亮的对话,一种因自由、理性而可持续的公共交谈。
——徐贲
日常生活批判 [图书] 豆瓣
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作者: [法] 亨利·列斐伏尔 译者: 叶齐茂 / 倪晓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8
列斐伏尔结合超现实主义、法国的黑格尔主义、尼采和存在主义等思潮,用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推进对日常生活领域的批判。所谓异化,在于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交换价值超越、脱离使用价值的社会,一个为生产而生产而不是为日常生活而生产的社会,这就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活意义消失的异化现象。前工业社会中人对自然、暴力统治的直接恐惧不见了,人们今天生活在一个无法逃脱的符号化、抽象化、功能化时代。列斐伏尔把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作为其分析的出发点和指引,这一日常生活经验为商品侵入,被非本真遮蔽,但它呈现为抵抗和更新社会生活的基础。日常生活具有可能性,可能性这一列斐伏尔常用的词语蕴含了变革的需求,他始终坚持,今天的社会解放一定是总体性的,是日常生活的节日化、艺术化与瞬间化。
格调 [图书] 豆瓣
Class: A Guide through The American Status System
7.7 (3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保罗·福塞尔 译者: 梁丽真 / 乐涛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 - 10
精确而刺痛人的社会等级指南,畅销三十年的品味评判毒舌之作
真正的格调超然于等级之外
等级是什么?为什么约翰•肯尼迪在电视上看到理查德•尼克松时一脸吃惊地冲他的朋友说:“这家伙一点没档次”?
等级是刻意忽视也无法否认的现实存在,不仅体现在容貌、衣着、职业、住房、餐桌举止、休闲方式、谈吐上,也不仅仅是有多少钱或者能挣多少钱。等级是一系列细微事物的组合,很难说清楚,但正是这些细微的品质确立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评判等级的标准绝非只有财富一项,风范、品味和认知水平同样重要。
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鞭辟入里的分析、机智幽默的文笔,将美国社会中的社会等级现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对三六九等人的品味作了细致入微的对比,引人发笑又富于启发性。书中对美国社会的诸多描述无不折射出当下中国的众生百态,因此本书也可作为观察中国社会的一面明镜。
厚黑学 [图书] 豆瓣
7.0 (34 个评分) 作者: 李宗吾 群言出版社 2006 - 9
内容简介
《厚黑学》是首次以“台北图书馆”镇馆精品完整手稿为底本整理出版。从字里行间真正感悟李宗吾原版《厚黑学》的精髓,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亲自为本书作序,此次出版还收录了林语堂、柏杨、南怀瑾为本书所写的序言。
我于民国元年,曾写一文曰《厚黑学》,此后陆陆续续写了些文字,十六年汇刻一册,名曰《宗吾臆谈》,中有一文,曰《解决社会问题之我见》。十七年扩大之为一单行本,曰《社会问题之商榷》。近年复有些新感想,乃将历年所作文字,拆散之,连同新感想,用随笔体裁,融合写之,名曰《厚黑丛话》。自民国二十四年八月一日起,每日写一二段,在成都《华西日报》发表,以约有二万字为一卷,每两卷印一单行本,现已写满六卷。我本是闲着无事,随意写来消遣,究竟写若干长,写至何时止,我也无一定计划,如心中高兴,就长期写去,如不高兴,随时都可终止。惟文辞过于散漫,阅者未免生厌,而一般人所最喜欢者,是听我讲厚黑学,因将二十三年北平所印《厚黑学》单行本,略有点窜,重行付印,用供众览。
许多人劝我把《宗吾臆谈》和《社会问题之商榷》重印,我觉得二书有许多地方,应该补充,叫我一一修改,又觉麻烦,因于丛话中,信笔写去,读者只读丛话,即无须再读二书,因二书的说法和应该补充之点,业已融化丛话中了。
十六年刊《宗吾臆谈》,李君澄波,周君雁翔,曾作有序。十七年刊《社会问题之商榷》,吴君毓江,郝君德,姚君勤如,杨君仔耘,均作有序。一并刊列卷首,聊作《厚黑丛话提要》,俾读者知道丛话内容之大概,苟无暇晷,即无须再读丛话。
《宗吾臆谈》和《社会问题之商榷》,业已各检二本,寄存四川图书馆,因忆自非家中尚有数本,撮取来一并邮寄南京、北平及其他图书馆存储,借表现在所写《厚黑丛话》与昔年思想仍属一贯也。
编辑推荐
“读过中外古今的书籍,而没有读过李宗吾《厚黑学》者,实人生憾事也!”——林语堂
“这本书之好,在于告诉国人,一个盖世奇才,对日非的世局,其内心的悲愤痛苦是如何沉重。”——柏杨
“厚黑教主的为人道德,一点儿也不厚黑,甚至是很诚恳、很厚道的。”——南怀瑾
“我们李家的四大怪杰——李耳(老子)、李卓吾、李宗吾、李敖。”——李敖
高级迷信 [图书]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R. 格罗斯 / [美] 诺曼·莱维特 译者: 孙雍君 / 张锦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9
“一石激起千层浪”!自1994年初版以来,《高级迷信》一书一直是舆论界经久不衰且爱恨纠缠的焦点,引发了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人文学者们广泛参与的“科学大战”。
《高级迷信:学术左派及其关于科学的争论 》是首次将各种“科学批评”的视角与观点集结在_二起“示众”的宣传画廊。其中涉及许多严肃而又深刻的学术问题:如何看待科学的价值与社会功能?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的精髓是什么?科学权威的来源与合理性何在?
法兰克福学派 [图书] 豆瓣
作者: (德) 魏格豪斯 译者: 孟登迎 / 赵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11
《法兰克福学派:历史、理论及政治影响(套装共2册)》是德语世界中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关于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著作!《法兰克福学派:历史、理论及政治影响(套装共2册)》全面描述法兰克福学派这一学术群体从魏玛时期建立“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到该所成员流亡美国以及战后返回德国,直至1970年代初期的这段历史,呈现了理论发展的过程以及学术环境和社会政治的背景。《法兰克福学派:历史、理论及政治影响(套装共2册)》通过评论性传记对学派的主要人物如霍克海默、阿多诺、洛文塔尔、弗洛姆、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刻画,由此展现出一幅法兰克福学派迁延发展的生动画卷。
西方文论关键词 [图书]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赵一凡 / 张中载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 1
《西方文论关键词》以一词一文的形式对西方文学及文化批评理论当中的关键用语和时新词汇予以明确阐释,共收录论文83篇,均提供简明扼要的概念解说和背景介绍,对每一概念的发展衍变过程进行了仔细的梳理辨析,且力求外国理论与评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学者的自家见解。
文化与帝国主义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国] 爱德华·W·萨义德 译者: 李琨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10
这是萨伊德继《东方学》之后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复杂的著作,有人用拉什迪的小说来做比喻,说假如《东方学》是萨伊德的《午夜的孩子》,那么《文化与帝国主义》就是他的《撒旦的诗篇》。与《东方学》基本上不处理文学文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化与帝国主义》的问题意识建立在这样一个更深入的追问上的:“小说写作和抒情诗……是怎样参与东方主义中的普遍存在的帝国主义世界观的构造的?”由此生发的对“小说与帝国”关系的讨论,不仅像伊恩·马丁在《小说的兴起》那样把现代小说的兴起和现代资本主义相联系,重构了“现代欧洲小说诞生”的帝国主义扩张的语境,而且极富争议地把他对西方文化与帝国主义共谋关系的分析扩展到小说的形式和风格层面,认为欧洲小说在其发生学的意义上汇集了两种的质素:一方面是构成小说的权威的叙述样式,另一方面则是倾向于帝国主义的复杂的思想构造。也许我们未必完全接受萨伊德的观点,但他据此观点对简·奥斯丁、狄更斯、康拉德、叶芝和加缪等一系列经典作品的读解和分析,却不能不让人叹为观止。
搁浅的心灵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The Shipwrecked Mind: On Political Reaction
7.3 (6 个评分) 作者: [美]马克·里拉 译者: 唐颖祺 商务印书馆 2019 - 9
◆ 哥伦比亚大学人文教授、《纽约书评》专栏作者马克·里拉
梳理20世纪以来的“反动”观念和思想运动
◆ 美国右倾知识分子、欧洲民族主义者、借用保罗教义的激进左派……他们为什么纷纷加入到反动者的行列之中?
◆ 为什么灾难历史观能够在心理上拥有经久不息的力量?它们又 如何塑造 当代历 史?
···
【内容简介】
相比于引人注目的“革命”,“反动”的力量及背后的信念、思想图景被严重忽视了。
马克·里拉在本书中将反动思想及其历史衍生物置于与革命思潮同等重要的位置,为我们展现了一系列关于“反动”这一概念的案例和具有针对性的反思。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20世纪三位思想家——弗朗兹•罗森茨威格、埃里克•沃格林、列奥•施特劳斯,里拉从他们的著述出发,详细挖掘了其中所蕴含的现代怀旧情结。继而,里拉仔细考察了自法国大革命以来就始终盘踞在欧洲上空的反动历史叙事,以向我们展现它们是如何被应用于当代神学保守主义者和学术极左派的作品中,且同时引发了幻想重建哈里发帝国的激进伊斯兰主义者与欧洲文化保守主义者之间的冲突的。
跟随着里拉中肯且充满洞见的评述,我们可以一步步看到反动思想是如何成为推动政治行动的力量,形塑我们今日所处的世界的。
···
【媒体及名人推荐】
事实上,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各种论调的新弥赛亚主义已经走上前去,承诺一个回归至往日天堂光景的未来……本书是对政治反动的历史和当下所做的一项及时且充满启发性的研究,关乎反动精神对当今世界,甚至也是对可预见的未来造成的毁灭性影响。——《卫报》
·
该书在哲学上恰逢其时,在政治上又非常紧要。——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荣休教授 阿维夏伊·玛格利特
·
马克•里拉将我们引上了关注现代“反动”心灵的旅途,重新将许多思想家——包括被忽视的和仍然被铭记的——的信仰和学说带到我们面前。动人的文字和令人印象深刻的广博内容,堪称知识分子传记中的典范。——美国历史学家 罗伯特•卡根
···
【编辑推荐】
◆ 本书作者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思想史学家马克·里拉。 作为纽约书评和纽约时报的长期撰稿人,里拉擅长于用极为扎实的西方古典知识透视当下的政治思想,使当下的复杂状况由于有了历史的背景而变得容易理解。与此同时,里拉的语言生动又不失深邃,常能将看似艰涩难懂的思想史知识清晰地融贯并呈现在大众读者面前。
·
◆ 关于“革命”的著述层出不穷,围绕其展开的讨论也从未断绝。然而,关于“反动”的研究和探讨却寥寥无几。我们习惯认为其源于无知与固执,或认为其赖以为动力的激情与设想更为浅显易懂。在《搁浅的心灵》一书中,里拉基于自己在过去二十年内阅读的成果,将反动思想及其历史衍生物置于与革命思潮同等重要的位置,为我们展现了一系列关于“反动”这一概念的案例和具有针对性的反思,可被视为是对被久置于思想界边缘的“反动”思想的一次重估和详尽考察。
·
◆ 政治怀旧是一股塑造了政治思想家的想象与20世纪的意识形态流变,且仍在21世界持续地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拥护者的强大力量,如今的伊斯兰主义者、民族主义者、美国右派、激进左派共享着本质上一模一样的意识形态叙事。可以说,如果一个人不了解反动者在政治上的怀旧如何塑造近代历史,他就无法了解近代历史本身,同样也无法理解当下。
·
◆ 在这本书中,里拉还聚焦到20世纪三位著名的思想家——弗朗兹•罗森茨威格、埃里克•沃格林及列奥•施特劳斯,他从他们的经典著述出发,详细挖掘了其中所蕴含的现代怀旧情结,看这些典范式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卷入到反动思潮中,以及这又是如何影响着他们思想的承继者的。由此,我们也得以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对他们的作品开启新的研读和理解。
Distinction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La Distinction : Critique sociale du jugement
作者: P Bourdieu 译者: Richard Ni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 7
No judgement of taste is innocent. In a word, we are all snobs. Pierre Bourdieu brilliantly illuminates this situation of the middle class in the modern world. France's leading sociologist focusses here on the French bourgeoisie, its tastes and preferences. Distinction is at once a vast ethnography of contemporary France and a dissection of the bourgeois mind. In the course of everyday life people constantly choose between what they find aesthetically pleasing and what they consider tacky, merely trendy, or ugly. Bourdicu bases his study on surveys that took into account the multitude of social factors that play a part in a Frenchperson's choice of clothing, furniture, leisure activities, dinner menus for guests, and many other matters of taste. What emerges from his analysis is that social snobbery is everywhere in the bourgeois world. The different aesthetic choices people make are all distinctions-that is, choices made in opposition to those made by other classes. Taste is not pure. Bourdieu finds a world of social meaning in the decision to order bouillabaisse, in our contemporary cult of thinness, in the "California sports" such as jogging and cross-country skiing. The social world, he argues, functions simultaneously as a system of power relations and as a symbolic system in which minute distinctions of taste become the basis for social judgement. The topic of Bourdieu's book is a fascinating one: the strategies of social pretension are always curiously engaging. But the book is more than fascinating. It is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current debates on the theory of culture and a challenge to the major theoretical schools in contemporary sociology.
恶俗 [图书] 豆瓣
BAD or the Dumbing of America
6.8 (1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保罗·福塞尔 译者: 何纵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 - 9
有时,恶俗与格调只有一线之遥
毫不过时的恶俗批判开山之作 揭穿装腔者小资控的实用指南
广告恶俗?追随名流恶俗?带手机参加聚会也恶俗?
到底什么是恶俗?恶俗与糟糕有何区别?跟愚蠢又有什么关系?
如本书所说,恶俗就是弄虚作假、装腔作势却恬不知耻;
是餐馆、酒店、电影、电视、大学等各个领域充斥着的虚伪、俗艳和无知;
是以丑为美、以假为真、以浅薄为深刻、以愚昧为智慧。
本书延续了《格调》的毒舌写法,通过无情的揭露和入骨的批判,展现出现代文明社会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商业欺诈时代最大的特点——恶俗,并剖析了恶俗的本质、根源和未来,尖锐刺耳又不失幽默有趣。虽然极尽嘲讽之能事,作者之意却不在于讽刺挖苦,而是希望借此唤醒大众、反省大众文化,本书因此称得上是一部警世诤言。
..............................................................
推荐语:
十二年前出版《恶俗》一书,是为了让国人警醒恶俗对中国社会的侵袭。然而恶俗的潮水终究无法阻挡,并且以极具中国特色的方式彻底充斥了我们生活的所有方面。这样一种悲哀,即使是对美国的恶俗无比敏感的福塞尔先生,也难以想象了。
——石涛(出版人,京东商城副总裁)
这是受够 了的知识分子的表达方式。
——罗永浩(牛博网创始人,老罗英语培训创始人)
当装腔成为全民运动,《恶俗》有如一面照妖镜,让我们窥见繁花锦簇背后的虚无荒凉,《恶俗》还是一把钢针,扎破浮华的谎言与掩饰,并恰到好处。
——花总(《花果山装腔指南》作者,新浪微博@花总丢了金箍棒)
凭借非凡的才智和对虚伪的敏锐嗅觉,保罗·福塞尔以小短文的形式,精准地分析并揭露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种种恶俗事物。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福塞尔真正谴责的,是人们在等级上的不安全感、愚蠢和褊狭……他既研究了恶俗影响下无知的大众文化,又以这本极为有趣的书,为美国丧失的魅力唱了一曲挽歌。
——《柯克斯评论》(Kirkus Reviews)
保罗·福塞尔是一个典型的公共知识分子……他的评论并非都是讽刺,虽然经常被形容为“冷嘲热讽”,事实上,他的批判背后有着深切的关怀和悲悯。
——《卫报》(The Guardian)
保罗·福塞尔是观点尖锐的文学学者、文化评论家,是影响力巨大的公共知识分子……他具备写出博大精深又有趣的作品的才能,还敢于触犯一些势利的话题,比如等级、服饰、美国文化的愚蠢化等等。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保罗·福塞尔是继托斯丹·凡勃伦和H﹒L﹒门肯之后目光最为锐利的美国评论家……他揭示了生活中的种种愚蠢,还能令读者捧腹大笑。
——《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
批判教育社会学九讲 [图书] 豆瓣
8.9 (9 个评分) 作者: 黄庭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本书介绍批判教育学的起源以及主要理论观点,并通过鲍尔斯(Samuel Bowles)、葛兰西(Antonio Gramsci)、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及艾波尔(Michael Apple)的概念反思学校教育如何延续国家权力及阶级宰制。全书分成九个主题,通过对经典作品的介绍,作者希望能帮助读者掌握批判教育社会学的精髓,并进一步反思中国教育之中的不平等现象,为中国的教育研究开展不一样的道路。
多余的素材 [图书] 豆瓣
7.9 (22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9
继《纽约琐记》之后,本书是陈丹青归国前夕写成的另一部纪实文集,其主题首次越出“艺术”之外,触探人性的深浅、文化的歧变。在书中,时代的质感体现为日常细节,历史的分量,举重若轻:那就是我们亲历的生活,而作者严肃地戏称为“多余的素材”。
这一册散文集,以日常细节牵动种种记忆,并获得历史感,本次修订增添或更换部分罕见的老照片,佐证文字,为许多变形、遗失,但离我们并不久远的历史,提供了独特的图文叙述。
批评与意识形态 [图书] 豆瓣
Criticism and Ideology: A Study I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作者: [英国] 特里·伊格尔顿 译者: 段吉方 / 穆宝清 北京出版社 2021 - 9
特里·伊格尔顿是当今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激进的理论家之一。他对当代文化和社会诙谐而尖刻的抨击广为人知和欣赏。在这部开拓性的文学理论著述的新版本中,伊格尔顿力求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之间建立一种复杂而深刻的关系。纵览雷蒙德·威廉斯、列宁、托洛茨基、布莱希特、阿多诺、本雅明、卢卡奇和萨特的主要著作,伊格尔顿对传统文学批评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评论,同时对意识形态做出引人入胜的理论阐释。
伊格尔顿利用这一视角,提供了对经典作家精彩的分析,其中包括:乔治·艾略特、查尔斯·狄更斯、约瑟夫·康拉德、亨利·詹姆斯、T.S.艾略特、W.B.叶芝、詹姆斯·乔伊斯和D.H.劳伦斯。
伊格尔顿新加的引言,将这部经典之作置于其初版的语境,提供了对多年来文学研究的发展颇具启发性的反思。
批判性思维(原书第5版) [图书] 豆瓣
Critical Thinking: A Student’s Introduction (5th Edition)
作者: [美]格雷戈里•巴沙姆(Gregory Bassham) / 威廉•欧文(William Irwin) 译者: 舒静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9 - 4
=编辑推荐=
☆ 重版5次,热销近20年
☆ 名列美国所有批判性思维类教材前列,美国大学课堂广泛使用的经典教材。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俄亥俄州立大学、佛罗里达大学等约190所高校均在使用该书。为满足世界更多国家和地区对批判性思维学习的需求,更推出过英文国际版。
☆ 美国高校教授逾60年教学经验结晶,用深厚的哲学底蕴抽丝剥茧,梳理看似繁杂生疏的逻辑概念,为学习者打通批判性思维的“任督二脉”。
☆ 清晰易懂,涵盖批判性思维的所有基础概念:基本逻辑概念、语言陷阱、20个常见逻辑谬误、分析和评估论证……
☆ 洞悉日常思维陷阱,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筛选信息素材、强化写作、反思媒体与伪科学……
☆ 大量经课堂检验的有趣练习,在学习、训练、反馈中见证自己的进步,成为一个更智慧、更强壮、更有信心的思考者。
☆ 援引丰富文化案例,并严谨标注出处和参考文献,于细微处(例句、练习、文章、趣闻等)管中窥豹,增强对美国大众文化和教育理念的理解,对有意向留学、从事外语教育或研究美国社会的学习者也会大有启发。
☆ 批判性思维是大学的要义所在,也是现代人才必备的思维素养,在求学、工作和生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能力。养成批判性的思维,能有效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避免生活中的轻信盲从。
☆ 采用高品质护眼纯质纸,双色印刷,科学排版,内容层级分明,方便阅读和标记,助益清晰思维的养成。
----------------------------------------------------------------------------------------
=内容简介=
批判性思维在国外是基础课程,也是现代人才必备的思维素养。本书是美国大学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经典教材,使用广泛,已重版五次。本书内容翔实,涵盖批判性思维的所有基础概念。四位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和经过实践证明的循序渐进的方法,帮助人们弥合日常文化和批判性思维之间的鸿沟。第5版对读者和前几版的书评人的建议加以考量,并添加了一个附录,将新的阅读、练习和例子贯穿全书。既适合用作学生选修教材,也可作为大众逻辑学(从入门到提高)读物。
Orientalism [图书]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Edward W. Said Vintage 1979 - 10
Said is best known for describing and critiquing "Orientalism"; what he perceived as a constellation of false assumptions underlying Western attitudes toward the East.

In Orientalism (1978), Said decried the "subtle and persistent Eurocentric prejudice against Arabo-Islamic peoples and their culture". [1] He argued that a long tradition of false and romanticized images of Asia and the Middle East in Western culture had served as an implicit justification for Europe's and America's colonial and imperial ambitions.

Critiquing Said, Christopher Hitchens, who writes for Vanity Fair, wrote that he denied any possibility "that direct Western engagement in the region is legitimate" and that Said's analysis cast "every instance of European curiosity about the East [as] part of a grand design to exploit and remake what Westerners saw as a passive, rich, but ultimately contemptible 'Oriental' sphere". [2]

The British historian Bernard Lewis is another important critic who took issue with Said's work. The two authors exchanged a famous polemic in the pages of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following the publication of Orientalism. Lewis' article, "The question of orientalism" was followed in the next issue by "Orientalism: an exchange".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