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新新媒体”
全部 | 书籍 (44) | 影视 (1)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后真相时代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TRUTH:How the Many Sides to Every Story Shape Our Reality
7.2 (46 个评分) 作者: [英] 赫克托·麦克唐纳 译者: 刘清山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 - 7
谣言 误传 10万+ 阴谋论 带节奏 病毒营销……
纵横欧美商界的说故事大师全盘揭示真相的运作机制!
谢丽尔•桑德伯格、马特•里德利、威廉•庞德斯通荐
◎ 编辑推荐
☆你以为你在独立思考吗?
你以为的真相就真的是真相吗?
你以为你以为的真的就是你以为的么?
谣言、误传、10万+、阴谋论、带节奏、病毒营销……
我们进入了以情绪煽动取代事实分析的后真相时代。
☆真相是个多面体,别有用心者只描绘其中的一面,因而我们必须擦亮双眼,看清真相如何被别有用心者挑选、加工和塑造。在本书中,纵横欧美商界的说故事大师麦克唐纳将分四个大类逐一剖析信息传播者处理真相的伎俩,帮助我们成为后真相时代清醒的局内人。
◎ 内容简介
2016年英国公投脱离欧盟,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一时间,“后真相”成为全民讨论的热点,并被《牛津大辞典》选为年度词汇。所谓“后真相”,就是真相和逻辑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被忽视,而情感煽动主导舆论的情形。从投票选举到众筹诈骗,再到病毒营销,无论是在政治、传媒,还是商业领域,后真相的案例俯拾即是。显然,我们已经进入了后真相时代。
在本书中,为世界顶尖企业提供商业咨询的说故事大师赫克托•麦克唐纳用生动的故事向我们展示出真相是如何被信息传达者肢解、扭曲和掩盖的。他在大量实例的基础上总结出误导者的惯用伎俩,同时告诉我们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竞争性真相来证明观点、凝聚人心。作为后真相时代的信息消费者,上当受骗有时在所难免。唯有洞悉真相的运作模式,我们才能更有智慧地处理信息,甚至通过改善真相的讲述方式达成目标。
◎ 名人推荐
在真相遭到诋毁时,麦克唐纳在这里挺身为它辩护,并且为讯息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更清晰可信、令人信服的指导方针。──谢丽尔•桑德伯格,《向前一步》作者
本书精彩地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不同的人看到的绝对不会是同一个真相。——马特•里德利,《基因组》《理性乐观派》作者
没有人能够面面俱到地阐述出真相的所有样貌,麦克唐纳揭露了那些沟通讯息的人如何选用对他们有利的真相。
——威廉•庞德斯通,《囚徒的困境》《谁是谷歌想要的人才》作者
人类其实一直生活在后真相时代: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被蒙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只相信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实。——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作者
新媒体的语言 [图书] 豆瓣
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
8.8 (12 个评分) 作者: [俄] 列夫·马诺维奇 / Lev Manovich 译者: 车琳 后浪丨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0 - 8
21世纪数字媒体革命的理论奠基之作
麦克卢汉后最重要的媒体思想家
刷新《理解媒介》对媒体技术与人类未来的预言
解码数字时代的文化形态和视觉美学
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认知突围名著
问世20周年,15种语言译本影响全世界
跨越人文与科技鸿沟,连接学界与业界
全球数百高校学术项目推荐阅读书目
——————————————————————
在“新媒体”还炙手可热的时候,马诺维奇就看到了变革的创造性可能,但他从未落入“新媒体没有历史”“新媒体单枪匹马创造了一个新世界”的窠臼。他的眼光是独到的、冒险的、有说服力的。
——汤姆•冈宁,当代电影理论家
——————————————————————
📖编辑推荐
——————————————————————
媒体与计算机的相遇改变了二者的定义。
从此,计算机成为媒体的合成者和操控者,“新媒体”就此诞生。
媒体是人的延伸,当媒体更新换代,将如何影响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新媒体”为我们描绘出怎样的世界?
本书预言了我们正生活于其中的未来,也记录下了一些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以及那些前人展望,但后人无法想象的视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最有趣的未来建设者”列夫•马诺维奇
列夫•马诺维奇是一位媒体理论学者,也是世界上蕞早运用计算机数字特效的程序员暨艺术家之一。他接受过古典绘画、建筑学、计算机编程、视觉科学与认知心理学、文化研究等方面的训练。在他和马云、埃隆•马斯克、蒂姆•库克等人被列入“50位蕞有趣的未来建设者”时,媒体给出注解是“关于我们与计算机交互的方式,蕞聪明的声音之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媒体理论开山之作,系统化详尽分析新媒体视觉美学
在电影发展史上,众多的大师之作完善了电影的语言。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新媒体作品层出不穷,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些作品所使用的语言呢?新媒体语言的历史和理论亟待建立。在这本开创性的书中,列夫•马诺维奇朝着这个目标,做了大量基础性的概念工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媒体并非凭空诞生,它从何而来?
马诺维奇借鉴电影理论、艺术史、文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理论,试图从绘画、摄影、电影和电视中追溯新媒体美学的源头,在视觉与物质文化史的空间中绘出一系列轨迹,新媒体就位于这条轨迹之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媒体多种多样,如何被归纳为一门语言?
马诺维奇考察了数字影像、人机交互界面、超媒体、计算机游戏、合成、动画、远程在场及虚拟世界等新媒体领域,归纳出独属新媒体的维度以及创作范式,也引出全新的概念:文化交互界面、空间蒙太奇、影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媒体时代,电影还是会是我们今天熟知的样子吗?
曾几何时,电影影像在黑暗的影院中主宰一切。在数字时代,电影是计算机屏幕上的小小窗口、网络中的一条数据流、硬盘中众多文件中的一个——电影已经成为一种代码。马诺维奇做出了关于未来电影的预言,一些预言已经实现,另一些则揭开了电影发展史上的另一种可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媒体的语言,便是未来文化生态的语言,是未来人类感知世界的语言
新媒体增强了现有的文化形式和语言,也为重新定义它们打开了大门——它将文化和文化理论转化为一种“开源代码”,给予我们一个重新思考世界和人类的机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封面暗藏复古与新锐元素,呼应新媒体“史前史”
护封的设计灵感源自故障艺术(Glitch Art)、DOS系统命令行、90年代初计算机交互界面风格、电影胶片,印刷上选用了手感特殊的土豆淀粉艺术纸以衬托未来感印银工艺,极具收藏价值。
——————————————————————
📖内容简介
——————————————————————
本书力图为新媒体研究这一新兴领域描绘出一幅未来的发展图景。作者将新媒体置于过去几个世纪以来的视觉与媒体文化史框架中,揭示了新媒体在技术与文化方面的来龙去脉。在本书中,作者运用艺术、人文、计算机等学科的相关理论,讨论新媒体对旧媒体传统的借鉴,展示新媒体作品如何创造现实的假象、与观众交互、呈现空间,涵盖虚拟现实、计算机游戏、人机交互界面等多种新媒体类型。书中详细地阐述了新媒体的普遍法则与逻辑。此外,作者还考察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如何影响了电影语言的演进。
在宏大的历史视野下,本书引出了一个问题——“新媒体”从何而来,又如何为我们打开了前所未见的世界?
本书被全球数百个学术项目用作教学参考书,曾被译为俄、法、意、日、韩等多种语言。中文版是其第十五个语言版本。
还有1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 [图书] 豆瓣
作者: Lev Manovich The MIT Press 2002 - 3
In this book Lev Manovich offers the first systematic and rigorous theory of new media. He places new media within the histories of visual and media cultures of the last few centuries. He discusses new media's reliance on conventions of old media, such as the rectangular frame and mobile camera, and shows how new media works create the illusion of reality, address the viewer, and represent space. He also analyzes categories and forms unique to new media, such as interface and database.Manovich uses concepts from film theory, art history, literary theory, and computer science and also develops new theoretical constructs, such as cultural interface, spatial montage, and cinegratography. The theory and history of cinema play a particular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book. Among other topics, Manovich discusses parallels between the histories of cinema and of new media, digital cinema, screen and montage in cinema and in new media, and historical ties between avant-garde film and new media.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 [图书] 豆瓣
Personal History
8.7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凯瑟琳·格雷厄姆 译者: 萧达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 - 4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财富》杂志推荐的75本必读书之一
斯皮尔伯格执导电影《华盛顿邮报》背后的真实历史
.....................
※编辑推荐※
◎如实再现好莱坞大片《华盛顿邮报》《总统班底》未能尽述的传奇真相与惊心动魄。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财富》杂志推荐的75本必读书之一,巴菲特、李普曼一致推荐的传记写作标杆。
◎美联储创建主席的女儿、美国新闻界“第一夫人”对美国近代史关键事件的私人记忆。
◎20世纪美国顶级精英沙龙的女主人,以朋友身份讲述包括历任美国总统在内的美国各行业领袖的私下风采。
◎颠覆大众对“麦肯锡主义” “刺杀肯尼迪”“五角大楼文件”“水门事件”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常规认知,重新讲述美国现代史。
◎《向前一步》+《亲历历史》+普利策奖传记=《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
.....................
※内容简介※
20世纪后半叶是历史上的多事之秋,美国更是旋涡的中心,热点事件、政经黑幕频出。《华盛顿邮报》逆势崛起,改写历史进程,犹如彗星划过夜空。
1971年,著名的“五角大楼文件”泄露,该文件详尽客观地记录了二战以后美国政府对越政策的种种秘密,从根本上动摇了越战的合法性。在政府的压力下,全美各大媒体噤若寒蝉,唯有《华盛顿邮报》将真相彻底公开,为此不惜与国防部授意下的司法部对簿公堂,直至在美国最高法院大获全胜。此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越战的结局。
1972年,“水门事件”爆发,《华盛顿邮报》不顾白宫和总统本人的阻挠和威胁,持续在头版头条发布事件调查报告,直至将这个震惊世界的政治阴谋彻底揭穿,并直接导致了美国当任总统尼克松的下台。
带领《华盛顿邮报》写下新闻史上登峰造极一笔的人,正是本书的作者凯瑟琳·格雷厄姆。她系出名门却中年丧偶,在男性主宰职场的环境下,逐步成长为在相当程度上改变历史的“女皇”。这本回忆录,从媒体人的角度几乎重现了美国近代史;从私人的角度,又给历史补充鲜活的细节和动人的情感。从这方面说,本书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导火新闻线 (2015) [剧集] 豆瓣
導火新聞線
9.1 (9 个评分) 导演: 方俊華 演员: 梁小冰 / 周家怡
監察社會一直是傳媒應有的責任,但暴力、色情、血腥卻是現今傳媒的代名詞。故事講述三位理念不同的女主角在一份免費報紙《囧報》內,每天為 了新聞而起衝突。總編輯利字當頭,不惜作出嘩眾取寵的報導,背棄道德責任。採訪主任和記者滿懷熱血,誓要為弱勢發聲,揭發社會的不公!面對商 業社會的現實,記者究竟如何彰顯公義,以一枝筆守護理想?
The Freudian Robot [图书] 豆瓣
作者: Lydia H. Liu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 - 2
The identity and role of writing has evolved in the age of digital media. But how did writing itself make digital media possible in the first place? Lydia H. Liu offers here the first rigorous study of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digital writing and its fateful entanglement with the Freudian unconscious.
Liu’s innovative analysis brings the work of theorists and writers back into conversation with one another to document significant meetings of minds and disciplines. She shows how the earlier avant-garde literary experiments with alphabetical writing and the word-association games of psychoanalysis contributed to the mathematical making of digital media. Such intellectual convergence, she argues, comple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lphabetical writing into the postphonetic, ideographic system of digital media, which not only altered the threshold of sense and nonsense in communication processes but also compelled a new understanding of human-machine interplay at the level of the unconscious.
Ranging across information theory, cybernetics, modernism, literary theory, neurotic machines, and psychoanalysis, The Freudian Robot rewrites the history of digital media and the literary theo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信息乌托邦 [图书] 豆瓣
作者: 桑斯坦 译者: 毕竞悦 法律出版社 2008 - 10
我们被无限的媒体网从四面包围,如何能够确保最准确的信息脱颖而出、并且引起注意?在本书中,凯斯•R. 桑斯坦对于积蓄信息和运用知识改善我们生活的人类潜能,展示了深刻的乐观理解。
在一个信息超负荷的时代里,很容易退回到我们自己的偏见。人群很快就会变为暴徒。伊拉克战争的合法理由、安然破产、哥伦比亚号航天载人飞机的爆炸——所有这些都源自埋于“信息茧房”的领导和组织做出的决定,以他们的先入之见躲避意见不一的信息。领导者和普通人如何能够挑战思想偏狭的决策,接近人类知识的总量?
许多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令人震惊的分享和聚合信息的新方法有助于公司、学校、政府和个人不仅获得、而且创造不断增长的准确的知识。通过不断激动地自动修正数据,覆盖了从政治、商业计划到体育运动、科幻文化的维基,积聚并精炼着信息。开放资源软件使得许多人参与到科技发展之中。预测市场聚合信息,允许公司(从计算机制造商到好莱坞工作室)做出关于产品投放和职位空缺的更优决定。桑斯坦证实了,人们如何能够消化聚合的信息,而不必遭受信息爆炸之痛——何时以及为何新的聚合技术是如此惊人的准确。
在一个正见和八卦日益难分伯仲的世界里,许多头脑聚在一起上网的努力可能会提供最好的通向信息乌托邦之路。
融合文化 [图书]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亨利•詹金斯 译者: 杜永明 商务印书馆 2012 - 10
该书展现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在这里新媒体和旧媒体相互碰撞、草根媒体和公司化大媒体相互交织、媒体制作人和媒体消费者的权利相互作用,所有这一切都是以前所未有、无法预测的方式进行的。
技术哲学经典读本 [图书] 豆瓣
作者: 吴国盛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 8
《技术哲学经典读本》绘制了当代技术哲学的知识地图,按照“社会一政治批判传统”、“哲学一现象学批判传统”、“工程一分析传统”和“人类学一文化批判传统”四个谱系,选取技术哲学经典名作25篇。置于开头的长篇文字“技术哲学历史概述”,则是一篇全面系统的技术哲学学科导论。
新媒体用户研究 [图书] 豆瓣
作者: 彭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 - 5
《新媒体用户研究》关照新媒体时代的人,探究人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在新媒体作用下人与人的关系。
全书从三个关键视角来观察新媒体时代的用户:其一,节点化的用户。作者将新媒体用户视作新媒体的传播、社交关系、服务这三种网络的节点,以此洞察新媒体时代传播的新意涵以及社会关系的重塑。其二,媒介化生存的人。移动时代新媒体用户的数字化生存,也是一种典型的“媒介化”生存,媒介与现实生活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映照、相互生成的关系。理解这些新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新媒体时代的人。其三,赛博格化的人。正在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在促成人的“赛博格”化,也使得人-机关系成为未来重要的传播关系。
人既是新媒体的用户,也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更是复杂的生命体。《新媒体用户研究》既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察视角,更呈现出面向未来的研究意识。
数码人类学 [图书] 豆瓣
Digital Anthropology
作者: [英]丹尼尔·米勒 / 希瑟·A.霍斯特 译者: 王心远 人民出版社 2014 - 10
人类学有两大任务,一是理解什么是人,二是理解人性是如何透过多元的文化表现出来。数码科技的蓬勃发展给这两者都带来了新的作用力。《数码人类学》向读者展示了人类与数码科技如何辩证地相互定义。最终我们试图得出一个结论,那便是“数码科技对人类到底意味着什么?”
从社交网站到数字化博物馆;从数字时代政治学到电子商务,浸润式的数码科技,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仅仅用数据来说明与理解问题显然过于太苍白,我们需要长期的定性研究,来分析人们是如何使用数码科技,而这样的行为又如何对其使用者产生影响,以及在世界范围内数码科技又是如何得到广泛运用与开发的。
《数码人类学》收录了数码文化研究领域杰出的人类学学者的前沿研究成果,向读者展示了如何运用人类学研究方法来有效地理解数码文化。《数码人类学》可用作人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以及文化研究、媒体研究等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教材。
Google将带来什么?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国] 杰夫·贾维斯 译者: 陈庆新 / 赵艳峰 2009 - 8
《Google将带来什么?》是一本大胆探索、至关重要的书籍,追寻当今世界最紧迫问题的答案:Google将带来什么?在兼具预言、宣言、思想探险和生存手册性质的这样一《Google将带来什么?》里,互联网监督和博客先锋杰夫·贾维斯对Google这个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公司进行了逆向工程研究,发现了40种直截了当、清晰易懂的管理与生存原则。与此同时,他还向我们阐明了互联网一代的新世界观:尽管它具有挑战性,破坏性,但它也打开了为数巨大的新机遇之门。他的种种发现在表面上也许违反直觉,富于想象性,但事实上却富于实践性,尤其是富于预言性,一瞥之下,即可为每一位读者带来心灵上的顿悟之光: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从公司到政府,从民族到个人——都必须在Google时代做出变革。
因此,这是一本震惊世人、启迪思维的书。说到底,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Google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你自己的书。
Generative Art [图书] 豆瓣
作者: Matt Pearson Manning Publications 2011 - 7
Artists have always explored new media, and computer-based artists are no exception. Generative art, an emerging technique where print or onscreen images are created by use of computer algorithms, finds the artistic intersection between programming, computer graphics, and individual expression.
Generative Art presents both the technique and the beauty of algorithmic art. In it, you'll find dozens of high-quality examples of generative art, along with the specific programmatic steps author and artist Matt Pearson followed to create each unique piece. The book includes concise tutorials for each of the technical components required to create the book's examples, and it offers countless suggestions for how you can combine and reuse the various techniques to create your own works.
图像 声音 运动 [图书] 豆瓣
作者: 赫伯特·泽特尔 译者: 赵淼淼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 - 10
本书是目前影视学专业在校生的必读教材,被视为电子传播媒介及电视、电影专业学生的《圣经》。 该书从美学的视觉元素——光、空间、时间/动作和声音,以及这些元素在电视、电影中的实际运用入手,探讨影视制作美学的应用规律。
未来就是现在 [图书] 豆瓣
作者: [英]罗伊·阿斯科特 / 袁小潆 译者: 周凌 / 任爱凡 金城出版社 2012 - 5
本书精录罗伊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包括在各种大型学术会议的演讲稿。重点讲述了新媒体艺术与科技、意识之间的关系。罗伊·阿斯科特的著作第一次在中国出版,不但对于想了解和从事新媒体艺术的工作者极具指导意义,对于引导大众了解并非在象牙塔中的新媒体艺术亦有指导意义。
信息批判 [图书] 豆瓣
作者: (英)斯各特·拉什 译者: 杨德睿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4
《信息批判》的核心问题是:在一个没有什么时间去反思的年代里,批判理论的未来是什么?面对信息社会中信息的速度和瞬息即逝,信息批判真的有可能吗?《信息批判》前半部分说明全球信息秩序即将取代旧式的国家制造业社会。后半部分,针对无处不在的全球通信流将摧毁批判反思所必需的单独空间这一现象,作者聚焦于批判和批判理论问题,集中讨论“我们当如何重构批判理论以掌握此一信息秩序”。
开始做播客 [图书] 豆瓣
So You Want to Start a Podcast
作者: [英] 克里斯滕·迈因策尔 / Kristen Meinzer 译者: 卢徐栋 2022 - 6
头部流量主播详解播客运营策略
全面揭秘节目从落地到变现的爆款逻辑
抓住耳朵经济浪潮
斜杠创业、打造个人品牌、运营听众社群
从业余升级专业,从新手变为高手
打造超强执行力、变现力!
...................
📖 编辑推荐
自媒体时代,播客正成为风靡全世界的网络有声节目形式,也是备受期待的创业风口。互联网巨头纷纷下场,“优质内容生产者”希望成为一名主播,打造出具有个人品牌效应的播客节目,并由此带来“可持续发展”的商业价值。
有声节目创意,从落地到变现的爆款逻辑,读这一本书就够了!
◎ 一线播客孵化器!金牌主播、屡获大奖的播客运营专家,压箱底的实战干货
作者曾运营过三档成功的播客,多次进入主流媒体的最佳榜单,总听众数超过千万,包括“寡姐”斯嘉丽·约翰逊、“付兰兰”詹姆斯·弗兰科在内的明星名人,都是她的座上客。她不仅是写脚本、找嘉宾、策划、培训主持人、后期剪辑样样都擅长的金牌主播,更是专注于新播客研发、节目概念成型的专业人士。
◎ 从体裁、定位、结构、故事等各大维度出发,剖析爆款节目策划的底层逻辑
如何打造有质量、有口碑、有人气的节目?如何了解听众所爱?本书特别收录多例第一手实战经验,用案例看懂成功节目玩转受众心理、话题出圈的原理、技巧和底层逻辑。
◎ 从小白到专家,快速上手内容产品运营,抢占耳朵经济市场
从找定位、写策划,到主持、录制、发布,再到变现、传播、建立粉丝社群。一本书建立内容创业知识图谱、打造文娱领域核心竞争力。
◎ “人人都能做主播”,开发副业、职业转型的必备参考
节目缺引流,搭档不配合,嘉宾搞不定,平台关系维护难?本书为你支招,助你建立交流自信、开发业内人脉。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播客制作入门指南,可以手把手地帮助初出茅庐的新人、渴望转型的传统媒体人、在某个圈层有影响力的“博主”“达人”,或者乐于尝试且热爱分享的普通上班族循序渐进地全面规划一档播客节目。身为这门新兴行业的佼佼者,作者从节目策划、内容制作、选择平台、上架经营的一系列流程,到访谈技巧、主持风格、粉丝运营等具体策略,都提出了十分宝贵的指导建议。
📖 获奖纪录
本书荣获有声读物界奥斯卡——Audie Awards 2020年商业与个人发展类大奖!
📖 名人推荐
这是您需要开始阅读的唯一一本书。
——格雷琴·鲁宾,《纽约时报》畅销书《四种倾向》的作者、《与格雷琴·鲁宾一起快乐》的主持人
克里斯滕·迈因策尔对播客了如指掌,她可能掌握了我不知道的第四个播客维度。买下它,读一读:你未来的听众会提前感谢你。
——克里斯·班农,Stitcher首席内容官
这就像有一个聪明的导师在耳边低声说,你已经把这个放在耳朵里了,用一个顽皮的笑声来提醒你认真对待你的工作,并在工作过程中享受乐趣。
——克里·多纳休,PRX培训总监
克里斯滕·迈因策尔出色地列出了你需要知道的一切(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多!)。以及从现在开始到底要采取什么步骤。只管去做吧!
——萨拉·本特利,潘多拉播客原创和非音乐节目的主管
克里斯滕·迈因策尔的这本书是一本聪明、有趣、深思熟虑的循序渐进指南,不仅可以帮助你进入播客,还可以让你在做播客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好人。你会觉得自己被认可了--并且已经准备好面对这个世界了!
——米娅·洛贝尔,《修正主义历史》执行制片人
克里斯滕·迈因策尔写了一本关于如何开始播客的权威书籍。她不仅仅是专家;她是你的啦啦队长和老师,鼓励你大胆地分享你的声音。她在那里握着你的手,直到她把你从巢中推出来,她说:“大胆一点!你可以的!我相信你!”
——莎拉奖创始人安·赫普曼
Processing互动编程艺术 [图书] 豆瓣
作者: 谭亮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 6
内容简介
本书将引领你进入编程艺术的世界。本书揭示了运用Processing创建高质量互动艺术作品的奥秘,你将感受到Processing的敏捷性和艺术性,内容覆盖绘图、响应互动、动画、视频、3D、物理计算等专题。精选的实例将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的乐趣,阅读和练习本书的案例即能快速进入互动艺术创作。本书语言简洁易懂,案例设计独特,所有代码均可在线下载,适合于专业编程人员和学习互动艺术的读者。
前 言
编程,即计算机程序设计,是让计算机为解决某个问题而使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程序代码,并最终得到结果的过程。也许有人认为编程课程只适合于理工类专业,对艺术设计类专业来讲似乎意义不大,实际上并非这样。程序设计技术的先驱者唐纳德·克努特认为,程序设计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这两方面可以彼此很好地相互补充。科学的方法一般是通过“逻辑的”、“系统的”、“非个人的”、“冷静的”、“理性的”这些词来表征的,而艺术的方法是通过“艺术的”、“创新的”、“博爱的”、“渴望的”、“非理性的”这些词来表征的。
2009年11月,英国伦敦V&A博物馆“数字设计感官展”展出了大量由计算机程序生成的互动艺术作品,展览打破了作品静态呈现的传统展示方式,颠覆了观众静观作品的观看惯性。计算机程序对艺术的介入引发了艺术家创作工具和思维方式的转变。研究如何编写程序、创造声音或图像的界面以实现代码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互动,成为设计艺术界新的课题。美国排名前列的罗德岛设计学院聘请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ACG小组主任约翰·梅达担任校长,传统的艺术设计行业正面临着一场革命。编写程序不仅是程序员的专利,它也已成为数字艺术家的创作手段,以及艺术院校的必修课程。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耶鲁大学设计学院、加州大学媒体艺术专业、卡内基梅隆大学等院校都把编程作为教学课题。
大部分设计师都会使用商业软件(如 Photoshop、Illustrator、Flash)来从事创作,这些软件功能丰富、使用方便,可以实现预设的效果。但人们的创意和表现形式往往被企业所主导的制式化生产工具所限制。Processing的出现是艺术设计创作的一场革命,它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新兴计算机语言,用户主要面向计算机程序员和数字艺术家。艺术家可以运用Processing生成唯美的图形,为互动艺术作品编写程序,将抽象的数据呈现为视觉形象。当你进入到互动编程艺术的世界,就会发现这一切都是让人兴奋不已的。
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国内研究Processing的学术机构并不多见,中文网站和学术论坛等学习资源有限,也没有相关的中文版本的书籍。资料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中国设计师学习Processing的积极性。鉴于以上现实,作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编写了本书。本书可作为学习互动艺术编程的基础书籍,主要面向艺术院校数字媒体设计专业、交互设计专业,以及业界的设计师,等等。本书前两章主要介绍了Processing的背景、编程与互动艺术的关系,以及编程基础知识。接下来的章节对绘画、互动、动画、函数与对象、数组、图片与文字、视频与音频、3D与物理计算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并结合了大量的实例与作品分析来启发读者的互动艺术思维。在国内,互动艺术和编程艺术都是新的研究领域,本书是在一个全新的领域中进行探索,在此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不完善之处,希望得到相关专家和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
在创意产业迅速发展的中国,我们有理由相信新一代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们不会只停留在软件应用的层次,他们会运用编程去创新、发展艺术与设计,并将民族文化与思想注入到作品中!
作者:谭亮
2011年5月于广州
信息设计 [图书] 豆瓣
作者: 简·维索基·欧格雷迪(O'Grady.J.V.) 译者: 郭瑽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 2009
《信息设计》以一种极具启发性的方式展示了一系列振奋人心的设计作品,表现了形式与功能的完美均衡,切实而深入地探讨了对于信息的组织与视觉呈现。针对各种需求——无论是为了引导用户浏览文件、帮助他们规划自己的生活,还是在自然环境中为他们指明方向,《信息设计》满载着最为精华的“设计原则”与解答问题的“小贴士”,为你带来了所有能够创造出有效信息图形的钥匙。同时,这本书也着眼于如何将各种不同类型的信息设计融入整体设计方案之中,无论是为交通运输网、公用事业机构,还是为零售企业进行整体设计。
设计如何在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同时,又能简明扼要、直切主题,并极具功能性呢?又是如何在具备强有力的视觉力量的同时,还能在受众面前化于“无形”之中呢?《信息设计》一书详细解答了这些问题,为设计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提供了广阔的设计平台。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