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晉唐”
全部 | 书籍 (81) | 影视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东亚古代的诸民族与国家 [图书] 豆瓣
東アジア古代における諸民族と国家
作者: (日) 川本芳昭 译者: 刘可维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4
★ 汉民族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
★ 一个不同于秦汉社会的“中华帝国”是如何在与诸民族互动形成的?
★ 东亚大陆形成的统一帝国对周边民族与国家会产生什么影响?
【内容简介】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内外诸民族间的抗争与流动,足与西方日耳曼民族大迁徙时代相匹敌,甚至超过其规模。与中原王朝的接触使周边民族逐渐“汉化”,同时中原王朝内部也出现了“胡化”“蛮化”现象。这种双向的“中华化”让一个迥然异于秦汉社会的“新的中华”最终形成。
汉民族乃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川本芳昭一直关注其形成过程极其与周边诸民族的互动关系。上至汉唐,下至辽、金、元,川本芳昭从比较史的视角出发,考察鲜卑、乌丸等北方民族,獠、羌等西南民族,以及朝鲜与倭国的“中华化”,以宏大的视野展现了东亚古代的民族与国家。
【本书突破】
① 从“中华帝国的构造”的观点来看,北朝与辽、元、汉代彼此间在国家体制上具有同质性的一面(本书第1篇第4章);
② 朝鲜、日本的古代国家体制也可以看到与上述类似的发展历程(第2篇第1章);
③ 当东亚大陆形成统一帝国时,周边地域(如古代云南、日本等)也会产生同样的波动,这一波动又与周边地域的自立化相互关联,从而呈现出与大陆同样的发展轨迹(第3篇第1章);
④ 北魏史研究中的发现,在辽、金、元甚至清代的研究中也可以看到同类现象,且这种类似性绝非仅仅因为同是非汉民族入华而产生的(第4篇第4章);
⑤ 所谓汉民族的形成,要等到解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问题后才能得以实现,此时的汉民族已是个较秦汉时期进一步扩大、深化了的概念(第3篇、第4篇第1章)。
神文时代 [图书]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孙英刚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 1
本书稿是《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第二辑之一种,是一部涉及中国古代一个特殊的神学领域(包括谶纬神学、星占术、历律学、术数学、政治预言术等)与古代政治间的相互关系的书稿。全书除《绪论》外,分上篇《天命与预言》、中篇《祥瑞与灾异》、下篇《历数与历术》,涵盖了古代神学的主要内容。作者主要关注中国中古时期即秦汉至隋唐时期的特殊神学与政治生活的内容与关系,搜集了丰富的资料,文字流畅,论证详尽。目前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不多,本书着力较深,其研究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图书]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唐长孺 中华书局 2011 - 4
本书除“绪论”、“综论”外,分三个篇章,分别讨论了魏晋、南北朝、唐代经济、政治、军事及思想学术等问题,提出或解决了魏晋隋唐时期许多前人鲜及的重大问题。本书是作者长期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历史理论性概括,于作者中国古代分期魏晋封建论有详尽的论证。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 [图书] 豆瓣
隋唐帝国形成史論
作者: 谷川道雄 译者: 李济沧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 6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精)》(作者古川道雄)是一本以十六国北朝政治史为具体内容,而以隋唐帝国形成根据和历史本质为问题意识的实证之作,也是作者著称的“豪族共同体理论”由以提出并得以成立的奠基之作。对于这本成名之作,作者自称:“如果说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何自负之处的话,那便是密切注意民众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什么样的位置,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这一点。”《隋唐帝国形成史论(精)》作者从十六国北朝寻觅隋唐帝国的原始形态和形成动力,指出国家与民众有对立的一面,更有相互依存的一面,“没有民众的积极作用,隋唐帝国便不可能出现”。作者深入到六朝隋唐社会的内部和基层,把摸这一时代的精神脉搏,揭示出从纷乱的十六国发展到强盛的隋唐帝国的历史内在逻辑,突破了战后日本中国史学界强调世界史基本规律而忽视中国历史特色的研究范式,标志着一种新的中国中古史阐释体系的成立。
还有1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 [图书]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谷川道雄 译者: 李济沧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 10
本书是以一个较为完整而系统的形式,将我从1958年到1969年发表的有关五胡北朝史的一系列论文加以编修而成的。在整个编修过程中,论文题目以及内容较之原文都作了一些修订,其中几篇还进行了大幅度缩减。此外,为了使各编各章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又重新增加了一些章节。不过这些修改工作尽量限定在技术上,而不致使其影响全书的主旨。 通过一定的排列来看这十年间写成的文章,就会发现内容涉及五部北朝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关注的问题大都集中于政治史,书名或许叫五胡北朝政治史更为妥帖。但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是因为推动上述研究的我自己的学问志趣与隋唐帝国的形成问题密切相连接之故。
金明馆丛稿初编 [图书] 豆瓣
9.7 (11 个评分) 作者: 陈寅恪 著 / 陈美延 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6
主要内容包括: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述东晋王导之功业;桃花源记旁证;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等。
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黄永年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4 - 7
本书作者从宏观审视古代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发展,认为自魏晋起,历史进入封建领主制至地主制的转型期,这个转型到杨隋唐初实已完成,此后进入成熟发展的阶段。这种地主制度社会在世界上似为中国所独有,而其在政治制度、治道政略等诸方面,更有一系列看似史家已作出定论的问题,需要从微观上重新剖析和宏观上重新估量互相结合的意义上,再作深入探讨。全书脉络清晰,多树新义,旁证博引了大量从未经人注意的新鲜资料,而文笔流畅,娓娓可读,既是学人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历史的珍贵参考,也为广大文史爱好者提供了一种通俗化表述的历史读本。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图书] 豆瓣
9.8 (10 个评分) 作者: 陈寅恪 商务印书馆 2011
本书系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撰写于抗日战争的艰难环境中,是中国中古史研究的传世杰作。前书从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诸方面分析构成隋唐制度的历史因素,上溯汉魏南北朝、推纲挈领地说明中古历史衍化变迁的脉络。后书对唐代政治史作了极为精辟的论述。
唐诗求是 [图书] 豆瓣
作者: 陈尚君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 - 8
本书汇集了作者多年在重编全唐诗及其研究过程中的重大创获。所收篇章涉及唐代诗歌总集、别集、选集,对唐代诗人生平及创作的探索无不论出有据,无论是对唐代诗歌的个案研究,还是对一代文学史的考察,都有发覆启蒙之意义。
终极之典 [图书] 豆瓣
作者: 吴丽娱 中华书局 2012
丧葬仪式或被当作是人生结束之际的告别典礼,丧服和丧葬礼制体现人际关系和某些人生观的根本理念,可以认为是构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之一,此项研究的意义早已超过了其本身,而与国家政治、社会习俗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书在前人研究和已复原唐朝《丧葬令》基础上,对丧葬礼制本身展开探讨。考虑到唐朝社会以皇帝和官僚为中心的特点,全书以讨论皇帝和官僚丧礼为主而更多围绕中晚唐制度进行,并力求对制度的渊源和发展脉络进行追踪。上编为皇帝(附后、太子)葬礼制度或言《国恤》的沿革以及丧葬礼的举办,分为上、下两个单元;下编一是丧葬礼令关系、与官员丧葬法式的探讨,二是官员葬礼和相关待遇的专题研究,分为上、中、下三个单元,内容所及主要是与《天圣令》和唐令有关的一些发现。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 [图书]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荣新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10
中古时代来华的商胡贩客,其中最持久而活跃的族类,就是被称为“九性胡”的粟特人。作者以文献、文物和文书为依据,从历史深处揭示了他们在经济、政治和宗教生活中的独特作用,令人耳目一新。粟特聚落是全书论证的基点和重点。在作者笔下,群体的结构化和分布的网络化,形成一片富有异彩的景观。不仅再现了粟特聚落的历史面貌,而且使胡汉交融的考察更具体化也更理论化了。同时,此项研究不仅仅是考证文化交流中早已存在的有趣史实而已,也将为人们今天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跨文化问题提供某种启示。
近观中古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侯旭东 中西书局 2015 - 3
本书是侯旭东教授关于中国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地域社会研究的论文合集。共收十余篇有关中国古代地域社会研究的论文,既有对传世史料的重新解读,也有大量利用新出土文献者。
中古中国的寡头政治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姜士彬(David G. Johnson) 译者: 范兆飞 / 秦伊 中西书局 2016 - 9
“中世纪的中国是一个贵族国家呢?还是一个官僚国家?”此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它是两者的独特的结合。权力最终来自对政府的供职,而非来自血统/家族/门第,但是在大约5世纪至10世纪时期出任官职,比在中华帝国的任何时期都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门第出身。从晋至唐,大约数百个大姓在政治上、社会上支配了中国——一种寡头政治。只是到了五代宋初,他们才最后失势。敦煌发现的某些谱牒保存了唐代某些姓氏的名称。较早的谱牒由政府机构编成,其实质是官方圈定上层阶级的成员资格。这些家庭出身的人物被赋予竞争官职的特殊优势,从而在5至10世纪之间把持着中央政府绝大部分的官职。隋唐时期改革了选择官员的方式,出现了有关社会地位的新观念,世家大族把持政权的制度开始有所变化,终唐之世,世家大族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权势。正是鉴于这些家族在中世纪如此重要,本书仔细地考察了这些家族的结构和如何发挥功能。本书的结论是,在宋代以前的时期内,大家族与其说近似于“姓氏”,不如说最近似于今天人类学家所称为的“宗族”。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图书] 豆瓣
作者: 唐长孺 中华书局 2011 - 4
本书共收作者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论文13篇,文章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产关系、阶级结构、土地和赋税制度、兵制、门阀政治、民族问题、宗教及文化等问题详加论证,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1955年由三联书店出版, 1978年重印时曾做了一些修改。此次收入《唐长孺文集》,除进行了核校外,部分内容恢复了55年版文字。
读通鉴论(上中下册) [图书]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王夫之 译者: 舒士彦 注解 中华书局 2004 - 4
《读通鉴论》是明末清初卓越思想家王夫之有关古史评论的代表作之一。
王夫之,字而农,号薑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学者尊称为船山先
生。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举人。明亡后参加
南明抗清斗争,后来放弃政治活动,退隐乡闾间,在极艰苦的条件下,以著述终其身,
共计成书数十种,达300余卷。
《读通鉴论》是王夫之阅读司马光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笔记,全书30卷,其
中秦1卷,西汉4卷,东汉4卷,三国1卷,晋4卷,宋、齐、梁、陈、隋各1卷,唐8卷,
五代3卷,另附《叙论》4篇为卷末。
这不是一部单纯的历史著作。首先,它是阅读另一部历史巨著的笔记,其中每一节
都是针对《通鉴》所记的某一段史实而发的议论,如果不参照《资治通鉴》而单读《读
通鉴论》,就会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次,这部书是一个思想家的历史沉思
录。它既折射了明清之际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之光,又积淀了一个当时心境极为痛苦与矛
盾的思想家的深邃反思。所以,总体水平远超出一般史书。
新资料与中古文史论稿 [图书] 豆瓣
作者: 刘安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 7
作者以敦煌吐鲁番文献、墓葬出土文书和墓志、日本古抄本等资料为切入点,对照传统的文献史料,对于中古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进行深入而直观的探讨,集结成此本《新资料与中古文史论稿》,论述涉及国家礼仪、官制任命、军事边防、宗教、民间信仰以及官修书籍等众多方面的内容,是对于中古史的一部研究力著。
作者致力于敦煌吐鲁番学数年,对于出土文献运用精准纯熟,擅长于将新出的写本、墓志等新资料与传统史料相互对应论证,是采用二重证据法的佳范。本书中《中国中古时期衣物疏的源流》一文,曾被日本学者白须净真先生评价认为是同类研究中最高水平的成果。近年来有关《修文殿御览》的一系列梳理和探讨,则得到同领域研究者们的高度评价。
初学记(上下) [图书] 豆瓣
作者: 徐坚 中华书局 2004 - 2
《初学记》,三十卷,是唐人撰修的一部类书。唐玄宗为方便他的儿子学诗作文时引用典故和检查事类,而命集贤院学士徐坚、张说等编辑此部类书。这是一部以知识为重点的类书,既有豊富知识,又便于临文检查。因其目的主要是为因应皇子们初学诗文的需要而编辑,所以取名《初学记》。全书共分23部,313个子目,每个子目内部又分「叙事」、「事对」、「诗文」三部分。内容豊富,包罗万象。而且此书与其它类书不同的是,其它类书只把材料按类摘抄,条与条之间,几乎没有联系,仅仅是资料的汇编。而此书则经过精心编撰。把类事连贯起来,成为一篇文章,其体例更近似现代的百科全书,其知识性非常高,故被视为评价较高的一部类书。
目录:
《初学记》卷一·天部上
《初学记》卷二·天部下
《初学记》卷三·岁时部上
《初学记》卷四·岁时部下
《初学记》卷五·地部上
《初学记》卷六·地部中
《初学记》卷七·地部下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
《初学记》卷九·帝王部
《初学记》卷十·中宫部
《初学记》卷十·储宫部
《初学记》卷十·帝戚部
《初学记》卷十一·职官部上
《初学记》卷十二·职官部下
《初学记》卷十三·礼部上
《初学记》卷十四·礼部下
《初学记》卷十五·乐部上
《初学记》卷十六·乐部下
《初学记》卷十七·人部上
《初学记》卷十八·人部中
《初学记》卷十九·人部下
《初学记》卷二十·政理部
《初学记》卷二十一·文部
《初学记》卷二十二·武部
《初学记》卷二十三·道释部
《初学记》卷二十四·居处部
《初学记》卷二十五·器物部
《初学记》卷二十六·器物部
《初学记》卷二十七·宝器部
《初学记》卷二十七·草部(附)
《初学记》卷二十八·木部
《初学记》卷二十九·兽部
《初学记》卷三十·鸟部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的基本问题 [图书] 豆瓣
作者: (日) 谷川道雄 中华书局 2010 - 10
本书集合了日本当代著名学者对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若干重要问题所进行的论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了解日本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研究状况亦有所助益。 全书包括了中华世界、唐代的对外贸易与在华外国人的相关问题、论胡族国家等。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