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楊繼繩”
全部 | 书籍 (7) | 影视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分析 [图书] 豆瓣
作者: 杨继绳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6
在当下的大众阅读光谱中,是否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社会学热”?这也许不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至少其可能引发的探究欲没有早前的“美学热”、“文化热”、“国学热”等等来得强烈,但有种现象却是无法否认的,那就是在社会问题受到高度关注之下,积极就社会问题在大众媒体发言的社会学家受到了追捧,而此中的代表人物当非清华大学的孙立平教授莫属。孙氏接连推出的《断裂》、《失衡》、《博弈》称得上是“社会问题三部曲”,其中诸如“断裂”、“博弈”等概念已经成为大众媒体上的高频词汇。
在这股“社会学热”中,社会分层和流动又是“热中之热”,这从不时见诸媒体的所谓“中产标准”的划分和讨论就能看出一二。实际上,社会分层和流动也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坊间关于(中国)社会阶层的著作已有多种,甚至有作家也加入到了这个问题的表达中来,当然影响最大的似应首推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和《当代中国社会流动》)。这自然要拜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名头所赐,但其理论视野的开放、调查方法的谨严也有助于人们接受其描述和结论。
不过,社会分层的标准并未“定于一尊”,而标准不同,方法不同,结论也就不同,在陆学艺版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之后,继续书写“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分析”并不是“可耻的”,反而是必要的,何况这个书写者又是杨继绳!
毫不夸张地说,杨继绳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知识分子中的标杆式人物。这不是因为他是新华社高级记者,而是因为他是《炎黄春秋》主编;这不是因为他写了数以千计的新闻作品,而是因为他写了《邓小平时代》(1998年)和另外一部更为重要的著作。至于刚刚由甘肃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这部《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分析》,其实已然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因其早于2000年就在香港出版了(有人说这是建国以来国内第一本以此为题的学术著作,比陆书还早两年),只是多数内地读者一直无缘得见。
按权力、财富和声望分层
杨继绳是记者,也是学者,这一双重身份必然为他的学术著作带来有别于学院派的性格。一如他在本书的前言中所说:“我并不想把这本书写成一本社会学方面的学术著作。我所期待的读者也不仅是对社会学有兴趣的人。我希望写得更自由一些,读者读起来更轻松一些,当然也不是通俗小册子。我的着眼点不是论证某一社会学的假设,我想用现实材料来分析中国社会阶层。我没有力量像社会学机构那样为这个问题进行专门的社会学调查,但我可以综合利用各方面学者和机构的调研成果,尽可能集中各方面调研成果的精华。”有鉴于此,我们期待此书的就不是其学术价值(这点留待专家去评鉴),而是其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社会图景,这幅图景是否切合甚至强化了我们的日常感受和认知,刷新这幅图景使之更为合理的可能出路又在何方。仍如作者所说:“这本书是从分析社会阶层这一个一个的社会横断面,深入分析中国国情,分析各个阶层面临的问题和阶层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寻求社会和谐的办法。”质而言之,作者撰写此书旨在呈现和求解社会问题,学术创新非其所求。
当然,社会阶层的划分必须在某种理论的观照下才能做出,因此本书还是首先介绍了社会分层的一般理论和标准,并在经过一番甄别取舍之后给出了作者的标准,即现代西方学者普遍坚持的区分社会阶层的三大标志:权力、财富和声望。这一分层标准其实与陆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所秉持的“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无甚区别,只是由于在这一“三分法”中,“每一种因素的占有情况如何量化,每一种因素的量化数据再以什么样的权数组合成不同阶层的量化指标”,实在是“很困难的任务”,不同的量化和组合就得出了不同的指标,因此社会阶层的划分结果也就有所不同。根据权力、财富和声望的标准,杨继绳把中国社会划分为农民、工人、流动民工、私有企业主、知识分子、官员、当代新买办和社会有害群体八个阶层。而按照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标准,陆学艺们则把中国社会划分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城市无业、失业和半失业人员十个阶层。两者相比,似乎只能说杨的划分更“自由”些(比如杨把“当代新买办”定为一个阶层居然只是为了矫正一些出版物对这个群体的离谱描述),而陆的划分更“规范”些。有意思的是,杨继绳对陆学艺们的分层没有作太多评价,而只是近乎自由心证地“觉得还是用权力、财富、声望来作为分层的标准比较好”。
实现社会公正需要机会均等
杨继绳在一一分析了八大社会阶层后,归结出中国当前阶层结构的几个特点,即80%以上的工农大众处于社会中下层(64.8%)和社会下层 (17.9%),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中间阶层比重太小,上等阶层中的不少人财富和权力的获得渠道不透明,阶层之间在财富、权力、声望方面有错位现象 (如官员的权力地位高而财富地位低,企业主的财富地位高而声望地位低,这就可能导致官员和企业主在权力和财富上互通有无)。平心而论,这几点结论我们早已非常熟悉,而作者此前对八大社会阶层的考察也多半给人“至今已觉不新鲜”之感,但我们显然不能以此来忽视本书的价值,因其价值主要不在这里,而在对问题根源的揭示和解决之道的提示本身。
杨继绳认为,社会分层的存在意味着社会不平等,而绝对的社会平等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区分哪些不平等是合理的,哪些不平等是不合理的。人们不能得到完全平等,但人们不能容忍以不公正的方法制造新的不平等。当前的社会不公实质是对改革代价的承担和对改革收益的分享不对称。改革中获益最大的是各级掌权者及其亲属朋友,获益最小的是工人和农民,但对改革成本和风险的支付方面后者却远大于前者。社会结构先于制度定型后,某些既得利益者利用手中的权力资源,扼守新生阶层向上流动的通道,或阻挠改革继续深入,或使改革朝有利于他们的方向发展,企图使制度始终保持对他们有利的状态,这就造成了制度性社会不公。破除制度性不公的不二法门就是政治体制改革,而政治体制改革的要义则是推进社会结构的开放,使得新出现的社会角色有自己的合法位置和利益保障,有向上流动的均等机会。其实这也就是孙立平所说的培育一种相对平衡的多元的社会结构,使得利益各方能够在法治框架下进行平等博弈。
再度平心而论,这个道理也可以说是“卑之无甚高论”,实际上比这更“激进”的主张我们不是没有听过。但今日中国的一大尴尬就是“理论超前”,以至理论兀自后浪推前浪,现实却鲜有丝毫改变。处在这样一种局面之下,重复真理需要毅力,更需要勇气。因为即便是如此浅显的真理也并非随处可见的。
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的立场
作者有勇气,文字就有生气。读杨继绳这本《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分析》,感受最强烈的不是认知冲击,而是作者的真诚、勇气和贴地而行的态度。作为一名记者,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杨继绳在“忧愤深广的阶层——知识分子”这一章中着意点出“人文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舆论知识分子的尴尬”。他认为,作为知识分子,不仅不要趋炎附势,还要主动使自己边缘化,即独立于主流之外,保持客观、冷静、超然的态度。作为思想者的人文知识分子,应当是非功利的,必须为自己的思想付出代价,乃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并非矫情的高调,也应是他的夫子自道。
对于舆论知识分子的尴尬,杨继绳将其归结为新闻腐败,其本质是不说真话、不讲真理,失去了新闻媒体客观公正的基本属性,沦为权力和金钱的奴隶。舆论界要走出“一仆二主”的困境,就要改变“舆论一致”年代留下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处在利益主体多元的时代,各种利益主体的声音只有通过多元的舆论才能得以表达。这确乎只是一种设想,但能见到这样的文字本身就已很不容易了。
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 (最新修订本) [图书] 豆瓣
作者: 杨继绳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11 - 6
★温家宝总理明确表示要“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然而把现在的“金字塔型”社会建设成为“橄榄型”社会还需要多久?
★我们成天讲义务教育,但“义务教育”怎么变成了农民的“义务”?
★当一个总人数约1.5亿、掌握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本、贡献了全国近1/3的税收、使用着半数以上的技术专利、每年吸纳半数以上新增就业人员的新社会阶层崛起时,是与社会阶层分化相伴而来的矛盾激化的前兆,还是中国社会由传统迈向现代的表征?
★为什么官二代、富二代能比穷二代农二代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根源造就了当前“二代现象”?
★我们社会在不断进步,经济在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为什么中国人的怨气越来越大?
★在当前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红领”阶层何以成为众多人趋之若鹜的行列?
★邓小平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你怎么富?“共同富裕”怎么个共同法?
中国各阶层的分析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杨继绳 花城出版社 2009 - 6
邓小平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28年过去,什么人先富了起来?国家垄断经营初步放开时期,双轨价格运行时期,金融资零起始时期,国有资产重组时期,为什么成为红顶商人聚敛财富的四大高潮?私营企业是怎样成为人人要吃的“唐僧肉”的?在贫富差异上,中国的基尼系数已逼近0.5,城乡收入差距之大已成世界之最,社会动荡的“黄色警戒灯”是何时亮起的?为什么说中国是“一个布满地雷的富矿”?

数据及答案,全在本书之中。
三十年河东:权力市场经济的困境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三十年河东:权力市场经济的困境
作者: 杨继绳 武汉出版社 2010 - 3 其它标题: 三十年河东
本书分别从银行漫谈、股市浅说、财富流动、财政随笔、宏观经济、企业改革、当代老板等十几个大方面归纳选择了一百余篇评论集成此书奉献给读者。

作者经历了改革前后中国两种政治经济体制,还有幸对中国三十年改革的整个历程进行了新闻采访和跟踪调查。三十年来,作者除了发表了大量的关于改革的新闻报道以外,还发表了数百篇关于改革的评论。这些评论文章不仅用通俗的文字介绍了有关改革的经济知识,还不时抨击了改革中的问题。改革发表时曾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有的文章还引起高层领导人的重视。
墓碑天堂 [图书] 豆瓣
作者: 高莽 2009 - 1
《墓碑天堂:向俄罗斯84位文学·艺术大师谒拜絮语》作者高莽,1926年生于哈尔滨。当年,这座城市有几个区很有俄罗斯风味。1945年毕业于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学校。那是一个多民族学习的地方,以俄罗斯孩子为最多。
天翻地覆 [图书] 豆瓣
This Changes Everything: Capitalism vs. The Climate
作者: Naomi Klein 娜歐蜜‧克萊恩 译者: 林鶯 時報文化 2016 - 1
全球重量級作家、《No Logo》、《震撼主義》作者
娜歐蜜克萊恩Naomi Klein
────最具顛覆性新作────
▌這時代最具影響力的一本書
也是一本顛覆思想的書 ▍
★ 亞馬遜書店暢銷書第1名
人類即將面臨史上最嚴酷的災難劇變……
關於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
改變的重點不是碳排,而是資本主義!
為什麼地球以暴衝的速度持續暖化?
為什麼環保運動努力數十年卻成效有限?
為什麼換裝節能電器卻無法減緩暖化速度?
為什麼再生能源始終無法替代化石燃料?
氣候危機如何帶給我們更公平的經濟制度和更美好的生活?
──所有關於氣候危機的解答,都在這本書中!
◤歷史來敲你的門了,你要開門嗎?◢
娜歐蜜.克萊恩繼剖析自由市場遊戲規則的《震撼主義》後,著眼於攸關人類命運的危機──氣候變遷。她以深入的追蹤調查、實際的參與經驗和具前瞻性的觀點,加以感性筆法融合理性論述,告訴我們無止盡追求成長的自由市場經濟,如何讓人類陷入氣候危機。
克萊恩將環境議題的格局拉高,提醒我們以全球為範圍,用高於國家政策的視野,徹底改良已然失靈的全球經濟體系,不僅防止溫室效應擴散,也是改善全球貧富不均的根本解決之道。因此本書不僅談論環保,更關乎社會層面的根本變革。
◤揭穿氣候爭議的迷思與盲點◢
關於全球暖化我們知道的很多,但也知道的太少。至今仍有一群人為了政治與商業利益,堅稱全球暖化不存在;還有一群人妄想市場經濟能主宰地球命運,癡望綠色科技能扭轉暖化的未來;而我們賴以期待的環保團體,很可能正和黑心財團聯手榨乾地球資源。地球持續暖化,逼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現有的制度,追根究底危機的源頭並加以根除。
書中詳盡揭露當今過於妥協迂迴的環保中間路線、視災難為賺錢契機的資本主義、短視近利破壞生態的開發手段,以及各種粉飾太平的違心之論,洞穿它們背後的真實目的,解釋為何現有體系對氣候危機束手無策,甚至使之變本加厲?
◤起身改變世界,在世界改變我們之前◢
氣候危機是我們的絕佳機會,奮力掙脫習以為常的世界觀,徹底改造將人類帶入災難場域的經濟制度,讓長久以來的歷史傷口得到癒合。克萊恩提出已展開行動且激勵人心的社群案例,他們反抗魯莽的開發計劃,同時打造更公平的經濟體制。唯有集結群眾力量,重建地方經濟,保障基本薪資,才能遏止天災發生,修復崩潰的民主制度,並帶來更公平正義的社會。
這是一場全球公民覺醒的運動,「維持現況」不再是個選項,只有起身行動,才能開始改變。到底是氣候危機為地球帶來天翻地覆的災難?還是我們為破敗的經濟制度帶來天翻地覆的改變?未來正掌握在你我手中。
獲獎記錄
★《紐約時報》暢銷書、年度注目好書
★《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觀察家週報》年度好書
★ 依利獨立新聞獎(The Izzy Award)
★ 希拉蕊.溫斯頓(Hilary Weston Writers’ Trust Prize)寫作獎非文學類得主
名人推薦
★ 國際媒體、全球學者、社運領袖、金獎導演、好萊塢巨星──一致推崇
朱淑娟,獨立記者
汪中和,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暨總編輯
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邱花妹,中山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房慧真,作家
南方朔,作家
胡慕情,獨立記者
徐進鈺,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特聘教授
陳瑞賓,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祕書長
馮建三,政大新聞系教授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張鐵志,政治與文化評論家
詹順貴,律師、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長
漂浪島嶼munch
媒體好評
這樣一本宏觀、重要的書,幾乎是無法評論的……
勢必是《寂靜的春天》之後,影響最深遠、引發最多討論的環境相關著作。──《紐約時報》書評
視野龐大、觀點複雜、令人不得不信服地分析了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化石燃料工業和全球暖化之間失調的共生關係,既讓人煩憂又鼓舞人心。──《書單》書評
無論你站在什麼立場,克萊恩都值得讚許,她沒有幫問題包上糖衣……
《天翻地覆》或許會促使更多人去思考氣候變遷,同時採取行動。這樣很好。──《美聯社》
克萊恩的書如此傑出,是因為她能自制而精確的處理這麼棘手的問題,鞭辟入裡的解析讓感興趣的讀者得以掌握問題關鍵。──《赫芬頓郵報》
全面性的探究,勢必會引起爭議,然而這是目前關於氣候這一迫切而勢不可擋的主題,最透徹、雄辯而且發人深省的著作之一……──美國圖書館協會《書單》半月刊推薦書評
今日很少新聞記者會像娜歐蜜‧克萊恩這樣,如此全面而無畏的挑戰重大議題……
這個獎頒給她關於氣候變遷引領先河的著作,以及慧眼勾勒出全盤圖像的專欄寫作。──依利獨立新聞獎(The Izzy Award)評審團讚詞
娜歐蜜‧克萊恩的《天翻地覆》是開先河的著作……
克萊恩以一絲不苟的佐證和熱情洋溢的論辯,平衡了她的急切與憤怒。
在這份針對當前危機的權威回應中,理性與感性並陳。──二○一四年希拉蕊.溫斯頓(Hilary Weston Writers’ Trust Prize)寫作獎非文學類得主評語摘要
【國內外名人推薦語】
這本新書不但清楚地指出我們需要改變的問題根源,更提供有效的行動策略。
我誠摯地盼望讀者經由這本書,能從自己開始帶出需要的改變!──汪中和,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小心!關於氣候變遷,這本鉅著不僅擴大你的視野,顛覆你的認知,還有可能改變你的腦袋。──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暨總編輯
作者生動地講述仍在進行的新聞與故事,有力地論證,只有政治與社會的變革……才會得到矯正與翻轉的機會。──馮建三,政大新聞系教授
娜歐蜜.克萊恩一向進攻最艱難的議題,而且從不給最簡便的答案。
面對地球暖化與極端氣候,她更是如此……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這真的是一本顛覆思想的書,不僅讓人認識對抗氣候變遷的急迫性,
也把環境議題和對資本主義的反思扣連在一起,從而為我們打開新的思考與行動方案。──張鐵志,政治與文化評論家
作者藉由本書給將經濟發展奉為聖經、卻無視其分配不正義與如病毒般嚴重侵蝕地球生態的金權體制,當頭棒喝。鄭重推薦。──詹順貴,律師、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長
本書透過大量的實證,提出氣候變遷造成大氣破壞與地方剝削的問題,
這也是在全球指責工業化造成氣候危機後,最有力的論證書籍……──漂浪島嶼munch
娜歐蜜‧克萊恩將她細緻、犀利和一絲不苟的心思,投注於我們這個時代最重大而且急迫的問題……
我認為她可以躋身今日世界上最富啟發性的政治思想家之列。──阿蘭達蒂‧洛伊(Arundhati Roy),印度知名作家,《微物之神》作者
娜歐蜜‧克萊恩是天才。她對政治學的貢獻,如同賈德‧戴蒙對於人類歷史的研究。
她巧妙融合了政治、經濟和歷史,萃取出簡明有力的事實,放諸四海皆準。──小羅伯.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 Jr.),美國著名環保人士
強而有力的嶄新論證……
引用了大量研究,克萊恩女士強力抨擊採用新科技,或加速轉型放棄化石燃料就可以獲得拯救的想法。──納丹尼爾.瑞奇(Nathaniel Rich),美國小說家,《紐約時報》
克萊恩是勇敢而熱情的作家,永遠值得聆聽,這是本有力而且迫切需要的著作。──約翰.葛雷(John Gray),英國政治哲學家,《觀察家週報》
將會是這時代最具影響力的一本書。──歐文‧瓊斯(Owen Jones),《衛報》專欄作家,《The Establishment: And How They Get Away With It》作者
娜歐蜜就像是偉大的醫生,能夠診斷出無人預見的問題。──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on),奧斯卡金獎導演,《地心引力》、《人類之子》導演
娜歐蜜‧克萊恩的識見深刻,激勵人們改變,而且必須即刻行動。──莎莉‧賽隆(Charlize Theron),知名影星
《天翻地覆》科學立論正確,然而這本著作遠遠不只是關於事實和數字……
(這是)喚醒世人的必讀之書。──麥可‧曼恩(Michael E. Mann),賓州大學「地球系統科學中心」主任,《The Hockey Stick and the Climate Wars》作者
關於氣候變遷,這可能是第一本真正誠實的作品。──布萊恩.沃許(Bryan Walsh),《時代雜誌》資深環保專欄作家
長久以來關於氣候變遷最精闢之作,一大原因是其內涵豐富遠超過氣候變遷。──比爾.麥吉本(Bill McKibben),《The End of Nature》作者,「350.org」共同創辦人
《天翻地覆》是……比較堅定、比較強大的新一波環保運動,需要的工作手冊。──馬克.比特曼(Mark Bittman),《紐約時報》美食專欄作家
克萊恩銳利的分析令人信服,大眾的覺醒是答案的一部分。──洛伊.史克蘭登(Roy Scranton),美國作家,《滾石》
娜歐蜜‧克萊恩的最新著作或許就是氣候運動的宣言,也是這個星球此時此刻之所需……──梅森.英曼(Mason Inman),獨立記者,《舊金山紀事報》
有力的書寫而且不妥協,雄辯滔滔一如我們所期待的克萊恩,結合了第一手的全世界報導和讓人喪氣的政治分析……她激勵人心的願景,無外乎人類世界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道德上的徹底翻轉。──麥可.休姆(Mike Hulme),英國學者,《新科學人》
克萊恩是最富影響力的左翼人士之一,在氣候變遷議題上最傑出的鬥士……
才華洋溢的作家,她所指出的問題沒有什麼可質疑的。──皮利塔.克拉克(Pilita Clark),倫敦《金融時報》環境議題特派員
毫無疑問,這個世代最重要的著作之一。──阿米塔夫.高希(Amitav Ghosh),印度作家,《The Hungry Tide: A Novel》作者
作者勇氣十足,挑戰那些隱隱約約希望整個議題會自動消失,或者新科技會拯救我們的人。──卡蜜拉.卡文迪希(Camilla Cavendish),英國記者,《週日泰晤士報》
這本著作充滿震懾的力量、詳盡的報導,以及動人的軼事……──德魯.耐爾斯(Drew Nelles),加拿大資深編輯暨作家,《環球郵報》
《天翻地覆》不只是一本書,不只是一時一刻,也不只是一場運動。這本著作是正義的武器,生存的道路。──D.R.塔克(D. R. Tucker),自由作家,《華盛頓月刊》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