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楚国”
全部 | 书籍 (6) | 影视 (1)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楚国八百年 (2014) [剧集] 豆瓣
7.5 (40 个评分) 导演: 张晓敏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曾经居住在中原地区的火神祝融之后遭到商王朝的驱逐,于是举族南迁,历经千辛万苦,总算在南方潮湿腥热的蛮夷地带落下脚跟。他们给自己命名为“楚人”,虽然身在边陲,却始终怀有重返中原的念头。楚人首领鬻熊协助周王朝推翻商纣的统治,然而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分封,周昭王的南巡更令他们对天子的期望彻底破灭。以熊渠、熊通、楚庄王等有为帝王为代表,楚人开始尝试向中原扩张。侵随战争、齐桓公来伐、城濮之战、吴楚之战。数百年的残酷战争锻炼着楚人铁一般的意志,八百年的基业逐渐走向繁荣,也走向了衰落和灭亡。
本片根据大量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为观众再现了楚王国波澜壮阔的历史。
楚国兴亡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张宏杰 天地出版社 2023 - 6
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它为复融华夏,不屈不挠;楚人开放包容浪漫,有着对美的极致追求,创造了绝世惊艳的楚文化。这里有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有精美绝伦的漆器,有富有创造力的丝绸刺绣,有典丽优雅的楚辞,有一代霸主楚庄王、治水专家孙叔敖、伟大诗人屈原、忠贤典范申包胥……
春秋时 期,楚国大败晋国而称霸,最盛时是一个方圆5000里的煊赫大国,可谓“楚境横天下”,然而,在崇尚权诈、较量贪狠的残酷的战国时代,楚国统治集团却还保持着春秋时代礼乐文明熏陶而养成的质朴、文雅和慢节奏。当慢节奏的楚国遭遇贪狠的战国时代,其灭亡已不可避免。
本书审视“中原化”对楚国兴亡的影响,审视华夏文明开拓与融合的历程,借助考古发现和历史典籍里的记载,以奇谲瑰丽的文物解读楚国辉煌灿烂的文明,以盛衰荣枯的历程揭示历史背后值得深思的兴亡规律,完整、系统地讲述了楚国8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
——————————————————
编辑推荐
★ 楚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部分。
了解华夏文明必须要读楚国史。楚国影响了秦汉500年,楚文化影响了中国3000年。
★ 再现楚国八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
在张宏杰的讲述下,楚国八百年波澜壮阔的兴亡历史清晰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作品不仅语言优美,逻辑清晰,而且史料翔实,观点鲜明,对楚国历史上的许多疑点,通过挖掘文献、文物等史料,进行了细致分析,展现了一幅楚国兴亡的历史画卷。
★ 视角独特。
作品以“中原化”对楚国的影响,以华夏文明的开拓与融合为讲述的核心,阐明了楚文化在华夏文明发展壮大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以楚国兴亡的微观视角看春秋战国的宏大历史,为了解春秋战国时代提供了新的角度和体验。
★ 全面展现了楚文化的精髓。
作品展示了楚文化在青铜冶铸、竹木漆器、音乐哲学等方面的成就,概括了楚国及楚文化所具有的开放、包容、创新、尚武、不羁等精神特质,为我们了解和认识楚文化的面貌特征打开了一扇门。
★ 充满人性关怀的阅读感。
作品继续秉持了张宏杰人性关怀的写作风格,从楚国视角解读华夏文明的开拓与融合,将历史赋予了人情味、同情心,以当时的历史境况为解读的出发点,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同时又以宏大的历史趋势作为叙述的归宿,给人更多有益的思考。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貳) [图书] 豆瓣
作者: 李学勤主编 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中西书局 2011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总数量约为2500枚,多为战国时的经史类典籍,其中有与《尚书》相关的篇目,与《竹书纪年》相近的编年史书,与《礼记》相关的礼书,与《周易》相关的占书等。本卷收录讲述周初至战国初期史事的编年体史书《系年》,该篇完整书写于138枚竹简上,简背并有编号,全篇共约4000字,是目前已知战国竹简文献中最长的一篇。
出土文獻與早期道教 [图书] 豆瓣
作者: 姜守誠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6 - 3
早期道教與民間信仰、方術及喪葬禮俗的關係,是一個重要且頗具難度的前沿性課題。本書立足於考古新材料,結合有關傳世文獻,廣泛借鑒前人成果,運用縝密的邏輯分析,通過翔實的文獻梳理和考證,就某些重要議題加以論述和概括,提出若干新見解,豐富和發展了早期道教史的理論建構,對出土文獻研究亦有積極意義。作者以敏銳的問題意識,抓住核心線索,提綱挈領,小中見大、以點帶面,系統揭示出早期道教與方術、民俗的互動融合。在研究方法上,本書援入多種手法展開跨學科、立體式的綜合研究,遵循“二重證據法”的原則和精神,注重收集出土文獻及考古實物,深入發掘材料背後蘊含的豐富信息,並將其與傳世文獻進行比對和參證,藉此拓寬了以前比較單一的研究視野,有力佐證了早期道教對世俗社會的深遠影響及其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密切聯繫。
楚系出土文獻語言文字考論 [图书] 豆瓣
作者: 楊建忠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5 - 9
本書旨在利用楚系出土文獻探討楚地語音:對金文及楚系金文研究予以評騭,以顯楚系金文研究的重要性,探明突破口;利用清華簡《楚居》及甲骨文,再次論證了上古楚方言的性質;利用古文字研究成果,詳加比較楚系金文釋文,爲其中通假字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利用通假字研究成果,對楚系金文通假字進行了歷時與共時考察,並有重點地討論了上古楚地音韻問題;利用楚系出土文獻,歷時地考察了[-m]韻尾的演變;深刻反思了利用古文字資料研究上古音的成敗得失,指明今後研究的方向。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