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比较哲学”
全部 | 书籍 (64) | 影视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可能性的艺术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8 (241 个评分) 作者: 刘瑜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4
「内容简介」
一个和平“爆发”的年代?
历史“终结论”的终结?
国家能力从何而来?
文明的冲突是一个过时的预言?
……
面对林林总总的政治问题,作者带领我们以一种比较的视角,在民主问责和国家能力两个政治比较的核心维度下,建立起观察的参照系,将不同体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纳入比较的视野,去分析我们的时代背景和全球化进程,讨论不同国家的政治转型与国家能力,以及文化和经济对政治变迁的影响。
“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当我们将面对的政治现实当作一万种可能性之一来对待时,就能从此时此地抽离,获得一种俯瞰的视角,进而再聚焦定位现实,在浩瀚的可能性中理解我们自身。
「名人推荐」
比较政治学当中的“比较”,与其说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不如说是一种研究的视野。当你把你所面对的政治现实当作一万种可能性之一来对待时,你就获得了一种“比较的视野”。
比较的视野本质上是一种俯瞰的视野,从“此时此地”抽离,来到多样性的“上空”,从宏观开始领略,然后慢慢聚焦到微观,也就是从森林开始,慢慢聚焦到树木。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管你在分析多么具体的问题,在你脑海的深处,始终有一种比例感,有一片隐隐约约的森林,它提醒着你,你所见到的只是现象,而现象未必是真相。
可能我思考得越多,就越相信,智慧的本质就是对事物比例的公正判断。
——刘瑜
以比较的视野辨析相似与差异,从妙趣横生的事例引向缜密的逻辑推论,澄清认知的盲点和误区,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抵达高深的学理分析,最终揭示政治世界的种种奥秘。刘瑜的写作天赋与学术训练功力都已为人所知,在这本书中,二者达到了几近完美的融合,为我们呈现出真正深入浅出的典范。
——刘擎
什么叫“可能性的艺术”?在这个年代活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可能都要面对一个问题:整套影响我们生活、塑造我们日常社会行为的政治制度,还有什么可能吗?
人类历史上所有政治制度的出现、形成、演变的空间何在?很多时候要透过比较才看得到,而由刘瑜老师来讲述,则是再精彩不过了。
——梁文道
「编辑推荐」
★ 学者刘瑜比较政治学新著。继《民主的细节》《观念的水位》出版近10年后,政治学者刘瑜新作出版。在保留其理性而灵动的语言风格、清晰而缜密的逻辑叙述的基础上,这一次,她带我们跳出一时一地的政治,从高处看国际格局,形成广阔的俯瞰视野。
★ 全方位、多角度的政治比较视野。围绕比较政治学两个核心维度——政治转型和国家能力,将不同国家、地区、古今纳入其中,带来全方位的比较。同时,书中不仅有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的分析,也有对发展中国家如南非、印度、墨西哥、泰国、智利、伊拉克等的介绍;在分析经济发展、民主转型的成功案例时,也会剖析失败案例,以此突破认识的偏见,将当下问题纳入历史长河,以历史为尺度,形成看问题的比例感,跳出现象,对问题做出公正的判断。
★ 政治在社会中,从政治之外看政治。“政治在社会结构中”“政治在经济中”“政治在历史中”“政治在地理中”“政治在文化中”。本书通过分析南非的转型、智利经济政策的选择、美国的社会运动以及韩国的观念变迁等,带我们认识政治创造可能性的各种途径,理解社会与政治发展的制衡关系、政治选择与政治行动的可能。
★ 将抽象复杂的政治问题化为通俗的讲述。本书基于作者在看理想平台的音频节目而成,保留了作者通俗的讲述风格,同时辅以深厚的学术功底、优秀的写作能力以及对现实的敏锐分析,将抽象复杂的政治问题以易懂的方式讲给我们听。
★ 对多变的政治现象进行比较、思考,形成社会洞察力。比较产生冲击,冲击带来思考。政治的多变与不确定性让我们对它的思考很难有一劳永逸的答案,但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促使我们不断重返基本的道德问题和历史经验,将熟悉的事物陌生化,将“此时时刻”和无数的“他时他刻”联系起来,以此形成明晰的社会洞察力。
★ 于差异中寻找规律,在浩瀚的可能性中理解我们自身。政治是复杂的,但不是随机的。本书通过建立一个政治可能性的参照系,将每个国家编织在同一网络下,以此理解他国,也照见自身,于差异中寻找规律,进而定位现实,理解我们自身。
独裁者手册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Dictator's Handbook: Why Bad Behavior is Almost Always Good Politics
8.9 (144 个评分) 作者: [美] 布鲁诺·德·梅斯奎塔 / [美] 阿拉斯泰尔·史密斯 译者: 骆伟阳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4 - 5
为什么同样一个人可以在一个国家推行善政却在另一个国家施行最残暴的独裁?在这里,与其说制度是答案还不如说是问题本身。为什么比利时的制度越来越民主,而同一时期,同一领导人的刚果,却越来越独裁?难道是因为利奥波德二世只爱本国人或者有种族歧视?但后来刚果自己“选”出来的领导人并没有做得更好,仍然是一个糟糕的独裁者。
在《独裁者手册》这本书里,梅斯奎塔和史密斯研究多年,得出了一个能够相当完美地解释这一政治现象的理论,即:不管是国家、公司还是国际组织,其政治格局不能简单地以“民主”和“独裁”来划分,而必须用民意选民、实际选民、胜利联盟的数字多少来描写。如果胜利联盟的人数很多,那么这个国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民主国家。反过来,如果胜利联盟的人数非常少,那么不管这个国家有没有选举,都是事实上的非民主国家。据此,很容易明白:在刚果,利奥波德二世只需要让少数人高兴就足以维持自己的统治;而在比利时,他必须让很多人满意才行。
不得不提,对任何想理解政治的真正运作方式的人来说,《独裁者手册》都是一本必读的书,无论是政治领域的政治还是商业界的政治,无论是在独裁国家还是在民主国家。
还有1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The Dictator's Handbook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3 (6 个评分) 作者: Bruce Bueno de Mesquita / Alastair Smith PublicAffairs 2011 - 9
In this title, two renowned political scientists make the contrarian, research-based case that - regardless of any other factors political scientists or historians may find relevant - the calculations and actions of rulers are the driving force of all politics, and the primary goal of rulers is to maintain power as long as possible. In this clever and accessible book, Bueno de Mesquita and Smith introduce us to their perspective of the political world. They bare the logic of politics, starting from the simple premise that leaders pursue their own ends, and that populations either have, or more often don't have, the power to constrain them to a significant degree. The book is organized by a series interconnected questions, among them: Why do leaders who wreck their countries keep their jobs for so long? Why do autocracies have dismal economic policies? How are there so many suffering people in resource-rich lands? Why do 'natural disasters' disproportionately strike poor nations? Why do 'evil-doers' so often collect loads of foreign aid? Why are democracies so good at war? In answering these questions, the authors look at politics, the choices of public policies, and even decisions about war and peace as lying outside of conventional thinking about culture and history. They set aside ideas of civic virtue and psychopathology. Such notions simply are not central to understanding what leaders do and why they do it. Instead, Bueno de Mesquita and Smith see politicians as self-interested louts, just the sort of people you wouldn't want to have over for dinner, but without whom you might not have dinner at all. And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ey are able to answer some perplexing mysteries of politics, shed light on what we read in the newspapers every single day, and offer realistic ways of improving human governance.
什么是民粹主义?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What is Populism?
7.9 (57 个评分) 作者: [德]扬—维尔纳·米勒(Jan-Werner Müller) 译者: 钱静远 译林出版社 2020 - 5
一切权力都来自人民。但人民去了哪里?——贝尔托·布莱希特
★★民粹主义诊断之作:仇视精英、反对多元、垄断人民★★
☆紧扣国际政治新趋势,教你看懂现代社会的民粹危机☆
☆民粹主义不仅事关政治,更事关人性的弱点☆
☆普林斯顿教授精到解读,国内知名政治学者刘擎作序推荐☆
“米 勒这本小书……对澄清“什么是民粹主义”做出了富有启发性的阐 释,并针对当下的政治现象提出许多敏锐而深邃的批判分析。”——刘擎
在过去的几年里,世界见证了玛丽娜•勒庞等民粹主义者的崛起。他们宣扬自己代表真正的普罗大众,借助“平民政治”和“沉默的大多数”等口号,对精英包揽的政治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可是,到底什么是民粹主义?它真的是对民主的纠错和补充吗?
在本书中,米勒定义了民粹主义的核心要素:它反对多元主义,垄断对人民的定义,剥夺持反对意见者的人民资格;民粹主义并非民主政治的正当组成部分,而是它挥之不去的永恒阴影。
在米勒看来,危险和误解都源于概念的模糊不清。只有明确了民粹主义的本质,我们才能在民主政治的实践中更好地应对它的挑战。
反抗“平庸之恶”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Responsibility and Judgment
9.0 (27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汉娜·阿伦特 译者: 陈联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4
没有人比阿伦特更了解:20世纪的道德大崩溃,不是由于人的无知或邪恶,未能辨别道德“真相”,而是由于道德“真相”不足以作为标准,评判人们当下可能做出的事情。道德需要重建,而重建道德的前提是社会中的每个个体,能够反抗道德崩溃时代平庸之恶的引诱,不放弃思考,不逃避判断,承担起应有的道德责任。
本书收录的文章,主要是艾希曼事件之后,阿伦特对于“平庸之恶”的回应,以及对纳粹犹太屠杀的评论。在这些文章中,阿伦特深入探讨了与平庸之恶相关的政治与道德问题,如“极权统治下的个人责任”“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之间的关系”“思考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等等。“过去不再启示未来,人心在昏暗之中徘徊”,在人心无所依傍的时代,阿伦特犀利的视角和关切,为我们思考个人处境和选择立场提供了富有启迪的抓手。
本书是《责任与判断》中文修订版,首收中研院研究员蔡英文专文导读:阿伦特为文一向关注现实的政治与道德的重大议题,文章的肌理糅合了冷静之概念分析与思辨的热情,因而带有相当大的思想激励。
国家的常识 [图书] 豆瓣
Countries and Concepts: Politics, Geography, Culture
9.0 (27 个评分) 作者: [美]迈克尔·罗斯金(Michael G. Roskin) 译者: 杨勇 / 夏维勇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3 - 4
本书通过运用比较政治学的方法,深入浅出地对世界的部分典型国家进行观察和描述,从中选取了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墨西哥、尼日利亚、伊朗这9个国家作为分析的模型,以生动简洁的语言从历史、制度、政治文化、现状、争论等5个方面讲述公民需要了解的“国家常识”。
作者将国家的历史、地理与当代的发展现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运用大量篇幅追溯各国的历史,穿插地图直接展现各国所处的地缘环境,并且着重阐述了历史源流与地理环境对政治文化的变迁、制度的变更与当代议题的发展的影响。在叙述过程中,作者还强调了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特性、经济发展状况和教育制度。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图书] 豆瓣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9.6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塞缪尔·P·亨廷顿 译者: 王冠华 / 刘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7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凝住的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广度和分析洞见是惊人的,并确立了亨氏作为他同时代人中最杰出政治学家之一的声誉。首先,亨廷顿论辩说,政治衰朽至少和政治发展一样可能发生。新近独立国家的实际经历是一种愈演愈烈的社会和政治混乱。其次,他提出,现代性中的好东西常常向交错的目标运动。特别是在社会动员超越政治机构发展时,新的社会行为者发现他们无法参与政治而产生挫折感。其结果便是亨氏名之为“普力夺主义”(praetorianism)的状况,也是导致反叛、军事政变以及软弱和组织不力政府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不是同一事物的严丝合缝的组成部分。后者随着诸如政党和法制系统之类组织的设立或衍变为更复杂的形式而具有自身的、另类的逻辑。
维稳的政治逻辑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7 (6 个评分) 作者: 谢岳 清华书局 2013 - 3
本书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本书计划回答三个基本问题。首先,面对由市场改革带来的社会不满与集体抗争,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维护稳定的办法。第二个问题,在维稳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之下,为什么已有的维政策执行起来效果不佳。第三个问题将与预设的理论前提相呼应,那就是现有的维稳政策会对市场经济、公民社会、司法体制与政治制度产生什么影响,这些影响是强化还是弱化三大系统的维稳功能?
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是综合治理的社会背景;第二部分是关于综合治理的政策构成,由四章组成;第三部分包括从第六章到第九章,是关于综合治理的维持机制的,它们是综合治理行动的基础;第四部分由第十章和结论构成,主要是对综合治理行动与机制的分析以及分析基础上的结论归纳。
来日方长 [图书] 豆瓣
The Future Lasts Forever: A Memoir
8.6 (19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路易·阿尔都塞 译者: 蔡鸿滨 / 陈越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5
一九八〇年十一月十六日,早上八九点,一个身穿睡衣的男子冲出房间,跑进巴黎高师的庭院,发狂地叫喊着:“我扼死了埃莱娜,我扼死了我的妻子。”
这出荒诞悲剧的主角即是名满天下的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他是法国最具原初思想也最受争议的知识分子之一,亦是“二战”后法国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他是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旗手,被誉为“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奠基人。
然而,所有的名誉与成就在这一天崩坍了——“阿尔都塞主义随着阿尔都塞一起死了”!而法院“不予起诉”的判决更引起了舆论的愤怒与声讨……
从悲剧发生到辞世的十年,阿尔都塞的晚年罕为人知。这部自传不仅深刻反映了他晚年的思想,更是凝结了哲学家整个人生的精粹:他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并试图从内部记录、反思自己的疯狂,既详析了自己的成长、学习与研究经历,亦描述了当时的巴黎高师与整个时代的精神氛围。
这是一部自传,也是一部编年学术史,更是一部深刻探讨人性与罪责的惊世忏悔录。
记忆小屋 [图书] 豆瓣
The Memory Chalet
9.1 (2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托尼·朱特 译者: 何静芝 商务印书馆 2013 - 5
这是托尼·朱特逝世前写的最后一本书,每一篇文字都是他对个人体验的一次回顾,也都最终引向了对历史背景的整理和评述。
他写到了童年时代的战后伦敦,回忆自己对伦敦一些公交线路的迷恋,并进而展开了对公共礼仪和战间期城市规划的深思;他也写到1968年的巴黎学生运动,谈及欧洲人观点不一的性别政治,并最终断定自己那一代人“是富有革命精神的一代,但是却错过了革命”;一系列穿越美国的公路旅行带来的则不仅是对美国文化、历史的评述,更是对自身在晚近年代的身份认同的新体会……他记下的各种成长琐事、旅行见闻和学术生涯的体悟汇成意识的溪流,轻松地荡起波纹,接着又流向各种有趣的方向。
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 [图书] 豆瓣
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8.8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巴林顿·摩尔 译者: 王茁 / 顾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的作者是美国当代知名社会学和历史学专家巴林顿·摩尔,此书是一部视野宽广的史学论著。本书是对西方正统现代化理论的一个重大挑战,抨击资本主义和西方民主是进入现代工业社会的惟一道路和最终归宿的西方传统观点,并在揭示大量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指出,西方民主只是特定历史环境中结出的果实,而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道路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形态是形形式式的。此书1966年问世后,即在欧美文化思想界引起普遍反响,标志着当时美国社会思潮的重大转折,此书一经出版,即成为西方学术经典,被誉为"对人类社会和历史所进行的重大探索",作者也因此荣膺伍德罗·威尔逊奖和麦基弗奖。
现代性的神学起源 [图书] 豆瓣
The Theological Origins of Modernity
9.6 (14 个评分) 作者: [美]迈克尔·艾伦·吉莱斯皮 译者: 张卜天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 1
这是一部颇具原创性的深刻著作。作者把现代性追溯到中世纪晚期,认为从唯名论革命开始的西方神学传统的内部张力是现代形而上学、科学、政治、宗教哲学、人类学、虚无主义等等的真正发端。人文主义、宗教改革和现代思想分别对应着把人、神、自然置于存在者领域的优先地位。本书能大大开阔我们的视野,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现代性和目前的哲学、科学、政治以及文化处境。
比较的幽灵 [图书] 豆瓣
The Spectre of Comparisons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甘会斌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本书分析了形成民族主义的各种力量,考察各个东南亚国家具体的民族主义表现并加以比较,最后提出为在冷战后遭受冷遇的民族主义正名,对东南亚、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都有深刻的洞见。
“人文与社会译丛”秉承“激活思想,传承学术”之宗旨,以精良的选目,可靠的译文,赢得学术界和公众的广泛认可与好评,被认为是当今“最好的社科丛书之一”。
独自打保龄 [图书] 豆瓣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8.4 (7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帕特南 著 / 燕继荣 审校 译者: 刘波 / 祝乃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作者认为,民主质量的好坏或民主制度的绩效,可以从公民社会的状况得到解释;如果某一个社会的民主运转出了问题,从根本上说,那一定是公民社会(公民意识、公民组织、公民行为等,总之是公民生活)发生了变化--例如,社区生活走向了衰落。帕特南加入到美国公民参与热情度降低、投票率下降的研究当中,他敏锐地感到,当初托克维尔所描述的美国社区生活正在逐渐衰落,那种喜好结社、喜欢过有组织的公民生活、关注公共话题、热心公益事业的美国人不见了;今天的美国人,似乎不再愿意把闲暇时间用在与邻居一起咖啡聊天,一起走进俱乐部去从事集体行动,而是宁愿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或者独自去打保龄球。于是,帕特南想到用"Bowling Alone"这个词来形容和概括美国社会的这一变化,并力求对这种变化的性质和原因做出理论解释。在他看来,"独自打保龄"的现象意味着美国社会资本的流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复杂而不易确定的,但后果却是明确的,那就是公民参与的衰落。
近代的超克 [图书] 豆瓣
9.1 (15 个评分) 作者: [日] 竹内好 译者: 李冬木 / 赵京华 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3
本书遴选了作者写于上个世纪四十到六十年代的数篇代表作品(包括名文《鲁迅》、《近代的超克》等),昭示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竹内好的思想方式与知识立场形成与发展,及其一贯的、与众不同的思想物质。
国家与社会革命 [图书] 豆瓣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8.9 (1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西达·斯考切波 译者: 何俊志 / 王学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3
在本书中,斯考切波要揭示的是,国家结构、国际力量和阶级关系这三种要素是如何结合在一起,共同导致了社会革命转型的起源与成就。从18世纪90年代的法国到20世纪70年代的越南,社会革命虽然很少发生,但却在现代世界历史上具有无可否认的重要性。《国家与社会革命》提供了一种新的参照框架,以分析这种革命的原因、冲突和后果。而且、该书对三个主要的案例进行了深入而严肃的比较历史分析,这三个案例是:从1787年到19世纪初期的法国革命、从1917年到20世纪30年代的俄国革命和从1911年到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革命。    作者认为,现有的革命理论,不适合用来解释革命的实际历史模式。因此,作者力促我们采用一种新的分析视角。她主张进行结构性论而非意志论的分析,强调跨国性世界-历史背景对国内政治冲突的重要作用。首先,她坚持认为,国家应该被看成是一套行政和强制组织、在阶级控制和阶级利益面前具有潜在的自主性,因此,在解释社会革命时,必须把国家置于核心地位。    为了解释法国、俄国、和中国旧制度的导向革命性政治危机的内在矛盾,斯考切波主要集中考察了国家在两个方面的基本关系:一方面是国家的统治者及其官员与国际竞争者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国家的统治者及其官员与支配阶级之间的关系。在解释革命的后果时,她着重关注的是,在阶级冲突和反革命军事威胁的背景下,革命领导集团建立新国家组织的方式。在革命政权得以巩固之后,她强调的是国家权力被用来改造社会的方式。在社会革命转型的模式方面,法国、俄国和中国被当成是基本类似的案例。对那些把法国革命当成是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或者是把俄国革命基本上看成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家而言,作者的这种观点必然会引出激烈的争论。
列宁主义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Leninism
9.0 (6 个评分) 作者: 尼尔·哈丁 译者: 张传平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8
本书是第一部重新全面解读列宁主义的意识形态的著作,是作者多年潜心研究的理论成果。对于列宁主义的起源与发展、列宁主义的内容以及作为一种具有感召力的思想体系所具有的优点与缺点的原因等诸多问题,它向传统的学术判断发起了多方面的挑战。 尼尔·哈丁揭示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列宁主义是如何作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回应而脱颖而出的,并且社会民主党支持本国战争努力的这种背叛,在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又意味着什么。他提出,列宁主义的经济、政治甚至哲学在1914-1917年间都迅速地理论化了,并因而具有战争经历特点的深远影响。列宁主义对资本主义文明的确清楚地表达了一种复杂而连贯的批判,对各种选民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但列宁主义本身深受时代的束缚,这注定会制约它的适应能力。与列宁主义相辅相成的历史形而上学和科学形而上学对于其行动的信心和自信来说是内在的,如同它内在地轻视民主实践和宽容一样。 本书既是对列宁主义的一种阐释,也是对当代共产主义政治的重要性的一种批判。
“一部学识渊博、令人振奋、通俗易懂、给人印象极其深刻的作品,我相信它将成为学生的经典著作,在课堂内外的世界都会引发许多争论。” ――理查德·萨克瓦
西方文论关键词 [图书]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赵一凡 / 张中载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 1
《西方文论关键词》以一词一文的形式对西方文学及文化批评理论当中的关键用语和时新词汇予以明确阐释,共收录论文83篇,均提供简明扼要的概念解说和背景介绍,对每一概念的发展衍变过程进行了仔细的梳理辨析,且力求外国理论与评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学者的自家见解。
道与逻各斯 [图书] 豆瓣
The Tao and the Logos: Literary Hermeneutics, East and West
8.0 (8 个评分) 作者: 张隆溪 译者: 冯川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 5
本书研究语言的性质及其在文学创作、文学阅读中的复杂内涵。
本书所作的比较和对照,其取向就并非历史的取向,而是旨在以一种批判的眼光,从某些共通的主题(它们在不同的时刻出现于东方和西方)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来。
我始终不相信任何文学和文化传统的独特性主张——不相信那种把东方和西方看得如此迥乎不同,以致其思维和表达的方式竟不能彼此理解,因而一种知识也就必须始终置身于另一种知识之外的看法。我在本书中决定做的一件事,恰恰是去拆除种种学术领地之间的栅栏,这些学术领地被称为领域和学科,它们被包围在学院和系所的重重藩篱之中。我宁愿向这种知识的分隔挑战,并展示某些基本的、东西方共有的阐释学关注和阐释学策略。
独白 [图书] 豆瓣
La femme rompue
8.0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波伏瓦 译者: 张香筠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4
《独白》是波伏瓦于1967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在波伏瓦付诸出版的论述、小说、自传以及书信等几大类文字中,属于她较后期的文学创作。所收三个短篇都以女性为主人公,其中《懂事年龄》讲述中年职业女性对儿子婚姻与职业前途的不满,《独白》整篇是一个单亲妈妈的絮叨,神经质的话语之下涌动的却是对小女儿自杀的痛切;《筋疲力尽的女人》则以日记的形式展现了一个家庭主妇应对丈夫婚外情的心路历程。
由此,波伏瓦刻画了三个处于危机中的女人:一个自诩是好母亲,试图掌控一切;一个对家庭、子女满腹怨气又忧心忡忡;一个被丈夫抛弃,无所适从。小说集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是波伏瓦对女性命运、生活状况的反映。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