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禮學”
血缘与归属 [图书] 豆瓣
Blood and Belonging: Journeys Into the New Nationalism
8.8 (8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叶礼庭
译者:
成起宏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 8
◆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之一,乔治·奥威尔奖、汉娜·阿伦特奖得主,《伯林传》作者叶礼庭成名作
◆实地走访全球六个国家和地区,亲历民族纷争的最前线,勾勒“后冷战”时代的民族主义地图
◆当我们需要满足自己的安全与归属需求时,民族主义是唯一的抵达路径吗?
···
【内容简介】
当库尔德工人党的游击队女战士瞄准敌人,魁北克的民众正举行另一次独立游行;当波黑妇女在战争死难者坟场哀悼亲人,北爱尔兰忠诚派正用鲜血写下“绝不投降”;当统一后的德国经历“兄弟复合”的阵痛期,鞑靼人正试图重新在故乡克里米亚站稳脚跟。在全球化趋势看似势不可挡的今天,民族主义是否真的已无容身之所?
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理解当时全世界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叶礼庭考察了南斯拉夫、库尔德斯坦、北爱尔兰、乌克兰、魁北克、重新统一的德国六个国家和地区。他深入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游击队内部,他与德国莱比锡的新纳粹组织头目见面,他还采访了南斯拉夫国民议会议长、副总统米洛凡·吉拉斯……在战争、分裂、游行和恐怖袭击的背后,叶礼庭看到一波汹涌的种族民族主义浪潮席卷了世界舞台,血缘成为今天国际关系中的关键要素,而更符合社会现实的公民民族主义正遭受严峻挑战。
···
【名人及媒体推荐】
叶礼庭把视角转向那些令人心碎的细节,使看似疯狂的新闻故事在读者的眼中变得易于理解。
——美国记者、小说家罗伯特·麦克尼尔,《英语的故事》作者
·
《血缘与归属》一书叙述生动,可读性强。作者对在通往团结的发展道路上走错了“车道”的社会的论述令人印象深刻。
——戴维·弗罗姆金,波士顿大学政治与历史教授,《世界大历史》作者
·
伴随着一部6集的BBC电视纪录片,本书有力地分析了“新民族主义”的内涵与后果,深挖了“公民民族主义”和“容忍、妥协和理性的自由美德”之脆弱。
——《书单》
·
为了了解现今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叶礼庭到南斯拉夫、库尔德斯坦、北爱尔兰、魁北克、重新统一的德国进行考察,通过对采访材料、历史事件、目击经历和尖锐观点的呈现,他认为民族主义是一股可建构、可焊接的力量,但从现今它的极端和权威的形式来看,它沦为了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叶礼庭深入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游击队内部,并拿到了第一手资料;他与莱比锡的新纳粹头目见面;还采访了前南斯拉夫国民议会议长、副总统米洛凡·吉拉斯。这让本书极具可读性和说服力。
——《出版人周刊》
◆实地走访全球六个国家和地区,亲历民族纷争的最前线,勾勒“后冷战”时代的民族主义地图
◆当我们需要满足自己的安全与归属需求时,民族主义是唯一的抵达路径吗?
···
【内容简介】
当库尔德工人党的游击队女战士瞄准敌人,魁北克的民众正举行另一次独立游行;当波黑妇女在战争死难者坟场哀悼亲人,北爱尔兰忠诚派正用鲜血写下“绝不投降”;当统一后的德国经历“兄弟复合”的阵痛期,鞑靼人正试图重新在故乡克里米亚站稳脚跟。在全球化趋势看似势不可挡的今天,民族主义是否真的已无容身之所?
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理解当时全世界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叶礼庭考察了南斯拉夫、库尔德斯坦、北爱尔兰、乌克兰、魁北克、重新统一的德国六个国家和地区。他深入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游击队内部,他与德国莱比锡的新纳粹组织头目见面,他还采访了南斯拉夫国民议会议长、副总统米洛凡·吉拉斯……在战争、分裂、游行和恐怖袭击的背后,叶礼庭看到一波汹涌的种族民族主义浪潮席卷了世界舞台,血缘成为今天国际关系中的关键要素,而更符合社会现实的公民民族主义正遭受严峻挑战。
···
【名人及媒体推荐】
叶礼庭把视角转向那些令人心碎的细节,使看似疯狂的新闻故事在读者的眼中变得易于理解。
——美国记者、小说家罗伯特·麦克尼尔,《英语的故事》作者
·
《血缘与归属》一书叙述生动,可读性强。作者对在通往团结的发展道路上走错了“车道”的社会的论述令人印象深刻。
——戴维·弗罗姆金,波士顿大学政治与历史教授,《世界大历史》作者
·
伴随着一部6集的BBC电视纪录片,本书有力地分析了“新民族主义”的内涵与后果,深挖了“公民民族主义”和“容忍、妥协和理性的自由美德”之脆弱。
——《书单》
·
为了了解现今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叶礼庭到南斯拉夫、库尔德斯坦、北爱尔兰、魁北克、重新统一的德国进行考察,通过对采访材料、历史事件、目击经历和尖锐观点的呈现,他认为民族主义是一股可建构、可焊接的力量,但从现今它的极端和权威的形式来看,它沦为了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叶礼庭深入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游击队内部,并拿到了第一手资料;他与莱比锡的新纳粹头目见面;还采访了前南斯拉夫国民议会议长、副总统米洛凡·吉拉斯。这让本书极具可读性和说服力。
——《出版人周刊》
下面,我该干些什么 [图书] 豆瓣
6.6 (42 个评分)
作者:
阿乙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2
- 2
阿乙目前最佳之作,其精准的语言、动作性情节,流动的人物心理,无一不精彩之极。他为我们带来一个抵抗生命虚无的“勇者”与“恶人”。他有着对罪恶、时间、人的社会关系近乎可怕的清醒,他抵抗虚无却放弃价值追寻,甚至毁灭掉生命意义本身。他对生命意义地拷问与败坏,犹如晨钟震荡,冲击我们:下面,我该干些什么。
"这是根据曾被舆论定义为”无由杀人案”进行的一场文学演算。
小说以第一人称自述,从作案的筹划、实施,交代到逃亡、被捕、受审,直至最后接受死刑。
他十九岁,在高考前夕他屠杀了美丽、优秀,同时身世可怜的女同学——一个常人心目中的完美宝贝,以此来刺激警察的追捕能更有力,制造出一场围捕自己的行动。
他杀人的事实如此清楚,他在受害人死亡之后还朝死者肉身刺了三十七刀。但是关于他为什么杀人,却一直困扰着警察、检察官、法官、专家、学者、记者,甚至同在看守所的狱友。他不是为着性侵犯,不是为着劫掠财物,不是为着仇恨,不是为着逃避高考的压力,他的行为呈现出一种无由的状态,这件案子被舆论称为“无由杀人案”。
直到二审最后,迫于受害人母亲的压力,他才交代原本的作案理由。
然而,他的陈述让所有审判现场的人们哑口无言,乃至法官最终发出颤栗的狂叫。
"这是根据曾被舆论定义为”无由杀人案”进行的一场文学演算。
小说以第一人称自述,从作案的筹划、实施,交代到逃亡、被捕、受审,直至最后接受死刑。
他十九岁,在高考前夕他屠杀了美丽、优秀,同时身世可怜的女同学——一个常人心目中的完美宝贝,以此来刺激警察的追捕能更有力,制造出一场围捕自己的行动。
他杀人的事实如此清楚,他在受害人死亡之后还朝死者肉身刺了三十七刀。但是关于他为什么杀人,却一直困扰着警察、检察官、法官、专家、学者、记者,甚至同在看守所的狱友。他不是为着性侵犯,不是为着劫掠财物,不是为着仇恨,不是为着逃避高考的压力,他的行为呈现出一种无由的状态,这件案子被舆论称为“无由杀人案”。
直到二审最后,迫于受害人母亲的压力,他才交代原本的作案理由。
然而,他的陈述让所有审判现场的人们哑口无言,乃至法官最终发出颤栗的狂叫。
金刚经·心经 [图书] 豆瓣
9.6 (21 个评分)
作者:
陈秋平 译注
译者:
陈秋平
中华书局
2010
- 5
各类小本般若经的编译与流传中,以《金刚经》与《心经》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
般若经的核心思想是“空”。但佛教所说的“空”,非一无所有之“空”,而是以“缘起”说“空”,亦即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条件(“缘”即“条件”)的产物,都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条件具备了,它就产生了(“缘起”);条件不复存在了,它就消亡了(“缘灭”)。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念念不住的过程,因此都是没有自性的,无自性故“空”。
《金刚经》和《心经》作为般若经的浓缩本,“缘起性空”同样是其核心思想,但二者又进一步从“对外扫相”和“对内破执”两个角度去讲“空”。《金刚经》的“对外扫相”思想集中体现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个偈句上,对内破执则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点睛之笔;《心经》则是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对外破五蕴身,以“心无挂碍”来破心执。两部经典都从扫外相、破心著的角度去说“空”。
般若经的核心思想是“空”。但佛教所说的“空”,非一无所有之“空”,而是以“缘起”说“空”,亦即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条件(“缘”即“条件”)的产物,都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条件具备了,它就产生了(“缘起”);条件不复存在了,它就消亡了(“缘灭”)。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念念不住的过程,因此都是没有自性的,无自性故“空”。
《金刚经》和《心经》作为般若经的浓缩本,“缘起性空”同样是其核心思想,但二者又进一步从“对外扫相”和“对内破执”两个角度去讲“空”。《金刚经》的“对外扫相”思想集中体现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个偈句上,对内破执则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点睛之笔;《心经》则是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对外破五蕴身,以“心无挂碍”来破心执。两部经典都从扫外相、破心著的角度去说“空”。
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 [图书]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商伟
译者:
严蓓雯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9
《儒林外史》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以敏锐的观察和细腻的反讽手法展示了士林的众生百态,而且在于它触及到了儒家精英社会的一些核心问题及其困境。本书以此为出发点来解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作者认为,十八世纪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转变,这些转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儒家世界的最终解体。《儒林外史》既是这些转变的产物,也是对他们的回应。而这正是《儒林外史》的意义所在,可以用来解释他在中国思想、文化和文学史上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火与烬 [图书] 豆瓣
Fire and Ashes: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olitics
8.8 (10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叶礼庭
译者:
黄天磊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 9
◆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之一,乔治·奥威尔奖、汉娜·阿伦特奖得主叶礼庭的从政自述
◆从哈佛教授到加拿大自由党党魁,这条路究竟有多险阻?
◆比《纸牌屋》更真实的政坛浮沉记,无比坦诚动人的失败者箴言录
◆一个政坛局外人的从政冒险,一个理想主义者对民主的反思
···
【内容简介】
“全世界的课堂上布置给学生阅读的政治理论,大都不 是那些在政治上取得成功的人写的,而是剩下的失败者写的。”
2005年,执教哈佛的著名学者叶礼庭突然决定回到加拿大投身政治。2009年,他如愿出任加拿大自由党党魁,期望能率领自由党取代当时的保守党政府,并成为下届总理。但棘手问题接踵而至:民众对自由党的信任度连年下跌,众议院中党派倾轧严重,竞争对手别有用心地攻击与抹黑,媒体常常有意曲解他的言论。2011年竞选总理惨败后,叶礼庭重回书斋,开始反思这段短暂的政治生涯。
选民总是非理性的?候选人都是靠不住的?政治是金钱与权力的肮脏游戏?在这本失意政治家的回忆录中,叶礼庭试图澄清这些关于选举制度和民主传统的误解,并对当今残酷的、高度对抗化的现代民主政治做出深刻而清晰的剖析。
···
【名人及媒体推荐】
对迷失在现代政治的民主迷宫中的读者来说,本书犹如一枚指南针。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
我的书架上有很多成功政治精英的回忆录,他们的书里都是玫瑰色的胜利记录。叶礼庭的这本书却截然不同,它讲述了一个关于谦逊、自我发现和人与人之间的纽带的故事。
——安妮-玛丽·施劳特(普林斯顿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教授)
·
本书对民主政治现实的洞见精妙而机智,我相信对那些试图理解民主的可能性和政治的现代流变的读者来说,本书非常重要。
——马克·斯蒂尔斯(牛津大学教授)
·
叶礼庭是一个卓越的人。本书是一部独特的回忆录,他的学识、同情和智慧支撑其走过那段混乱而艰苦的从政岁月。他的笔触优美而真实,关于如何在充满缺陷和潜能的现代民主中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我不知道还有哪本书比这本书写得更好。
——罗伊·斯图尔特(英国政治家、外交官)
·
本书观点敏锐,观察犀利,笔调辛辣,是一本对现代政治饱含希望的回忆录。
——《卫报》
·
本书留给读者一种怅然若失感,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叶礼庭在政治上的失利,因为正如他在书中所说,失败在最早开始时已经注定。令人感到惋惜的是现代政治中逐渐消逝的文明,作者将这种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纽约书评》
·
从没有读过如此坦白的从政者自述。
——《华尔街日报》
·
叶礼庭也许不是一位特别成功的政治家,但他无疑是一位极好的作家和政治观察者。
——《温哥华太阳报》
·
《火与烬》是对当下政治状态的有力明证,是对政治生活的危险和愉悦的警世通言,这是任何有志开始一段政治生涯的读者必读的启蒙书。
——《多伦多星报》
◆从哈佛教授到加拿大自由党党魁,这条路究竟有多险阻?
◆比《纸牌屋》更真实的政坛浮沉记,无比坦诚动人的失败者箴言录
◆一个政坛局外人的从政冒险,一个理想主义者对民主的反思
···
【内容简介】
“全世界的课堂上布置给学生阅读的政治理论,大都不 是那些在政治上取得成功的人写的,而是剩下的失败者写的。”
2005年,执教哈佛的著名学者叶礼庭突然决定回到加拿大投身政治。2009年,他如愿出任加拿大自由党党魁,期望能率领自由党取代当时的保守党政府,并成为下届总理。但棘手问题接踵而至:民众对自由党的信任度连年下跌,众议院中党派倾轧严重,竞争对手别有用心地攻击与抹黑,媒体常常有意曲解他的言论。2011年竞选总理惨败后,叶礼庭重回书斋,开始反思这段短暂的政治生涯。
选民总是非理性的?候选人都是靠不住的?政治是金钱与权力的肮脏游戏?在这本失意政治家的回忆录中,叶礼庭试图澄清这些关于选举制度和民主传统的误解,并对当今残酷的、高度对抗化的现代民主政治做出深刻而清晰的剖析。
···
【名人及媒体推荐】
对迷失在现代政治的民主迷宫中的读者来说,本书犹如一枚指南针。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
我的书架上有很多成功政治精英的回忆录,他们的书里都是玫瑰色的胜利记录。叶礼庭的这本书却截然不同,它讲述了一个关于谦逊、自我发现和人与人之间的纽带的故事。
——安妮-玛丽·施劳特(普林斯顿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教授)
·
本书对民主政治现实的洞见精妙而机智,我相信对那些试图理解民主的可能性和政治的现代流变的读者来说,本书非常重要。
——马克·斯蒂尔斯(牛津大学教授)
·
叶礼庭是一个卓越的人。本书是一部独特的回忆录,他的学识、同情和智慧支撑其走过那段混乱而艰苦的从政岁月。他的笔触优美而真实,关于如何在充满缺陷和潜能的现代民主中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我不知道还有哪本书比这本书写得更好。
——罗伊·斯图尔特(英国政治家、外交官)
·
本书观点敏锐,观察犀利,笔调辛辣,是一本对现代政治饱含希望的回忆录。
——《卫报》
·
本书留给读者一种怅然若失感,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叶礼庭在政治上的失利,因为正如他在书中所说,失败在最早开始时已经注定。令人感到惋惜的是现代政治中逐渐消逝的文明,作者将这种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纽约书评》
·
从没有读过如此坦白的从政者自述。
——《华尔街日报》
·
叶礼庭也许不是一位特别成功的政治家,但他无疑是一位极好的作家和政治观察者。
——《温哥华太阳报》
·
《火与烬》是对当下政治状态的有力明证,是对政治生活的危险和愉悦的警世通言,这是任何有志开始一段政治生涯的读者必读的启蒙书。
——《多伦多星报》
痛苦的正当尺度 [图书] 豆瓣
A Just Measure of Pain : The Penitentiary i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1750–1850
作者:
[加]叶礼庭(Michael Ignatieff)
译者:
赵宇哲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9
- 11
现代的监狱制度如何诞生?
如何界定社会权威的道德边界?
◆可与《规训与惩罚》对照阅读的刑罚研究力作,叙写现代监狱的诞生
◆叶礼庭丨《伯林传》作者 汉娜·阿伦特奖、乔治·奥威尔奖获得者
···
【内容简介】
监禁何时成为惩罚罪犯的主要方式?我们习以为常的监狱制度曾激起怎样的强烈反抗?哪些有关痛苦的新认识能解释这种刑罚方法上的大转型?
在本书中,叶礼庭重回工业革命时期的英格兰,探索通过何种方式,人们开始相信将犯人囚禁在单人牢房中,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根据严格的时刻表管制他们的生活,并用苦役来“升华”他们的心灵是公正、合理且人道之举。他记录了一种新的阶级关系的兴起,以及随之而来的新刑罚哲学——“针对心灵”的监狱管教逐步取代鞭打、烙印、枷锁和绞刑等“针对身体”的公开刑罚。
本书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生动再现了一个世纪内监狱生活的变迁,深度剖析了约翰•霍华德、杰里米•边沁等人的刑罚思想和监狱改革措施,从而解释了规制监狱内部权力运作的现代化规范是如何产生的。此外,针对监狱权力及其背后的强迫性思想结构,针对权力的道德边界,叶礼庭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有关这些问题的讨论与我们息息相关。
···
米歇尔·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对监狱的诞生做出了精彩的阐述,叶礼庭则承担起了同样重要的任务,揭示了这种转变背后的历史事实,并由此构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科克斯书评》
本书对刑罚变迁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做出了引人入胜又颇具争议的新解读。一本注定会有影响的书。
——列昂·拉津诺维茨,剑桥大学犯罪学研究所
20世纪有三本至关重要的书探索了监狱制度:大卫·J. 罗思曼的《收容所的发现》、米歇尔·福柯的《规训与惩罚》,以及叶礼庭的《痛苦的正当尺度》。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期刊》
···
【编辑推荐】
◆本书的底本是叶礼庭在哈佛大学攻读历史学时的博士论文,资料详实、论证严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用英国监狱改革的史料充实了关于“现代监狱诞生”的论述,常常与《规训与惩罚》一同被提起,可与后者对照阅读。
◆除了对刑罚思想的深刻剖析,本书也生动叙写了工业时期监狱生活的变迁,可以当作一本监狱史来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故事性。
◆装帧设计出自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著名设计师周伟伟。封面的橙色对应的是囚服的颜色;封面中间禁锢在栏杆中的头脑,象征的是对于思想的规训。
如何界定社会权威的道德边界?
◆可与《规训与惩罚》对照阅读的刑罚研究力作,叙写现代监狱的诞生
◆叶礼庭丨《伯林传》作者 汉娜·阿伦特奖、乔治·奥威尔奖获得者
···
【内容简介】
监禁何时成为惩罚罪犯的主要方式?我们习以为常的监狱制度曾激起怎样的强烈反抗?哪些有关痛苦的新认识能解释这种刑罚方法上的大转型?
在本书中,叶礼庭重回工业革命时期的英格兰,探索通过何种方式,人们开始相信将犯人囚禁在单人牢房中,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根据严格的时刻表管制他们的生活,并用苦役来“升华”他们的心灵是公正、合理且人道之举。他记录了一种新的阶级关系的兴起,以及随之而来的新刑罚哲学——“针对心灵”的监狱管教逐步取代鞭打、烙印、枷锁和绞刑等“针对身体”的公开刑罚。
本书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生动再现了一个世纪内监狱生活的变迁,深度剖析了约翰•霍华德、杰里米•边沁等人的刑罚思想和监狱改革措施,从而解释了规制监狱内部权力运作的现代化规范是如何产生的。此外,针对监狱权力及其背后的强迫性思想结构,针对权力的道德边界,叶礼庭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有关这些问题的讨论与我们息息相关。
···
米歇尔·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对监狱的诞生做出了精彩的阐述,叶礼庭则承担起了同样重要的任务,揭示了这种转变背后的历史事实,并由此构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科克斯书评》
本书对刑罚变迁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做出了引人入胜又颇具争议的新解读。一本注定会有影响的书。
——列昂·拉津诺维茨,剑桥大学犯罪学研究所
20世纪有三本至关重要的书探索了监狱制度:大卫·J. 罗思曼的《收容所的发现》、米歇尔·福柯的《规训与惩罚》,以及叶礼庭的《痛苦的正当尺度》。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期刊》
···
【编辑推荐】
◆本书的底本是叶礼庭在哈佛大学攻读历史学时的博士论文,资料详实、论证严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用英国监狱改革的史料充实了关于“现代监狱诞生”的论述,常常与《规训与惩罚》一同被提起,可与后者对照阅读。
◆除了对刑罚思想的深刻剖析,本书也生动叙写了工业时期监狱生活的变迁,可以当作一本监狱史来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故事性。
◆装帧设计出自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著名设计师周伟伟。封面的橙色对应的是囚服的颜色;封面中间禁锢在栏杆中的头脑,象征的是对于思想的规训。
中国的宗教系统及其古代形式、变迁、历史及现状 [图书] 豆瓣
The Religious System of China: Its Ancient Forms, Evolution, History and Present Aspect
作者:
[荷兰] 高延
译者:
芮传明等
花城出版社
2018
- 3
本书共6卷,作者以田野调查与经典文本(以中国古代典籍为主)相结合,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和中国学结合的观念和方法展开叙述,从西方角度对中国本土宗教进行了相当全面的介绍,包括丧葬礼仪、古代死亡与灵魂的观念、坟墓制度(帝王陵寝、义冢及各地民间坟茔)、丧葬方式、居丧习俗、风水、灵魂与祖先崇拜、投胎转世观念、鬼神观念、驱鬼辟邪习俗及仪式、神职人员等等各个方面。内容极为翔实、系统,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可读性。书中所附插图为作者在100多年前所摄,具有珍贵的资料价值和浓厚的历史场景感。
韦伯作品集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图书] 豆瓣
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
9.3 (11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马克斯·韦伯
译者:
康乐/简惠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7
《韦伯作品集》总序 余英时
序言 苏国勋
说明 康乐
前言
第一部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文献
第一卷 问题
第一章 宗教信仰与社会阶层
第二章 资本主义的精神
第三章 路德的职业观:研究的课题
第二卷 禁欲新教的职业伦理
第一章 人世禁欲的宗教基础
第二章 禁欲与资本主义精神
第二部 新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
附录
译名对照表
索引
序言 苏国勋
说明 康乐
前言
第一部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文献
第一卷 问题
第一章 宗教信仰与社会阶层
第二章 资本主义的精神
第三章 路德的职业观:研究的课题
第二卷 禁欲新教的职业伦理
第一章 人世禁欲的宗教基础
第二章 禁欲与资本主义精神
第二部 新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
附录
译名对照表
索引
人伦的“解体” [图书] 豆瓣
作者:
吴飞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4
一向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人伦,在20世纪中国遭遇了激烈批判;但常被忽略的是,此时西方学界也出现了对人伦的反省,创造了三个“学术神话”:母系社会、乱伦禁忌、弑父弑君,其中第一个还深深影响了现代中国思想。本书考察了这三个命题在西方古今形质论哲学传统中的根源,尝试探索在中国文质论传统中反思人伦问题的可能。
本书的写作缘于作者对近代以来社会人伦关系发生深刻变迁的的长期关注与思考,以人类学、哲学和社会理论为基本学科框架,从中西文明比较的视野,来聚焦西方形质论(形式/质料)思想传统影响下的人伦问题及其现代处境,尤其从现代人伦思考中的几个比较极端且充满论争的理论与命题,如母权社会、乱伦禁忌和弑父弑君入手,细密梳理和分析了从达尔文、巴霍芬、摩尔根、涂尔干到弗洛伊德等人的相关理论与思考,并追问了人伦问题背后的形质论哲学根源(亚里士多德),尤其是西方人性自然与文明生活之间的张力关系。作者认为,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其现代文明语境中的人伦都面临着全面解体的危险,与之伴随的便是对家国的虚无与焦虑;而中国源远流长的“文质论”传统或许为我们重建人伦与道德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本书的写作缘于作者对近代以来社会人伦关系发生深刻变迁的的长期关注与思考,以人类学、哲学和社会理论为基本学科框架,从中西文明比较的视野,来聚焦西方形质论(形式/质料)思想传统影响下的人伦问题及其现代处境,尤其从现代人伦思考中的几个比较极端且充满论争的理论与命题,如母权社会、乱伦禁忌和弑父弑君入手,细密梳理和分析了从达尔文、巴霍芬、摩尔根、涂尔干到弗洛伊德等人的相关理论与思考,并追问了人伦问题背后的形质论哲学根源(亚里士多德),尤其是西方人性自然与文明生活之间的张力关系。作者认为,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其现代文明语境中的人伦都面临着全面解体的危险,与之伴随的便是对家国的虚无与焦虑;而中国源远流长的“文质论”传统或许为我们重建人伦与道德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马永贞 (1972) [电影] 豆瓣
馬永貞
7.5 (20 个评分)
导演:
张彻
/
鲍学礼
演员:
陈观泰
/
姜大卫
…
其它标题:
馬永貞
/
Boxer From Shantung
山东小子马永贞(陈观泰)的拳脚功夫虽十分了得,但因属无名小辈,初到十里洋场的旧上海的他也只能凭借过人力气做苦力。因为秉性善良,路遇不平事时马永贞会拔刀相助,令某歌女(井莉)对他暗生好感,也因此得以成为上海滩风流倜傥、武艺高强的黑道“不小人物”谭四(姜大卫)的好兄弟。
因为对谭四成就的羡慕,马永贞决意凭自己的拳脚打出一片天下来,并渐渐如愿以偿。可惜江湖险恶,他没想到地盘逐渐扩大的自己和谭四成了杨老板的眼中钉。不久,他目睹谭四为杨老板所杀,决心为谭四报仇,然而他的仗义和功夫并不能玩转江湖的游戏规则。
因为对谭四成就的羡慕,马永贞决意凭自己的拳脚打出一片天下来,并渐渐如愿以偿。可惜江湖险恶,他没想到地盘逐渐扩大的自己和谭四成了杨老板的眼中钉。不久,他目睹谭四为杨老板所杀,决心为谭四报仇,然而他的仗义和功夫并不能玩转江湖的游戏规则。
战士的荣耀 [图书] 豆瓣
The Warrior's Honor: Ethnic War and the Modern Conscience
9.3 (6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叶礼庭
译者:
成起宏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 9
◆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之一,乔治·奥威尔奖、汉娜·阿伦特奖得主叶礼庭力作
◆探求民族战争与种族屠杀背后的真相,发现野蛮暴力中一息尚存的人道精神
···
【内容简介】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新的“民族战士”(军阀、歹徒与准军事部队)不断涌现,将战争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野蛮水平:数百万人死于内战与屠杀,平民与士兵毫无尊严地倒在枪口之下,暴力使昨日的邻居变成今天的仇人。然而,事情非得如此吗?
叶礼庭穿梭于各种民族战争景象之中,跟随联合国秘书长探访卢旺达大屠杀背后的政治势力,与国际红十字会一起在阿富汗经历严重的人道危机,在南斯拉夫见证兄弟间的仇恨……身处这些残忍、血腥、反人道的战争之中,叶礼庭几近绝望,但同时他看到了我们可能的出路:新的国际道德干预主义者(救援队、战地记者与外交官)试图在世界范围内弥补人类的身体与精神创伤,而“战士的荣耀”准则随着一系列国际公约的签署,在我们心中存续,帮助我们从战争与野蛮中醒悟过来。
···
【媒体推荐】
如果你想了解发生在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的民族冲突,叶礼庭是可供选择的最优秀的向导之一。
——《洛杉矶时报》
·
叶礼庭是民族战争研究领域的权威。在这本写作时间跨越近十年的文章合集中,他详述了当今世界上“安全区域”与“危险区域”之间的道德联结,但不是出于意识形态或利己之心,而是怀抱着深深的同情。
——《出版人周刊》
·
在本书中,叶礼庭呼吁在历史暴力的神话与当下生活的实际困境间创造一种“保留距离”,他在书中的描述并不乐观,但严肃的读者不会在这些令人感同身受、忧虑不安的文章面前畏惧退缩。
——《图书馆杂志》
·
本书对处在这样一个残酷的现代社会中的人道主义窘境给予了令人感动、杰出的讨论。
——威廉·沙克洛斯(William Shawcross),英格兰与威尔士慈善事务署署长
◆探求民族战争与种族屠杀背后的真相,发现野蛮暴力中一息尚存的人道精神
···
【内容简介】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新的“民族战士”(军阀、歹徒与准军事部队)不断涌现,将战争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野蛮水平:数百万人死于内战与屠杀,平民与士兵毫无尊严地倒在枪口之下,暴力使昨日的邻居变成今天的仇人。然而,事情非得如此吗?
叶礼庭穿梭于各种民族战争景象之中,跟随联合国秘书长探访卢旺达大屠杀背后的政治势力,与国际红十字会一起在阿富汗经历严重的人道危机,在南斯拉夫见证兄弟间的仇恨……身处这些残忍、血腥、反人道的战争之中,叶礼庭几近绝望,但同时他看到了我们可能的出路:新的国际道德干预主义者(救援队、战地记者与外交官)试图在世界范围内弥补人类的身体与精神创伤,而“战士的荣耀”准则随着一系列国际公约的签署,在我们心中存续,帮助我们从战争与野蛮中醒悟过来。
···
【媒体推荐】
如果你想了解发生在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的民族冲突,叶礼庭是可供选择的最优秀的向导之一。
——《洛杉矶时报》
·
叶礼庭是民族战争研究领域的权威。在这本写作时间跨越近十年的文章合集中,他详述了当今世界上“安全区域”与“危险区域”之间的道德联结,但不是出于意识形态或利己之心,而是怀抱着深深的同情。
——《出版人周刊》
·
在本书中,叶礼庭呼吁在历史暴力的神话与当下生活的实际困境间创造一种“保留距离”,他在书中的描述并不乐观,但严肃的读者不会在这些令人感同身受、忧虑不安的文章面前畏惧退缩。
——《图书馆杂志》
·
本书对处在这样一个残酷的现代社会中的人道主义窘境给予了令人感动、杰出的讨论。
——威廉·沙克洛斯(William Shawcross),英格兰与威尔士慈善事务署署长
快活林 (1972) [电影] 豆瓣
7.1 (17 个评分)
导演:
张彻
/
鲍学礼
演员:
狄龙
/
田青
…
其它标题:
The Delightful Forest
本片由张彻与鲍学礼联合导演,倪匡、张彻及靳蜀美合编剧本。故事讲述武松(狄龙 饰)杀死潘金莲及西门庆后,被判发配孟州牢营。武松本照例要接受一百下杀威棒,但得施恩(田青 饰)求情,侥幸获得豁免。武松知施恩有求於己,催促施恩说出情由,原来由其开设的「快活林」酒肆,被「蒋门神」蒋忠(朱牧 饰)夺去……
1972年一代大导演张彻与邵氏武打巨星狄龙《马永贞》打造了地方武侠片传奇的《马永贞》,同年另一部《快活林》亦是不可多得之大作。由由张彻和鲍学礼合导,是由倪匡、张彻和靳蜀美合编剧本,主要演员有狄龙、田青、于枫、姜南、江玲、王光裕和??家荣。以武松生平揭开序幕,由狄龙演出这位打虎英雄最壮烈、最不为人知的一页!
《快活林》电影的故事内容讲述武松(狄龙饰)杀死潘金莲和西门庆后,被判发配孟州的牢营。武松本照例要接受一百下杀威棒,但得施恩(田青饰)求情,侥幸获得豁免。武松知施恩有求于己,催促施恩说出情由,原来由其开设的快活林酒肆,被蒋门神蒋忠(朱牧饰)夺去……
1972年一代大导演张彻与邵氏武打巨星狄龙《马永贞》打造了地方武侠片传奇的《马永贞》,同年另一部《快活林》亦是不可多得之大作。由由张彻和鲍学礼合导,是由倪匡、张彻和靳蜀美合编剧本,主要演员有狄龙、田青、于枫、姜南、江玲、王光裕和??家荣。以武松生平揭开序幕,由狄龙演出这位打虎英雄最壮烈、最不为人知的一页!
《快活林》电影的故事内容讲述武松(狄龙饰)杀死潘金莲和西门庆后,被判发配孟州的牢营。武松本照例要接受一百下杀威棒,但得施恩(田青饰)求情,侥幸获得豁免。武松知施恩有求于己,催促施恩说出情由,原来由其开设的快活林酒肆,被蒋门神蒋忠(朱牧饰)夺去……
秦汉国家祭祀史稿 [图书]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田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
本书首次提供了一份对秦汉国家祭祀的全面、综合的研究。作者抓住了这一时段的特殊性,在研究中关注祭祀活动的地理特征,很好地诠释了秦汉国家祭祀的空间意义。本书对秦汉国家祭祀变迁,及其与地理格局的变动、与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有精彩的分析。
——唐晓峰
秦汉时期的国家祭祀是个值得深入开掘的研究课题,不仅需要读书,也要学会跑路。田天具有深厚的文献功底和广阔的地理视野。她曾从我问学,并一起外出调查,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好的研究。我想,她的著作,无论对中国的历史地理,还是中国的宗教传统,都是一种新视角。
——李零
本书对秦和西汉国家祭祀的具体制度,各祠畤的位置、祭祀对象等一系列问题做了细致考证,对国家权力结构、政治地理格局、学术思想等相关因素也进行了分析,勾画出秦汉国家祭祀变迁的基本框架。全书思路清晰,言之有据,论述有深度,也有分寸。
——陈苏镇
——唐晓峰
秦汉时期的国家祭祀是个值得深入开掘的研究课题,不仅需要读书,也要学会跑路。田天具有深厚的文献功底和广阔的地理视野。她曾从我问学,并一起外出调查,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好的研究。我想,她的著作,无论对中国的历史地理,还是中国的宗教传统,都是一种新视角。
——李零
本书对秦和西汉国家祭祀的具体制度,各祠畤的位置、祭祀对象等一系列问题做了细致考证,对国家权力结构、政治地理格局、学术思想等相关因素也进行了分析,勾画出秦汉国家祭祀变迁的基本框架。全书思路清晰,言之有据,论述有深度,也有分寸。
——陈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