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簡體”
最危险的厕所和最美丽的星空 [图书] 豆瓣
6.9 (1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石田裕辅 译者: 千太阳 中信出版社 2010 - 6
在这本书中,石田裕辅将满足你对世界的所有好奇,全面挑战你对世界的固有认识:
街上的女孩个个都像模特儿(绝不是在法国);
世界上最难喝的啤酒(比苏联啤酒更难喝);
世界第一的待客之道(某个烽火连天的中东国家)
世界上最危险的厕所(可以面对面观察对方的健康状况)
世界上最高贵的纸币代言人(坦桑尼亚千元先令上的长颈鹿)
世界上最美的星空(帕米尔高原上空的浩瀚群星)……
他用七年圆了一个梦,我们用七天把他的梦读完,而且是捧腹大笑着。
爆胎184次,骑乘94,494公里,探访87个国家……7年半单车环游世界的梗概已在《不去会死》中有了生动描述,但是七年半的点滴一本书怎么可能讲得完?本书是石田裕辅为满足大家(还有自己)对世界第一的好奇而写成的“任性版”旅游指南,判断标准百分百出于一己的经验与主观,以及好不好笑。既然他环游世界是为了实现“找出世界第一”的梦想,本书就是在告诉各位,亲眼找出的世界第一有多么感人、搞笑,又有多么出乎意料!
【文摘】
“滴—滴—滴—”
清晨,我被一阵刺耳的警笛声惊醒。
“怎么回事呀?!真是的……”
睁开眼,望向棚顶,天还没有亮。于是我又将头埋进睡袋,想再睡会儿懒觉。但是警笛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一直响个不停。“滴—滴—滴—”持续不断。
“烦死了!”
我气得一跃而起,直接迈向帐篷出口,拉开门上的拉链。
“哪来的蠢货一大清早吵个不停?”
睁眼却看到是散落一地的垃圾。怎么回事?这不是我装的垃圾吗?昨晚明明装在塑料袋里,放在帐篷前面了啊!
我一头雾水地爬出帐篷。这时,从营地事务所那里传来呼喊声。
“快逃!”
“什么?”
“有熊!”
[—棕熊—
日文名:灰色熊
特征:熊中体形最大的,偶尔袭击人类……]
我打量了一圈,在20米左右的密林中看到了棕熊的身影。
“哇……”
我急忙奔向营地事务所,一边跑一边张望。有一辆旅行货车紧紧跟在棕熊身后,一直拉着警笛,好像正在想办法将闯入营地的棕熊赶出去。但棕熊丝毫不把他们放在眼里,自顾自地吃着树上红色的果子。
我停住了脚步。
“也许没什么事……”我那种奇怪的特质又开始发挥作用了。
我开始向着熊的方向飞奔,棕熊那茶色脊背渐渐清晰起来,雄健有力。真是不可思议!
终于顺利回到帐篷,稳定了一下情绪,我从背包中翻出照相机,双手依然抖个不停。为了能用相机捕捉到棕熊的真实状态,我悄悄地接近它,调试镜头,拍到照片后马上使出浑身力气跑了回来。也不知道熊有没有发现,不过它没有向我这里望过一眼。
到管理事务所的露台后,我发现这里已经聚集了很多前来避难的营地伙伴们。他们冲我大笑,就好像是欣赏到一部完整记录日本人愚蠢行为的影片一样。一位仁兄问我:“拍到精彩的照片了吗?”我苦笑着回答道:“是的,称得上完美。”热闹一会儿后,我再一次向棕熊的方向望去,货车的警笛依然响个不停,它却充耳不闻,依然自在地吃着树上的果子。它的样子虽然有些好笑,却十分讨人喜欢。要是将它饲养在营地的话……跟这种愚蠢的想法同时闪现的是这样一幅画面:帐篷前散落着好多垃圾……
“那些垃圾难道是……?”
可爱的棕熊最终还是回到了森林里。
这是发生在加拿大育空地区露营地的故事。
真的很难想象我和棕熊竟然如此近距离接触过。扎营时,大家为了预防熊的侵扰,着实费了一番工夫。在露营地,食物都要放在食品储藏容器里,而在露营地以外地区扎帐篷时,食品和垃圾则要放置在距离自己帐篷100米以外的地方,在这里这样的事情算得上是常识了。
那时,我将垃圾放置在帐篷前,也没多想,因为周围还有很多顶帐篷,应该很安全,做梦也没想过这么充满人类气息的地方也会有棕熊侵入。
顺便提一下,1995年夏天在阿拉斯加曾有三人被熊袭击而死亡。其中一人似乎也是自行车旅行者,据说在其遗体附近发现了扭曲变形的自行车残骸。
虽然说骑着自行车也许有逃跑的可能,然而棕熊的时速可以达到每小时60公里。即使拼了命地骑,在平地也仅能达到时速40~50公里。
一般来说,平时旅游根本就看不到熊的影子,更别说是在棕熊数量锐减的情况下了。我不止一次地将这次遭遇棕熊的事件讲给旅途中偶遇的朋友们,他们总是会两眼放光地说道:“羡慕死了,你小子太幸运了!”
也是啊!还能活着站在这里说这些话,能不称得上幸运吗?
说起动物,很多人都会想到非洲。你们知道在非洲哪种动物最危险吗?
心中想着狮子的人,很遗憾,你们都错了。
正确答案是河马。
河马的领地意识很强,如果发现附近有船接近,就会立刻发起猛烈袭击。
它会用它那近三吨重的庞大身躯对船只进行攻击,用尖利的牙齿将船底咬破,进而将船击沉。河马曾一度致使大量乘船者溺水身亡,所以它被认为是杀害人类最多的动物之一。
但是河马一般不会远离水边300米以外,所以骑自行车旅行完全感觉不到河马袭击的危险性。
仅次于河马的危险动物是哪种呢?
这次还轮不到狮子。
是大象。
据说大象是一种十分神经质的动物,出于防卫本能,它们会将人踩烂,用牙咬穿,或是将人抛出去。
据非洲当地人称,经常会有发疯的大象出没在村子里,它们会粗暴地践踏房屋,将人扔飞,将村子完全毁掉。我虽然不知道这些话是真是假,但是那位自称是生物学家的先生在讲述这些时,可是严肃得不得了。
来谈谈世界三大瀑布之一的维多利亚瀑布吧!
我曾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一家廉价旅馆内结识了两位日本朋友—浅野和武,他们分别乘坐私人汽车和公交进行旅行。一段时间内,我与他们一起吃住,渐渐地就产生了结伴而行的想法,于是我就在当地买了自行车和帐篷开始跟随他们旅行。
到达维多利亚瀑布时,已经是我们仨旅行开始后的第二个星期了。这里是旅游胜地,因此很是热闹,在露营地内可以看到很多西方人。
吃过晚饭后,我们三个坐在车座上,大口喝着啤酒,随着武的吉他旋律放声高歌,尽情疯闹。露营区的其他白人朋友经过我们面前时,都会冷冷地看着我们。
突然,武停止了演奏,大叫起来。
“哇!看!大象!”
武疯了吧!我一边这样想一边向后望去,竟然真有一头大象迈着沉重的步伐慢慢向露营区逼近。
“哇!”
我和浅野一起惊叫出声。
营地两边搭有很多帐篷和简易平房,就像是要缝补中间的缝隙一样,大象在那里慢悠悠地走着。这场面就像一部怪兽电影。
大象把长长的鼻子伸进垃圾桶里,胡乱翻找,卷起垃圾送进口中,大口咀嚼着。就像“哥斯拉”①一边行走一边摧毁大楼一样,大象走过的地方,垃圾桶翻倒,垃圾到处散落。
但有趣的是,对于大象的入侵谁都没有注意到。整个露营地都被覆盖在森林的幽暗之中,大象的身影反而显得不明显了,营地附近瀑布的流水声也掩盖了大象的足音。
我们和大象之间还有一对情侣正毫不知情地走着,微笑着吃着冰激凌,和身后翻弄垃圾的大象的剪影形成了一幅超现实的画面。
“喂—有大象—在后面—”
“说什么呢?这些醉鬼们!”
他们起初完全不信。但向后一看,两人便像被电击一样尖叫,看到这里我们不禁放声大笑。
这时,人群也骚动起来了。他们从帐篷、简易房中跑出来,愣在那里,一副束手无策的样子,盯着正在垃圾中寻找食物的大象。
这时人群中走出四位看起来很勇敢却又很愚蠢的男子。他们手抓照相机,慢慢向大象靠近,试图寻找最佳拍摄角度,顺带说一句,我也是其中一员。
事实上这四人很是胆战心惊,一个人向前迈进一步,其余的三个人才会紧紧跟上。
突然,大象掉转头,“嘣—嘣—嘣—”向我们冲过来。
“哇!!!!!”
顿时,场面一片混乱。三十多人就像离弦的箭一样逃窜起来。我离大象最近,一边跑一边感到浑身无力,更要命的是,草鞋也跑飞了,只能光着脚乱窜。由于脚很疼,导致逃跑速度急剧下降。突然我想起了有关发狂大象的故事,紧接着脑海里又闪过“自行车旅行者被残害致死”的新闻报道。
“啊!!!!!”我吓得魂飞魄散。
但是,大象忽然停住了脚步,再一次寻找起食物来,看上去它只不过想吓唬一下人们。而我逃进厕所后立刻瘫倒在地。
终于,大象从幽暗的树阴里走出来,完全暴露在明亮的月光下。那有着圆滑曲线的长牙,似被洗涤过一样,泛着青白色的光。面对这幅景象,我早已忘却了先前的恐惧,只是愣愣地看呆了。
不久,这只巨大的野生动物悠然地回到丛林中去了。只留下一群脆弱无力的人和满地脏乱不堪的垃圾……
几天后,我们从津巴布韦经由赞比亚,在博茨瓦纳入境。
穿越国界,不远处就可以看到一个名为卡宗古拉的小镇。于是我们三人开始在这个镇上寻找能够搭建帐篷的地方。
在非洲,只要获得许可,就可以在警察局、饭馆、酒厂的空地上搭建帐篷。
但是这个镇上所有的地方都拒绝了我们的请求,这真让我感到不可思议。博茨瓦纳的钻石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是非洲的富裕国家。也许就是这个缘故,情况才会稍有不同。话说回来,在个人家里或是警察局的空地上搭建帐篷的请求本身就很不合理,人家有所怨言也是理所当然的。
于是我们放弃了在镇上搭建帐篷的想法,晚上就离开了卡宗古拉。
丛林简直无边无际。
道路两旁干枯的树木密密地长成一片,在这里完全感觉不到人类的气息。根据我们从当地人那里得到的情报,从这里出发到达下一个城镇,需要再走300多公里的路程,而这段路上仅有两个部落,剩余的地方都是一望无际的丛林。很多人告诫我们,丛林中有很多野生动物,一定要防范狮子的袭击。
行走一段路程后,我们惊呆了。道路上散落了许多大象的粪便,弥漫着动物园中的那种恶臭;而且粪便的数量并不集中,就像《星球大战2》中陨落的小彗星群一样接连不断。我们一边清除粪便一边行进,这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
后来,我们远离大道,开始在灌木丛中行走,当然树林中也到处堆满了大象的粪便。我们不约而同地看了看对方隐忍的脸。
“你们想在这……里……搭帐篷吗?”
接下来,我们三人一致同意返回城镇,再一次试图请求镇上的人允许我们在路边搭建帐篷。终于,我们在一间工厂的空地上成功搭起了帐篷。
第二天,我们再一次踏上昨天的道路,并且看到了意想不到的景象。
象群竟然在丛林中!这一带都回响着“咔吧咔吧”折断树枝的声音。一度,在我们身边,有一群数量庞大的象,卷着尘土,咣咣地大踏步出现在路面上。我们急忙刹车,在它们身后屏住呼吸,等待着象群横穿马路。
象群中有一头携带着幼崽的母象。这母象似乎有所察觉,突然调转身子,瞪向我们这边。我们立刻缩了缩身子。它那双黑黑小小的眼睛,看起来冷酷无情,似乎在说不必解释、多说无益。母象那灰色的巨型身躯忽悠忽悠地抖动着,这让我们感到似乎有什么就要爆发了。我们吓得汗流满面但仍保持着静止姿势,努力向它传达我们毫无恶意的讯息。这种紧张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母象再一次向前方迈进,渐渐走远了。我们顿时感到浑身就像被抽干了一样,重重地松了一口气。
熊和大象很有可能成为旅途中的威胁,而我们时刻都需要保持警惕。
但是这也仅限于某些特定区域。与大象比起来,熊的分布范围要广泛得多,但也只有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才会有被袭击的可能。这也并不是自行车旅行经常伴有的危险情况。
仔细想想,对于我们自行车旅行者而言,宿命的天敌和最大的威胁,也许就要属这家伙了—狗。
狗可以说是随处可见,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就会对人发起进攻。在它们看来,装满货物的自行车怎么看都觉得怪异,条件反射地就会把它当做攻击对象。
而在你身后狂追的一般都是猎犬。对于时速只有40~50公里的自行车来说,果真是个难以摆脱的狠角色。看到一只向你露出尖牙、不断逼近的猎犬,任谁都会撒腿就跑吧!
但是这样的行为实则更加愚蠢。你越是逃跑就越能增加它们的兴奋度。对于这个棘手的问题,我已经制订出一项跨世纪的作战方案。
如果猎犬向你发起猛烈进攻,或是正在追赶你,这时你要急踩刹车。对手的突然减速行为,可以削弱不少猎犬的攻击气势。等到它从兴奋状态恢复平静,连吼叫都嫌疲惫时,不久就会自动离开了。
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纠缠不休、死缠烂打进行追击的猎狗。对付这帮家伙时,就需要维持原状,与它们慢慢地并排行走。同时要盯紧它们的双眼,然后露出优雅的微笑,用饱含友爱之情的声音说:“乖—真乖—”
这可不是说笑,而是有显著效果的。果然,平息纷争还要靠“爱”啊!
但是,也有些例外的地方。
土耳其东部,凡湖附近。这里是最能感受世界上最危险动物的特殊区域,上述作战法在这里简直不堪一击。
原以为前方就能看见村庄了,但猛然间,三四条黑色身影像火箭一样蹿了出来。猎犬向我疯狂吼叫着逼近。这不是一般的猎犬,它们像美国犬一样强壮,露出一张张鬼见了都要退避三舍的恶相。据说这种狗身上有在此地繁衍生息的狼的血统。我从未想过会在此地遇到它们。
最初我采取了原来的作战方案,在猎犬接近自行车的瞬间,突然急刹车。但是,狼狗们刚一停住,就立刻对我发起进攻,冲着我的脚咬了上来。“乖—乖—”
即使这样微笑着搭讪,它们也毫无反应。当看到它们露出尖牙、满脸的愤怒和憎恶时,我切身感受到了危险。基本上街道沿岸的每个村庄里,都有人家养这种凶猛的猎犬,每次经过那里时,我都会受到它们的攻击。
我要以牙还牙!我将木棍握在手中,猎犬扑上来时,就一边用木棍与之抗衡一边逃跑。但是,即使这样,它们仍不放弃猛烈的追击,趁我防卫疏漏时,咬住了我身后的背包。 自行车立刻变得沉重起来。猎犬就这样咬着我的背包,摆出一副丝毫不肯放松的表情。我握住车把,自行车开始像海上的帆船一样左右摇晃,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我一边死死地抓住车把,保持自行车的稳定,一边继续努力骑着自行车。由于猎犬的纠缠,自行车变得异常沉重。我向后方望去,第二只、第三只猎犬也正向我疯狂地跑来。
“好啊!来吧!这是你们逼的!”
舍去慈悲之心,我用木棍击打它的脸。
“嗷”的一声,猎犬终于放开了我的背包。
彻底逃出村庄,确认猎犬已经撤离后,我停下来检查背包。背包上有四处像是被利刃划开的裂痕,我的脚若是也遭到这样的攻击,那岂不是要被撕裂……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我每天都进行着这种与猎犬间的生死搏斗,总算毫发无损地逃到了伊朗。伊朗就和平多了。
现在,想要开始自行车旅行的朋友们,衷心希望你们可以将我的战术拿来参考。但是在土耳其东部地区,应该怎样应对那些猎犬,我还没有具体的作战方法。
据说,英国制造出一种小型“兵器”,它可以发出犬类讨厌的音波,从而将其击退。如果谁有这种小型“兵器”,请拿着它到土耳其东部进行一下实地测验。但我想,对于那里的猎犬来说,这一定不会有任何效果。
死亡、战争与献祭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布鲁斯·林肯 译者: 晏可佳 / 校对:龚方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作为一本在国际范围内享有盛誉的经典著作,作者以语源说、语义学等学科为工具,考察了古代印度、伊朗、希腊、罗马、凯尔特、日耳曼等民族的文学与历史文本、语汇、神话、仪式、社会组织结构、法律程序及物质遗存。同时,阐发了印欧民族关于战争与献祭的行为及其所蕴涵的生死观;探讨了印欧神话中死亡与葬礼的布局,辩说了与之相左的观点;指出了不是共同的语言或共同的血统,而是共同的社会结构和共同的历史境遇才产生的印欧民族共同的神话和宗教信仰,并决定了他们活着的方式和死去的方式。
巫术植物 [图书] 豆瓣
Plantes sorcières
作者: [法]利昂内尔·伊尼亚 译者: 张之简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1
在古代,许多植物被认为是与巫术有关的,人们用它们来治疗疾病。几千年来,这些植物大多是天然植物,如今它们有些已经被现代医学所开发吸收,有些则在老人们口耳相传的秘方里。这些植物究竟是有益的还是祸害无穷呢?从苦艾到毒芹,从槲寄生到曼德拉草,从罂粟到马鞭草.....接近这些谜一般的植物,了解人们为它而创造的故事与信念。
心灵的母体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托马斯·H.奥格登(Thomas H. Ogden) 译者: 殷一婷 译 / 李孟潮 审校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超越弗洛伊德,“重新发现”精神分析,换个角度理解人性。
《心灵的母体:客体关系与精神分析对话》既是一本关于精神分析理论的著作,同时又具有ji佳的临床应用性,对于和早年发展严重受损的困难病人/来访者工作的专业人员尤其有参考价值。作者以清晰易懂而又极具创造性的方式解读了英国客体关系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尤其是克莱因和温尼科特思想中的一些重要理念。无论是对于想要了解和学习客体关系理论的读者,还是熟悉客体关系理论的读者,本书都非常值得一读。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克莱因和温尼科特的思想进行了整合,并进而提出了自己的早期心理发展和治疗理念。此外,作者还用自己提出的这些理念来重新解读了精神分析的一些核心概念,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精神分析过程。
多感知博物馆 [图书] 豆瓣
The Multisensory Museum:Cross- 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Touch,Sound,Smell, Memory,and Space
作者: [美] 妮娜·莱文特(Nina Levent) / [美] 阿尔瓦罗·帕斯夸尔-利昂(Alvaro Pascual-Leone) 主编 译者: 王思怡 / 陈蒙琪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0 - 4
博物馆学专家妮娜·莱文特和哈佛大学药学院神经学教授阿尔瓦罗·帕斯夸尔-利昂以跨学科的视角强调了当代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和尚未得到系统运用的领域,即多感知研究,如嗅觉、味觉、听觉、触觉、本体感觉在博物馆中的利用机会及它们对观众参观认知与思维导向的影响效果。从“触摸展品”到“博物馆气味角”,本书探究了五种感官是如何参与到文化体验中的;它联合了博物馆学专家及心理学家、神经系统学家、建筑学家等来试验身体互动是如何影响观众对于展品和展览的理解的,同时特别地讨论了博物馆如何为感官残障者提供了更沉浸式的体验和多感知的服务。
自然自明性的失落 [图书] 豆瓣
作者: [德] 沃尔夫冈·布兰肯伯格 译者: 徐献军 商务印书馆 2018 - 9
《自然自明性的失落》是20世纪有关精神分裂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现象学精神病理学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本书核心是青春型精神分裂症,其疾病图景以自然自明性的失落为特征。详细的疾病史以及临床探索表明,青春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丧失了最简单的日常生活自明性。这些病人对所有的生活领域都有深刻的不确定,尤其是在对他人的关系的领域中,因此他们没有生活能力,并倾向于自杀。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