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繁體書”
繁花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金宇澄 INK印刻出版公司 2013 - 8
《繁花》是一個特殊的文本,如果你要感受到其特殊性,就必須要用「上海話」去閱讀。為了真實再現這一特殊地域和人群的日常生活,他們的過去和現狀,他們的存在和交往,他們的情感和欲望,作者有意(也可能不得不)縮小接受者的範圍。換句話說就是,你如果不懂上海方言,想要體味其中特有的韻味是有困難的。
《繁花》的敘事時間為上海的一九六○年代至一九九○年,全書連首尾三十三章,每章又基本分為三節,阿寶、滬生和小毛則是貫串首尾的三個主要人物,可見三六九是其幸運數位。
小說開首的三段文字,看似和正文沒有關係,實則傳遞一種上海味道,閣樓、老虎窗、霓虹燈光、擁擠空間的鶯聲燕語……構成入場的語境。「引子」則以具體場景與談話讓人物悉數登場。
《繁花》整體結構分為兩條線索的交替穿插運行,一條線從一九六○年至文革尾聲,另一條線則自一九八○年到新世紀初。隨著時間推移最終合攏歸入「海上」。上海味不止是《繁花》的背景和點綴,而且還是文體的追求,「採用了上海話本方式,也避免外地讀者難懂的上海話擬音字,顯現江南語態的敘事氣質和味道,腳踏實地的語氣氛圍。小說從頭到尾,以上海話思考、寫作、最大程度體現了上海人講話的語言方式與角度,整部小說可以用上海話從頭讀到尾,不必夾帶普通話發音的書面語,但是文本的方言色彩,卻是輕度,非上海語言讀者群完全可以接受,可用普通話閱讀任何一個章節,不會有理解上的障礙。」作者金宇澄在介紹《繁花》時曾作如上闡釋,有些說法雖不嚴謹,但意圖是明確的。
【本書特色】
上海的清明上河圖。
有關上海最具質感,最極致明亮/怡然的長篇小說。
中國小說學會2012年度 中國小說排行榜榜首。
附作者金宇澄手繪插圖20幅,值得珍藏的全新版本。

我講你講他講 閒聊對聊神聊——《繁花》的上海敘事 /程德培
《繁花》中有著太多的記憶,因閱讀也喚起了我們無數的記憶。作為敘述交替出現的二條線,實則就是對兩個不同時代的記憶,它們互為鏡像,自成因果鏈,前半段是成長小說,後半段是生活小說。成長中的滬生、阿寶和小毛由於各自家庭背景的不同自然讓記憶鏈條從昨天走向了更遙遠的昨天。作為往事的童趣、青少年的遊戲,嚮往與愛怨成就了一種緬懷的同時,也成了現時的參照。人性總是具體的,正如所有的語言都是特別的一樣。即使是最小的、最不起眼的、最被濫用的字詞,都是生活的圖畫,它們有歷史,有多重含義,也有多種用法。
蓓蒂的爸爸,從研究所裡帶回一隻兔子。蓓蒂高興,紹興阿婆不高興,因為供應緊張,小菜越來越難買。阿婆不許兔子進房間,只許小花園裡吃野草。星期天,蓓蒂抽出籃裡幾張菜葉,讓兔子吃。蓓蒂對兔子說,小兔子快點吃,快點吃,阿婆要來了。每次阿婆趕過來,已經吃光了。後來,兔子在泥裡挖了一個洞,蓓蒂捧了雞毛菜,擺到洞口說,小兔子快點吃,阿婆快來了。有一天,阿婆衝過來說,蓓蒂呀蓓蒂呀,每天小菜多少,阿婆有數的。阿婆拾起菜葉,拖蓓蒂進廚房。蓓蒂就哭。等到吃飯,蓓蒂不吃菜,撥到阿婆碗裡。阿婆說,小姑娘吃了菜,牙齒會白。蓓蒂乖,小牙齒要白。蓓蒂說,不要白。阿婆不響,吃了梗子,菜葉撳到蓓蒂飯碗裡。蓓蒂仍舊哭。
《繁花》的敘事自有一套,我們很難複述,所以這裡引一段。讀來有點像童話,但世俗的日常,舊生活的痕跡,時代的特徵像一種陰影落在它的字裡行間而不肯離去。童話故事將恐懼人性化,就像這個時代使人變得恐懼一樣,但它的簡化是如此驚人,以致被驅逐的世界的複雜性只能像影子一樣跟在後面。蓓蒂才六歲,儘管家住底樓三間房間,大間有鋼琴,還有幫傭的紹興阿婆。但對她來說,只有和十歲的鄰居阿寶,從假三層爬上屋頂,「小身體靠緊,頭髮飛舞。東南風一勁,黃浦江船鳴……」才會產生那彼岸世界的永恆記憶。
蓓蒂和阿婆的故事是《繁花》無數故事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故事之一,她們之間沒有血緣關係,但這類似主僕的關係又勝似一切關係,在階級論、血統論統領一切的時代,她們卻過著相依為命的生活。阿婆的故事蓓蒂未必聽得懂,就像蓓蒂的琴聲阿婆也聽不懂一樣。阿婆最輝煌的故事就是自己的外婆在南京做天王府宮女及帶著黃金逃難,紹興家鄉的老墳則是她唯一的牽掛。但當阿婆一九六六年帶著蓓蒂和阿寶來到家鄉時,「老墳,真真一只不見了」,「五八年做豐收田,缺肥料,掘開一只一只老墳,挖出死人骨頭,燒灰做肥料。」 蓓蒂的父母則「參加社教運動,有人舉報收聽敵台回不來了。」唯一可以相伴的鋼琴在文革中被抄家抄走了。這一少一老的社會邊緣者轉眼間成了被遺棄者,無處安身的流浪者。她們只能生活在彼此不斷重複的夢中,蓓蒂做夢看到阿婆變成一條金魚,而阿婆做夢看見蓓蒂變成一根魚,直到最後她們都突然失蹤了。她們的故事就是一個「冬天裡的童話」。
蓓蒂成就了阿寶早期的情感記憶,如同姝華成就了滬生早期的閱讀記憶,如同銀鳳成就小毛的“戀姐式的異性情結”一樣。別小看青少年時期的小事和偶遇,一不小心都會影響和照射我們漫長的人生。

坐看時間的兩岸——讀《繁花》記 /西颺
時間 《繁花》有兩個時間,是六、七○年代與九○年代以降的上海生活。敘事在一舊一新之間穿梭延伸,最後合攏於結尾處。作者使用平行兩條線,雅俗相映的出發點,牽連出一系列的人物。對於尚未入戲的讀者,引子部分最終變成一場小市民的狂歡,緊接的第一章,遠離地面的屋頂,富含詩情畫意:少年阿寶和少女蓓蒂坐在微熱的瓦片上,眺望遠方,兩人的對話,短得不能再短的句子,即便是阿婆的絮叨,也有兒歌般的節奏。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永遠的回憶,回憶中套著的回憶。
地圖 在《繁花》中,反復出現上海的路名,看似普通的地名被逐一鑲嵌在敘述當中時,可以看出作者對它們的一份執著和不舍。以具體的地名為座標,來解釋一座城市,這好像只在過去海派通俗小說中出現過,即每個事件基本都有確鑿的地點場所。小說中文革爆發後,滬生和姝華剛在瑞金路的學校“瞻仰”三樓高的領袖塑像,便在街上目睹一位中年教師撞41路公車自殺,死者的眼珠竟滾到他們腳下。然後他們沿著淮海路思南路繼續走去時,不由議論起這些路在租界時期的舊名。他倆不斷地行走,對行走的過程,作者不惜筆墨。一張當年日常生活的地圖便在人物的腳步下被走了出來。
聲音 《繁花》中的現在部分,寫得最多的是一群人碰頭見面,見了面往往沒什麼事,無非是吃飯和說話和吵架。但這部小說的一大特點,就是讓我們重新認識到說話有得可寫,而且可以寫得精彩紛呈。可以說,《繁花》的路數的幾乎是現今小說潮流的相反方向,它的敘述部分被壓縮最低限度,對話量則無限放大,並承擔起許多原本敘述的功能。從技術上講,基本上是退到了話本小說的階段。
電影夢 《繁花》的結尾,阿寶和滬生見到了芮福安和安娜,他們與這對法國男女在蘇州河邊聊電影。延續人物的誇張效果,雙方的談話似乎雞同鴨講,頗有反諷的味道。蘇州河岸,已不是當年小毛跟著師傅練石鎖的地方,在高樓林立的背景前,討論“上海題材”的進出口,這一方是“懂上海”的阿寶和滬生,對方像是電影內行,在我看來,芮福安算不上真正的小說人物,倒像是從真實生活跑進虛構中去的,阿寶和滬生,則是興致盎然地來到了這部小說的邊界上,會談的結果,讓阿寶和滬生看到了一場美麗的誤會,他們返身回到小說中去,未免有些悻悻然。

【得獎紀錄】
◎ 中國小說學會2012年度 中國小說排行榜榜首
◎ 2012年華語文學傳媒大獎之「年度小說家」獎
一人公司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Company of One: Why Staying Small Is the Next Big Thing for Business
作者: 保羅.賈維 / Paul Jarvis 译者: 劉奕吟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9 - 6
我們立志做小事! 為目標設定下限,用你的生活方式經營你的事業, 每個人就是一人公司! 一人公司不只是「一人」的公司, 一人公司是「質疑成長」的企業。 一人公司拒絕並質疑傳統經營理念中要大、要快的成長模式,因為成長並非永遠是最有利的,要求更多,往往代表著更加複雜、更多責任 ,通常也產生更多費用。保羅.賈維斯不僅幫你擺脫在傳統上以成長為導向的企業中工作所產生的煩惱,他更說明:
- 為什麼很多大企業現在試圖偽裝成小公司?
- 為什麼在傳統公司工作反而比開創屬於自己的一人公司風險更大?
- 為什麼工作的核心價值不是追隨我們的熱情,而是訂立目標?
一個小型企業主可以創立一人公司,一小群志同道合的夥伴也可以。本書介紹如何以你的自身條件建立自己的公司,決定你期望的收入;如何處理意外的危機,讓重要客戶感到滿意。「一人公司」是一種新穎的經營方法,專注於變得更好而不是更大,維持小規模進而帶來自由,讓你可以去追求生活中更有意義的樂事。
冷思考 [图书] 豆瓣
How to Think:A Survival Guide for a World at Odds
作者: 亞倫.傑考布斯 译者: 吳妍儀 漫遊者 2018 - 5
#這世界太莫名我用思考求生
#思考不是一個人的事
只讀標題,順手按讚和分享、轉貼,之後卻被真相打臉?
網路筆戰、瘋狂洗版,事後才後悔自己被人帶風向?
你在網路上的發言,是自己的想法,還是同溫層的共識?
社群/群組是給你歸屬感的夥伴,還是控制你思想的怪物?
講求效率和速度的網路時代,要求你即時回應,讓你來不及思考;
各種洗腦貼文、帶風向的錯誤訊息、來源不明的假新聞,已成為日常,
不只在個人的社交網絡激發迴響,甚至足以左右社會輿論、影響決定國家前途的大選。
我們該如何在聲量的大洪流時代,保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跳出牽制自己的心理陷阱、被有心人操縱的棋局?
當「後真相」/「另類事實」時代
與個人追求團體/社群認可的需求合而為一頭吞噬我們的巨獸,
個人因此更迷惑不安,社會因此更傾斜、方向更紊亂,
你需要養成一套思考的策略,找回思考的能力,
學會和不同於你的人一起思考……也許最終大家也能學會一起好好生活。

#不經思考的「討論」算討論嗎?
#思考太麻煩!
後網路時代,每個人身上都有好幾個社群標籤,每天在網路上對分裂的政治、社會等重大議題發表意見——但那是真正的討論嗎?
知名作家暨人文學院教授亞倫・傑考布斯,也是為《大西洋月刊》與《哈潑雜誌》等全國性刊物執筆的文化評論家,本身在各種社群中遭遇過大小衝突。多年經驗下來,傑考布斯發現:大多數爭辯淪為意氣、情緒的發洩,因為牽涉其中的人就是不思考。
我們不想思考,因為思考太麻煩!
它會逼迫我們脫離熟悉、讓人安心的習慣;它可能讓我們跟知心朋友的關係變得複雜;
而且思考很慢,當我們迷失在社群媒體、黨派爭執與確認偏誤的循環中,思考很慢就成了問題。
#大師來幫忙診斷「思考病」
#症狀多到族繁不及備載
◆啟動反駁模式(Refutation Mode)
聽到了某件我們無法同意的事,立刻進入反駁模式。當人在反駁模式裡,是不會傾聽的,而沒有傾聽就沒有思考。
◆愛用現成的標籤
甲甲、萌萌、覺青、「工讀生」、「黨工」……我們喜歡在缺乏相關知識或訊息的狀況下,去貶抑受人貶抑的事物,與人分享我們自知會得到團體/社會認同的態度,從中得到滿足。但展現出這種共識,只會有效地封鎖對某個主題的更深入探究。
◆用情緒取代思維
我們每天都會遭遇那些號稱是資訊、通常是廢話的混亂洪流。每個人對於一大堆事情都只知道一點點,越來越難掌握自己所說的話有多少正確性。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在我們不知道或知道得不夠的時候,我們傾向於用情緒來代替思維,以便分享我們自知會得到社會認同的態度,滿足人類對於追求共識的本能——並在這種本能受挫時感到憤怒。(T・S・艾略特)
◆「令人反感的文化他者」(Repugnant Cultural Other)與去人化
現在每個人似乎都有個RCO,而每個人的RCO都在社群媒體上的某處。我們也許能夠躲開不去傾聽我們的RCO,但他們很可能就在我們的隔壁辦公室、在公車上就坐在你旁邊。我們甚至會將RCO去人化,例如「我是人,我反核」。
RCO的概念將非我陣營異化,將人化約為沒有臉孔的群體代稱,卻只是讓大家變得貧乏,去不了任何地方,讓我們更接近「人人彼此對抗的戰爭狀態」。(政治哲學家Thomas Hobbes)
◆內部小圈圈(Inner Ring)的約束
我們大多數人會在許多時期心生進入特定「小圈圈」的慾望,也產生被排除在外的恐懼(C・S・路易斯)。
道德直覺會製造凝聚力,也讓人盲目。人們會支持那些跟自己抱有同樣道德觀的政治團體,而且一接納了特定觀點,就會對別種道德觀視而不見。當我們成了內部小圈圈的一員,為了維持自身地位,會靠著想出一些事後發明的合理化說詞,來肯定我們的團體身份,也藉此肯定那些「局外人」、「非我族類」之「惡」。
#真正想要思考的人必須培養一套策略
#方法演技#雙重開機#培養懷疑主義
#爭論時握著對方的手而不是掐著他的喉嚨
傑考布斯更進一步點出,人類陷入不思考的窘境,本能的欲望在其中也參了一角:從人類渴望屬於某個社群的欲望、對我們身邊其他群體產生厭惡,再到對擁有強烈暗示性語言的過度依賴——於是我們也變得越來越無法意識到自身的不足。
任何聲稱自己沒有被這些強大力量影響的人,幾乎都是在自欺欺人。對我們絕大多數的人來說,問題在於我們隨波逐流時,內心是否抱有最輕度的抗拒。
從英國哲學家彌爾(John Stuart Mill)、美國詩人T・S・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英國文學家C・S・路易斯(C. S. Lewis)自身的經歷、喬治・歐威爾的犀利見解、娥蘇拉・勒瑰恩(Ursula Le Guin)的短篇小說,到當代社會、經濟和心理學重要著作《快思慢想》、《象與騎象人》、《好人總是自以為是》、《誰說人是理性的!》 等的立論,傑考布斯藉助不同時代的思想家擁有的資源與經歷,總結得出:真正想要思考的人,不得不培養一套策略——哪怕只是為了認清自己在社會壓力下的最細微心理,例如認清並面對「圈內人」對我們的吸引力,以及我們對「圈外人」的厭惡。
傑考布斯深入挖掘認知過程的基本細節,診斷出那些作用在我們身上、防止我們思考的力量(當代人「思考病」的各種病徵起源),並提供一系列實用的建議,例如以「方法演技」、「雙重開機」的策略與實踐,來避免RCO的分裂邏輯,期許大家學會從毒害我們的障礙中脫身,從而得以展開真正的討論。
這一切究竟是為什麼 [图书] 豆瓣
What Do We Really Know? The Big Questions of Philosophy
作者: 賽門‧布雷克本(Simon Blackburn) 译者: 邱振訓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7 - 6
哲學作家朱家安、哲學研究者邱振訓、哲學系副教授許漢愛智推薦!
英國劍橋大學著名哲學教授賽門‧布雷克本
教你這樣探索人生的20個大問題!
他在一連串彼此相關的問題與論證中推敲、從前人的思路中借鏡
縱橫解析偉大思想家們思考的來龍去脈
主題深刻,內容精闢,是了解自己、了解世界的經典之作
「你幹嘛要想這些奇怪的問題呢?」
「它們看起來根本就沒有答案啊!」
當代知名哲學家賽門‧布雷克本教授在《這一切究竟是為什麼:20個哲學大哉問》這本書裡,幫助你迅速釐清每個主題的「哲學戰況」:
目前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
有哪些當紅的立場?
主要是誰跟誰對上?
各自有哪些難解的任務?
不但可以讓你少走冤枉路,
也可以誘引你跟隨、批判,並發展自己的獨到見解。
作者賽門‧布雷克本所列舉的20個題目,是無論男女老幼都會經常感到困惑的問題。就算不依靠反省能力,這些問題似乎也會自然迸生出來,而我們都想找到這些問題的解答。
《這一切究竟是為什麼》一書所羅列的20個問題沒有按一定順序編排,只有最後一個問題例外,因為那是我們所有人最終都會面臨的問題。每個問題的相關討論都是各自獨立的,所以讀者可以挑自己感興趣的主題來看。不過,有時候不同的問題討論難免會涉及彼此,因此讀者可能會需要前後對照。
所有題目都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大家都能從作者的思路、思考的角度來省思我們實際上如何思考、如何感受,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思考與感受。
愛智推薦
或許你會忽然覺得「我幹嘛想這些奇怪的問題?」於是轉頭就走不再回來;或許你會覺得這些問題有點有趣,甚至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討論。不管你是哪種人,這本書都能提供一些有趣的幫助。──哲學作家 朱家安
哲學思考實在不是為了什麼額外好處才要進行的活動,就像是「美」、「健康」、「正義」一樣,本身就是具有獨立內在價值的事。亞里斯多德說哲學起源於驚嘆,想來約是此意。──哲學研究者 邱振訓
這本書並不容易閱讀,讀者多少會感覺到布雷克本的思考或行文脈絡不容易完全掌握,有時引述討論某個哲學家或科學家或文學家的說法,有時是對流行意見的觀察,有時是他自己的看法,這些不同說法交雜在他的思考與討論中……哲學問題是反思性的,讀者需要夠努力去思考才能掌握或品味其中的趣味。──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許漢
EMBA沒教的44則人性領導法則 [图书] 豆瓣
MBA through Stories : The Art of Effective Management Through 44 Enriching Tales
作者: Ravi Gupta 译者: 吳宜蓁 核果文化 2018 - 9
★最洞悉人心的管理祕技★
許多「好」主管,抱持一股熱情努力做事
但經常真心換絕情,心碎陣亡
而「成功」的主管,許多都是「蛻變後」的主管
他們懂得事理,也學會理解人心
因而能順利搞定上司、激發部屬潛力、左右逢源、績效一流
自己始終保持進退有據,圓融自在
職場就是人性的試煉場
44則洞悉人心的管理寓言,
學習帶人、管事的藝術。
本書幫助所有職場工作者、經理人,甚至領導人,瞭解職場人性,學會有效溝通與行動的藝術,同時強化必備的管理知識,開拓管理的視野與格局。
作者是行為科學講師,他在大型企業有逾三十年的實務經驗,深諳管理領域的精粹,他以自身實踐與輔導的經驗,提出44個洞悉人心的職場管理法則。每個法則都以一個寓言故事起頭,用故事情境,讓讀者切實體會對照組織中的人性氛圍。
◎管理寓言 #1 訓練獵鷹
|帶人:高明的主管懂得「殘忍的必要」
有個皇帝養了兩隻同樣雄壯的獵鷹,一隻翱翔天際,另一隻卻始終待在樹枝上,連首席訓練師都束手無策。一名農夫獻策說他有辦法,第二天便看見那隻獵鷹也在空中翱翔。農夫只是做了一件事——「砍斷牠的樹枝」。
→一般人的慣性,容易傾向滿足於現在的職位與工作,但往往這樣就只能發揮平庸的表現。針對有潛力的部屬,主管有時必須狠心「把他腳下的樹枝砍掉」,提供訓練的機會,逼出他的能力,讓他發光發亮。
◎管理寓言 #2 路曼的病人
|解決問題:高明的主管勇於「頭痛醫腳」
路曼醫師為一位肚子痛的病人把脈,最後卻給了他眼藥水?!他解釋,因為病人明明看見麵包烤焦,卻還是吃下去,如果病人眼睛沒問題,理解自己看到什麼,就不會肚子痛了,所以該治療的其實是他的眼睛。
→主管的角色就是要替問題把脈,瞭解真正的病因,比如員工曠職,背後可能暗示工作環境不適合他,或者對公司沒歸屬感。職場中許多現象只是表徵,主管要訓練自己的判斷力,並勇於朝真正的癥結下手。
◎管理寓言 #3 驢子與狗
|部門政治:高明的主管知道,即使出於好意,有些「閒事」絕不能管
一群小偷闖進屋裡,狗因為怨懟主人對牠不好,而不想出聲警告主人。驢子指責狗的不忠誠,然後自己放聲大叫,小偷聽到後馬上逃走。結果,主人根本沒看到小偷,只覺得驢子半夜亂吵,就生氣地用棍子打死驢子。
→這故事乍看,多數人都會同情驢子的遭遇。但作者卻說,驢子活該!雖是出於好意,但驢子卻犯了「未經同意,擅自做了別人的工作」的錯。組織分工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每個人都可以未經同意,去做別人的工作,就失去分工的意義,權責大亂,為組織帶來更大的危機。因此,他提醒工作者認清自己的角色,不踰矩。身為主管,也應盡力維護體制,不能容許有人擅自踰越職權。
◎管理寓言 #4 父子騎驢
|做決策:高明的主管認清,並非所有人的期待都得去滿足
一對父子帶著驢子前往鄰鎮,一開始,兩人都用走的,路人便質疑他們為何不騎驢子?於是,兒子坐到驢背上;但第二個路人責備兒子不孝,又換成父親騎上去。第三個路人說,這位父親不疼愛兒子,這下兩人一起騎著驢子;第四個路人反而指責他們殘忍。最後,他們把驢子扛在肩上,抵達小鎮時,人們都嘲笑這對父子。
→主管面對著上司、部屬、客戶、同儕,各自期待都不同,怎麼做都有人不滿意。但所有期待都需要你付出時間和精力,因此主管必須學會去「管理」這些期待。訣竅在於,為這些期待排出「優先順序」,勇於對某些期待說「不」,才能穩住局面。
書中共有44個寓言故事,深入淺出讓讀者看懂人情世故,學會職場倫理,與領導統御的奧義。其中包含各種職場工作者會遇到的挑戰,包含:
──基本的職場倫理
──向上管理的心法
──跨部門溝通,讓組織順利運轉的訣竅
──培養做決策的高度,建立深謀遠慮的思維
──懂得如何帶人,讓員工充滿活力,離職率下降
──掌握成功企業家的思維模式,幫助自我成長
──讓企業細水長流,再創佳績
本書特色
1. 跟著管理學大師從44則故事看懂管理的堂奧,不用艱澀的理論,而是貼近人性的觀點,加上深入淺出的解說,將主管必須學會的關鍵技術,一網打盡,幫你從此擺脫平庸主管的封號。
2. 透過本書,將實際達成:有效領導部屬,讓團隊發揮強大力量;與老闆維持良好關係,順利推動業務;在工作上自我成長,再攀新高峰。
名人推薦
方植永│學堂講座職能培訓共同創辦人
陳錦春│ICF國際教練聯盟認證教練
陳朝益│臺灣ICF教練協會理事長(2012-2013)
陳恆霖│崑山科技大學副教授、美國加州政府認證組織教練
鄭緯筌(Vista Cheng)│臺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理事長
謝文憲│知名講師、作家、主持人
──熱情推薦
廚藝解構聖經 [图书] 豆瓣
The 4-Hour Chef
作者: 提摩西.費里斯 译者: 陳正益/ / 鄭初英 三采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2013 - 6
出版首日即登上亞馬遜網路書店總榜NO.1、飲食類NO.1,超過千名讀者五星評價
十天登上《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今日美國》《出版人週刊》暢銷榜
榮獲「Gourmand法國美食家世界食譜大獎」首次出版食譜書第一名
這本書破解了所有高級料理技巧背後的奧祕
《身體調校聖經》作者提摩西‧費里斯回來了!秉持「最低有效劑量」的信念──花最少時間、獲得最大效果──這一次,他拿起鍋子與量杯,走進西班牙分子廚藝的廚房、一直到加爾各答的魚市場,尋求最可靠的烹飪知識;從基本的切菜方法、到你從沒聽過的「凍煎盤」技術,他都將親自實驗、一一拆解。看完三道食譜,你一定會說:「哇嗚,我從沒想過原來還可以這樣做!」
傳統食譜只教你怎麼做,卻沒教你為什麼。
炒蛋一定要加鮮奶油才會滑嫩?其實鬆軟度來自蛋黃與蛋白的比例。喝紅酒一定要倒進醒酒瓶等上20分鐘?只要大量增加與空氣接觸的面積,讓酒「氧化」,要多快就能多快。看似了不起的廚藝學問,其實是你我都能理解的簡單科學。《廚藝解構聖經》不要你只是跟著食譜做菜,而要告訴你原理,教你用各種方法達成目標。(當然,包括「提摩西風格」的非傳統撇步。)
作者向世界頂尖主廚及各領域的佼佼者請益,濃縮成14堂「精實的」基礎烹飪課程(每道食譜都不超過4種食材),14種可以在自家廚房進行的分子廚藝,還有米其林餐廳常用的6項技巧及10項準則。不論你是廚房菜鳥還是資深老饕、科學宅男或家庭主婦,都可以在這本書裡找到你想要的東西。
你會從書中學到:
‧如何將超市買來的普通牛排變身成高級牛排
‧如何讓炒蛋要嫩就嫩,要蓬鬆就蓬鬆
‧如何只用20秒就能迅速醒酒,5分鐘就能立刻冰鎮白酒
‧向世界大賽冠軍討教沖泡咖啡的美味三原則
‧如何保有茶的風味、同時去除50~75%的咖啡因,喝茶再也不怕睡不著
‧如何在家自製你專屬口味的小熊軟糖
‧如何用浴缸也能煮出媲美餐廳水準的嫩鮭魚排
‧如何運用「點穴」技巧練習切菜,永遠不擔心切到手
‧如何煮出形狀和熟度都呈現完美的水波蛋
‧如何製作米其林餐廳都在使用的美味關鍵佐料
‧如何像頭豬一樣大吃特吃,還能遏止體脂肪飆高
‧超過40道「低醣減脂法」食譜(不用再吃豆子罐頭)
‧如何在48小時內學會的24個技能
-這只是全書內容的一小部分。
你不需要舞刀弄鏟的天分、或是學習花俏的烹飪手法,
只要了解原理、選對食譜,你就可以立刻擁有下廚的成就感。
當然,你也可以將這套方法運用在學習任何事物上。
就算你痛恨下廚也要閱讀《廚藝解構聖經》的6個理由:
1. 你可以在破紀錄的超級短時間內學會世界級大師的技巧
2. 重新定義你的飲食和生活
3. 將你的體態打造並維持在最佳狀態
4. 小小付出就能獲得大大收穫
5. 下廚,可以增進生活「情趣」
6. 當然是因為這本書很有趣!
使用《廚藝解構聖經》的4個階段:
〈整合學習〉:學任何東西都能學得又快又精
‧解構:我該從哪裡開始學習?發現最小、最基本的學習單位。
‧篩選:我該將注意力放在哪20%的內容,以獲得另外80%的成果?
‧頻率:我該多久練習一次?頻率的「最低有效劑量」是多久?
〈居家烹飪〉:不是家庭主婦也很受用的廚房基礎課程
14堂廚藝課,每堂課不超過20分鐘,學會這些基礎技巧,看起來再困難的菜色也能輕鬆做出來。同場加映:認識能夠幫助你輕鬆做好菜的廚具及使用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廚房實驗〉:誰說不可以拿食物來做實驗
當瘋狂科學家與天才畫家談起戀愛,血腥瑪麗可以做成脆點心,芝麻菜可以做成義大利麵,橄欖油可以做小熊軟糖;改變你對食物的既定印象、外型、味道,除了好吃之外,也可以很好玩。(當然,這些都是有科學根據的!)
〈專業好手〉:一窺專家之所以為專家的祕密
是什麼讓這些專家在各個領域傲視群雄?換句話說,他們有什麼共通點?
本章分成「經典」及「先鋒」兩部分,看看大師是如何成為世界級大師,我們又能如何利用這本書,規劃出自己的精進之道。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