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经学 孝经”
全部 | 书籍 (7) | 影视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孝经 [图书] 豆瓣
孝经
作者: 孔子 1996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历来评誉甚高,甚至在黄巾作乱时,朝中有人建议诵读此书于黄河之上以退敌。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还有1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孝经译注 [图书] 豆瓣
作者: 胡平生 中华书局 1996 - 8
《孝经译注》的注释主要依据唐玄宗"御注"及刑昺"正义",兼挼"孔安国傅"、"郑玄注"及历代注经家的意见,择善而从,尽可能简明扼要,必要的问题也有些简略的考证,重要的不同意见也加以微引,以便读者参考。总的原则是,让读者了解古人是怎样理解《孝经》的,而不是自已标新立异,另搞 一套。在我国历史上,《孝经》长期是儿童发蒙义字的课本,是流传最癀、影响最大的古籍之一,早在东汉黄巾作乱时,朝中便有人建议在黄河边诵读《孝经》来悟退乱军。《孝经译注》的目的是,帮助一般读者读懂《孝经》,给那些希望作进一步研究的人提供一些线索,为那些从事伦理学问题探讨的工作提供一份可以参考的资料。
关于《孝经》的作者、成书、今古文之争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思想内容之评价等问题,请参看《孝经译注》《孝经是怎样的一《孝经译注》》。
《孝经》本文,今文与古文在章节、文字上有若干歧异。《孝经译注》《考经》正文采用《正文采用《十三经注疏》今文十八章本,而在注释中说明古文本的章节分合与文字不同的情况,并注明歧义。
孝經學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陳壁生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六點分社 2015 - 6
《孝經學史》正文凡八章,論述先秦至晚清《孝經》學的發展歷程,不但展示了《孝經》今古文文本之流變,孝經學波瀾壯闊的研究史、經世致用史,還就孝經學史中的關鍵和重大問題作出了論斷。尤其是對漢、宋學背景下孝經學不同前提預設的闡發,具有深度的思想史視界,啟人深思。該書的另一特點是,徵引大量《孝經》注疏,從注疏文獻中辨章各家《孝經》研究之異同,論證穩健可靠。
《孝經學史》不同於一般的學術史和文獻史,這是一部真正從經學意義上研究《孝經》的經學史著作,充分展現了《孝經》義理在歷史上的演進過程,其出版無可置疑地將推動《孝經》以及孝經學的深入研究。
孝经述议复原研究 [图书] 豆瓣
作者: [日]林秀一 译者: 乔秀岩 / 叶纯芳 崇文书局 2016 - 6
刘炫《孝经述议》国内早已失传,仅保存在日本古代经学世家清原氏留下的一批资料中,残卷目前藏于京都大学图书馆。日本学者林秀一自1935年开始调查研究,广搜博采,辑录各种典籍中的轶文,于1953年出版《孝经述议复原研究》。全书分为四个部分:1.影印卷一、卷四残卷。2.辑录轶文。3.校勘记。4.说明论述。林氏此书基本还原了《孝经述议》的本来面貌,是关于《孝经述议》最早、最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该书在日本出版时只印了三百部,虽然迄今已经过去了六十余年,国内对该资料的利用和研究还非常少。因此,影印出版林氏这一重要成果对推动国内《孝经》研究以及经学史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方便读者阅读和使用,本书后附有《古文孝经孔传》的完整整理本。
孝经注疏 [图书] 豆瓣
作者: [唐]李隆基 / [宋]邢昺疏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注疏》相传是孔子为曾子陈述孝道所著,是《十三经注疏》中篇幅最小的一部经典。汉代有今文古文两种版本,分别由郑玄作注和孔安国作传。到唐代唐玄宗李隆基融合今古文两家,亲自为《孝经》作注,并命元行冲作疏,颁行天下。郑、孔两家之注逐渐消亡。到宋代邢昺以元行冲之疏为基础,重新作疏,遂成《十三经注疏》中《注疏》之定本。此次整理以明代泰定本为底本,参校吸纳了清阮元本等的整理校勘成果,重新进行了勘误补缺,并加了标点。书后还附有序跋提要,供读者研究。整理者金良年先生对《注疏》研究多年,颇有心得,是这方面造诣很深的专家。本书出版后将成为《孝经注疏》的最好版本。
孝经郑注疏(十三经清人注疏) [图书] 豆瓣
作者: 皮锡瑞 中华书局 2016 - 7
孔子自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古代以孝治天下,汉代起就对《孝经》极其重视,唐明皇李隆基还亲自注释,宋代时列入“十三经”,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孔子是万世师表,郑玄是东汉经学大师,但《孝经》是否为孔子所著,郑玄有没有对《孝经》作过注释,历代都存有争议,皮锡瑞的态度是肯定的。他在严可均辑佚《孝经》郑注的基础上,补辑考校,征引群籍及郑玄他经之注,对郑注疏通发明,在还原郑注文本的同时,也抉发了郑注精义和古制古义,同时对《孝经》作了翔实的注释。并且爬梳汉以前征引《孝经》的文献,附于每条注疏之后,以证明《孝经》并非汉儒伪作。本书详于考证典章制度,举凡社稷、宗庙、丧服、祭享、朝聘、巡守、郊祀、明堂、辟雍、五等、五服、五孝、五刑,无不原原本本,是清代注释《孝经》的代表之作。
本书20世纪80年即已列入全国古籍整理规划,是“清人十三经注疏”的重要典籍。此次采用全式标点细致整理,以师伏堂初刻本为底本,勘误校异,并附录相关资料以助阅读,是展阅《孝经郑注疏》的绝佳读本。
马宗霍(章太炎入室弟子,经学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郑(玄)注湮废已久,严氏(可均)粗加理董,其绪未宏,得(皮)锡瑞疏,而后郑君《孝经》之学于以大阐。又世人兼有疑经不出于孔子者,锡瑞仿丁晏《孝经征文》之例,更采汉以前征引《孝经》者附列于后,以证经非汉儒伪作,是其书不惟有功于注,亦且有功于经矣。——《湖南文献汇编》(第二辑)《孝经郑注疏提要》
伦明(近代藏书家、学者):(皮)锡瑞治经专今文,颇攻郑氏(玄),而是书则笃守郑氏之说,尤详于典礼。——《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孝经郑注疏提要》
孝经文献集成 [图书] 豆瓣
广陵书社 2011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长期的传统社会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人伦纲常、建立政治秩序起了很大作用。《孝经》自汉代以来,在中国流传极广,影响也极大。有关《孝经》的研究著作多达数余种,但由于《孝经》篇幅过小、零散,长期以来,一直没有系统的整理本。如今,扬州广陵书社整理出版了《孝经文献集成》,据了解,这是首次对这部经典进行完整的解读与整理汇编。
本书主要收录自秦汉至民国时期国内及海外馆藏有关《孝经》文献百余种,内容涉及注释、音义、评论、考证、图谱、札记等。全书基本涵盖了重要《孝经》版本,每种书前还附有版本介绍。收录其中的,有列入《中国古籍善本·经部》的明孤本《孝经贯注》,另外还包括近代日本学者对孝经的研究著作。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