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自然科技”
全部 | 书籍 (45) | 影视 (2)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拾荒者统治 (2023) [剧集] Bangumi Eggplant.place TMDB 豆瓣
Scavengers Reign Season 1 所属 : 拾荒者统治
8.6 (285 个评分) 导演: 乔·本奈特 / 查尔斯·胡特纳 演员: 乌米·马萨库 / 鲍勃·斯蒂芬森
本剧是对2016年动画短片《拾荒者》概念的拓展。
在一艘星际货运飞船受损后,船员发现他们被困在了一个美丽但让人难以应付的陌生星球上。在这里,他们必须存活得足够久,才有机会逃离或获救。当幸存者们努力寻找被击落的船只和失踪的船员时,他们的新家展现出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这个世界可以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蓬勃发展。
创造自然 [图书] 豆瓣
The Invention of Nature
8.9 (46 个评分) 作者: [德] 安德烈娅·武尔夫 译者: 边和 后浪丨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 - 10
每个在求知路上经历过憧憬与困顿交织的人,都可以从洪堡身上看到:一个人,可以如何用尽一生的心智与激情——丈量世界,定义自然。
.....................
※编辑推荐※
☆ “人必须向往善和崇高、伟大的事物……其余的则交给命运。” ——亚历山大·冯·洪堡
☆ 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启发自他提出的“万物相互关联”
☆ 他比詹姆斯·洛夫洛克的“盖亚理论”早150多年提出“地球是具有生命的有机整体”
☆ 达尔文坦承,没有他的影响,自己不会踏上“小猎犬”号环球之旅,也不会想到写作《物种起源》
☆ 梭罗因为阅读他的著作而重新书写《瓦尔登湖》,并在康科德的峭壁之上感叹:“我的心灵与他同在。”
.....................
※内容简介※
18世纪的人类以“进步”为关键词,不断投身改造自然的热潮,可也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在这一时期众多探究“如何理解自然”的科学家中,有一位浮士德式的人物:他的内心簸荡着不息的求知冲动,不仅渴望周游世界,更试图洞悉整个宇宙。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他,坚信客观实验之必要,但也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他将科学与想象结合在一起,以“生命之网”的整体视角重新审视自然。他,就是亚历山大·冯·洪堡。
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曾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盛赞为“大洪水后真正伟大的人物”。他深入委内瑞拉的茂密雨林,穿越漫长的安第斯山脉,攀登当时公认最高的火山——钦博拉索山;他曾与同伴惊险地逃脱鳄鱼之口,目睹野马与电鳗的残酷搏斗,在重重树影间与美洲豹狭路相逢。他将对自然的崭新理解,融入对彼时政治局势的悉心体察,既为托马斯·杰斐逊带去详尽的考察资料,还影响了西蒙·玻利瓦尔的拉丁美洲革命。洪堡对世界的广博认识不但招致了拿破仑的嫉妒,更深度影响了歌德、柯勒律治、达尔文、梭罗、海克尔等诗人与科学家。洪堡究竟如何从一位怀有远游心气的少年成长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其观察自然的全新视角受到哪些影响的形塑?由此生成的整体自然观又如何在思想史的流变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创造自然》中找到答案。
安德烈娅·武尔夫为写作本书重新追寻洪堡的足迹。她以生动的笔触和翔实的资料将洪堡的个人传记、旅行历险和自然观念的演变交织在一起,既揭示了他在科学史上的枢纽地位,也搭建起这位150多年前的博物学家与现代的联系。洪堡宛如一位21世纪的通才,带着远超同时代人的前瞻性视角,将敏感的心灵注入对奴隶制、环境问题与科研发展等的探讨。这位跨越科学与艺术的观察者,可以超越任何时代。
.....................
※媒体推荐※
亚历山大·冯·洪堡是超越他时代的科学家,影响力仅次于拿破仑。但是在他的祖国——德国之外,洪堡的名字逐渐为众人所遗忘。武尔夫通过生动的笔触、翔实的研究重现了洪堡的探险之旅,也让我们重拾了洪堡富有远见的生态学观点。本书提醒每一个人:地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对环境的每一次伤害都会造成灾难性后果。
——《纽约时报》
洪堡穿过两个世纪而来,其言行却犹如一位身处2015年的全能知识分子,为全世界现今的科学与社会讨论注入闪耀的智性光芒。受洪堡旅行日志的启发,《创造自然》有时候读起来像极了惊心动魄的探险小说。我想,不可能边读《创造自然》边对洪堡无动于衷。通过本书,武尔夫无疑使我们每个人都迷上了洪堡。
——耐撒尼尔·里奇,《纽约书评》
从俄罗斯到南美雨林再到喜马拉雅山,一位追寻自然的勇猛探险家……武尔夫将丁丁历险记般的精神注入《创造自然》,每一处丛林、每一条山脉和每一种危险动物都是洪堡勇敢探索的一笔笔注脚。真是关于一位绝妙人物的华丽颂扬!
——《卫报》
安德烈娅·武尔夫将19世纪的伟大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重新带入现代读者的视野之中。武尔夫对洪堡之自然理念在后世科学思想史中的传播,剖析得令人震撼。武尔夫女士强调,今日的生态学家内心都住着一个洪堡。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等现象敲响的警钟,洪堡的交叉学科思路于今日之很多现实问题的讨论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经济学人》
本书集合了个人传记、惊心动魄的旅行日志和思想史的传播。而这位给予我们所熟知的自然观的人物,不止值得重新推荐,更值得接受这个时代的礼赞。
——《大西洋月刊》
.....................
※名人推荐※
一部激动人心的探险故事!
——比尔·布莱森,《万物简史》作者,2016年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评委会主席
安德烈娅·武尔夫是一名带有独特感受力与热情魅力的作家。她总能带我们穿越迷人历史,重新踏上植物学探索与科学发现的壮阔之旅。她的作品精彩纷呈,语言凝练老道,字里行间都散发着智性光芒。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大灭绝时代》作者,普利策非虚构类写作奖得主
《创造自然》是一部宏大、壮丽的探险之书,如此生动的写作与详尽的研究,真是一场地理学朝圣之旅、一部智性史诗。本书追溯了洪堡与西蒙·玻利瓦尔、查尔斯·达尔文、威廉·赫歇尔、查尔斯·莱尔、沃尔特·惠特曼、爱伦·坡、亨利·大卫·梭罗和约翰·珀金斯·马什等人的思想交汇。真是一本厚重的卓越之作。
——理查德·霍姆斯,《柯勒律治与奇迹年代》(Coleridge and The Age of Wonder)作者
.....................
※获奖记录※
首届中国自然好书奖·年度思想奖
入选第十三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推荐书单
入围第十三届文津图书奖
2017年豆瓣年度图书科学·新知榜单第1
2017年第一财经年度十大自然好书获奖作品
2017年《环球科学》最美科学阅读获奖作品
2016年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
2016年《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2015年科斯塔图书传记奖
2015年《纽约时报》十大好书
《经济学人》《卫报》《出版人周刊》《科克斯书评》《自然》《大西洋月刊》《新科学家》《独立报》《镜报》《星期日泰晤士报》2015年度好书
还有1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The Invention of Nature [图书] 豆瓣
作者: Andrea Wulf Knopf 2015 - 9
The acclaimed author of Founding Gardeners reveals the forgotten life of Alexander von Humboldt, the visionary German naturalist whose ideas changed the way we see the natural world—and in the process created modern environmentalism.
Alexander von Humboldt (1769–1859) was an intrepid explorer and the most famous scientist of his age. In North America, his name still graces four counties, thirteen towns, a river, parks, bays, lakes, and mountains. His restless life was packed with adventure and discovery, whether he was climbing the highest volcanoes in the world or racing through anthrax-infected Siberia or translating his research into bestselling publications that changed science and thinking. Among Humboldt’s most revolutionary ideas was a radical vision of nature, that it is a complex and interconnected global force that does not exist for the use of humankind alone.
Now Andrea Wulf brings the man and his achievements back into focus: his daring expeditions and investigation of wild environments around the world and his discoveries of similarities between climate and vegetation zones on different continents. She also discusses his prediction of human-induced climate change, his remarkable ability to fashion poetic narrative out of scientific observation, and his relationships with iconic figures such as Simón Bolívar and Thomas Jefferson. Wulf examines how Humboldt’s writings inspired other naturalists and poets such as Darwin, Wordsworth, and Goethe, and she makes the compelling case that it was Humboldt’s influence that led John Muir to his ideas of natural preservation and that shaped Thoreau’s Walden.
With this brilliantly researched and compellingly written book, Andrea Wulf shows the myriad fundamental ways in which Humboldt creat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al world, and she champions a renewed interest in this vital and lost player in environmental history and science.
迷人的材料 [图书] 豆瓣
Stuff Matters: Exploring the Marvelous Materials That Shape Our Man-Made World
8.5 (46 个评分) 作者: 马克·米奥多尼克 译者: 赖盈满 未读·探索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 9
从茶杯、喷气发动机到家用电器、内裤,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材料。但你想过没有,为什么玻璃是透明的?是什么让橡皮筋有弹性?为什么曲别针会弯曲?为什么不锈钢不生锈?水泥也能做成衣服?世界上最薄却最坚硬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某一种材料做成的东西会长那样?材料如何塑造了我们的世界又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世界顶级材料学大师带你用材料科学家的眼睛,以全新的方式看待你身边的每一样东西:钢、纸、混凝土、巧克力、塑料、玻璃、瓷器……
本书以渊博的知识和极富感染力的文字写就。它不仅揭露了各种物质背后的神奇结构,还告诉我们隐藏在其背后的精采故事。每一章介绍一种材料,辅以照片和手绘图,极富可读性和趣味性。
史前星球 第一季 (2022) [剧集] Eggplant.place 豆瓣 TMDB
Prehistoric Planet Season 1 所属 : 史前星球
8.8 (64 个评分) 导演: 亚当·瓦德兹 / 安德鲁·R·琼斯 演员: 大卫·爱登堡
该剧结合了野生动物电影制作技术和最新的古生物学知识,以独一无二的方式揭开古代地球壮观的动物栖息地的面纱。该剧集由 BBC Studios 自然历史部门的知名团队支持下制作。《史前星球》以白垩纪时代的环境为背景,描绘了海岸、沙漠、河流、冰雪世界和森林的场景,展示了鲜为人知且令人惊讶的恐龙生活。
还有1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上帝掷骰子吗?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8.5 (33 个评分) 作者: 曹天元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6
本书回顾量子论从无到有发展的风云录,从18世纪开始,直到21世纪,一批科学巨人开始颠覆传统物理学大厦,为了宇宙的终极理论而战,大大改变了人类发展的历史。
再现量子物理一路的荆棘与荣光,展现科学激动人心的魅力,这部量子物理史,足以唤起你对世界的全部好奇!
【编辑推荐】
*国内最畅销的科普神作,创科普类图书中强大口碑。
刘慈欣盛赞:”教科书要是能这么有趣就好了!”百万读者惊呼:原来物理这么燃!
*扎克伯格关注的科技前沿,全球下一轮新科技革命的引爆点。
*权威奖项认证,原创科普扛鼎之作。
荣获“科学时报读书杯ZUI佳科普创作奖”、“第三届吴大猷科普奖”、“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40年中国ZUI具影响力的40本科学科普书”多项大奖。
*打破量子物理的高冷面具,关于量子物理,没有人写得比他更通俗、更有趣。
*升级版全面焕新:
◎内文重新修订,增加新近科学进展,作者特为新版作序。
◎与Sheldon科学漫画工作室合作,图文打造生动有趣的阅读体验。
◎超过100张漫画、科学示意图、珍稀高清照片,无限拉近你与量子物理的距离。
◎双色印刷,版式大气,知识与审美的双重享受。
【媒体及名人推荐】
教科书要是能这么有趣就好了!生动的比喻,丰富的八卦,让艰涩的量子力学显得平易近人,堪称学生上课时ZUI想偷看的物理小说!
——刘慈欣
量子论的故事本来就跌宕起伏、激动人心,这位身世神秘的中国作家将这段故事演绎的高潮迭起、引人入胜,希望了解量子力学的普通读者请读此书。
——吴国盛(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科学史系主任)
生动有趣的量子物理学简史。作者既不是学物理的,也不是专业作家,但写出了国内ZUI好的量子物理学通俗读物。
——徐来(少年得到科学总编辑,科普作家)
科学英雄史诗、量子物理学版本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必须说真实的科学探索没有那么浪漫写意,科学家的生活可能还挺苦逼。但是作为普通人,这些彻底颠覆我们世界观的人仍然是毫无疑问的英雄。
——王立铭(浙江大学教授、生物学家)
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 [图书] 豆瓣
8.0 (12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特·富尼耶 译者: 潘文柱 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7 - 10
人类的发明智慧,常常源于自然
……………
※编辑推荐※
☆ 精彩案例追寻仿生故事,通俗语言揭秘仿生发明
☆ 高清标本照片+手绘原理图,轻松看懂仿生发明的科学基础
☆ 丰富模块涵盖物种信息,贯穿历史文化与奇思妙想
☆ 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方知自然之智慧与慷慨
……………
※内容简介※
亿万年来,大自然中种类繁多的植物和动物经过优胜劣汰的进化过程,形成了千奇百怪的形态和功能,这些多样性中包含了大量可以帮助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于是,懂得观察的工程师、建筑师和科学家就向慷慨的大自然学习那些简单而有效的想法,进而发展出了仿生学……
本书以精彩案例讲述植物和动物如何启发了发明家、工程师、建筑师、科学家,也讲述了仿生学如何成为现代科学研究中最有前景的学科之一。在每一个对页里,左页介绍一种植物或动物启发一种或多种仿生发明的故事,另有多个小模块,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植物或动物的物种信息、奇特策略以及由它们引发的“想象出的发明”;右页则是该植物或动物的标本照片,以及由插画师蒂特瓦内(Titwane)绘制的发明原理图。
日新月异的科技可能已经将书中所称的“我们或许能够发明”和“正在研究”变成了现实,而“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或许已经过时。但无论如何,这些仿生发明的故事依然充满趣味,我们从中看到的大自然的巧妙与慷慨,也永不过时。更多关于仿生学的妙趣有待读者朋友们在阅读过程中悉心发现。
.....................
※获奖记录※
2017年豆瓣年度图书科学·新知榜单第5
时间的形状 [图书] 豆瓣
8.0 (29 个评分) 作者: 汪洁 新星出版社 2012 - 1
我可以保证,这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跟随作者,你可以进入爱因斯坦的梦境,坐在牛顿老师的课堂,来到星光实验的现场……最近距离接触科学的真相。
本书上部(前五章)和大家一起回顾物理学走过的坎坷历史,这段历史的精彩程度不亚于任何一段战争史。在伽利略、牛顿等巨星纷纷谢幕之后,超级巨星爱因斯坦闪亮登场。他就像一位横空出世的大侠,无门无派,但出手即震惊天下,他的绝招就是“相对论”。
中间的第六章是一段小说体的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真实历史故事,这个故事尘封已久,现在很多年轻人甚至都不敢相信这就是现实,但真相往往比小说更惊人。
最后四章是本书的下部,下部比上部更精彩,结构更宏大,故事更神奇,真相更惊人。在下部中,作者将细致地剖析时空的真相,带你领略神奇的四维时空奇景,了解整个宇宙的终极图景,再回到原子的深处见识不可思议的微观世界,最后看一看当下物理学的最新进展——万物理论。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How We Got to Now: Six Innovations That Made the Modern World
9.1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史蒂文·约翰逊 译者: 秦启越 中信出版社 2016 - 9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重塑世界的6项创新》这是一本以新颖的眼光重新看待世界本质的科普常识巨著。专注于人类文明史上6种里程碑式的创新发明,审视伟大创意的力量与回响。《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史蒂文·约翰逊倾心之作。同名纪录片《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于英国广播公司(BBC)分辑播出,并取得良好收视。6项创新,6种颠覆世界的方式。这是一本现代器物史,透析人们日常使用的基本物品的起源;更是一本社会变迁史,通过日常用品的演变透视社会生活的演进。
生命与新物理学 [图书] 豆瓣
The Demon in the Machine
作者: [英] 保罗·戴维斯(Paul Davies) 译者: 王培 中信出版社 2019 - 8
大开眼界的跨学科前沿探索之旅
-
重新理解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奇迹
-
弥合生物学与物理学之间的巨大鸿沟
-
运用全新视角破解生命谜题
-
信息引擎、生物电路、量子计算机、癌症基因、表观遗传学、地外生命……聚焦前沿成果,阐释宏大议题,解读生命秩序的隐秘动力,剖析复杂世界的内在逻辑,启迪思想、提升智识,一本不容错过的深度好书!
-
-
-
-----------------------------------------------------------------------------------------------
★生物物理学点睛之笔——全新的视角,开拓性思考
★对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的绝妙回应——融合生物学、物理学、计算科学、认知科学等前沿研究
★《物种起源》+《自私的基因》,达尔文进化论2.0——分子生物学、表观遗传学
★《今日简史》+《十问》,关于未来的“大问题”——科学家对人类命运的前瞻性思考
★生命领域的《规模》——解读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展现尺度不同带来的巨变
-
-
-
【内容简介】
生命是什么?
194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量子力学的重要奠基人薛定谔提出了这个划时代的问题,他指出:我们需要新物理学来给出答案。
-
这本书从这个经典问题出发,结合香农的信息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诸多领域的前沿研究,将量子力学应用于生物学、计算科学等领域,超越各个学科的界限,用全新视角探究生命的本质。书中提出了一个突破性的观点:生命=物质+信息,分子组构是生命的“硬件”,信息组构则是生命的“软件”。生物体中含有大量高效的微型机器,它们聪明地处理和控制着信息,像变魔术一样从混沌中获得秩序。进化让这张隐形的信息网络不断升级。
-
保罗·戴维斯将生物学、物理学、数学、化学、信息科学、医学和哲学等领域融为一体,引领了极具洞见的全新交叉学科。这种新科学涉及信息引擎、生物电路、癌症基因、量子计算机等众多前沿科学领域,用信息的观点重新解读生命之谜。
-
这是一本探索生命起源及内在逻辑的生物物理学普及读物,也是一次让人大开眼界的跨学科前沿探索之旅。
-
让智力探险,思想旅行,一起寻找生命秩序的隐秘动力!
西方科学的起源 [图书] 豆瓣
The Beginnings of Western Science : The European Scientific Tradition in Philosophical, Religious, and Institutional Context, Prehistory to a.d. 1450
作者: 戴维·林德伯格 译者: 张卜天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 5
《西方科学的起源(第2版)/科学源流译丛》编著者戴维·林德伯格。
《西方科学的起源(第2版)/科学源流译丛》内容提要:本书是论述近代以前西方科学的权威教材,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科学史读物。它结合欧洲科学传统的哲学、宗教和体制背景,用一本书的篇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从古希腊到中世纪晚期各个方面的科学成就,竭力避免从今天的科学观点出发来理解古代成就。1992年本书第一版问世后好评如潮。2007年,作者对该书做了重要修订,几乎每一页都有增补和调整,特别是扩充了关于拜占庭科学、美索不达米亚天文学、中世纪的炼金术和占星术等方面的内容,关于伊斯兰科学的一章和讨论中世纪对16、17世纪科学发展贡献的最后一章则完全重写。中译本即根据新版译出。
形式的起源 [图书] 豆瓣
Origins of Form
作者: [美] 克里斯托弗·威廉斯 / Christopher Williams 译者: 王业瑾 后浪丨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1 - 4
自然造物和人类造物的设计法则
万物的形式遵循着怎样的设计法则?
一起探究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形式“是什么样”和“为何这样”
☆ 大量案例的新颖解读,探讨设计的本质
☆ 各个领域的理论相互关联,示范如何跨学科思考
☆ 海量精美插图,兼具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 内容简介
作为一名设计理论学者,作者以独特的思考角度向我们展现了观察世界的另一种方式,以专业的理论知识向我们解释了周遭环境中的事物为什么是如今的形式以及如何发展为现在的形式,也即“形式的起源”。本书旨在鼓励读者关注并理解自然界和人造环境的复杂构成。书中的附注和实例涉及了广泛的领域,包括了机械、结构和材料领城的知识,也有地质学、生物学、人类学、古生物学、形态学等学科的内容。对于那些渴望了解这个世界的人来说,这些内容会让他们恍然大悟,并惊叹大千世界如此有趣。
世界科学技术通史 [图书] 豆瓣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World History: An Introduction
作者: 麦克莱伦第三 / 哈罗德·多恩 译者: 王鸣阳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2 - 2
本书是当代职业科学史家为非专业的读者和大学生们编写的一本世界科学技术通史教材,旨在提供一幅“全景图”,以满足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士的需要。本书阐明: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是一个历史过程,而非总是一成不变地结合在一起的。作者循着科学和技术的沿革,从史前期直到当前,查找出说明两者有时结合、有时分离的那些史实,检讨那种技术即应用科学的流行观点。而且证明:事实上,在20世纪以前的大多数历史条件下,科学和技术一直是处在彼此要么部分分离要么完全分离的状况下向前发展的,而且在智识上和社会学上都是如此。本书的一大特色是:摒弃了‘‘欧洲中心论”的编史学观点,以全球视角详述了中国、印度、中南美洲和近东帝国等文明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传统。
本书获得2000年度美国世界史协会图书奖,除中文版外,还被译为德文、土耳其文、韩文出版。
生命的未来 [图书] 豆瓣
The Future of Life
8.3 (6 个评分) 作者: [美] 爱德华 · 威尔逊 译者: 杨玉龄 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 2021 - 5
【内容简介】
我深信我们会做出明智的抉择。一个能拟想到上帝且向往太空殖民的地球文明,一定也想得出办法来保护这个星球的完整性,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缤纷生命。
——爱德华·威尔逊
“伊甸园由人进驻后,就变成了一座屠宰场。”本书中,文采斐然的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将用真挚动人的文笔,讲述消无声息在世界各角落上演的物种灭绝故事,生命的多样性的富丽与骤然陨落构成鲜明对比。
美国南部海岸平原,象牙喙啄木鸟日渐凋零,归于静寂无声;哥斯达黎加的金蟾蜍,原是两栖类动物界的传奇,如今已消失了生存的踪迹;天性害羞、ZUI难繁育的苏门答腊犀牛,不知不觉在骤然衰减……甚至,许多珍稀动植物距离灭绝仅需100个心跳。种种令人难过的细节,各式各样的物种消灭模式,无不说明正是人类的贪欲、无知与不经意,迫使着全球生物踏上ZUI后的毁灭之路。
被灭绝的本是可被拯救的,威尔逊对生命的未来并未绝望。他坚信人类对自然的生命之爱,列举大量政府、民间组织与科技通力合作的成功案例,勾勒出一个可持续的未来。他以对生命的真挚热爱与JI大敬意,完成这部面向大众的科普名作,出版后赢得公众与学术界的一片赞誉,NATURE杂志更是辟专栏倾情推荐,国际影响深远。
/////////////////////////
【编辑推荐】
1. “最后的博物学家”、生物多样性之父、两度普利策奖得主爱德华·威尔逊,深情讲述全球各角落的物种灭绝的故事,用丰富的细节和鲜活的案例展示人类活动与物种灭绝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2.一封给梭罗的信,写出我们时代的《瓦尔登登湖》。威尔逊跨时空与梭罗对话,将深厚的生命之爱娓娓道出,充满了浪漫与哲思。
3融合爱德华·威尔逊30多年环保实践经验,结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提供大量环保与经济并重的成功案例与具体设想,呼吁人类保护地球、保护生境。对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公民环保意识的增进具有很大启发。
4.上佳译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的经典作品,获得国内外果多个奖项,赞誉不断。获第二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翻译类金签奖,DISCOVER杂志年度好书;amazon网站编辑评鉴年度好书;英国年度具影响力的科普著作,NATURE杂志辟专栏倾情推荐,获自然世界年度图书奖。潘文石、刘华杰、郑也夫赞誉推荐。
生命是什么 [图书] 豆瓣
作者: [奥] 埃尔温·薛定谔 译者: 张卜天 商务印书馆 2014
诺贝尔奖获得者埃尔温•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是20世纪的伟大科学经典之一。作者在书中致力于将生物学与量子力学协调起来,尽管写于1944年,但书中关于生命、分子生物学、心灵等主题的评论今天看来仍十分有趣,极具启发性。可以说,这本书的内容为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和DNA的发现作了概念上的准备,对于希望了解生命起源理论的读者来说,本书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之一。薛定谔以一种令人放松和愉悦的文笔引领读者探索生命这一令人望而生畏的主题,内容深刻而有趣,极具启发性。
为自然书籍制图 [图书] 豆瓣
Picturing the Book of Nature: Image, Text, and Argument in Sixteenth-Century Human Anatomy and Medical Botany
作者: [日]楠川幸子 译者: 王彦之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1 - 2
本书是一部非常独特的关于16世纪自然知识中的图像维度的扎实研究。在16世纪上半叶,学者们开始在自己的研究和著作中使用图像,作者首先探究了文艺复兴时期主导书籍印刷的技术、经济、艺术、政治条件。但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这些图像应该如何被使用,应该被赋以何种程度上的权威性,它们能够证成哪类真实,等等。作者以富克斯的《植物史论》和维萨里的《人体的构造》等为例,仔细追踪科学家们对图像的处理方式,并对当时印刷书籍中的图像、文本与自然知识的论证和传播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展示出科学技术史中的一个独特侧面。
科学史家楠川幸子探究了在显微镜发明之前,图画在16世纪医学著作中的作用。以富克斯的《植物史论》、维萨里的《人体的构造》和格斯纳未出版的《植物史》等为例,楠川幸子认为,这些解剖学和植物学图像,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简单复制,也是一种多样化的视觉试验。本书也包含了许多精美插图。
——《自然》
极具权威性……作为致力于科学图像研究的书籍,楠川幸子的著作十分完美,图片的清晰与精美更为论证的流畅性与原创性增色。
——艾琳•里夫斯,《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在这里被讨论的所有作者,都对图画的使用及其与文本的结合如何影响读者的阅读实践,做出了相当多的思考。对于楠川幸子和她的出版商,我们同样可以这么说,因为它是这个领域长期以来内容特别精美、插图特别丰富的著作之一。这部思想缜密、发人深思的研究,将会为研究科学史上图像与文本的关系、图像的角色与视觉证据的作用提供参考。它大有希望引领对16世纪文本与视觉科学的多元化与创新性的讨论。
——弗洛莱克•艾格蒙德,莱顿大学,《英国科学史研究杂志》
人工智能简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尼克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
本书全面讲述人工智能的发展史,几乎覆盖人工智能学科的所有领域,包括人工智能的起源。、自动定理证明、专家系统、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遗传算法、深度学习、强化学习、超级智能、哲学问题和未来趋势等,以宏阔的视野和生动的语言,对人工智能进行了全面回顾和深度点评。
本书作者和书中诸多人物或为师友或相熟相知,除了详实的考证还有有趣的轶事。本书既适合专业人士了解人工智能鲜为人知的历史,也适合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的大众读者作为入门的向导。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图书] 豆瓣
A History of Science and its Relations with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作者: (英)W.C.丹皮尔 译者: 李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
本书是一本科学史的经典名著。它名为“科学史”,实际上是一部科学思想的发展史,同时讲述了科学与哲学及宗教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发生的纠葛。对于了解科学本身深层次的意义及其与哲学、宗教等学科的关系不无裨益。
种子的胜利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The triumph of seeds:how grains, nuts, kernels, pulses, and pips conquered the plant kingdom and shaped human history
作者: [美]索尔·汉森(Thor Hanson) 译者: 杨婷婷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1
经历了两千年沉睡的种子,为何还能再发芽?
为了寻找豆肉蔻与胡椒,竟然促成了地理大发现?
中东的小麦种子,如何决定了不同国家的命运兴衰?
《种子的胜利》是一本有关种子的书,一本有关种子的自然史与文化史的书。你想了解生命是如何在这个星球上工作的吗?你想了解种子在人类进化和文明繁盛中的作用吗?来让小小的种子回答你大大的疑惑吧。
我们居住在一个充满种子的世界里。种子早已远远超越森林与原野,遍布人类历史与生活的各个角落。它们化作清香迷人的咖啡豆,化作舒适柔软的棉衣;或是激发人类的探索欲望,用肉豆蔻与胡椒的香气,诱发人类开启地理大发现的新时代;或是为人类带来灵感与启发,观察种子优美的外壳曲线,由此设计出最具杀伤力的轰炸机外型;或是左右人类文明的进程,看中东植物小麦如何影响了几个国家的生存与命运……
在本书中,《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生物学家、野生动物保护主义者索尔·汉森带领我们跨越全球,去追寻种子在这个星球上的故事。从自家的后院到西雅图的咖啡馆,从花圃园林到印度喀拉拉邦的香料之路,一路走来,我们会遇到园丁、植物学家、探险家、农民、历史学家和修道士的引导,体验一段充满趣味又有着智力快感的科学冒险,共同见证生命的优雅与奇迹。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