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艺术 设计 文化”
全部 | 书籍 (16) | 影视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索尼设计,塑造现代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Sony Design: Making Modern
作者: [英] 迪耶·萨迪奇 / [美] 奇普·基德 译者: 白麦克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 - 6
《索尼设计,塑造现代》简单追溯索尼创建史、设计师访谈,并以短篇漫画的形式描述索尼初期的创业轶事。产品设计选集收录索尼全盛时期最优秀、最牛工业设计作品,并对展示产品的特点和设计作了简单介绍。精装大度16开全彩色印刷,125款“改为天下先”象征尖端科技的电子产品,280页450幅高清图片,完美诠释“这个星球上最懂工业设计的公司”索尼矢志不渝的创新精神、对品质和性能的执着追求,以及对新兴技术创新潜力的着迷。
本书再现索尼从创立初期至今70年间所创造出的经典产品设计,以及对全球文化产生的影响。书中收录 Walkman、Handycam、PlayStation等经典消费类电子产品并深入探讨索尼在这些产品上所作出的努力。
设计异国格调 [图书] 豆瓣
inventing exoticism:geography,globalism,and europe's early modern world
作者: [美]本杰明·施密特 译者: 吴莉苇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20 - 4
18世纪初,欧洲市场充满了关于异域地理学的各种出版物和商品——国外的历史和民族志、版画、旅行日志、带有涡卷饰的地图、异域风格的食器、雕塑等,展现着欧洲以外世界的无限魅力。这些吸引消费、传播文化的富于异国格调的出版物和商品,并非源于英国或法国扩张性的帝国主义,而是出自荷兰出版商之手。他们以舆图、风物、图像为媒介,呈现、粉饰、打造异域,“印制世界”,带来种种想象,形塑了当时欧洲人的全球视野和观念。这种对地理学的全新认识对当时欧洲国家的全球扩张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开始拓展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开启了描绘“新世界”的计划。
设计入门教室2 [图书] 豆瓣
作者: 伊达千代 / 内藤孝彦 译者: 悦知文化 中信出版社 2016 - 5
在平面设计中,文字设计的重要性无需多说。各种设计作品中都要添加文字。而文字又是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又起到了营造氛围的重要作用。作者汇集多年来的经验,运用大量实际案例,有层次的逐步展开文字设计的各个重要因素,从认识文字、文字与意象、易于阅读的文字组合、在设计中如何强调文字,以及文字在排版中的运用。教你运用文字与设计的原理,大幅提升设计作品的质量,找到文字设计的乐趣。
还有1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文字设计的原理 [图书] 豆瓣
8.4 (11 个评分) 作者: (日)伊达千代 / (日)内藤孝彦 译者: 悦知文化 中信出版社 2011 - 10
《文字设计的原理》内容简介:在平面设计中,文字设计的重要性无需多说。各种设计作品中都要添加文字。而文字又是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又起到了营造氛围的重要作用。作者汇集多年来的经验,运用大量实际案例,有层次的逐步展开文字设计的各个重要因素,从认识文字、文字与意象、易于阅读的文字组合、在设计中如何强调文字,以及文字在排版中的运用。教你运用文字与设计的原理,大幅提升设计作品的质量,找到文字设计的乐趣。
日本设计六十年 [图书] 豆瓣
9.0 (10 个评分) 作者: [日]内田繁 译者: 张钰 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 2018 - 9
首部日本设计史权威著作
日本设计大师内田繁以亲历者身份,梳理日本战后六十年的设计潮流变迁
揭秘日本设计的意义及其秘密
◆日本设计大师内田繁以亲历者身份写就的日本设计全书。
内田繁,出生于1943年,作为日本乃至世界一流设计师,几乎参与、见证了六十年来日本设计的全部进程,可谓一个日本设计六十年的活化石。他以亲历者和设计师的身份、从切身体验出发的写作,对于我们了解日本现当代设计全貌,弥足珍贵。
与此同时,他带读者领略设计师协会、民间组织、企业、个人等协同促进日本设计发展的努力和成果,挖掘日本成为世界举足轻重的三大设计策源地之一的秘密。
◆透过日本设计的起步、发展、兴盛,直抵日本设计的精神内核,解读“日本设计”无论作为文化力量,还是实体形态,渗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全过程。
◆精选日本近六十年来重要的设计运动、设计作品、交流活动,展现日本工业界、艺术界、文艺界、企业等通力合作,创造设计促使日本制造繁荣、使设计成为日本名片的努力和成果。
◆以出现在我们身边的“MADE IN JAPAN”们为例,讲述日本造物为何受全球欢迎的故事。
丰田、索尼、本田、东芝、无印良品等日本企业如何通过设计发展自身?
胜见胜、柳宗理、龟仓雄策等老一辈设计师通过怎样的努力逐步撬开设计进入日本,并逐步进入大众视野的关卡?
包豪斯设计小组与日本设计委员会等日本设计组织有着怎样的关于设计的交流和沟通?
宇野亚喜良、横尾忠则、平野甲贺、及部克人、串田宏光、龟仓雄策、寺山修司等年轻设计师和作家们通过平面设计等参与了怎样的文化运动?
山本耀司、川久保玲、三宅一生等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名彰显了怎样的日本设计精神?
◆从历史事件、社会变迁、生活方式转变等角度介绍日本的设计历史,引导我们思考什么样的设计才是让人感到幸福的设计。
◆附录部分犹如一部日本设计师汇编,对近500位日本设计师做了简介和索引,一书多用。
◆ 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师小矶裕司+中国著名平面设计师朱锷亲自操刀设计,使得书籍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32开精装,封面采用水瑟纸,内文特种纸全彩四色印刷,打造出最适合呈现日本设计内容的书籍模样,透出日本设计本该具有的气质。
设计的意义 [图书]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兰德 译者: 王娱瑶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1
保罗•兰德
20 世纪杰出的平面设计师、思想家及设计教育家
令乔布斯折服的大师,被誉为“平面设计界的毕加索”
他设计的NEXT、ABC、IBM、UPS 等商标,蔚为经典
设计领域的必读书目——
关于创意、审美、直觉、与客户的关系、
Logo设计的经验、经典案例的演示。
于设计师终稿诞生的心路历程中,
重新审视生活中的一切设计;
发现身边的普通事物,
如何带来美学的享受。
《设计的意义:保罗•兰德谈设计、形式与混沌》风趣而富有启发性,以平面设计的实践为关注点,阐述了优秀设计作品的创作过程,以及其中蕴含的激情,抨击了对流行和时髦的盲目追求。书中谈到了:美学评判的价值观基础;直觉在好的设计中扮演的角色;客户与设计师的合理关系;市场调研的位置;在设计过程中使用电脑的方法和时机;如何选择字体;图书设计的原则,以及设计作品终稿诞生的心路历程。保罗•兰德以自己的平面设计作品,以及他所赞赏的艺术家们的作品为例,分享自己的观点。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六个设计作品——包括图解和最终定稿——这些都是兰德为他的主要客户们设计的logo。
色彩设计的原理 [图书] 豆瓣
7.6 (8 个评分) 作者: [日] 伊达千代 译者: 悅知文化 中信出版社 2011 - 10
本書將配色這個大黑箱加以整理,以「色彩的抽屜」當作構成本書的想法,將一條一條規則與圖片對照做簡單易懂的解說。當為配色感到困擾的時候,只需要打開與目的相合的抽屜尋找適合的解決方法。換句話說,讓你隨心所欲地享受探索配色抽屜的樂趣,正是本書的宗旨。
只要些微調整配色,設計就能 截然不同,這就是色彩的祕密!
色彩學 × 設計書,教你玩色彩,還要教你玩設計!
玩設計,先要了解色彩的祕密與法則。本書以豐富的範例及簡潔的文句,告訴你連設計師都不懂的「色彩的法則」。不管是設計的工作者或入門者,本書都是你不可不備的色彩×設計工具書。
本書特色
明明創意滿分,為什麼設計還是不顯眼?
該如何搭配出有魅力又吸引人的色彩?
不懂色彩的法則,卻想適切的配色是不可能的!
現在就打開大師的色彩抽屜,學會達人的用色祕技!
Step 1 色彩的知識
正確的表達色彩,是理解Color Rules 的第一步。
在本Step中,將介紹色彩的知識以及色彩對於設計的重要性。同時,也會幫助讀者了解,如何隨心所欲的操控和表現色彩,巧妙運用無法掌握的色彩傳達出設計意象。
Step 2 取得調和的配色
取得調和的配色,能使觀看者產生安心的感覺,使內容可以容易理解並且有效地傳遞訊息。在本Step中,將介紹幫助配色達到調和的方法。讓您可以藉由色相、明度、彩度,以及色調及間隔色的要素與技巧,獲得使配色達到調和的訣竅。
Step 3 強調設計的配色
該如何取得整體的調和,又能強調出設計的重點呢?這就是本章所要說明的部分。在本章中,同時也會針對引人注目的色彩或其配色的準則加以解說,讓您學會如何搭配出最搶眼的色彩效果。
Step 4 賦予特定印象的配色
色彩擁有直接訴諸人心的力量。如何能夠將顏色所帶來的心理效果,實際應用在圖面的配色,這正是本Step所要解說的內容,透過分析∕理解色彩與印象間的關係,掌握配色的關鍵。
Step 5 配色的實踐
瞭解了色彩的特性,掌握配色的理論,但不知如何應用於設計中,一切就顯得毫無意義。在此Step 中,將會具體而微、用心解說在實際設計時經常遭遇到的情況。讓您了解如何實際應用這些準則,創造出絕妙好設計。
十二味生活设计 [图书] 豆瓣
8.3 (12 个评分) 作者: 林怡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 - 4
“如果有机会,真想和这个人见见面,看看他的工作室,和他谈谈话。”——林怡芬
这本书所介绍的十二位大师,他们共同的特色都是低调的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不哗众取宠,不追求流行,甚至不接受主流媒体采访。但是,他们的创意与思考方向,在业界都是先驱的代表。更值得学习的是,他们的设计都不只是为了表现自己而已,如何让人类的生活更加便利,内在更加丰富,才是他们创作的原意。
Wabi-Sabi [图书] 豆瓣
Wabi-Sabi: for Artists, Designers, Poets & Philosophers
作者: 李歐納·柯仁 译者: 蔡美淑 行人文化實驗室 2011 - 7
日本茶道大師千利休,正要打掃滿是落葉的庭院。
首先,他仔細地將地面與草地清理得一乾二淨。
然後,他搖晃其中一顆樹,好讓少許的葉子掉下來。
這就完成了。
每個日本人都知道何謂wabi-sabi,但若要解釋,他們可能會猶豫很久,最後抱歉地說:「大概只有日本人才能體會。」這個神秘、日本人才懂的概念,正是日本千年美學基礎。無論京都的寺廟、庭院、屋瓦,還是東京的建築、茶碗、服飾,到處都是這個概念的展現。特別是在茶屋裡,每個動作與每樣器物,幾乎都是為了體會wabi-sabi而存在。
面對一個茶碗,我們應該從何開始欣賞?仔細檢查?還是單憑直覺?wabi-sabi的幾個觀念,可以轉變我們對事物的態度。比方說,本書提到「美其實只是一種與醜妥協的條件」。千利休曾經有個茶碗,在眾多茶碗並不突出,只是有一次,千利休將幾個茶碗放著讓弟子挑,最後剩下這個沒人拿,於是就稱之為「木守」(日本人稱最後沒被摘走的秋柿為「木守」),藉由命名與故事,利休改變了人與物的關係,從別人的「醜」產生了「美」的氛圍,這就是wabi-sabi。
是的,千利休正是將wabi-sabi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實踐者,而這本書則是第一本把wabi-sabi整理出來,讓大家都能懂的書。本書內容用簡單的條例、比較與例子來帶領我們進入wabi-sabi的世界,設計者可以從中獲得創造的切入點(美國Amazon書店的讀者留言一再表示,這本書每年都讓他設計出新作品),一般旅遊愛好者、生活家,則可以找到新的支點,從此改變看待世界的態度。下次走進京都的廟宇,或捧起一個茶碗,除了驚歎,wabi-sabi還會讓你讀出它想說的話。
本書作者李歐納.科仁(Leonard Koren),曾在日本生活多年,擔任過著名日本雜誌BRUTUS的專欄作家長達三年。雖然受過專業建築訓練,但只蓋過一座茶屋。他在1994年寫下這本談wabi-sabi的專門著作,至今仍然是最多人引用討論的來源。
新视觉 [图书] 豆瓣
The New Vision:Fundamentals of Bauhaus Design, Painting,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e
作者: [匈牙利]拉兹洛•莫霍利-纳吉 译者: 刘小路 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 2014 - 4
魏玛时期的包豪斯,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设计及艺术学校之一,莫霍利-纳吉是其个性鲜明的教员团队中的一员。他不仅是欧洲前卫运动的伟大革新者,也是同时期的实验艺术家中成果最为丰硕的一位。20世纪20年代,在包豪斯任教期间,作为画家与雕塑家的莫霍利-纳吉,对摄影技术进行了广泛的实验和探索。在这一时期,他逐渐形成了一套理论方法,并称之为“新视觉”。本书以“新视觉”一词作为标题,也是对包豪斯运动主旨的最佳诠释。
本书是莫霍利-纳吉包豪斯课程的精粹。书中详尽地列举了包豪斯学生们的创造性实验,并介绍了这些探索在当代的重要应用,以便于艺术家及普通大众了解包豪斯的基本要素。本书第一版于1938年出版,1947年进行扩充再版,并增加了一篇自传性的简介——“一个艺术家的抽象观”。
事实证明,《新视觉》不仅是一位艺术家的个人信条。它已然成为现代设计的一本标准语法。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Walter Gropius
一部实用而伟大的作品,一个不得不阐明的重要议题。
——《星期六文学评论》Saturday Review of Literature
至关重要的设计 [图书] 豆瓣
Do you matter?: How great design will make people love your company
作者: [美] 罗伯特·布伦纳 / [美]斯图尔特·埃默里 译者: 廖芳谊 / 李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4
在罗伯特·布伦纳和斯图尔特·埃默里等编著的《至关重要的设计》中,苹果前首席设计师领衔讲述,如何成就俘获人心的伟大设计,如何为你的客户设计出心仪的体验。《至关重要的设计》中呈现了世界顶尖设计大师对于设计内涵与企业文化的精彩诠 释,伟大的设计不只是参与游戏,而是重写游戏规则,要建立以设计为导向的文化,让设计意识融入企业文化的每个细胞当中。 读懂设计,你也许就是下一个苹果。
够了!创意 [图书] 豆瓣
作者: 里奇·戈尔德 译者: 王卓 2009 - 8
一辈子只做五样东西的设计奇才的宣告风靡网络;设计大师;私家创意经典;遗世之作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推荐台湾文案天后 李欣频 推荐
当设计、创意满天飞,我们为何还需要更多设计?尤其在讲究节约物资、爱惜地球的时代,大量的产品真的能为我们带来幸福?创意,是不是够用就好?我们生活于丰富的物质条件之中,比如一般的厨房里堆满各种物品,而每个工具、用品、每件事物都是复合体——由数十、上百成千的其他物品所构成。虽然每个东西都满足我 们的需求,却也创造出渴望更多东西:麦片需要汤匙,电视机需要遥控器。作者将此一紧密交织的人造物生态为繁荣世界。在这本既是图像教科书、卡通式论文的小书里,作者提出了有趣的观点:创意人为何产生出垃圾?设计更多产品真能让生活更好?
这本书是根据作者的演讲稿而写成的,主要内容是他在创意、创新和物质丰富方面的思考和建议,提出了四顶创造力帽子: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和7个创新模式,以及对时下的客户至上主义的积极面和消极面的分析。这本书是作者的遗作。 Plenitude是作者对目前为满足客户需求无限生产的经济现状而提出的,意思是因为客户不断提出需求,人们就不断地生产东西,因而又产生了新的需求,如此反复导致无限地生产造成物质的过度丰富。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推荐《够了!创意》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3xcgYU8-bNo/
設計本事-日治時期(1895-1945)台灣美術 [图书] 豆瓣
作者: 姚村雄 遠足文化 2005 - 6
「設計」是一種服務人群社會,解決人類生活問題的創意活動。一個時代的設計表現,正可反映當時的社會環境變化、文化流行思潮與人們的生活方式,所以設計的歷史,以藝術社會學的觀點來看,亦可說是人類的生活文化史與文明發展史。
一八九五年之後的日本殖民統治,除改變了台灣的歷史命運,並對早期台灣的美術設計發展有著深遠影響。此時期不僅是台灣美術設計的啟蒙階段,並且在殖民政治、社會、文化等環境因素的影響下,更使得美術設計逐漸發展茁壯,並形成其豐富多采的特殊風貌。二次大戰後,台灣由於政治意識型態的影響,日治時期的設計發展紀錄以及各種設計相關文獻,常受到刻意的消除或忽視,使得台灣早期的美術設計發展歷史,幾乎完全為人們所遺忘。此外,歷經長久以來的時間推移與環境變遷,早期的各類美術設計資料,因一直未曾受到適當的保存與重視,故許多已散佚、損毀而難以尋覓,使得有關日治時期台灣美術設計發展的歷史紀錄,呈現了零散、片段與長期空白的模糊現象。
因此,本書除了探討此特殊階段的台灣美術設計歷史發展,利用美術設計相關資料的蒐集、整理,以分析當時台灣美術設計的發展現象與表現特色,並且進一步建立日治時期台灣美術設計發展的紀事年表,為台灣設計史研究建立史料基礎,期作為社會大眾對此時期美術設計的相關研究之參考、認識與瞭解。
本書之各項資料蒐集、調查方式,主要是就日治時期主要的報紙、雜誌等傳播媒體及書籍刊物所記載有關美術設計之各種資料予以篩選、整理,包括有設計相關展覽活動、設計作品甄選競賽活動、設計作品運用情形、美術設計家動態、美術設計教育實施推展,以及對設計影響之重大事件與相關藝文活動等,期能經由蒐集與整理,以逐步透析、建構此階段台灣美術設計之整體發展脈絡。
深泽直人 [图书] 豆瓣
作者: [日] 深泽直人 译者: 路意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 - 10
深泽直人本人亲自整理从未发表过的设计手稿,第一次360度全面介绍其作品、灵感来源、设计过程,从哲学、禅意的角度出发,以日常的所见所闻为设计来源,通过分析物与人的关系、提供人类生活便捷的角度开展并完成产品设计,最终告诉人们“物的八分目”、“饭吃八分饱”的生活理念。
反造再起 [图书] 博客來 豆瓣 谷歌图书
City Commoning
作者: 侯志仁 / 朱冠蓁 左岸文化 2019 - 5 其它标题: 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
《反造再起》為「反造系列」第二輯,以「城市共生」為主軸,分為〔關懷弱勢:人生百味、萬華社區協力聯盟〕〔老城再生與活化:台中中區再生、高雄哈瑪星〕〔聯合公民社會和公部門資源:Open Green 打開綠生活 〕〔人群關係的再造:綠點點點點、南機拌飯〔用其他方式重組社區關係:9floor 玖樓、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 Brilliant Time bookstore、都農網、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特公盟)五大方向,收錄十二個經典案例。各案例之間並非獨自發展,而是可資相互參照,彼此交疊。在實踐上這些案例也相互協力和串連,有的已經發展出社會企業甚至商業化的運作方式。
.
「共生」指的是一群市民對於城市空間與發展的重新想像,當他們在經營共生實驗的同時,也同時在創造一個新的城市。相較於容易落入事業導向或物質環境改造的「地方創生」,「城市共生」的核心在於社會與社群關係的建構與資源的再生產,提供合作的機會與地方活化的基礎。
.
《反造再起》(第二輯)不同於《反造城市》(第一輯),在抗爭、游擊與開創之餘,嘗試進一步用「城市共生」的觀點,強調市民之間的協力、合作甚至跨域,與公部門的串連,進而發展自我治理的機制,創造城市生產與生活多元的新可能性,是對日益私有化、商品化、財團化、全球化,以及政府無所作為的應對之道。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