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西藏文化”
西藏生死书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有2018年12月第25印本,定價58元
7.1 (4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索甲仁波切
译者:
郑振煌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 4
《西藏生死书》内容简介:希望每个人不畏惧死,也不畏惧活;希望每个人死得安详,死亡时能够得到最有智慧、最慈悲澄明的关怀;希望每个人透过心性和真相的彻悟,找到终极的快乐。
《西藏生死书》是一本契合时代需要的书。书中,作者索甲仁波切深入讨论了如何认识生命的真义,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帮助临终者和亡者。《西藏生死书》提供给读者的,不仅是有关死亡和临终的理论性描述,还有实行的方法,可以用来了解死亡和临终的真相,帮助自己和他人死得宁静而充实。
海报:
《西藏生死书》是一本契合时代需要的书。书中,作者索甲仁波切深入讨论了如何认识生命的真义,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帮助临终者和亡者。《西藏生死书》提供给读者的,不仅是有关死亡和临终的理论性描述,还有实行的方法,可以用来了解死亡和临终的真相,帮助自己和他人死得宁静而充实。
海报:
僧侣与哲学家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Le Moine et le Philosophe
8.5 (15 个评分)
作者:
让-弗朗索瓦•何维勒
/
马修•理查德
译者:
赖声川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9
其它标题:
僧侣与哲学家
◎藏传僧侣与法国哲学家,父子在喜玛拉雅山中关于佛教、哲学、生命意义及宇宙万物的心灵对谈
◎赖声川经典全译本,首度向大陆读者呈现
◎法国畅销30万册,台湾好评畅销再版40刷
“对未来的史学家而言,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很可能就是佛教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接触。”
生物学博士马修·理查德生于1946年,跟随诺贝尔生物医学奖得主导师从事分子生物学最尖端研究,然而,正在人生充满各种辉煌可能性的时候,他却突然远赴喜玛拉雅山麓,跟随藏传佛教老师,探求古老的东方智慧。20年后,1996年5月,他的父亲,法兰西学院院士、哲学家让-弗朗索瓦?何维勒来到尼泊尔加德满都,一个叫哈提班的宁静地方,与已经成为藏传佛教僧侣的马修·理查德进行了一场为期十天的对谈。所谈涉及社会、文明、生命、宇宙等诸多重大话题,这是一对父子相隔二十年的重逢,更是东方智慧与西方理性之间一次震撼心灵的碰撞。
“当现代的科学遇上古老的佛法,当西方的物质遇上东方的心灵,当望子成龙的父亲遇上亟思解脱的儿子,必然迸发最上乘的智慧,这就是这本书的迷人之处。”
——郑振煌(佛教学者,《西藏生死书》译者)
“《僧侣与哲学家》法文版出版后,已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影响甚大。它像是一座搭在东西思想落差之上的桥梁,用聆听的、容忍的、温和的方式疏通双方,让东西方人各自照镜子,看看自己,看看我们这个世界,这个时代。”
——赖声川
◎赖声川经典全译本,首度向大陆读者呈现
◎法国畅销30万册,台湾好评畅销再版40刷
“对未来的史学家而言,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很可能就是佛教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接触。”
生物学博士马修·理查德生于1946年,跟随诺贝尔生物医学奖得主导师从事分子生物学最尖端研究,然而,正在人生充满各种辉煌可能性的时候,他却突然远赴喜玛拉雅山麓,跟随藏传佛教老师,探求古老的东方智慧。20年后,1996年5月,他的父亲,法兰西学院院士、哲学家让-弗朗索瓦?何维勒来到尼泊尔加德满都,一个叫哈提班的宁静地方,与已经成为藏传佛教僧侣的马修·理查德进行了一场为期十天的对谈。所谈涉及社会、文明、生命、宇宙等诸多重大话题,这是一对父子相隔二十年的重逢,更是东方智慧与西方理性之间一次震撼心灵的碰撞。
“当现代的科学遇上古老的佛法,当西方的物质遇上东方的心灵,当望子成龙的父亲遇上亟思解脱的儿子,必然迸发最上乘的智慧,这就是这本书的迷人之处。”
——郑振煌(佛教学者,《西藏生死书》译者)
“《僧侣与哲学家》法文版出版后,已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影响甚大。它像是一座搭在东西思想落差之上的桥梁,用聆听的、容忍的、温和的方式疏通双方,让东西方人各自照镜子,看看自己,看看我们这个世界,这个时代。”
——赖声川
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 [图书] 豆瓣
A Handbook of Tibetan Buddhist Symbols
8.9 (7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伯特·比尔
译者:
向红笳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7
- 4
本書介紹藏傳佛教裏豐饒、多元的象徵符號與器物圖像,深入探討其源頭、意義與功能,囊括各式吉祥物、動物與神話動物、密宗器具、兵器、神奇、植物、供物、手印等,以白描的畫法、簡潔之中不減繽紛。全書共分十六章、四個附錄、詞彙解釋及兩百餘幅插圖,並由譯者加註千餘條註釋,方便讀者探索這些器物、圖像深邃的宗教内涵之餘,也增添了學術上的價值。不論就宗教與藝術的題材,還是圖像與文字的搭配,本書都稱得上是獨一無二的著作。對藏傳佛教文化、藝術、象徵符號有興趣的讀者,本書絕對值得珍藏;對於一般藝術、文化工作者也有不可磨滅的參考價值。
酥油 [图书] 豆瓣
7.5 (23 个评分)
作者:
江觉迟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0
- 8
《酥油》的内容简介:作者觉迟根据自己零五年后在藏区草原义工支教的经历,充满感情地写出了一个既绝望而又美丽的故事。书中的梅朵千辛万苦来到深山草原,把全部的热情和爱留在这里。从一个如花美眷成为一个百病缠身的女子。为了那一个个寻找出来的孩子,为了那斑驳残破的碉楼学校,为了给流离失所的孩子们一个庇护所……
月光是喇嘛安排帮助梅朵开展工作的当地草原男子,梅朵和他以及那些他们一个一个从深山草原里找出来的孩子相依为命。梅朵和月光,渐渐相爱,深爱,经历生死,不管是遭遇泥石流,还是雪崩,他们不离不弃。
然而,梅朵的身体终于支撑不住了,胃病、贫血、吐血。月光恪信寺庙的力量,可是寺庙救不了梅朵的身体。
寺庙甚至救不了孩子们。梅朵的梦想一直是,教会孩子们最基础的知识,把孩子们送到县城读书。可是最后,她发现,多农喇嘛的意思不是这样的,被她视为亲人,并且是孤儿学校的最坚定的支持者——多农喇嘛,只是想让这些孩子有一些文化,然后再到寺庙当识字的僧人。梅朵觉得自己的梦想坍塌了,她看着那些孤儿们,他们是多么想走出草原,可他们的命运,其实早就被注定——只有她和孩子们天真的相信,命运可以被改变。梅朵和月光的争执越来越多,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梅朵对宗教的质疑令月光愤怒;
月光也无法支撑起梅朵的梦想。
梅朵苦苦支撑,终于彻底病倒,回到汉地治病。
碉楼再次废弃,孩子们重新离散。
梅朵离开草原一年多,回到城市,身兼数职,拼命挣钱,一边治病。然而,麦麦草原在梅朵离开后经受了一场罕见的泥石流灾难,大量村民死在这场灾难中。
灾难过后,月光与梅朵断了联系,梅朵未能如约归去,令月光以为,梅朵已经病死。
依循喇嘛的指示,月光出家了,立志修行成一位喇嘛,用一生一世来为病死的梅朵和在泥石流中遇难的家人念经超度。
等到梅朵再次艰难地登上草原,一切都变了。
她终于再次见到了月光,在寺庙的台阶上,那个曾经日夜陪伴她的欢乐的青年,他的长发已经剃度。手执经书。稳步,沉着。口念经语。高大的外身,裹着宽厚复叠的绛红僧袍。
至此,月光远赴尼泊尔闭关修行,梅朵留在草原等待来年春天的到来,重建孤儿学校。
月光是喇嘛安排帮助梅朵开展工作的当地草原男子,梅朵和他以及那些他们一个一个从深山草原里找出来的孩子相依为命。梅朵和月光,渐渐相爱,深爱,经历生死,不管是遭遇泥石流,还是雪崩,他们不离不弃。
然而,梅朵的身体终于支撑不住了,胃病、贫血、吐血。月光恪信寺庙的力量,可是寺庙救不了梅朵的身体。
寺庙甚至救不了孩子们。梅朵的梦想一直是,教会孩子们最基础的知识,把孩子们送到县城读书。可是最后,她发现,多农喇嘛的意思不是这样的,被她视为亲人,并且是孤儿学校的最坚定的支持者——多农喇嘛,只是想让这些孩子有一些文化,然后再到寺庙当识字的僧人。梅朵觉得自己的梦想坍塌了,她看着那些孤儿们,他们是多么想走出草原,可他们的命运,其实早就被注定——只有她和孩子们天真的相信,命运可以被改变。梅朵和月光的争执越来越多,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梅朵对宗教的质疑令月光愤怒;
月光也无法支撑起梅朵的梦想。
梅朵苦苦支撑,终于彻底病倒,回到汉地治病。
碉楼再次废弃,孩子们重新离散。
梅朵离开草原一年多,回到城市,身兼数职,拼命挣钱,一边治病。然而,麦麦草原在梅朵离开后经受了一场罕见的泥石流灾难,大量村民死在这场灾难中。
灾难过后,月光与梅朵断了联系,梅朵未能如约归去,令月光以为,梅朵已经病死。
依循喇嘛的指示,月光出家了,立志修行成一位喇嘛,用一生一世来为病死的梅朵和在泥石流中遇难的家人念经超度。
等到梅朵再次艰难地登上草原,一切都变了。
她终于再次见到了月光,在寺庙的台阶上,那个曾经日夜陪伴她的欢乐的青年,他的长发已经剃度。手执经书。稳步,沉着。口念经语。高大的外身,裹着宽厚复叠的绛红僧袍。
至此,月光远赴尼泊尔闭关修行,梅朵留在草原等待来年春天的到来,重建孤儿学校。
苯教与西藏神话的起源 [图书] 豆瓣
Drung, Deu and Bon: Narrations, Symbolic Languages and the Bon Tradition in Ancient Tibet
作者:
[意]曲杰·南喀诺布
译者:
向红茄
/
才让太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14
- 5
《苯教与西藏神话的起源:仲德乌和苯》是意大利著名藏学家曲杰·南喀诺布的一本经典的藏学研究著作,书中作者独辟蹊径从苯教入手,系统研究了西藏原始宗教苯教的概况以及西藏神话传说的起源关系问题。此次,中国藏学出版社将其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苯教与西藏神话的起源:仲德乌和苯》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瞻对 [图书] 豆瓣
作者:
阿来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4
- 1
从雍正八年(1730年)开始,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朝政府六次发兵征讨一个只有县级建制的弹丸之地;民国年间,此地的归属权在川藏双方相互争夺、谈谈打打、打打谈谈中摇摆不定;直至1950年,解放军未经战斗将此地解放……
两百多年来,清廷官兵、西部军阀、国民党军队、西藏地方军队乃至英国军队等,都以不同的方式介入这个地方,搅得风生水起——
这就是瞻对!
瞻对地处康巴,康巴人以强悍闻名,而瞻对在康巴人中更以强悍著称。当地人也以此自豪:瞻对就是一块铁疙瘩!
本书以瞻对200余年的历史为载体,将一个民风强悍、号称铁疙瘩的部落“融化史”钩沉出来,讲述了一段独特而神秘的藏地传奇。同时也展现了汉藏交汇之地的藏民独特的生存境况,并借此传达了作者对川属藏族文化的现代反思。
两百多年来,清廷官兵、西部军阀、国民党军队、西藏地方军队乃至英国军队等,都以不同的方式介入这个地方,搅得风生水起——
这就是瞻对!
瞻对地处康巴,康巴人以强悍闻名,而瞻对在康巴人中更以强悍著称。当地人也以此自豪:瞻对就是一块铁疙瘩!
本书以瞻对200余年的历史为载体,将一个民风强悍、号称铁疙瘩的部落“融化史”钩沉出来,讲述了一段独特而神秘的藏地传奇。同时也展现了汉藏交汇之地的藏民独特的生存境况,并借此传达了作者对川属藏族文化的现代反思。
梵天佛地(全八册) [图书] 豆瓣
作者:
[意]图齐 著
/
魏正中 萨尔吉 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本书原稿由意大利著名东方学、上世纪国际上最著名的藏学家图齐所著。现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意大利籍教授魏正中(Vignato Giuseppe)、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萨尔吉博士组织专家翻译。本书在国际上有意文、英文等版本,而通行的英文本错误很多。此次翻译初稿以英文本为基础,再参阅意大利逐句核校,保证了原著的准确性;本书译者到西藏多处实地考察,重新核对了全部文字,并作了大量补充和更正,澄清了资料的原始性;本书译者还对藏语、梵语和藏传佛教词汇增加了注释,扩充了图表和译名对照等,既符合国际学术规范,也加强了本书的可读性。总而言之,本书是图齐乃至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藏学著作,而汉译本将是超越英文版本乃至意大利文原本的最佳版本。全书四卷七册,再加一本索引及译名对照表,共8册。各卷内容为《西北印度和西藏西部的塔与擦擦》、《仁钦桑波与西藏佛教的复兴》、《西藏西部的寺院及其艺术特征》及《江孜及其寺院》。书稿内容庞杂,图表非常多,使用了大量藏、梵文献,涉及众多印度和中国西藏宗教学以及古代西藏考古、艺术和建筑学的相关内容。
西藏:盐程万里 (1997) [电影] 豆瓣
Der Salzmänner von Tibet
导演:
Ulrike Koch
演员:
Margen
/
Pargen
其它标题:
Der Salzmänner von Tibet
/
盐程万里
只有在苛刻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方显出生命的坚韧和不屈。
西藏北部昌都地区,盐在这里是十分稀缺的物品。为了保证食盐的需求,这里的男人每年都要组织驮队长途跋涉,赶着牦牛到Tsento湖寻盐、采盐、驮盐,来回总共需要九十多天的时间。
这项工作虽然辛苦,但对当地人来说却是神圣可畏的,它如同一项不可亵渎的宗教活动,女人被禁止谈论、探明内中细节。男人则用特有的驮盐语言,口耳相传这一辈辈的辛劳传说……
本片荣获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贝壳奖、韩国釜山电影节最佳艺术创意奖、金球奖最佳纪录片奖提名。
西藏北部昌都地区,盐在这里是十分稀缺的物品。为了保证食盐的需求,这里的男人每年都要组织驮队长途跋涉,赶着牦牛到Tsento湖寻盐、采盐、驮盐,来回总共需要九十多天的时间。
这项工作虽然辛苦,但对当地人来说却是神圣可畏的,它如同一项不可亵渎的宗教活动,女人被禁止谈论、探明内中细节。男人则用特有的驮盐语言,口耳相传这一辈辈的辛劳传说……
本片荣获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贝壳奖、韩国釜山电影节最佳艺术创意奖、金球奖最佳纪录片奖提名。
一个巴黎女子的拉萨历险记 [图书] 豆瓣
作者:
亚历山大莉娅·大卫·妮尔
译者:
耿昇
东方出版社
2002
- 1
《一个巴黎女子的拉萨历险记》内容简介:本世纪法国著名东方学家、汉学家、探险家、特别是藏学家亚历山大莉娅·大卫·妮尔(ALexandra DaVid-Neel,1868-1969年),是一位神话般的传奇人物。他在法国乃至整个西方、东方学界被誉为“女英雄”。她有关东方(特别是西藏及其毗邻地区)的探险记、日记、论著和资料极丰,被译成多种西方和日文,并多次重版。她终生对西藏充满了无限的热爱和崇拜。曾先后五次到西藏及其周边地区从事科学考察,而且还起了一个“智灯”的法号。对于这样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及其著作,我国却很少有人知晓。我国已故藏学家李安宅于1945年在《康导月刊》中曾撰文介绍大卫·妮尔及其义子--藏族喇嘛庸登。陈宗祥先生曾译过她的力作《超人岭·格萨尔王》(1944年)。西藏社会科学院于1986年内部印刷了她的《古老的西藏面对新生的中国》的汉译本。除此之外,再无更多的译介。
100年前西藏独行记 [图书] 豆瓣
作者:
[日]河口慧海
译者:
齐立娟
金城出版社
2014
- 1
1897年至1903年,日本僧侣河口慧海花了将近6年时光,进入西藏这块被严密封锁的大地。在归国后的游记中,河口慧海除了描写旅途的艰险,以及各种法会、僧侣的生活百态、种类等级等宗教内容外,还涵盖了当年西藏地方的政治、经济、外交状况及社会风俗,甚或给予人类无上教训的历史、地理上的新探险、动植物分布等新奇见闻。在近代史和比较文化研究上,留下了大量又独特的素材,足令读者耳目一新,也深获民族学家、欧洲探险家和西藏学者的肯定。他的文字曾以《西藏旅行记》为题在报刊上连载,英译本《西藏三年》(Three Years in Tibet)也于1909年在印度出版后,获得民众热烈回响,风靡一时。
藏传佛教绘画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于小冬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6
- 1
这本书与同类著作相比,有两大贡献: 是摆脱了对佛教史的依赖,展开了独立的西藏绘画史研究,并将其纳入中国美术史、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直至纳入世界美术史来考察,提出了对西藏绘画史正确定位的重要学术命题。二是把西方美术的成熟理论运用于西藏绘画史研究,取得了开拓性的成果。提炼出了西藏绘画的形式语言系统,形成了完整的西藏绘画风格史;系统、全面、丰富的图像学比较研究,填补了西藏绘画史图像志的空白,借用“图式一修正”理论解释了西藏绘画乃至符号化线形造型语言遭遇写实问题的缘由等等。这些都得益于作者研究方法的创新,应该归功于作者兼通东西方绘画的学养。更根本的,在于作者拥有一个开放的、世界性的美术视野和立足现实、独立判断的理论勇气。
格萨尔王(修订版) [图书] 豆瓣
作者:
阿来
重庆出版社
2015
- 1
本书是著名作家阿来先生为“重述神话”系列而写作的长篇小说,通过讲述藏族神话中的格萨尔王从作为天神之子降生人世,到降妖伏魔、安定三界,最终返归天界的故事,展示了藏民族从原始部落联盟到国家产生的历史,展现了藏民族独特的文化精髓。本书曾于2009年于本社出版,此为修订版。
格萨尔王是藏族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相传他为神子崔巴噶瓦化身,因怜悯人世间妖魔纵横的苦难,特意降下人间来降妖除魔,为世间开创美好生活。格萨尔王一生,充满着与邪恶势力斗争的惊涛骇浪,为了铲除人间的祸患和弱肉强食的不合理现象,他受命降临凡界,镇伏了食人的妖魔,驱逐了掳掠百姓的侵略者,并和叛国投敌的奸贼展开毫不妥协的斗争,赢得了部落的自由和平与幸福。他降魔驱害造福藏族人民的光辉业绩,千百年来广为流传,至今藏族人民仍深深热爱并歌颂着这位民族英雄。
格萨尔王是藏族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相传他为神子崔巴噶瓦化身,因怜悯人世间妖魔纵横的苦难,特意降下人间来降妖除魔,为世间开创美好生活。格萨尔王一生,充满着与邪恶势力斗争的惊涛骇浪,为了铲除人间的祸患和弱肉强食的不合理现象,他受命降临凡界,镇伏了食人的妖魔,驱逐了掳掠百姓的侵略者,并和叛国投敌的奸贼展开毫不妥协的斗争,赢得了部落的自由和平与幸福。他降魔驱害造福藏族人民的光辉业绩,千百年来广为流传,至今藏族人民仍深深热爱并歌颂着这位民族英雄。
苯教史纲要 [图书] 豆瓣
作者:
才让太
/
顿珠拉杰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12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苯教《大藏经》等许多重要文献资料逐渐公布于众,以及发现并公开出版当许噶塘蚌巴奇古塔中的苯教文书、图齐等西方人带走的珍贵文献和甘肃宕昌发现的藏族家藏古藏文苯教文献,至少在学术界,从根本上扭转了人们对苯教文化的忽视。原来一直是传闻而根本看不到的珍贵的苯教手抄本珍本和孤本,现在也可以用来进行学术研究。这些文献资料的发现给学术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绝好的研究机会。《苯教史纲要》就是在利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以苯教历史为主线,试图勾勒出青藏高原本土宗教传统的起源及其发展脉络,以及在藏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所起到的作用,为人们展示一个长期被忽视了的文化传统的历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以补充现今藏学研究的不足。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会继续钻研,消化资料,加深对苯教史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在不久的将来,写出一部更加完整的苯教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