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认知科学”
稀缺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Scarcity: 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
7.2 (51 个评分) 作者: 塞德希尔·穆来纳森 / 埃尔德·沙菲尔 译者: 魏薇 / 龙志勇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 11
在长期研究穷人和扶贫的过程中,塞德希尔· 穆来纳森发现他和穷人的焦虑竟然类似:穷人缺钱,他缺时间。在这一现象基础上,他与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和现实调查,却发现了一个存在于世人中间的惊人真相:穷困之人会永远缺钱,而忙碌之人会永远缺时间。
但是,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因为即便是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患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变得富足和高效。实际上,在长期性的资源(钱、时间)稀缺中,人们已经形成了“管窥”之见,只能看到“管子”之中的事物,虽然这有可能为我们带来“专注红利”(短期的富裕或效率),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专心致志”反而会让我们产生“权衡式思维”,不断增加我们的带宽负担——当1元钱的价值在穷人与富人之间产生了巨大差异时,当印度金奈的街头小贩们陷入了无止境的借贷压力时,当每个人都处在多任务处理的“杂耍”状态中时……最理性的经济模型和行为方式都会变得不再符合自身的内在逻辑。最终,稀缺会俘获我们的大脑,渐渐让我们失去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变得更加愚笨和冲动。
《稀缺》是《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最推崇的行为经济学新作,它旨在揭示稀缺心态的各种复杂成因,并提出以“余闲”牵制稀缺的应对之法。所以,只有对“带宽”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我们才有可能从稀缺走向富足。
像我们一样疯狂 [图书] 豆瓣
Crazy Like Us: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e
8.8 (36 个评分) 作者: [美] 亿森·沃特斯 译者: 黄晓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8
本书是美国著名作家伊森·沃特斯享誉心理学界的非虚构著作。他以一个心理学记者的独特视角, 通过采访四个国家和地区的心理疾病案例,生动展现了关于厌食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分裂和抑郁症在不同文化中的“地貌”,强有力地说明了美国的心理学范式是如何在其医药商业利益驱动下输出全世界,潜移默化地改变本土心理疾病的现象。
作者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已经在源源不断地以全球工业化的方式输出他们自己的心理疾病定义和治疗方法。由此, 美国的心理学在不知不觉中将全世界如何"疯狂"的方式变得越来越相似, 越来越同质化。
洞见 [图书] 豆瓣
Why Buddhism is True?
8.3 (35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赖特 译者: 宋伟 读创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8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简体中文版,首次出版!
★樊登博士——重磅推荐
★“文津图书奖”得主万维钢——作序解读
★查理·芒格家族财富管理者、“巴菲特接班人”李录——年度好书必读
★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提名奖得主,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罗伯特·赖特重磅作品
☆人的大脑是为了幸福而设计的吗?
☆“我”到底存不 存在?
☆一切为“空”,还是我们赋予一切的“内涵”为“空”?
☆如何才能将我们从自然选择的局限视角中解放出来?……
-
【编辑推荐】
1.这是一本颠覆认知的洞见之书,荣登《纽约时报》畅销榜榜首。
2.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提名奖得主,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罗伯特·赖特重磅作品。
3.现代进化理论与佛学的碰撞与交融,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
4.伟大的沉思与实践之旅,世俗时代精神生活的基础。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颠覆认知的洞见之书。作者将佛学中的哲学思想和现代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现代脑科学等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相互印证,帮助我们认清基因载体、进化心理和人类自我意识之间的因果关系,将我们从自然选择的局限视角中解放出来。
让我们冲破大脑错觉,发现更真实的自我;以超然的视角,抵达更广义的同情;洞见事物的真相,真正体验到世界的本原之美。
-
【媒体推荐】
一本超凡脱俗、让人头脑清醒的书。
——《卫报》
赖特的书具有启发性,内容丰富,在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纽约时报》
一本令人愉悦的个人著作,意义重大。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他(赖特)的书中包含了许多有趣而有启发性的观点。
——《华盛顿邮报》
语言本能 [图书] 豆瓣
The Language Instinct:How the Mind Creates Language
8.5 (30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史蒂芬·平克 译者: 欧阳明亮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 5
一扇了解语言器官、破解语法基因、进入人类心智的大门;
一个关于语言问题最权威的答案;
一些令人信服、生动有趣的例证;
一场常识对谬论的彻底胜利。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 A Cognitive Scientist Answers Questions About How the Mind Works and What It Means for the Classroom
9.3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Daniel T. Willingham 译者: 赵萌 / 朱永新(审校)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0 - 5
本书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威林厄姆的重要著作,是一本深受学生和教师欢迎的教育心理学著作。他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详细分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书中每一章都运用了一个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如“事实性的知识先于技能”、“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我们在已知的环境中理解新的事物”、“儿童在学习方面更多的是相似而不是不同”、“教学技能可以通过练习而提高”等等。
本书是一本关于认知心理学的普及读物,也是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入门书籍。书中的许多观点新颖而深刻。如开篇伊始关于大脑的作用的分析,作者认为,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于使你避免思考。虽然人类生来就具有好奇心,但是我们不是天生的杰出思想者,除非认知环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则我们会尽可能地避免思考。作者指出,学生是否喜欢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能否持续地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悦感。
神风特攻队、樱花与民族主义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Kamikaze, Cherry Blossoms, and Nationalisms
9.2 (24 个评分) 作者: 大贯惠美子 译者: 石峰 商务印书馆 2016 - 10
二战末,尽管日本正面临战败,为什么一万多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兵”自愿加入“神风特攻队”的行列?在这部关于日本极权主义意识形态中象征主义和美学的角色的迷人研究中,大贯惠美子展示了国家如何操纵日本人历史悠久的樱花的象征,来说服人们为天皇“如美丽的飘零的樱花”那样死去是一种荣誉。
依据从未用英文发表的日记,大贯惠美子描述了这些年轻人的痛苦,甚至是对帝国意识形态的反抗。这些神风特攻队员们热情地献身于世界主义的知识传统,因此他们不是以军事眼光来看待樱花,而是视之为一种痛苦的美丽以及他们悲剧性信仰生活的未解心结的象征。以日本为例,作者重新理解了象征交流、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意识形态及其实际的运作。
我是个怪圈 [图书] 豆瓣
I Am a Strange Loop
8.5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侯世达 译者: 修佳明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
侯世达近三十年最受关注作品
当我们开口说:“我......”
这个主语是谁?自我是什么?“我”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个自我、一个灵魂、一个意识、一个“我”,是否纯然从物质中诞生?
意识可以复制吗?机器会困惑吗?机器能够知道自己困惑吗?
……
这是侯世达对其家喻户晓 的《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GEB)一次全新阐释与扩写。
——凯文·凯利
这是人类意识探险中最为重要的挑战。
——《科学美国人》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出版30年后,侯世达回到了他最有发言权的领域回答:我是什么?
——《新科学人》
1993年,侯世达的妻子卡罗尔因脑瘤逝世,年仅42岁,两个孩子还都很小——侯世达人生后半程的遭遇影响了他的思想……这是一部经过认真反思的作品。
——《时代》周刊
你会返航,重新找到生命的平衡,焕然一新,但是需要一点时间来治愈。当你回来的时候,我们都在这里,都在岸边等你。
——丹尼尔·丹尼特
……
"三十年前,我不懂得心智建模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区别。
现在我明白两者截然不同,并把精力专注于通过计算机建模来理解人类心智。
我认为自己是一名认知科学家,而不是人工智能专家。"
……
我们大脑中“浮现”出来的现象— 例如想法、希望、意识 和自由意志都根源于一种怪圈,是不同层次之间的一种自我强化的“共鸣”。《我是个怪圈》认为自我和意识的本质是一种“怪圈”,它作为一种抽象反馈寓居于我们的大脑。全书融合哲学、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 脑科学和数学哲学,讨论了在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中得到充分说明的自我指涉(self-reference)如何刻画了我们的心智。
心灵、大脑、符号、模式、文字游戏、 自我指涉与意识
哲学问题 [图书] 豆瓣
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
9.0 (20 个评分) 作者: [英] 伯特兰·罗素 译者: 何兆武 商务印书馆 2007 - 4
本书作者、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是当代西方最知名和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之一。他在数理逻辑的研究领域曾作出过开创性的贡献,同时他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和政论家。由于他多方面的成就,他一生曾获得过多种荣誉,包括1950年的诺贝尔奖。在哲学上,他的观点大抵早期是属于新实在主义的,晚年逐渐转向逻辑实证主义。本书是他早期的最后著作之一,书中较全面地阐述了他对许多哲学问题的论点,可以代表他早期哲学思想的一个概括性的总结。
在本书各章中,我主要限于谈论那些我认为可以发表一点肯定的和建设性意见的问题,因为单纯否定的批判似乎是不适当的。为了这个缘故,本书中知识论所占篇幅就比形而上学更多些,而哲学家们讨论得很多的一些论题,倘使加以处理,也处理得非常简略。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图书] 豆瓣
Les formes éle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9.4 (19 个评分) 作者: 【法】爱弥尔·涂尔干 译者: 渠东 / 汲喆 商务印书馆 2011 - 4
爱弥尔·涂尔干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为涂尔干晚年之作,意图为从原始初民社会的基本互动方式,建构出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元素,加以认识。正如导言中所说,“本书的宗旨,就是要研究实际上已经为人所知的最原始和最简单的宗教,分析这种宗教,并尝试做出解释”。
Metaphors We Live By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Metaphors We Live By
8.9 (18 个评分) 作者: 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 4
People use metaphors every time they speak. Some of those metaphors are literary - devices for making thoughts more vivid or entertaining. But most are much more basic than that - they're "metaphors we live by", metaphors we use without even realizing we're using them. In this book, 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on suggest that these basic metaphors not only affect the way we communicate ideas, but actually structure our perceptions and understandings from the beginning. Bringing together the perspectives of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Lakoff and Johnson offer an intriguing and surprising guide to some of the most common metaphors and what they can tell us about the human mind. And for this new edition, they supply an afterword both extending their arguments and offering a fascinating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thinking on the subject of the metaphor.
决策与判断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The Psychology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8.5 (18 个评分) 作者: [美] 斯科特·普劳斯 译者: 施俊琦 / 王星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 9
本书的对象是希望了解决策与判断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的非专业人士。它着重是实验结果而不是心理学理论,是出人意料的结论而不是猜想,是对研究的描述而不是数学公式。一句话,这本书是想要大家高兴而且思考,同时也是为了传播和普及心理学的知识。
本书共分6部分,前两个部分主要介绍决策与判断的基本要素,包括知觉、记忆、情境和提问方式。第三和第四部分主要介绍决策的经典模式,并与最近有关判断偏差的新模式做对比。第五部分探讨由团体做出的判断和关于团体的判断。第六部分讨论决策与判断的一些常见的陷阱。第一章都设计成能够单独成立的专题,所以读者可以自由地跳跃不同的章节或随意地安排阅读顺序。
本书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第1章之前的读者调查,这个调查的问题是根据以后章节中涉及的研究问题改编和复制而成的。
记忆 [图书] 豆瓣
Mem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7.6 (16 个评分) 作者: [澳大利亚] 乔纳森•福斯特 译者: 刘嘉 译林出版社 2016 - 3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李量作序推荐】
作者乔纳森•福斯特长年致力于记忆和记忆障碍领域的研究。这部作品基于数年积淀,堪称佳作,少有一本书能在如此短的篇幅内把记忆讲得如此透彻、有趣。
——李量
【内容简介】
为什么我们有时记不清上周做了什么,却能记得童年往事,好像它们就发生在昨天?记忆如何存储在我们的大脑中,随着我们长大衰老它们又如何变化?记忆出错时会发生什么,他人能否操纵我们的记忆?这本迷人的小书汇集了心理学和神经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回答了上述问题以及关于记忆科学的其他重要问题,告诉我们记忆如何发生作用、为何没有记忆我们便无法生活,甚至教给我们改善记忆力的方法。
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 [图书] 豆瓣
Intuition Pumps and Other Tools for Thinking
7.0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尼尔·丹尼特 译者: 冯文婧 / 傅金岳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8 - 11
享誉世界的哲学泰斗丹尼尔·丹尼特,融通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语言学、人工智能,倾囊相授他一生至今所搜集的各种好用的思考工具。这本书诞生于大学新生的课堂,力图做到“人人能懂”。
使用大量方便的、辅助性的思考工具,去拓展想象力、保持专注力,让我们妥当、优雅地思考真正的难题。利用各种思考工具,让你拨开各种思想的层层迷雾,你会发现,那么多明摆着的观点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么“明摆着”的。
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只是一种理论,也可以打造成直觉泵等思考利器,破除种种事后追溯的思维陋习。自然选择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也日益融入计算机算法的设计中,在本书中你还将掌握有关计算机能力的7个秘密,把算法和程序当作思考工具。
“直觉泵”是很有用的思考工具,作为一种思想实验,一个好的直觉泵比任何一种论证和分析都更为有力。这本书不仅带你去检验不合格的直觉泵,也让你理解好的直觉泵,更教你如何应用和制作直觉泵。
当下的启蒙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Enlightenment Now: The Case for Reason, Science, Humanism, and Progress
7.9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史蒂芬·平克 译者: 侯新智 / 欧阳明亮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 - 12
[编辑推荐]
● 比尔•盖茨最喜爱的一本书。理查德·道金斯心中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尤瓦尔•赫拉利2018年最爱的书之一。
● 当代最伟大思想家史蒂芬·平克全面超越自我的巅峰之作,一部关于人类进步的英雄史诗。
●《当下的启蒙》用数据和事实揭示出世界的真相:不是黑暗,而是光明;不是丧,而是燃;我们没有退步,而是一直在进步,还将继续进步。用这本书点燃生活的勇气,亲手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 一上市就火爆,长期占据亚马逊畅销榜。《纽约时报》2018年Top100图书。《经济学人》2018年最佳图书。《卫报》2018年必买图书。
● 湛庐文化出品。
[内容简介]
●史蒂芬·平克对当前世界进行了全景式的评述,让读者了解人类状况的真相,人类面临怎样的挑战,以及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他呼吁我们避开惊悚的头条新闻和灰暗的末日预言,相反,用数据说话:通过75幅震撼的图表,平克论证人类的寿命、健康、食物、和平、知识、幸福等都呈向上趋势,这种趋势不仅限于西方,而是遍及全世界。这是启蒙运动的礼物——理性、科学和人文主义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当下的启蒙》凭借智识深度和优雅文笔证明:我们永远不会拥有一个完美的世界,而寻找一个完美的世界也是危险的举动。但是,如果继续运用知识来促进人类的繁荣,即将取得的进步则是无限的。
●我们该如何寻找生活的意义和目的?300年来,启蒙运动理念取得了辉煌胜利,这个伟大故事却很少有人提起。平克分析了伟大进步的原因,将拯救几十亿生命的无名科学家展示出来,雄辩地证明:通过理性和同情来促进人类的繁荣,本身就是人生的意义。
●人类进步的故事,是富有英雄色彩的,是光荣的,是令人振奋的。这个故事属于全部人类,属于任何兼具理性和生存欲望的有情众生,它只要求我们坚信——活着好过死亡,健康好过疾病,富足好过匮乏,自由好过胁迫,幸福好过苦难,知识好过迷信和无知。
改变 [图书] 豆瓣
Change: Principles of Problem Formation and Problem Resolution
8.7 (14 个评分) 作者: (美)瓦茨拉维克 / (美)威克兰德 译者: 夏林清 / 郑村棋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 11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合平常理及遵从逻辑的思维方式.确实是一种解决之道,但有时中规中矩的做法反而导致 失败,而那些看似不合逻辑和非理性的行动,却出乎意料地使问题得以改善。这种矛盾悖论的现象.正是本书所要探讨的主题。  本书三位作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精神病与行为科学系临床教授,帕洛阿尔托心理研究院精简治疗中心的创始人和研究人员,他们共同发展了当今心理治疗领域深具影响力的精简治疗理论和模式。本书作者根据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了人们面对难题时的“变”与“不变”的态度.以及问题是如何形成、为何会持续存在、如何又被突破解决的过程。他们依据群论和逻辑类型理论.提出了第二序改变的观点,强调解决问题本身,而非对问题的追本溯源。虽然书中引用的案例来自心理治疗.但其所提出的问题形成和解决的理念却适合人类互动的各种社会情境,甚至是国际关系的范畴。  本书充满辩证的思想精髓,激荡出令人惊喜的真理与创造性,一直是美国大学心理系及其他人文与社会学科师生的重要研读著作。
皇帝新脑 [图书] 豆瓣
The Emperor's New Mind: concerning computers, minds, and the laws of physics
7.5 (13 个评分) 作者: 罗杰·彭罗斯 译者: 许明贤 / 吴忠超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 6
本书对电脑科学、数学、物理学、宇宙学、神经和精神科学以及哲学进行了广泛、深入浅出的讨论,体现了作者向哲学上最大问题——“精神-身体关系”挑战的大无畏精神。书中充满了天才般的猜测,贯穿着探索真理的灵感和激情。这是一本这者的精心杰作,它阐释科学论题的新方式令人眼前为之一亮。这本巨著重新衡量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作者提出他对现代物理及人工智能的新看法,建议人们必须彻底改变时间与空间的观念。本书曾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许多星期。
话/镜 [图书] Eggplant.place 豆瓣
Through the Language Glass: why the world looks different in other languages
8.2 (13 个评分) 作者: [以] 盖伊·多伊彻 译者: 王童鹤 / 杨婕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 - 4
为什么你看到的世界不一样?
因为你说的不一样。
《荷马史诗》中,把天空形容为黑色,蜂蜜形容为绿色,大海形容为紫罗兰色。《圣经》把鸽子的羽毛形容成绿色。直到20世纪,澳洲一些土著还没有表示蓝色的词。
两个世纪前的学者们排除了这是诗歌修辞的可能,提出了更惊人的论点:古人的 眼睛没有进化到我们现在的程度,也就是说,古人普遍是色盲。
事实是这样吗?从奇怪的颜色词汇出发,语言学家盖伊·多伊彻(Guy Deutscher)沿着大众和学者对语言的认知演变,一路做着刨根问底的调查,并从颜色延伸到了不同语言的语法和性标记,语言里的方位体系,从多个角度来讨论了核心问题:我们的语言是与生俱来的,还是被文化塑造的?语言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吗?讲不同语言的人,看到的世界,观察和感受世界的方式都不同吗?
曾经大家以为,语言是平面镜,直观地反映着你和你所处的社会。一目了然。 现在,我们知道,语言是透镜,可以修饰、改变、塑造你的世界观。曾经你觉得理所当然的事,其实只是因为,你生活在这样而不是那样的文化中。 讲着不同语言的你我,因此可以享受各自丰盛的世界,拥有不同的回忆,成为不同的人。
世界观(原书第2版)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Worldview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2/e)
9.5 (13 个评分) 作者: [美]理查德·德威特 译者: 孙天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 - 11
从地心说到三大定律的跃迁,是人类世界观的一次次脱胎换骨!
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 以地球是宇宙中心为信条。
牛顿世界观 把动者恒动当作真理。
有没有可能我们现在拥有的世界观,最后也被证明为错误?
有没有可能我们的世界观在子孙后代看来,也是陈旧而诡异?
从科学哲学的根本问题,到科学史上的历史事件和哲学主题,彰显了历史、科学、哲学的无止境魅力。本书化繁为简,剖析根本,纵观西方科学两千年,探讨近代科学发展,特别是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演化论等理论给世界观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它拥有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套新的认知体系。
本书纵论西方科学两千年,探索科学的起源和思维的本质。这是每一个现代人都需要阅读、了解的关于科学的历史和哲理,有助于读者构建正确的世界观
The Willpower Instinct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7 (1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凯利·麦格尼格尔 Avery 2011
Based on Stanford University psychologist Kelly McGonigal's wildly popular course "The Science of Willpower," The Willpower Instinct is the first book to explain the science of self-control and how it can be harnessed to improve our health, happiness, and productivity.

Informed by the latest research and combining cutting-edge insights from psychology, economics, neuroscience, and medicine, The Willpower Instinct explains exactly what willpower is, how it works, and why it matters. For example, readers will learn:

• Willpower is a mind-body response, not a virtue. It is a biological function that can be improved through mindfulness, exercise, nutrition, and sleep.
• Willpower is not an unlimited resource. Too much self-control can actually be bad for your health.
• Temptation and stress hijack the brain's systems of self-control, but the brain can be trained for greater willpower
• Guilt and shame over your setbacks lead to giving in again, but self-forgiveness and self-compassion boost self-control.
• Giving up control is sometimes the only way to gain self-control.
• Willpower failures are contagious-you can catch the desire to overspend or overeat from your friends­­-but you can also catch self-control from the right role models.
In the groundbreaking tradition of Getting Things Done, The Willpower Instinct combines life-changing prescriptive advice and complementary exercises to help readers with goals ranging from losing weight to more patient parenting, less procrastination, better health, and greater productivity at work.

Kelly McGonigal, Ph.D., is an award-winning psychology instructor at Stanford University, and a lecturer and program developer at the Stanford Center for Compassion and Altruism Research and Education. She is also the author of
The Joy of Movement,
The Upside of Stress, and
Yoga for Pain Relief. McGonigal lives in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
Mindset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7.7 (12 个评分) 作者: Carol Dweck Ballantine Books 2007 - 12
From the renowned psychologist who introduced the world to “growth mindset” comes this updated edition of the million-copy bestseller—featuring transformative insights into redefining success, building lifelong resilience, and supercharging self-improvement.

“Through clever research studies and engaging writing, Dweck illuminates how our beliefs about our capabilities exert tremendous influence on how we learn and which paths we take in life.”—Bill Gates, GatesNotes

“It’s not always the people who start out the smartest who end up the smartest.”

After decades of research, world-renowned Stanford University psychologist Carol S. Dweck, Ph.D., discovered a simple but groundbreaking idea: the power of mindset. In this brilliant book, she shows how success in school, work, sports, the arts, and almost every area of human endeavor can be dramatically influenced by how we think about our talents and abilities. People with a fixed mindset—those who believe that abilities are fixed—are less likely to flourish than those with a growth mindset—those who believe that abilities can be developed. Mindset reveals how great parents, teachers, managers, and athletes can put this idea to use to foster outstanding accomplishment.

In this edition, Dweck offers new insights into her now famous and broadly embraced concept. She introduces a phenomenon she calls false growth mindset and guides people toward adopting a deeper, truer growth mindset. She also expands the mindset concept beyond the individual, applying it to the cultures of groups and organizations. With the right mindset, you can motivate those you lead, teach, and love—to transform their lives and your own.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