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诗文评类”
全部 | 书籍 (12) | 影视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ニッポン硬貨の謎 [图书] 豆瓣
作者: [日本] 北村薰 東京創元社 2009 - 4
故事的開頭是一篇前序──某日,東京創元社的總編輯戸川安宣聯絡北村薰,説是有一本奎因的「新」作品要請北村翻譯,事實上就是奎因在訪問過日本以後才寫的作品,北村答應下來,因此本書《日本硬幣之謎》才得以在日本出版。
故事是偵探奎因接到日本出版社的邀請,到日本去與讀者們見面。結果,在日本偶遇一個幼童連續謀殺案,就在警方的委託之下,破了這個動機相當奇特的案件。
本作是一部講述名偵探奎因在日本破案的小説彷作,卻獲得了第六屆本格推理大獎的「評論·研究部門獎」。小説為什麼可以得評論獎?那是因為,在書中身為「翻譯者」的北村,除了利用「譯註」為故事裡奎因所説的各種台詞,為奎因探案的加上許多個人評論意見以外,北村同時還身兼彷作的「作者」,利用書中偵探奎因與日本推理讀者們的對話,來闡述奎因探案的結構特性與創作手法,奇特地將「小説」與「評論」融合於同一部作品之中。
至於,書名為何是日本硬幣?當然,這個謎團就是「某男人每週必定帶著二十枚五十圓硬幣到書店去,向店員兌換一張千元大鈔」的「日常之謎」了。這曾經是日本新本格派推理作家們的競作題目,在奎因的最後探案裡再次被漂亮地解決。
逯钦立文存 [图书] 豆瓣
作者: 逯钦立 中华书局 2010 - 10
《逯钦立文存》内容简介: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离开平津,迁往长沙,再迁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共同招生,共同教学,共同管理;三校又分别设立研究所。
北大文科研究所设在昆明北郊龙泉镇(俗称龙头村)外宝台山响应寺,距城二十余里。考选全国各大学毕业生人学,由所按月发给助学金,在所寄宿用膳,可以节省日常生活自己照顾之劳。所中借用历史语言研究所和清华图书馆图书,益以各导师自藏,公开陈列架上,可以任意取读。研究科目分哲学、史学、文学、语言四部分,可以各就意之所近,深入探研,无所限制。
研究生各有专师,可以互相启沃。王明、任继愈、魏明经从汤用彤教授;阎文儒从向达教授;王永兴、汪筏从陈寅恪教授;李埏、杨志玖、程溯洛从姚从吾教授;王玉哲、王达津、殷焕先从唐兰教授;王利器、王叔岷、李孝定从傅斯年教授;阴法鲁、逯钦立、董庶从罗庸教授;马学良、刘念和、周法高、高华年从罗常培教授(次序依科别,姓氏依笔画)。其后,历史语言研究所迁四川李庄,也有几位相随,就学于史语所诸先生。
宝台山外各村镇,有不少联大教授寄寓,还可以随时请益。清华文科研究所在司家营,北平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在落索坡,都相距不远,切磋有人。附近还有金殿、黑龙潭诸名胜,可以游赏。
四溟詩話 薑齋詩話 [图书] 豆瓣
作者: [明] 謝榛 / [清] 王夫之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1 - 1
《四溟诗话 姜斋诗话》内容简介: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衡阳人,学者称船山先生。明崇祯壬午举人,永历时官行人司行人。入国朝,隐居不出。从祀孔庙。有《姜斋诗集》。四溟山人,眇一目,称“眇君子”,然其论诗真天人具眼,弇州《艺苑卮言》所不及也。诗之工,则有目者咸识之。全集中有《诗家直说》四卷校订而授之梓。惜未得善本补其残缺,又何敢嫌其繁冗,谬加删削为哉?山人之义心侠骨,非徒以风雅见重。奕世犹将兴起,而同时有挤而抑之者,交道之难,可慨也。王阮亭绿诗,以山人冠嘉隆“七子”,所为序,亦极意推崇,存之以当山人小传。若赵王为之刻集,籓邸诸君颇多题跋。然文之所传者少,故不具绿。乾隆甲孟夏,绣水石斋胡曾撰。
前明谢四溟先生为赵籓重客,尝刊其全集以行世,迄今又二百馀年矣,梨板无存,日就湮没,良可惜焉。行箧中有先王父一斋公手抄《四溟诗话》,然非足本,河北观察使胡韭溪访求全集,幸而得之。公子石斋汲古既深,阐幽更切,披览《诗话》,有契於心,因属顾君稼梅缮写发雕,而自为校订,不加删削,则珍惜之意也。计甫草之过鄴,请於当事,立原先墓门,是四溟生前知己既有康王穆王,殁世既久,又得甫草石斋为之表彰,四溟可以无憾。若贾姬之赠,载於《恒史》,王固爱才,姬亦守节,“眇君子”之荣,不远过於“七子”“五子”之流也哉。乾隆甲清和月,海昌沈维材跋。
英诗学习指南 [图书] 豆瓣
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
作者: (英)利奇(Geoffrey N.Leech) 译者: 秦秀白 导读 外语教研 2001 - 10
在编辑这个文库时,我们在两方面下了功夫。 一方面,在选书时,我们求全,求新,求有代表性和前瞻性。我们不偏爱一家之言,也不只收一家外国出版社之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主干学科固然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分支学科可也不忽视。语料语言学、语言统计学是新兴学科,我们收入了专著;句法学、语义学久已有人研究,我们也找到了有关的最新著作。 另一方面,我们邀请了国内知名的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为各书撰文导读,为读者铺平道路。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专著包罗宏富,初学者读起来可能觉得茫无头绪。为了助他们一臂之力,本文库中每一种书我们都请专家写了一万字左右的导读材料。哪怕书中内容比较陌生,谁只要在读书前看一下导读材料,读书后把材料再看一遍,一定能弄清脉络,掌握要点。
近代文学批评史(中文修订版)第二卷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雷纳·韦勒克 译者: 杨自伍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9
八卷本的《近代文学批评史》,论述了从1750年到1950年跨度长达两百年的西方各国文学批评的历史。由于作者造诣深厚,资料丰富,表达清晰,因此把一部常人想来艰涩难懂的理论专著写得深入浅出,颇多幽默风趣之处,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是一部可与勃兰兑斯《19世纪文学主流》媲美的宏篇巨制。
近代文学批评史(第四卷)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雷纳·韦勒克 译者: 杨自伍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9
八卷本的《近代文学批评史》,论述了从1750年到1950年跨度长达两百年的西方各国文学批评的历史。由于作者造诣深厚,资料丰富,表达清晰,因此把一部常人想来艰涩难懂的理论专著写得深入浅出,颇多幽默风趣之处,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是一部可与勃兰兑斯《19世纪文学主流》媲美的宏篇巨制。
荷马史诗研究 [图书] 豆瓣
作者: 陈中梅 译林出版社 2010 - 5
《荷马史诗研究》是一本以世界眼光研究荷马史诗的学术专著。陈中梅老师浸淫希腊古典文化的学习与研究二十多年,翻译过古希腊的悲剧、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两度翻译了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作者穷十年之功,站在与西方荷马学者的学术等高线上,以独特的章节设计和独到的研究视角,阐述和讨论了对国内外荷马学热门问题的原创性见解,也以此表达了一名中国学者对希腊古典文化的认识与敬意,展现了作者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孜孜不倦的学术追求。全书十七章,洋洋百万字,详尽的注释上千条,参阅的多语种典籍数百种。论述了荷马和荷马史诗的时代,荷马史诗的构合,诗和诗论,史诗语境里的奥林波斯众神,战场上的英雄,普通人的作用与生活,命运,悲剧意识等等问题,发掘出荷马史诗所丰富蕴藏的横贯文史哲以及科学和神学的智性能量。本书的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看到西方文化的特色,而且还会启发我们更加明晰地认识中国古典文化的地域品性与特色。
日本文學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日] 小西甚一 译者: 鄭清茂 聯經 2015 - 10
「導人進入文學核心」的最佳日本文學史專論!
知名學者翻譯家鄭清茂另一重要譯作!
小西甚一主張把日本文學史分為三個世代:
古代是日本式的俗、中世是中華式的雅、近代是西洋式的俗
以「雅」、「俗」為文藝史的基本表現理念或意識
考察兩者交錯互動而形成的世代區分。
有異於一般日本文學史依政權所在地的歷史時代區分法,小西甚一的《日本文學史》主張應依內在於文藝本身而能制約文藝發展的本質,即以「雅」與「俗」為文藝史的基本表現理念或意識,考察兩者交錯互動而形成的世代區分。
「雅」代表嚮往既成形式的態度,斤斤於追求古典「完美」的境界;「俗」則屬於尚未開拓的世界,無所謂「完美」或既成的固定姿式,卻含有「無限」的可能動向。
基於這種雅俗的表現理念,小西甚一把日本文學史分為三個世代:古代是日本式的俗、中世是中華式的雅、近代是西洋式的俗。期間含有雅俗共存或混合的過渡時期。全書在論述過程中,每每從世界文學的觀點,採取比較文學的方法。闡幽顯微,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哥倫比亞大學日本文學名譽教授唐納德‧靳(Donald Keene)說,這是一本「導人進入文學核心」的書。
《日本文學史》是小西甚一的文學史著作。最初是作者根據1952至1953年間在東京教育大學講授日本文學史課程的講義整理成書,1953年由弘文堂出版。後於1993年由講談社再次出版。小西甚一在〈序〉中說,本書並非要對日本文學史進行書志般的解說或傳記性的考證,而是要嘗試「對文藝現象本身的展望」,以把握日本文學史的主題。在展望文藝現象的主題時,小西甚一採取了比較文學的立場,把日本文學放到「世界」中。所謂「世界」,就是明治以前的日本與東方──特別是中國文化的交流史;明治以後,則是與西方文藝的關係。
本書雖題為《日本文學史》,但小西甚一論述的對象並不僅限於狹義的Literature,而是作為更廣範圍的「文藝史」來展開。作者闡明本書的立場之一在於文藝內部,從而賦予文藝的展開以秩序,因此採用了文藝表現的理念來劃分史的區間。具體而言,將「雅」與「俗」作為文藝史上基本的表現理念,兩者互相交錯,形成了各個世代。這裡所說的「雅」與「俗」,是以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嚮往的「永恆」為對象,分別對應到藝術世界的「雅」與「俗」。「雅」即「完成」,其表現是已經完全成形了的、為眾人所推崇的形式,而「俗」即「無限」,是尚未開拓出來的、並不具備固定的形式,荒涼而又質樸。以此標準簡而言之,古代是5世紀至8世紀左右,中世約從9世紀至19世紀中期,近代約為19世紀後半到現在。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